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954年第一部《哥斯拉》電影上映以來,就奠定這位「怪獸之王」在影史上的地位!雖然說這60幾年來超過30部的《哥斯拉》電影中,絕大部分都是劇情較薄弱的「爽片」;但實際上,「哥斯拉」這隻「核變怪獸」在昭和時期象徵的是二戰之後日本在原子彈、核彈陰影下,提出「反戰」意識的思考,而到了平成之後更逐漸轉為對環境保護的反思。
而如果說一定要選一部「哥斯拉」電影來作為經典片單深入探討,那勢必就是東寶製作、2016年公映的《新哥斯拉》!它為什麼能代表所有的哥斯拉電影?
首先回到1954年的第一部《哥斯拉》電影,《新哥斯拉》跟1954年版《哥斯拉》一樣都是以「巨大不明生物」哥斯拉「第一次」出現並登陸日本所發展的故事,如果說1954年版《哥斯拉》是日本戰後對核武的反思,那麼《新哥斯拉》則是呈現了「311事件」在日本社會引發的焦慮,同樣以對「核能」的恐懼與反省,而有「回歸原點」的想法。
而其實當年1954年電影在哥斯拉的設計上,結合了恐龍中暴龍的身體、劍龍的背鰭、禽龍的前肢,並擁有如猩猩的力量、以及如鯨魚般巨大且會遊泳的設定,而原本的哥斯拉頭部是想設計成核爆的「蘑菇雲」的樣子,但最後為了「賣相」的問題而改成了恐龍頭形;「新哥斯拉」的「正宗」有一部分也是還原了最初的「蘑菇雲頭」設計,更凸顯了「核爆」的可怕!
《新哥斯拉》故事以一群人在東京灣海上調查一艘漂泊中的無人遊艇開始,船的主人為日本城南大學統合生物學教授牧悟郎博士,然而此時突然發生「地震」,東京灣水隧坍塌大水灌入,總理大臣與官員召開緊急會議,本來以為僅是單純海底火山引發的地震,就要以此結案的時候,一條巨大的「尾巴」從海面冒出,那是哥斯拉的「第一形態」,宛如巨型蝌蚪又或者是鯨魚的大型不明生物(其實應該更像是身體腐爛的滄龍);官員重整召開全新緊急會議,最後由首相召開記者會向國民宣布該巨大生物「僅是水中生物」並「不會登陸」,但同時哥斯拉已進化成「第二形態」以四肢爬行的方式登陸了!哥斯拉造成東京巨大的破壞,並且同事進化成能用雙足二肢站立的「第三形態」,但因為快速的進化導致體溫過高,哥斯拉快速回到海中降溫,給了人類喘息的時間……
人類從哥斯拉掉落的身體組織發現它具有強大的輻射,並且基因結構也是超出人類生物學研究所能認知高級進化生物,此時美國國務院則派遣總統特使(石原裡美飾)也通過牧悟郎博士的資料表示,其實在很多年前牧悟郎就預言了將會出現像哥斯拉這樣的生物出現,同時美國也表示如果哥斯拉再次出現,將會使用核武鎮壓,然而人類的軍火武器根本無法毀滅哥斯拉。
最終哥斯拉以「第四形態」的經典樣貌再次登入出現,最後根據數據分析的哥斯拉基因結構,發現雖然人類的軍火武器無法毀滅哥斯拉,但可以通過「凝血劑」將其冷凍,最後這個方法成功抑制了哥斯拉,但在哥斯拉被冷凍之前卻已經開始準備進入「第五形態」的進化,在它的尾巴尾端開始分裂出許多人型的小哥斯拉……
這部電影剛上映的時候獲得了日本觀眾的歡迎,最主要的重點在它完美呈現了日本官僚體系的狀態,然而作為一部「怪獸電影」,它在海外的評價則非常兩極,不少人覺得它相當的「無聊」,然而在2020年的全球新冠肺炎的爆發,《新哥斯拉》這部電影再次被拿出來討論!哥斯拉是實體的怪物,但它也卻又能象徵了「重大災害」,在疫情爆發初期,許多國家的政府機關為了怕「麻煩」,為了「省時」,故意視而不見「哥斯拉」(災害/疫情)可能帶來巨大危險,錯失最一開始防範的機會,導致的反而是哥斯拉所帶來更大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