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根在農村或關注農村的人
都能直觀地感受到當下農村的巨變
農耕方式、交通狀況
基礎教育、傳統風俗
醫療衛生、生產生活
……
無一不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奈曼
在大沁他拉鎮
在一個叫做昂乃的地方
生長於斯的劉建偉
沉身打撈起家鄉小村
近二十年來的舊聞新事
奈曼旗大沁他拉鎮昂乃村有412戶1500餘口人。過去,昂乃是遠近聞名的窮村,如今卻搖身一變,創造了多個「奇蹟」,2018年的「市級五面紅旗嘎查村」和2019年的「國家森林鄉村」稱號很好地詮釋了這個「奇蹟」。
六年間,村集體經濟收入增長了10倍,從6萬元達到現今的6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增長了2.6倍,從4600元到現今的12000元。實現了「化繭成蝶」般的驚人蛻變。
蛻變,來自於國家的扶貧政策,更來自於自治區紀委的傾情幫扶。
昔日貧困村,探尋致富路
昂乃曾是一鄉治所,二十年前,撤鄉並鎮,成為了普通之地。
「我們村過去是昂乃鄉政府所在地,2000年撤鄉並鎮之後就和其他村一樣了。」在升騰的煙霧中,土生土長的昂乃人,村支書劉建偉一邊吧嗒著煙,一邊開始了回憶。
「鄉政府所在村竟然比別的村都窮,老百姓都說這叫『燈下黑』。」 劉建偉說。雖然緊鄰鐵路,國道111線穿村而過,但除了交通便利,昂乃人並沒有找到發展的機會。在周邊村磚瓦房逐漸普及時,昂乃村絕大多數村民還住著土房,村子只能用破爛不堪來形容。
作為一個典型的農業村,昂乃人多地少,靠天吃飯,連續多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為零。列入自治區「三到村三到戶」貧困村時,全村416戶中有300多戶貧困戶。沒有物質基礎,人就沒有精氣神,村集體像一盤散沙。
似乎所有人都不看好昂乃村。劉建偉說:「嫁過來的姑娘都不願意把戶口遷到村裡。」由於發展滯後,導致昂乃貧困落後。
十幾年間,村黨支部一直在尋找富民強村的方法。由於受到條件的制約,各種嘗試均以失敗告終。2014年,自治區紀檢委包聯昂乃村,為昂乃村帶來了發展思路,通過產業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推動整村發展和村民脫貧增收。
多年來,自治區紀委主要領導多次深入到昂乃村,深入到奈曼旗鄉鎮基層,對昂乃村乃至奈曼旗整體的脫貧攻堅工作進行了視察和指導。提出大數據應用平臺,指揮調度全旗脫貧攻堅,推進全旗三務公開。不僅提高了全旗脫貧攻堅的精準度和效能,還塑造了全旗風清氣正的基層政治生態。自治區紀委還派駐了多名駐村幹部協助村兩委班子共謀發展。2020年3月份,奈曼旗成功退出國貧旗序列。
上級領導的殷切關懷,為昂乃村乃至整個奈曼旗決勝脫貧攻堅帶來了源源不竭的信心和底氣。包村幹部為村子協調的300萬扶貧項目資金,則成為昂乃村產業發展的「第一桶金」。
這筆錢該怎麼用?村裡經過審慎的商議,決定與旗內企業哈達建設集團合作,在村子北側建立昂乃養殖公司,並將這筆錢一次性投入到公司內。同時通過村集體+公司+農戶的經營方法。依託企業,以「1+3」資產收益扶貧模式撬動精準扶貧,「1」即資本股權化獲利,「3」即貧困戶務工、農產品銷售、土地流轉三結合,昂乃村走出了一條資產收益型脫貧致富的新路。
六年間,昂乃村已經陸續在養殖公司投入739萬元,產生的分紅使村集體經濟收入不斷增加。而從2016年至今,昂乃養殖公司也通過青、黃貯訂單回收,提供就業崗位以及入股分紅等方式,累計為昂乃村帶來了總額近920萬元的增收。
產業延伸鏈,再拓增收路
來到昂乃村養殖公司,一塊寫著「科爾沁牛標準化生產基地」的牌匾立在門口,同時牌匾上面還刻有「科爾沁牛」的圓形商標和「農產品地理標識」字樣,這意味著「昂乃牛」已經形成一個品牌。陽光下,大牛個個肥壯,小牛犢活潑可愛,52棟設計科學的棚舍整齊劃一排列,藍頂白牆,十分壯觀。
(昂乃村酒廠)
多年來,自治區紀委協調了多個項目落地昂乃村。其中,昂乃養殖公司改擴建工程一、二期累計建設面積達到了203485平方米,投入資金2500萬元。2020年以來,圍繞養殖公司延伸出多個特色化產業項目,目前各個項目已經建成完工或正在建設當中。
「產業延伸項目包括建立有機肥廠、奶站、奶製品加工車間、酒廠、玉米壓片加工車間等。」曾任昂乃村黨支部書記,現任大沁他拉鎮副鎮長的王明會帶領我們參觀了各個項目點。他介紹,有機肥廠能夠為綠色農產品提供有機肥料;玉米壓片車間可以使村民手中的玉米實現就近就地銷售,還能提高玉米附加值;酒廠已經開始運營;還建起了奶站,並引進了國外先進設備。
昂乃村玉米切片車間內外景
「等所有的項目都建成投產後,能為昂乃村帶來近百個就業崗位,到時候村裡就沒有閒人了。」展望未來,王明會信心滿滿地說。
(昂乃型砂廠)
正說著,在養殖公司擔任飼養員的貧困戶馬權駕駛著滿載草料的三輪摩託從遠處駛來,馬權一邊麻利的卸下草料,一邊說,他已經在這工作了三年,平時就是餵牛、收拾棚舍,每個月3500元工資,一年能收入4萬多,還可以就近照顧家人。「我現在也脫貧了,未來有信心把日子過好!」馬權面對鏡頭有些靦腆。作為昂乃村產業項目的直接受益者,馬權原本因貧困而艱難的人生被徹底改寫了。
養殖公司入股分紅、農機合作社農機租賃、沙地外包三項收益為昂乃村集體的發展注入了動力。
(脫貧戶馬權)
劉建偉介紹,昂乃村目前實現了集體資產股權量化,凡是昂乃村集體經濟組成員,均得到價值5000元的量化股權,每人每年能夠獲得四百元股權收入。
今年養殖公司的分紅款達到了60.1萬元,合作社收益達到了12萬元。村民們無不從中受益。
雖然身患重病,但他積極地面對生活。王洪家的小院不大,房前的水泥地鋪滿了黃澄澄的玉米,院南頭豬圈裡,9隻小豬崽歡快的圍著王洪撒歡,幾隻大蘆花雞昂首挺胸地在菜園信步,屋子裡被王洪夫婦收拾的乾淨整潔,炕燒的很熱乎,今年46歲的貧困戶王洪患有尿毒症6年了,每個月需要透析十次以上。談到這幾年的生活變化,樂觀健談的王洪打開了話匣子。
「得上這病以後說不害怕是假的,治病的費用對農村家庭來說就不是一筆小數目。」昏暗的燈光下,王洪的臉色越發的顯得晦暗。作為健康扶貧政策受益患者,王洪深深的感恩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感恩著所有關心著他的人。
「要是沒有國家和領導的關懷和愛心企業的幫助,我可能早就死了!」王洪擦拭著眼淚,「旗裡的領導還給我協調了小豬崽讓我養,我們兩口子吃上了低保,基本生活不成問題。」
(脫貧戶王洪)
王洪指著窗外告訴我們,哈達建設集團集團投資三萬元幫助他建起了這座又大又結實的豬舍。還為他報銷了近年來往返旗內透析的車費,大大減輕了的經濟負擔。
「現在我脫貧了,接下來我也要致富!」王洪的樂觀積極感染了我們。
劉建偉說,村集體還設立了大病臨時救助款項,用來幫助不幸患上大病的村民渡過難關。
事業譜新篇,共奔小康路
今年51歲的村民陳彬是昂乃村最早搞養殖業的村民之一。十五年裡,從最初的兩頭牛發展到現在的長期存欄二十頭牛。陳彬的致富史幾乎與村集體同步。他告訴我們,自己最窮的時候買不起糧食,只能靠吃燉豆角充飢,還住過四面透風的牛棚。邁過了一道又一道坎兒,他和所有昂乃人一樣,始終相信美好的生活終會到來。
「你就不要放棄,幹就得了。我是這麼想的。」陳彬哈哈大笑。
「我們村越來越好了,我這日子也越來越行了,我感覺自己挺滿足,挺好!」
拉了一上午的秸稈,陳斌家中聚集了幾位一起幹農活的村民。中午到了飯點,好酒好菜擺上桌,大家共同舉起杯,為如今的紅火日子而歡慶。
昂乃的二十年,是奮進的二十年,是激變的二十年。
這段不平凡的崢嶸歲月裡,昂乃村以黨建促脫貧的思路貫穿始終,黨員做排頭兵,黨支部就是戰鬥堡壘,在戰勝貧困和在村集體各項事業發展中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黨支部+貧困戶+合作社的發展模式,是昂乃村騰飛的秘訣。
「從黨員的思想觀念開始抓起,通過主題黨日,三會一課,文明實踐等各項活動,黨員的凝聚力、向心力都加強了。」劉建偉說。
昂乃村以黨建工作為引領大踏步向前邁進的同時,精神文明建設的步伐緊隨其後。村子富起來了,村民腰包鼓了。村風村貌發生了巨大改變。對此,村支書劉建偉覺得很難用三言兩語說明白。但是,他覺得村子已經走上了小康路。他掰著手指頭一一列舉:農業上,村裡的農田改變了靠天吃飯的情況;村容村貌實現了綠化、美化和亮化;社會治理做到了零上訪;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整個村一派欣欣向榮,充滿活力。最後,他欣慰地告訴我們,昂乃村102戶貧困戶已經全部脫貧。
劉建偉認為,昂乃村的發展得益於上級的扶持,得益於與哈達建設集團合作成立昂乃養殖公司的產業布局,得益於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得益于堅實的集體經濟基礎。
昂乃,正朝著鄉村振興的宏偉目標邁進。
來源:奈曼旗融媒體中心
圖文:楊 悅
原標題:《【頭條】村支書「翻舊帳」》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