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周評
本報記者 朱菲娜
加大簡政放權力度,最新版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上周發布。除進一步縮短清單長度外,清單體系更加科學嚴謹。
據悉,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12月16日發布《市場準入負面清單(2020年版)》,清單共列入事項123項,比2019年版減少8項。放開「森林資源資產評估項目核准」「礦業權評估機構資質認定」「碳排放權交易核查機構資格認定」等3條措施;根據「放管服」改革進展,刪除「進出口商品檢驗鑑定業務的檢驗許可」「報關企業註冊登記許可」「資產評估機構從事證券服務業務資格審批」「證券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核准」等14條管理措施。同時,調整規範部分措施表述,審慎增列少數事項措施,完善清單制度設計。
我國市場準入負面清單自2016年試行,2018年正式實施,到今年已經是實施的第三個年頭。2016年(試點版)為328個事項,2018年開始正式實施時減到151個,2019年減到131個,2020年再減到123個。
那麼,今年的清單有哪些變化?釋放了哪些信號?這幾年市場準入持續降低門檻的效果怎樣?
首先,清單最明顯的變化就是「瘦身」。「瘦身」並不是只減不增,而是有增有減、有所調整。總原則是在保持清單體例架構總體穩定的基礎上,對所列事項措施堅持應放盡放、當改則改、審慎增列,其最終結果是,清單越來越科學和精準。
例如,此次清單在「瘦身」的同時,也審慎增列了少數事項措施。縮減了20條措施管理範圍,規範了7條備案措施表述,5條管理措施被轉為暫列,72條措施表述得到修改完善。同時,新增準入事項「未獲得許可或資質,不得超規模流轉土地經營權」,補列個別符合清單定位且合法有效的措施。
可以看出,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每年動態修訂的工作機制,充分體現了國務院「放管服」改革成效,及時回應市場主體進一步放開市場準入的呼聲。
通過這幾年的努力,我國已在全國範圍確立了市場準入環節的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清單之外的行業、領域、業務等,市場主體可以依法平等進入,實現「非禁即入」。近年來,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運行平穩,對全社會市場主體的預期和行為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企業活力得到進一步激發,政府行為得到更好規範。隨著今年清單發布,我國進一步放寬了準入限制、實現平等準入,將推動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加快形成高效規範、公平競爭的國內統一市場,有效促進國內大循環,提升我國參與國際大循環的能力。
那麼,接下來,市場準入負面清單還可能在哪些方面縮減?在哪些方面增加?
從前幾年的變化看,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總體上呈現內容逐年壓縮、標準逐步細化的發展態勢。未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力度不斷增大,按照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推動許可事項由事前審批向事中事後監管是大勢所趨。因此,清單內容大的趨勢是有增有減,但總量必將越來越短,未來會有更多的市場準入許可事項將被移出負面清單,這也符合我國推進位度型開放和更高水平開放的總體要求。
當然,除了「瘦身」,下一步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的關鍵,還是要建立起市場化、法制化和國際化的新管理機制,為下一步「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使國家投資環境進入到市場化、法制化和國際化新發展階段,為未來30年發展奠定一個高質量發展的投資環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