「十年攜手共艱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畫圖怡倦眼,此中甘苦兩心知」。——魯迅
1881年9月25日,魯迅降生於浙江紹興城內的周家,55年後,已成為著名文學家的他舊病復發與世長辭。這一生他歷經亂世,卻時刻不忘為理想而戰,享譽國際,在文學等多個領域都有著重大貢獻,還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可見他即便是離開,留下的精神財富也是遠超眾人的想像。
或許正因如此,他的一言一行才備受矚目,甚至在生命的最後一天,也時刻牽動著眾人的心。而當時陪他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的是愛人許廣平,後來許廣平也將這一天的魯迅整理成文字,給觀眾展示了魯迅行將就木之際的堅持,讓人無不生畏。
許廣平給這篇文章起名《最後的一天》,詳盡地描述了魯迅最後的時刻。其實她後來還撰寫了大量的回憶魯迅的文章,截止1959年10月,她完成了將近10萬字的《魯迅回憶錄》,還有不少刊登在各類報刊,為魯迅生平提供了極為豐富而詳實的資料。
在這篇文章中,有幾個事件值得關注:
1、他做了一個夢:「他走出去,看見兩旁埋伏著兩個人,打算給他攻擊,他想:你們要當著我生病的時候攻擊我嗎?不要緊!我身邊還有匕首呢,投出去,擲在敵人身上。」此後的魯迅就像一切惡的徵兆都消失了,還續寫了《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卻沒曾想這是他最後的工作。
可見魯迅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都不忘當初棄醫從文時立下的遠大志向,正如他的名言「我以我血薦軒轅」一樣,這何嘗不是「偉大」最好的詮釋。
2、病情惡化後,咳嗽困難,氣喘不止,後來連斜靠休息都不可能,一整晚都是雙手抱腿而坐,痛苦極了。好不容易到了早上,魯迅讓許廣平早上七點就去託內山先生打電話找醫生。當時的他已經很難支撐起來,更何況寫字了,但他仍然堅持自己執筆寫便條,寫不成字就改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完全寫好為止。於是這張便條便成了魯迅最後的遺墨了。
可見魯迅高尚的品格,做事細膩、嚴謹,哪怕是困難時期,都要強撐著親自執筆認真對待誠意滿滿,而一張便條更是改了又改,毫不馬虎。或許這就是為什麼魯迅先生的文章如此受歡迎的原因吧。一張便條如此,更何況一篇文章呢?
3、在魯迅等待醫生到來的時候,他更往常一樣欣賞著每日早報。但奇怪的是他首先關注的並不是自己的翻譯《死魂靈》,也不是別人罵他的文章,而是關注別人的文字《譯文》的廣告。
在這種身體狀態極為危險的時候,他還記掛著他人,足見其博大的胸懷,正如他所說的一句話:「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厄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一切的不幸。」
試問有多少人能面對悲慘厄運時,能不動聲色,能不懼呢?就連許廣平都無言以對地寫下:「這,我沒有了解他,我不配崇仰他。」
後來,魯迅的精神狀態每況愈下,不但要吸氧,還要每隔兩小時注射一次強心劑。好幾次魯迅都緊握著許廣平的手,他想活下去。可是老天也不再眷顧這個文學大家,再後來,無論許廣平如何呼喚他,都再也得不到回應。
魯迅去世後的短短幾天,前去萬國殯儀館瞻仰他遺容的民眾絡繹不絕,1936年10月22日下午1時50分,魯迅被送往萬國公墓安葬。據《逝世經過略記》和《逝世消息摘要》二文記載,當時抬棺者就有16人,送葬隊伍延綿了十幾公裡,可見魯迅的影響力。
只可惜,死神來了,再偉大的人也變得平凡無奇,但在心裡,魯迅早已成了永恆。你們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