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大早
蘇龍祥把寵物長尾雞
放在自行車後座
蹬過喜洲古鎮清淨的街道
等古鎮「睡醒」
蘇龍祥已開始做泥塑
直至夜深人靜
閒下來的時候
他最愛去的地方是菜市場
看小販賣力吆喝
和白族老人閒聊
一晃就是大半天.
在旁人看來
蘇龍祥的生活或許無比枯燥
重複,重複,又重複
但他卻喜歡這樣的生活
他說做自己喜歡的事,其樂無窮
可以把什麼都忘掉
蘇龍祥,1974年出生,大理市鳳儀鎮人,沒接受過正規美術教育,是一位正宗的「民間手藝人」,憑著30多年的修煉,成為萬事萬物皆可捏的「泥人蘇」。
看蘇龍祥做泥塑是一件很享受的事
粗糙的手指靈活翻動
頃刻間,一隻惟妙惟肖的瓦貓成型
在這個捏、團、轉、雕的過程中
他不說一句話,和手中的瓦貓一樣安靜
此時蘇龍祥的眼睛裡透露的眼神
是對泥塑的純粹的熱愛
蘇龍祥出生在泥塑世家
曾祖父、祖父、父親都是泥塑藝人
「爺爺做小泥人、不倒翁這樣的的小玩具
拿去集市或廟會上去賣,父親做佛像泥塑
我從小看著他們做泥塑長大
喜歡上了泥塑,自己也學著做。」
蘇龍祥說
蘇龍祥兄弟三人
自小都看著泥塑長大
只有他繼承了家族的衣缽
16歲那年,蘇龍祥跟著泥塑藝人許文虎學藝。彼時泥塑盛行,泥塑藝人各有特點,蘇龍祥拜許文虎為師,是因為許師傅「做人物的衣服很傳統,衣紋特別精細」。於精細處下功夫,成為蘇龍祥一直以來的孜孜追求。
許師傅的手藝秉持傳統,思想也傳統。蘇龍祥學手藝時還要打點師傅的生活。「我們一般在人煙稀少的山上工作,每天早上給師傅端洗臉水,晚上端洗腳水,還要做飯。山上沒有水,一大早就要去山下挑水,趕在師傅起床前準備好洗臉水。」他回憶。
3年後,蘇龍祥出師
自認手藝不太精的他獨自修行
到麗江永勝等地攬活
在山旮旯裡一待就是5年
對一個20歲出頭的年輕人來說
這樣的獨處無疑是煎熬的
但蘇龍祥並不孤獨
他會和泥塑「對話」
蘇龍祥說:
「泥塑想學精,必須下苦功夫
做人物泥塑最關鍵的是面部情緒的拿捏
為了做好『笑』,我觀察了很多人的笑
把他們的笑融入作品,讓泥塑『笑』起來
那段時間克服了很多困難,也成長了很多。」
也是因這段時間的經歷
蘇龍祥學會了鬧中取靜
後來他漸有名氣
經常受邀參加各種形式的技藝展示
不管面前是人潮如流還是門可羅雀
他始終屏息凝神,專心「玩泥巴」
2020年9月4日,蘇龍祥在工作坊內製作泥塑作品瓦貓
回來大理後
蘇龍祥像是回歸了
「藝術的海洋」
他說:
「大理的白族非常有特色,
有取之不盡的創作靈感,
我喜歡看白族的火把節、本主節、婚禮,
也喜歡去菜市場看賣菜聊天的老人,
萬事萬物都能成為泥塑作品。」
蘇龍祥創作的烤制喜洲粑粑生活情景的作品
據不完全統計,1994年至2017年間,蘇龍祥完成泥塑作品23000多件,有慈祥的白族老人、傳統的白族民居、形象各異的瓦貓,也有2000多個人物的茶馬古道畫卷這樣的恢弘大作。民族文化生態在他粗糙的雙手間成為永恆之美。
在這期間
蘇龍祥的泥塑作品完成了
從數米之「大」到
數釐米之「小」的轉變
他介紹:
「我們這行人都知道,
作品從大到小是道檻,
是水平越來越精深的表現,
方寸更顯功力。」
在喜洲古鎮稼穡集
農耕文化藝術館的一個展廳
蘇龍祥的作品《開秧門》格外引人注目
作品是他帶著3個徒弟
耗時5個多月才完成的
一共有226個人物
每個人物高12釐米左右
全景展示了大理開秧節的熱鬧景象
陳列在大理市喜洲鎮農耕博物館的蘇龍祥大型泥塑作品《開秧門》作品中的每個人物都惟妙惟肖
仿佛在「張口說話」
這正是蘇龍祥作品的長處
他說:
「做人物我最注重的是面部表情,
刻畫眼神、眉宇的細節,
當你看它的時候,
能感覺到它也在看你。」
「泥人蘇」是蘇龍祥註冊的商標
也是他的綽號
這源於他對每件作品盡善盡美的要求
更是對工匠精神的理解
——用心做好每件作品
蘇龍祥作品《白族人家》獲全國泥塑麵塑大賽金獎
與泥巴打了半輩子交道
蘇龍祥愈發覺得泥土是有生命力的
他覺得
「泥與藝術之間,是用心的距離。
沉下心,靜聽泥土呼吸,
將它置於在真、善、美的生活場景中,
透過作品本身獲悉它的靈動。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
泥塑藝術不是創造,
而是從最普通的泥土中發現生命。」
蘇龍祥傳統泥塑、麵塑作品
如果用榮譽衡量蘇龍祥
2015年後的他無疑是成功的
2015年他獲得大理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泥塑傳承人的稱號;2016年他獲得大理州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泥塑傳承人的稱號;2017年成立大理市鳳儀鎮趙州泥塑工作室。2018年他在全國首屆「金手指獎」泥塑麵塑作品大賽中獲得傳統工藝紀念品金獎,任中國民俗文化研究院泥塑麵塑委員會理事長.
榮譽等身
但蘇龍祥覺得自己還是那個
成天灰頭土臉的泥塑匠人
在眾多角色中
他最看重的是「師傅」
多年前的一個鳳儀街天,蘇龍祥偶遇一個泥塑老藝人在街上兜售小泥人,大半天過去,無人問津。蘇龍祥悲天憫人地問老藝人:「東西賣不出去,為什麼還要做?」老藝人說:「賣不出去也要做,我不做,這個手藝可能就要失傳。」
當記者問他為什麼做泥塑?
蘇龍祥說:
「四十歲之前是因為熱愛,
是為了生活、吃飯。
四十歲之後是為傳承。
可能再過十多年,
我的眼睛和手就不行,
不能再做泥塑了。
現在我想多做點東西,
把大理文化用泥塑的形式保存下來,
把大理的泥塑技藝傳承下去。」
幾年來
蘇龍祥收學徒300多人
既有靠泥塑手藝謀生的年輕人
美術專業的學生
也有年近八旬的愛好者
只要願意學,他都傾囊相授
蘇龍祥說:
「只要多一個人學,
這門技藝就多一份傳下去的可能。」
2020年6月1日,蘇龍祥在大理一小向小學生們演示泥塑製作2020年9月5日,蘇龍祥和培訓班學員合影
「我現在經常幻想,等我七老八十,
提著箱子拉著孫子趕廟會,
在人來人往中捏泥人,
被一群小孩子圍著.」
他的話語間透露著
手藝人的熱愛和執著堅守
採訪當天屋外在下雨
房間裡卻有一股暖意慢慢蕩漾開
蘇龍祥不緊不慢
講過了自己的大半生
採訪結束
他送記者走出喜洲古鎮
沒有撐傘,腳步不緊不慢
一個人,一雙泥手
一生的熱愛
這就是「泥人蘇」
——蘇龍祥
點亮在看,推薦給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