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父輩》德國反戰片,揭露了戰爭時期人性的惡、善、厭、偽

2020-12-23 騰訊網

前言

當2013年上映的德國戰爭片《我們的父輩》上映時很多觀眾看完都給了很高的評分,在某瓣評分高達9.6分。絲毫不弱於我們所熟知的《阿甘正傳》、《肖申克的救贖》、《這個殺手不太冷》、《霸王別姬》等膾炙人口的電影。該部影片分為三季,第一季講述了德國人進攻蘇聯,第二季講述了德國人在戰爭中撤退,第三季講述了德國柏林淪陷的過程。本部影片有五位主角在戰爭中在不同時期演繹不同角色,從五位主角中揭露出來當時戰爭時期人性的惡、善、厭、偽。

五位朋友最後的合影

戰爭的後方

鏡頭一

影片第一季中由於男主角之一的維克多是猶太人,當時德國人正在瘋狂抓捕猶太人想要把他們關在集中營。另一名女主角格麗塔是維克多的女朋友,為了想要讓自己的男朋友逃離德國去到美國不惜一切代價幫助自己的男朋友拿到通行證,但是當時的德國軍官幫助格麗塔拿到維克多的通行證以後,就在維克多將要離開德國時秘密的將維克多送往集中營。

維克多

鏡頭二

當時的格麗塔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男朋友已經被送到集中營,自己還和軍官在一起,由於種種原因格麗塔被關到了監獄。面對德國軍官時說出來自己懷有軍官的女兒,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德國軍官一拳打在格麗塔的小腹,也間接地殺害了自己的女兒。

軍官打死了自己的女兒

前線

鏡頭三

當德國小隊包圍了一家蘇聯家庭的時候,面對所有人的投降時有一個小男孩害怕的跑了出去。就這樣德國軍官像看兔子一樣看著奔跑的蘇聯小孩,命令自己的手下男主角弗裡德黑爾姆開槍射殺這個手無寸鐵的蘇聯小孩。

射殺蘇聯小孩

小結

節選自影片中三個鏡頭,在不同的環境下德國軍官做出的相同邪惡的行動。從戰爭後方到戰爭前線揭露了當時在戰爭期間一個民族對另一個民族滅種的行為。不僅對猶太人開展了集中營行動,也對被侵略國家的小孩進行屠殺,像極了日軍侵略我們國家的行為。體現了戰爭的殘酷。

戰爭的後方

鏡頭一

上面說到維克多的通行證由德國軍官幫助拿到,在拿到通行證的過程比較坎坷。維克多的女朋友為了幫助維克多活命,背後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將自己的身體送給了德國軍官,憑藉日以繼夜被禽獸蹂躪自己的身體才幫助維克多拿到活命的通行證。這到底是愛?還是本身的善良?我覺得對女主在愛的人面前才能在戰爭體現自己的善良。

出賣身體拯救男友

前線

鏡頭二

當男主角被自己的上級要求燒毀蘇聯民眾的房子時,雖然內心極不情願但是還是惦著汽油桶去了。但是走到房間裡時,看到房子裡只有兩名老夫婦,已經家徒四壁沒有任何食物當時鏡頭也交代的非常細節。男主威廉的眼神中已經充滿了不捨得眼光,而打破男主心理最後一道防線的是老夫人看到威廉拿著汽油桶,還對威廉說了一句:喝茶嗎?徹底擊穿威廉心理,最後威廉提著汽油桶回去了房屋還是完好無損。

雙方心靈的交流

鏡頭三

當德軍醫護人員全部撤退時,女主角夏洛特並沒有選擇離去而是在尋找自己的好朋友-蘇聯女護士,想要帶她一起走,因為當這名蘇聯女護士被抓到將會被處決。從而夏洛特沒有趕上離開的車隊,而是被留在了醫院,當蘇聯紅軍佔領醫院時就開始對德國傷員進行屠殺。一名士兵發現了夏洛特,開始實施強姦就在過程進行到一半時,蘇聯女將領出現拯救了夏洛特。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有些將領善良的一面。

蘇聯女將領

小結

這三件事都是因為戰爭才發生的,女主為了救自己心愛的人甘願送出自己的肉體,她究竟是對每個人善良還是只對自己心愛的人善良?在戰爭中這種愛情也是難能可貴的。威廉並沒有展現自己獸性的一面,面對手無寸鐵家徒四壁的老人還是展現出人性的一面。從蘇聯紅軍的屠殺和強姦,再到蘇聯高級將領的出現救出夏洛特,這種對比的手法,又將蘇聯軍紀推向高潮。為何電影中出現的是女高級將領而不是男將領?他們是戰爭的受害者,在戰爭中不僅僅只有惡也有善。

戰爭後方

鏡頭一

當威廉的弟弟弗裡德黑爾姆,在戰爭中差點死亡拿到許多榮譽回到家的時候,被自己的父親和德國的小年輕所不屑的時候。本身已經對戰爭厭惡的弗裡德黑爾姆,收拾行裝奔向戰場。就在離開時的時候他的母親非常不舍不想讓自己的二兒子再回到戰場,而他的父親沒有告別靜靜地躺在床上聽著兒子逐漸遠離,自己的臉頰也划過一行淚痕。孩子的父母都已經厭倦了戰爭但是面對戰爭父親沒有理由留下兒子苟且偷生。

威廉母親挽留孩子

前線

鏡頭二

主角威廉在和弟弟一起行動的一次小型戰役時,被蘇聯紅軍包圍,威廉被炮彈炸暈弟弟則穿著蘇聯軍隊衣服操著俄語逃過一劫。醒來的威廉覺得弟弟死了隊友沒了,已經厭倦了戰爭的威廉找到了一間小屋在裡面居住下來。整天安逸的生活沒過多久就被德國黨衛軍抓住上了軍事法庭,最後被免除死刑在德軍後面做苦力。

威廉被抓

鏡頭三

當弗裡德黑爾姆在戰場上遇到自己的朋友維克多時,雖然拿槍對著維克多但是一直讓維克多離開這裡。維克多一直在詢問自己女友的信息,不料被德國軍官指著維克多的頭,讓弗裡德黑爾姆射殺自己的朋友。如出一轍就像讓他殺了蘇聯小孩一樣開始數數,這一次弗裡德黑爾姆也開槍了但是是射向了自己的軍官。對殺戮的厭惡,這名軍官把弗裡德黑爾姆當成無情的殺手但是在這一刻弗裡德黑爾姆徹底厭倦了。

朋友戰場相遇

小結

經歷了3年的戰爭,多少殺戮在自己面前出現戰友的突然死亡,身邊親人的離去。早已經對戰爭感到厭惡了,明明知道戰爭已經打不贏但是還是需要他們繼續戰鬥,那時候的他們已經沒有任何思想只有殺戮和像一個沒有感情的動物一樣。

戰爭後方

鏡頭一

當弟弟因為傷病回到戰爭的後方時,面對德國青年人的嘲諷弟弟並沒有說些什麼。因為他是從前線撤下來的知道戰爭的殘酷性,而那名只有17歲的德國青年被元首所洗腦被面前柏林的偽裝所迷住了眼睛。覺得自己上戰場一定會幫助德國從而自己也能夠拿到很多徽章。沒有意識到戰爭的殘酷性,表現得十分無知。

德國小年輕被眼前景象迷住了眼

鏡頭二

格麗塔從戰爭前線演出歸來,面對後方一些無知軍官德國黨衛軍說出了:這場戰爭我們贏不了的言語。最後德國元首的那個時代,被德國黨衛軍以消極言論所逮捕送往監獄執行死刑。雖然說格麗塔說的是真心話但是在當時德國大環境下說出這種真實的話語,一定會被那些虛偽的人所處死。他們不想讓人們知道真相只有把知道真相的人處死,才能繼續自己的偽裝。

格麗塔說句實話被抓

前線

鏡頭三

在戰爭的最後階段弟弟弗裡德黑爾姆一行人被蘇聯紅軍所包圍,德國年輕的士兵還在幻想著元首保證過他們可以贏得勝利。但是弗裡德黑爾姆用自己的行動去撕毀了德國的偽裝,證明了德國已經戰敗。身先士卒出去沒有投降,而是為了讓自己的隊友活下去。自己率先去死,給自己隊友留下投降的機會。最後弗裡德黑爾姆沒有開槍用自己的生命,揭穿了德國的偽裝也警示了德國年輕人。

德國青年依然相信元首

小結

無論在戰爭的前線還是後方,德國元首對於人們的洗腦是非常嚴重的。將一些不利的局面偽裝成好的方面。想讓自己的國民更加有信心,但是另一方面面對說真話的人基本上都是殺死,沒有自由言論沒有真相,只有元首至高無上。這也是這些鏡頭帶給我們在戰爭期間人們的偽裝是多麼可怕。

總結

《我們的父輩》這部影片鏡頭中拍攝了許多細節,有時候我們注意不到但是在你認真去觀看的時候你會發現,拍攝的是非常真實的。這部影片帶給了我們很多啟示,也讓我們看到在戰爭中人性的變化,弟弟從一個懦弱的士兵成為一個殺戮機器。哥哥從一個殺戮機器到最後的厭倦戰爭,在元首的領導下德國很多人都已經蒙蔽了雙眼展現了人性最虛偽的一面。而在戰爭中也反映了性往往比金錢更加重要,猶太人在歐洲所有國家都不被受到歡迎,無論是德國人還是波蘭人和蘇聯人對猶太人的態度就是歧視。電影中還有一個細節就是七燭臺代表了猶太人的標誌,憑藉七燭臺女護士夏洛特判斷出來身邊的人就是猶太人,從而把身邊的女護士送到了集中營,也是演繹的非常到位。這部影片的主題是,反映了對戰爭的厭惡,對和平的嚮往。結局還是比較現實,活下來的三個人回到了最初的酒館那時候已經是物是人非事事休了,早已沒有戰爭前時光那麼美好。

相關焦點

  • 荀子: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從韓國「N號房事件」中窺探人性
    此事件一出震驚了全世界人民,尤其是在這個世界人民都在抗疫的關鍵時期!02人性的本質是剝削此事件一出,暴露了人性的本質——剝削。03荀子: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yín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
  • 梁濤:荀子人性論的歷時性發展,論禮論正名性惡的性-偽說三
    原標題:荀子人性論的歷時性發展 ——論《禮論》《正名》《性惡》的性-偽說 編輯註:文章()是上圖「偽」字 三、《性惡》的性惡-善偽說 與《禮論》《正名》不同,《性惡》專門討論人性論問題
  • 佛教認為:人性是善,還是惡?
    ,是古今中外的哲人們普遍探討的一個重要話題;人性究竟是善、是惡,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孟子主張人性本善,因為不修養而有了惡。荀子、韓非等則認為人性本惡,主張用政治管理、社會教化來改惡為善。後世思想家對此也多有闡述,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
  • 柴靜:永遠不要低估人性的惡,而高估人性的善
    而荀子則認為「人性本惡」,每個人從出身開始就是邪惡的,是需要教化來改造成善良的賢人。人性本來到底是善是惡,誰也說不明白。然而,在生活中有無數的善良之人,他們或是如同雷鋒一般助人為樂,或是如同戰疫醫生一般奔赴在一線卻無怨無悔,或是如同教師一般不辭辛勞地教書育人,傳道授業解惑。
  • 《十種人性》我們與善、與惡的距離各有多遠?
    世界讀書日,荊棘鳥書會特邀公益講師主持分享《十種人性》。我們與善、與惡的距離有多遠?你是你想像中的樣子嗎?
  • 我們與惡的距離,與善的距離
    而兩年下來,黃只賠償了2.6萬元,而這期間,給女兒添車買房,出國旅遊過新年,這是一種怎樣的惡呢?從小到大,我們受到的教育都是要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所以我們懂得尊老愛幼,見義勇為,我們可以不夠富有,不夠聰慧,但是不能沒有德行。
  • 看《綠裡奇蹟》中人性善與惡的碰撞:人性中的自我救贖
    一、作品簡述史蒂芬.金的著作《綠裡奇蹟》是一部最大化凸顯人性善與惡的碰撞的巨作,引發了人們從多個角度對現實人性的不同側面的思考和探索,進一步強調了尊重生命的重要性。毀滅不是他本人的創作初衷,恰恰相反,通過作品,史蒂芬.金試圖解析人性。人性不是簡單的善和惡,善與惡只是人們對待相同事物的不同看法與態度。所有人的都可以拯救他人,同樣所有人都可以被他人所拯救。只要人們滿懷善意和希望,這樣即使是身處困境,依舊可以綻放出自己的人性光輝。
  • 人性可怕嗎,或善或惡,如何看透人性的虛偽和扭曲
    人性這個話題一般情況下在公眾場合下很難展開討論,即或少數人打開話題大多情況下也很難討論下去,極端情況也有可能搞得不歡而散,無法達成共鳴的話題,好像大眾社會也在刻意的避諱這個話題。從古人來講,孟子的看法是人性本善;而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卻是人性本惡的看法。
  • 《楢山節考》:生存和貧窮的壓力下,藏著人性的善和惡
    而作為他學生的今村昌平卻不認可,他認為底層人物艱難的生活狀態才能真實反映戰敗後日本的狀態,他的電影多數是灰暗低沉的,他關注社會底層人物的生存狀態,電影中,沒有溫情和刻意,只有對人性最赤裸裸的刻畫,人性或灰暗,或貪婪,或暴力,電影中美與醜,善與惡 ,質樸與野蠻,慈悲和殘忍,用這種矛盾的對比剖析人性的複雜,讓人思考和反省。
  • 《辛德勒的名單》告訴我們:戰爭機器下人性的偉大和渺小,很真實
    「富有同情心,願意幫助別人是很自然的事,從人性的角度看,這也是應該的。」—何鳳山中國原駐維也納總領事何鳳山先生,在任職期間,為上千猶太人發放前往中國上海的籤證,這些人因此免遭德國納粹的殺害。而何鳳山先生的事跡,直到1999年才被世人知曉,被聯合國譽為「中國的辛德勒」。
  • 荀子性惡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 千古奇書《羅織經》:一針見血,揭露血淋淋的人性罪惡!
    關注                                                          作為無賴出身的來俊臣,因善於告密而得到武則天的賞識,他的興起掀開了一場長達十四年之久的「酷吏政治」,而他所編寫的《羅織經》可謂讓人嘆為觀止,讓人不禁感慨,人性善意的對立面罪惡簡直讓人不寒而慄
  • 德國納粹時期的「黑色教育」
    德國納粹時期的「黑色教育」2020-09-10 14:24:26來源:經濟觀察網 作者: 夏芊若摘要:一個納粹時代長大的德國人後來在一部反省納粹歷史的紀錄片中感嘆道:「我們從頭到尾都在學習為了國家而死,從來沒有學習過為了國家而活!」
  • 盤點遊戲中那些戰爭與人性的碰撞1:這是我的戰爭
    歷數遊戲發展歷史,其中關於戰爭的題材數不勝數,而其中不乏大量關於討論人性與戰爭的佳作,其中誕生於2014年的由波蘭遊戲開發商11 Bit Studios製作的2d橫版戰爭遊戲 《This War of Mine》(這是我的戰爭)便是其中之一。
  • 什麼是人性,正確認識人性,善用人性規律
    人性的話題總是沉重的,但又無法迴避。人性總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善惡的展現,不在於人,而在於環境。所謂的好人,在適當環境的誘導下,也會心起惡念,甚至做壞事;所謂的壞人,適當環境的誘導下,也會心起善念,甚至做好事。
  • 唯有人性的善,才能平復混亂
    經過長期的被忽視,上世紀七十年代,羅特的作品終於在德國再版,而被譯介到別國則等待了更久。其作品中文版的出現,會讓我們對德語文學產生新的了解;通過他的作品,我們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歷史對人類發展的影響,以及包容、共存和人性之善的重要性。新京報:一戰後,羅特有一段令他引以為豪的記者生涯,這一經歷對他的小說創作產生了哪些影響?
  • 【推薦】「材樸」之性又謂「性惡」?——駁為荀子「性惡」論曲辯者 | 林桂榛
    按荀書「性-偽」、「善-惡」的明確定義及「性者本始材樸也-人之性惡明矣」的明確命題,「性樸」與「性惡」在今本《荀子》全書是根本無法統一的,任何好心辯解或調和實皆與荀書自身定義及嚴格命題明確矛盾而流於無效與多餘。荀子實非持「性惡」論,荀子《性惡》篇並非是要以性惡駁性善並立性惡論,而是以性無善駁性善並立性樸論、習偽論。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時間:2019-04-20 14:29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上熱播中,這部戲獲得了許多網友們的好評,該劇揭露了存在於我們身邊的諸多矛盾話題
  • 《我們與惡的距離》——「永遠不要挑戰人性」
    我們與惡的距離,這個劇名也許看起來莫名其妙,「我們都是好人誒」,我們常常以為我們與惡之間有一道涇渭分明的界限,善與惡非此即彼。但當然沒有那麼簡單,畢竟,誰能說的清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呢?更何況,很多時候我們大概無法想像也不可能接受,你所堅持的「善」也許會給別人帶來傷害,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惡呢?善與惡,多麼複雜的價值判斷。
  • 《喬喬的異想世界》暖心治癒 用溫情揭露殘酷戰爭
    《喬喬的異想世界》暖心治癒 用溫情揭露殘酷戰爭 時間:2020.08.11 來源:光明網 作者:郝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