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講究知己知彼,所謂的「知己」小黑個人覺得就是應該要對自己手上的裝備了解,這樣去釣魚心裡才能有數。加粗目調漂是釣魚圈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今天的話咱就從浮漂開始說起,小黑帶大家解析一下加粗目浮漂的特點以及調釣方法吧。
浮漂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漂身、漂尾、漂腳。在臺釣剛剛引入的時候,其實浮漂還沒有像現在一樣複雜,那時候七目短漂是主流。這種漂的優勢在於下底迅速,可以保持很高的起杆頻率。後來隨著臺釣理論的發展,浮漂的種類和細節的變動是越來越多。比如為了延長鉤餌在水層的停留時間,就開發出長腳長尾的棗形漂,名曰:行程漂。為了提高靈敏度就採用浮力比高的材質來制漂,於是就誕生了蘆葦漂。
漂體主要涉及的是材料和造型,材料的浮力比越大浮漂的靈敏度越高,最大橫截面越小靈敏度越高。同樣的道理,對於漂尾來說它的任務主要有兩個,第一個是顯示的作用,第二個是和漂體、漂腳配合維持整條漂平衡的完整,所以對它來說涉及的主要就是構造的問題。
加粗目浮漂的特點
目前漂尾有軟尾、硬尾之分,又有粗細之分,長短之分。乍聽之下很複雜,但對於我們釣手來說真的不用了解太多,你只需要知道漂尾的特點對我們釣魚有啥影響就行了。
加粗目浮漂的優點:漂目的一個主要作用就是顯示,隨著作釣距離變遠,這漂目的觀察性會越來越差,於是出現了加粗目浮漂,用來增加浮漂的可視性。這類浮漂除了在水庫作釣有較大優勢外,對近視眼、老年人團體是很友好的,畢竟任何浮漂看得見才是最重要的。加粗目浮漂的缺點:由於浮漂的三段式構造把浮力拆成了兩份,分別放在漂體和漂尾上。漂尾的體積越大儲存的浮力就會越多,受到等同大小的拉力,它沒入水中的長度會比沒加粗的漂目更短,這樣從主觀來看靈敏度就變低了。
加粗目浮漂的調漂思路
或許很多釣友都見過大師們拿著加粗目浮漂大談特談,但實際上這類浮漂不管是加粗幾目,它都遵循著一個同樣的思路,那就是保證可視性的最大化、對作釣負面影響的最小化。這麼說可能大家比較難理解,下面就用加粗三目的浮漂來說明一下吧。
現在的制漂工藝相對以前來說比較統一、合理,加粗三目的浮漂一般都是水庫作釣大型魚使用的。吃鉛量很大,加上野外大魚吃口兇猛,這意味著在調釣上可以隨意一點,基於這類浮漂的特點,在使用過程中儘量保證加粗目不參與調釣的過程即可。水庫釣大魚使用的餌團較大,為了保持靈敏度釣手在調釣上都會優先考慮到調高釣低,調目我們預先設定6到7目。釣目按照不參與調釣的要求,設定在3目半為最佳。一般釣手會將浮漂加粗的目數作為釣目,主要是考慮到一個可視性的最大化,但老手通常會特意多留半目出來。這是因為加粗目浮漂前三目體積大、靈敏度低,多留半目可以敏銳的判斷下面細微的魚情以及魚口。有時候魚情需要也會用到拉餌、蟲餌等比重輕的餌料,這時調釣目的差值就不能太大了,我們可以選擇一個調3釣3來應對。
加粗目浮漂調釣的常見疑問
那加粗三目的浮漂能不能調3釣2,又該怎樣調低釣高呢?我相信這兩個問題釣友們都比較感興趣。
首先回答第一個,加粗三目的浮漂不推薦調3釣2。前面已經是說過了,加粗目的最大特點就是放棄了靈敏度來換取可視性的增加,而讓加粗目入水先是削弱了可視性,後又降低了靈敏度。因為浮漂的第三加粗目進入水中由於其表面的體積大,導致浮漂的下行阻力變大,靈敏度變低。得兩害而無一利,所以有經驗的釣手會通過協調調釣目來避免這種情況。
第二個問題加粗目浮漂能不能調低釣高,答案肯定是可以的。如果遵循加粗目不涉及調釣的做法,比如調3釣5,靈敏度自然不會受到啥影響,可隨著無加粗釣目的增多觀漂感就很差了。反過來說,選擇調平水釣3目或者是調平釣2目這樣固然可以保證一個不錯的觀漂感,但浮漂的靈敏度下降不說(加粗目入水浮漂的靈敏度會嚴重下降),還會有一個雙子線彎曲嚴重的風險。加粗目本身攜帶的浮力要比常規漂目大上數倍,如果雙鉤的重量不夠兩目(加粗兩目),調平釣2就意味著鉛塊觸底。由於每條浮漂的加粗目大小、攜帶的浮力並不統一,所以釣圈裡通常的做法是不會將加粗目參與到調釣中,往往會選擇調3釣5這種做法。
在日常的作釣裡有些釣友可能會想著大漂就配大鉤,小漂就配小鉤,調釣處理起來不就容易多了嗎?事實上這種想法是錯的,魚鉤大小的確定和我們選擇的目標魚有關,而浮漂大小除了目標魚之外,還往往要考慮到魚情、水情等自然因素,兩者並無直接的關係。水庫裡作釣鯽魚有時候就會用到「漂大鉤小」的搭配,小鉤處理鯽魚,大漂應付大風,兩者並無矛盾。
總結:平常釣魚的時候不要去畏懼加粗目浮漂,有必要就要使用,你只要知道它和普通浮漂的相比有啥不同,根據其特點來處理就行了。釣魚的其它問題也類似,始終逃脫不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三個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