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孩子的性格除了先天條件會遺傳到父母,還會受到後天環境以及父母的行為影響。現在社會生活壓力大,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贏在起跑線上,所以對於孩子的勝負欲很是在意。
拿不到的孩子大多採取的方法就是大哭。孩子面對失敗難以接受,小孩子能不能輸得起才是更重要的。
在一檔訪談節目中,田亮妻子就曾和主持人吐槽過自己的女兒沒有勝負心,爸爸田亮作為世界冠軍,在勝負欲上看的是很重要的,而女兒沒有遺傳爸爸的基因,把勝負看的很淡。
有一次和森碟一起看網球比賽,自己期待的選手沒有拿到冠軍。可能正常的觀眾都會覺得可惜、遺憾甚至是難過,可是森碟卻說得到的獎品可以用來吃飯。明顯關注點不太一樣。
包括森碟自己比賽的時候也是一樣,想的最多的不是怎樣拿冠軍,而是想著快點結束比賽回家吃飯。所以媽媽葉一茜覺得女兒沒有上進心,對待勝負欲實在是不像爸爸。
生活中很多孩子的表現與森碟正好相反,取得勝利時會特別開心,一旦失敗了就會情緒崩潰甚至放棄繼續比賽的機會。
家長會覺得孩子「輸不起」很丟人,其實換一種思維方式,這也是孩子好勝心、追求進步的體現。
無論孩子是哪種性格對待勝負問題,都有各自的利和弊,家長需要做好引導。
作為家長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拔得頭籌,希望孩子能在各種比賽、競賽中成為冠軍。所以很多孩子失去了本應該無憂無慮的童年,被各種興趣班、補習班替代。
家長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從小灌輸這種競爭力,讓孩子的勝負欲變得混亂,所以當面對失敗的時候會太在意結果。
◆ 學會享受過程
很多人覺得比賽最重要的是結果,最終誰是冠軍才關鍵。教育專家張敏強調:孩子努力的過程更重要。
為了取得好的結果,孩子一次次的改變自己、提升自己,向著自己的目標一步步靠近。可能最終的結果沒有達到預期,但是同最開始的自己相比卻進步了很多,這才是比賽的意義。
比賽是自己與自己的比較,看到自己通過努力取得的成績才最有成就感,日後回憶起來也是滿滿的乾貨。
家長多引導孩子關注過程,比賽的結果看淡一些,勝負欲自然就會變得輕重適中。
◆ 家長的鼓勵很重要
孩子經歷一次次的挫折、失敗才能吸取教訓、提升自己。而讓孩子從悲傷中走出來的關鍵就是父母給與的鼓勵和希望。
考試沒有發揮好、跑步被別人反超了,家長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重拾信心,找到希望和方法爭取在下次比賽中取得更好的成績。
小孩子生活中難免會有情緒崩潰的時候,這個時候家長需要做的不是責罵或者命令孩子停止哭鬧。
而是要蹲下來問問孩子「為什麼哭了」、「你為什麼生氣」、「你想做什麼」。雖然孩子的情緒不會一下子平復,但是通過斷斷續續的回答家長也能大概有了解。
★ 換位思考
得到答案後,家長換位思考下如果自己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在哭泣、生氣等,最需要家長的做法是什麼?家長給與怎樣的幫助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自然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出現了,最快最直接的解決了孩子的問題,自然情緒也就恢復了。
★ 獎勵式學習
有些解決辦法可能孩子目前做不到,比如不會算、沒有力氣、不會方法等,家長如果直接說具體做法,孩子一方面難以理解,另一方面參與度也不會太高,只想著父母直接替自己做。
家長就可以採用獎勵式的方法來教孩子,有了獎勵孩子自然願意嘗試,家長在稍微幫襯一下就達到了孩子的目標。
慢慢的孩子再次面對困難的時候也就不會單純的哭鬧了,會自己想解決辦法。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的勝負心強嗎?
小孩子從小必然會面臨勝利和失敗,比如兩個人爭搶玩具,結果自然是會有一個人拿到,而另一個人拿不到。
葉一茜吐槽女兒沒有勝負心,和田亮性格完全相反
與森碟相反的情況,勝負心太強、輸不起的孩子
勝負心強和弱需要正確的看待
◆ 不要給壓力
幫助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