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歲「香奶奶」24年縫香囊免費送人

2021-01-14 大河網

    徐春英做的香囊精緻又生動,很受人歡迎。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李韶萌實習生婁亞婷通訊員許金安文圖

    從承載情誼和祝福的傳統香囊,到飽含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新潮香囊,連日來,洛陽市磁澗鎮掌禮村的徐春英老人,又忙著飛針走線做起香包。多年來她親手縫製了千餘個香囊,連續24年免費送給他人,從未收過一分錢,最遠的漂洋過海到了美國。而徐春英老人,也成了遠近聞名的「香包奶奶」。

    小小香囊蘊含濃濃愛意

    6月4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走進徐春英老人的家看到,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香囊一個個整整齊齊的掛在杆子上,小到草莓狀的香囊,大到老虎頭、繡球等形狀的香囊,看起來都栩栩如生。

    記者見到徐春英老人的時候,她正在埋頭縫製小雞形狀的香囊,眼神專注,手法靈活,額頭卻沁著汗珠。一旁的桌上,放著她的「百寶箱」,裡面裝著各色絲線、鉤針、亮珠以及專門配的香料,腳邊還放著香囊裡用的填充棉花。年近八旬的徐春英,依然耳清目明,她用的最小的繡花針只有三四釐米長,針鼻兒很小,年輕人紉針都費勁,徐春英卻能一下紉進去。

    「我十二三歲就開始做女紅了,二十四年前看到別人在縫香囊,我也就想學著做做。」徐春英說,她第一個香囊剛縫好,小孩們就搶著要,她便萌發了縫製香囊送人的念頭。從那時候起,徐春英就一個人轉兩趟車、花費近兩小時的時間,趕去關林市場挑選填充材料、布料,回到家,再向一起製作香囊的朋友討要香料配方,到藥店購買香料。從購買到縫製,徐春英老人都親力親為,也將自己對他人的祝福縫進香囊裡。

    「現在年紀越來越大了,孩子們都不太想讓我做了,可是俺老伴兒對我非常支持!」徐春英說,上了年紀以後,她的兒女都希望她能夠休息休息,和孩子們一起出門走一走,看一看,但她還是堅持想把做香囊送人這事兒堅持下去。徐春英的老伴兒王樂天毅然地站在了她身邊為她鼓氣,「老伴兒平時就喜歡縫縫補補,只要她開心,我都會一直支持她、陪著她!」

    溫馨香囊走出國門

    「村裡有些孩子都把我的香囊帶到美國了!」說到這,徐春英滿是激動,臉上露出喜悅之情,她從沒想過自己做的香囊能夠走出國門、走到世界的其他角落。最初製作香囊只是希望傳遞自己對大家的祝福,只是不曾想,收到她祝福的孩子還將這份祝福帶到了國外。

    除了手工香囊,徐春英還做了軟底虎頭鞋送人,比起自己孩子曾穿過的虎頭鞋,現在她做出來的虎頭鞋比那時的更加精緻,而且布料也相當的柔軟,既可以更好地保暖,也不傷皮膚,孩子們穿起來更舒適。

    徐春英透露,端午節臨近,這段時間她一直在努力地趕製香囊。不分白天黑夜地縫製,就是希望在端午節的時候,可以拿出更多更好看、花型各異的香包送給身邊人。

    小香包大匠心,期待手藝傳承下去

    這24年來,徐春英從最簡單的荷包做起,隨後開始學做草莓香囊,虎頭香囊,現在她已經能做繡球香囊、金鎖香囊、金魚香囊這些複雜款了。香囊的樣式增多,其製作難度也在不斷加大。徐春英老人展示了手裡不足十釐米的小雞崽造型的香囊,從縫布到填充,再到裝飾,她整整花了近五十分鐘。為了把香囊做飽滿,有時填充就要花半個小時,做完大香囊,她的右肩膀會疼得抬不起來。

    「我現在收了幾個徒弟,希望她們能將我的手藝傳承下去。」徐春英說,她會堅持手工縫香囊,免費送他人,希望藉此能喚醒大家對這門古老技藝的重視。

相關焦點

  • 杭州北景園「香囊奶奶」 20多年做過兩萬多個香囊 全部送給身邊人
    都市快報 記者 夏裕昨天11:27,讀者徐女士來電:看到快報報導過「香囊奶奶」翁文英的故事,我身邊也有這樣的一個「香囊奶奶」,今年81歲,退休後開始做香囊,做了20多年,也送了20多年的香囊。對杭州人來說,端午節的記憶,除了粽葉的清香,就是香囊的藥香了。去年端午節前,快報頭版刊登了《翠苑二區門口賣了30年香囊的奶奶,您可是城西人的集體記憶,今年為什麼還沒來擺攤?快報昨天聯繫上了她!》一文,76歲的「香囊奶奶」成了紅人。徐女士,60多歲,退休前是杭州制氧機集團有限公司的員工。
  • 巧手縫香囊,技藝傳承!一家老小齊上陣包裹粽子,繪製甜蜜生活
    端午節是我國延續千年的傳統節日,自古以來,民間都有採集芳香藥草,曬乾後再縫製成香囊贈與親人好友的習俗,在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鳳羽,這一傳統習俗被人們不斷傳承演繹。在大理洱源鳳羽鎮鳳翔村一座古樸幽靜的宅院裡,馬奶奶正和幾位老姐妹縫製香囊,色彩斑斕的布料和姐妹幾人的歡聲笑語將靜謐的庭院渲染得格外熱鬧。
  • 磨香粉、扎香囊,南京洲島綠園社區小朋友製作香囊送媽媽
    現代快報訊(記者 劉贇 文/攝)艾葉、佩蘭、石菖蒲……7月12日一大早,南京市建鄴區江心洲街道洲島綠園社區籌備委員會會議室的桌上擺滿了中藥材,從房間到走廊裡都飄著陣陣草藥香。原來,綠園社區的小朋友們要在這裡學習製作香囊。
  • 眉縣79歲老奶奶又自縫鞋墊送給寶雞援鄂醫護人員
    還記得眉縣那個二十年如一日,自縫鞋墊捐贈消防部隊、環衛部門以及各醫療單位等的童秀英老人嗎?日前,華商報-二三裡資訊就以《眉縣79歲老奶奶20年自縫鞋墊捐贈5000餘雙》報導過她的善心事跡,她上次向華商報-二三裡資訊表示自己又做了一些鞋墊,想捐給今年寶雞參加援漢醫療隊的醫護人員。
  • 玩遊戲、採艾葉、縫香囊……中天城投物業為業主送祝福
    此外,更在端午前夕,為業主懸掛近萬束親手採割的艾草及管家精心縫製的香囊,為業主送上最 " 走心 " 的祝福。據悉,中天城投物業每年都會在所服務小區組織開展百餘場社區文化活動,以此號召鄰裡相聚,營造幸福氛圍。
  • 海口83歲「環保奶奶」趙月英用廢布料縫製布袋送市民
    非遺「東山草編」傳承人袁潔編織草筐趙月英奶奶縫製布袋送人,一天製作五六個王小蘭挎的小布袋是自己縫製的袁潔編織的 精美草筐12月1日起,海南省全面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膠袋、塑料餐具等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
  • 我們的節日之巧手做香囊
    6月24日,「端午識本草,巧手做香囊」武博端午節活動走進常州市鐘樓外國語學校布穀鳥中隊,三十餘名師生參與其中。明習俗「端午節要划龍舟,是不是人們在給龍過節日呢?」「我記得,每年端午節的時候,奶奶會送我香包,這一定是個送香包的節日吧!」
  • 嘉興99歲「布鞋奶奶」 41年手納布鞋萬雙皆送人
    9月5日下午,陸秀珍正在製作嬰兒小布鞋,因長期做手工布鞋,街坊鄰居都叫她「布鞋奶奶」。「布鞋奶奶」今年99歲了,她做手工布鞋已經有41個年頭,粗略估算,送出去的鞋子已有一萬餘雙。早些年,老人主要做成年人穿的棉鞋、單鞋、拖鞋,前後做了4000多雙,贈送給鄰裡鄉親、孤寡老人、災區群眾等。因為近些年用鞋錐做鞋感到力不從心,所以陸秀珍改做嬰兒鞋。「我勞動慣了,停不下來,再說,我退休後還是想為大家做點事。」她說。納鞋萬雙送給有需要的人陸秀珍的家,位於嘉興港區乍浦鎮港龍社區。
  • 蜜棗遇到白糯米,我把祝福放進香囊裡!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6月24
  • 75歲「帽子奶奶」,10年編織600多頂愛心帽送人!
    帽子奶奶」,10年編織600多頂愛心帽送人!    蔣菊妹奶奶   家住百丈鎮仙巖村,   10多年來,她免費送出了   600多頂親手編織的毛線帽,   村裡很多人都戴過她編織的愛心帽子,   她也被大家親切地叫作
  • 79歲奶奶20年健身不生病,看完這一幕年輕人自愧不如!
    經過媒體報導:一位老人今年已經79歲了,一直在堅持不斷的健身運動,這次上熱搜給火了,不得不佩服這位奶奶,讓網友們驚嘆道:大家都是瞪直了雙眼,有點不可信,也是牛逼槓槓滴,聽著年紀似乎快上80歲了,簡直讓人不可思議!
  • 荷包與香囊,古人的飾品是真「香」
    二姐道:「檳榔倒有,就只是我的檳榔從來不給人吃。」賈璉便笑著欲近身來拿。二姐兒怕有人來看見不雅,便連忙一笑,撂了過。賈璉接在手裡,都倒了出來,揀了半塊吃剩下的撂在口裡吃了,又將剩下的都揣了起來。剛要把荷包親身送過去,只見兩個丫鬟倒了茶來。在這裡,那裝著半顆檳郎的荷包又成了賈璉這個浪蕩子挑逗尤二姐的利器。
  • 「凡人故事」眉縣79歲老奶奶20年自縫鞋墊捐贈5000餘雙
    連續20年,親手縫製並捐贈鞋墊5000餘雙,小手帕2000餘條,自費郵遞或乘車送到消防部門、環衛部門以及各醫療單位,寶雞眉縣這位79歲的童秀英老奶奶,二十年如一日的捐贈鞋墊和手帕,被消防官兵們親切的稱為「擁軍奶奶」。
  • 綠意掩映纏香囊,陣陣藥香撲鼻來
    NO.1香囊香物沸氏香鋪能提供超過100種不同的香型均由天然草本古法炮製而成獨家設計製作香囊、燒香、香爐等打造一個天然古法香的博物館▲這款香名為秋日涼。▲荀令十裡香香囊配方來自明代周嘉胄的著作《香乘》,荀彧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初舉孝廉,任守宮令,故稱之為荀令。相傳荀令十分愛香,所做過的蓆子待人走後仍清香不斷。丁香,甘松和零陵香溫腎散寒、開鬱醒脾、理氣和胃。
  • 83歲「環保奶奶」用舊衣服製作布袋,3年送出3000多個
    早有市民發動社區居民手工編制草袋、草筐買菜,拒絕使用塑膠袋購物;有的市民則自製「環保布袋」使用,特別是一位老奶奶,3年送出了3000多個「環保布袋」;還有的市民自備「養生壺」,向一次性塑料瓶說「不」……下面聽聽他們的故事,學幾招。
  • 每年親手縫製30餘個香囊送社工
    「這是寶葫蘆,這是蝴蝶,很香的,掛在辦公室裡,可以驅蚊。」6月25日,89歲高齡的林恩甩老人將自己手工縫製的30餘個香囊送給鄞州區東勝街道史家社區的社工,陣陣香味四處瀰漫。每年端午期間,老人都會送上自己一針一線縫製的香囊。
  • 端午節—咱中醫人輕針曼筆做香囊
    平時為患者盡心盡力,現在不妨動起手來,選方配料(布料),為自己所愛的人做個香囊吧。(編輯/瓦力、盒子)如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就提及「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還有「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
  • 包粽子、做香囊、誦詩詞、話家常……南沙花樣過端午
    天南海北人同包一家粽農曆五月初五是傳統節日端午節。6月22日,在粽葉飄香的日子裡,南沙街大湧村工會職工服務站聯合利民(番禺南沙)電器發展有限公司工會委員會在利民工廠內開展了一次「粽情端午 讓愛傳承」自製包粽子活動。
  • 合肥火車站社區:迎端午 學民俗 送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傳統習俗之一。6月23日上午,合肥市瑤海區長淮街道火車站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內一片歡聲笑語,來自社區和社彩中心的志願者們圍坐一起,學習製作端午香囊,傳承民俗文化。活動伊始,首先由志願者向大家簡要介紹端午香囊的縫製方法,居民們穿針引線忙活開了,很多居民還是第一次親手製作香囊,大家仔細研究香囊製作步驟,從穿針引線到填充香料再到釘扣收尾,一招一式認認真真地學、仔仔細細地做,把最美好最真切的祝福縫進香包。在歡快的討論聲中,很快色彩豔麗、玲瓏美觀的香囊已縫合完畢,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平安香囊」「祝福香囊」誕生了。
  • 香囊記 | 穿越千年,尤自帶芬芳
    《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後,唐玄宗自蜀地重返京都,思念舊情,曾秘密派人改葬貴妃,挖開舊冢時發現「初瘞時以紫褥裹之,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內官以獻,上皇視之悽惋……」這裡所記載的香囊,是用金銀製作不易腐壞的香囊。在這樣悽惋的心情下,唐玄宗傷感嘆息,愁苦鬱悶成疾,終於在對楊貴妃的念念不忘中死去,只留下《長恨歌》成為哀惋的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