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綠裡奇蹟》中人性善與惡的碰撞:人性中的自我救贖

2020-12-21 聆聽小館

一、作品簡述

史蒂芬.金的著作《綠裡奇蹟》是一部最大化凸顯人性善與惡的碰撞的巨作,引發了人們從多個角度對現實人性的不同側面的思考和探索,進一步強調了尊重生命的重要性。作品闡述了「活著不代表希望,死亡也不代表絕望,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死亡和生命」的主旨。

影片中的囚犯和現實中「有罪人」對他人的生命、死亡和希望的看法和態度為例進行了折射反應。史蒂芬.金是美國一位著名的作家,他的創作是基於他本人童年的不幸的遭遇。毀滅不是他本人的創作初衷,恰恰相反,通過作品,史蒂芬.金試圖解析人性。人性不是簡單的善和惡,善與惡只是人們對待相同事物的不同看法與態度。所有人的都可以拯救他人,同樣所有人都可以被他人所拯救。只要人們滿懷善意和希望,這樣即使是身處困境,依舊可以綻放出自己的人性光輝。

二、囚犯的救贖

綠裡裡面的監獄長,目睹了許多的刑事案件後。對自己沾滿鮮血的雙手感到痛苦,他所希望的是懺悔後的罪犯能夠得到自救而不是以死謝罪。因為死亡只是一種軟弱的逃避,是對生命無端的掙扎。真正的自救是在懺悔後能看到生命的希望。向死而生,勇敢面對。監獄長對於罪犯的勸導最終使得罪犯良心覺醒,從而走上了自救與他救的道路。

根據弗洛伊德人性三論的觀點,即人性中存在自我、本我、超我。囚犯的自我救贖實際上是超我對於自我的一種約束。本我只是充當了自我和超我的一種平衡緩衝物。正所謂人之初、性本善。從一出生到咿呀落地,人便開始了自我的一種社會屬性,也開始了自我的救贖。根據聖經中的記載,人一出生便是代罪之身,因此要通過救贖使得自己擺脫苦海。

囚犯的犯罪行為是人性中惡的一面的暴露,因為社會屬性的約束,綠裡裡面的囚犯一方面是承受著罪惡給他們的負罪感,另外一方面,他們又是救贖別人和自己的使者化身。任何試圖以是與非、好與壞來評判一個人的行為的舉動都是有失偏頗的,因為我們無法判斷是否這個人只是在進行一場自我與他我的救贖。而救贖行為本身是沒有社會屬性和道德屬性的。

三、獄長的救贖

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綠裡裡面的監獄長有著一顆善良的心和樂於助人的救世情結。他看得出囚犯們懺悔的心,而自己也是一名虔誠的宗教信仰者。監獄長的救贖,就在於他堅信信仰得救,也便是後來馬丁.路德金所倡導的因信得救。在這個汙濁的世界,很少人保持有自己的信仰。沒有信仰的人是可憐的,但是有了信仰,卻不去堅定它的人,卻又是可悲的。

監獄長對待罪犯的態度是循循善誘的,他並不是冷漠和無情的象徵。監獄長用自己向善的態度感化了那些在善惡邊緣掙扎的可憐人們。在黑暗的社會環境下,人性往往容易被勢力與金錢所扭曲,我們往往被黑暗蒙蔽了雙眼。其實,救贖別人的同時,也是對自我的一種救贖。

監獄長感到自己的雙手沾滿了鮮血,所謂的匡扶正義,揚善懲惡,都是法律的規定。但不是人性的體現。因為生而為人,我們都是具備了人性。監獄長,也為自己無力挽救有懺悔之心的罪犯而悲痛不已。與此同時,他作為一名虔誠的宗教信仰者,他也相信上帝會挽救一切善良的人,而不會置之不理。 監獄長,一生服務於社會法律體系,他深刻體會了僵硬的社會體制對人性的扭曲,但是自己卻是無能為力。試圖掙脫,但是社會環境使他不得不屈服於社會體制。

四、心靈的淨化

世界上總是有些好人,但是他們又難免存在犯錯誤的時候。他們往往會犯錯誤並且會有懺悔之心。但也存在一些壞人,對他人一般是漠視,視若無睹,僅僅是關注自己的私人利益。電影《綠裡的奇蹟》以第三人稱的視角審視了人性中的罪與罰,也解讀了人物的自我救贖之路。入獄的囚犯,因為犯下了不可原諒的罪行,但在自我懺悔後,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通過自己的懺悔,淨化了自己的心靈。並且最終找到了自己的信仰。

影片中的霍夫便是一個奇蹟,他自詡受到了上帝的恩澤,能夠看清世間上所有的善與惡。但是與此同時,他也承受著常人無法容忍的痛苦。在他淨化自己的心靈的時候,他便以一種隱士者的姿態對待著身邊這個渾濁的世界。

但是不幸的是,生活一次次拋給他橄欖枝的時候,與此同時,生活又給了他重重一擊。恐懼和害怕佔據了他的整個生活,最終他選擇了自殺。他認為世界是一片汙垢,由於自己無法淨化這個黑暗的世界,所以他選擇了讓世界淨化自己不安的靈魂。心靈的淨化往往是徹底的一種解脫。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在洗滌自己不安的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尼採曾說過「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與惡龍纏鬥之久,自身亦成惡龍」說得難道不是同樣的道理嗎?很少人能夠保持內心的純潔,因為世界的汙垢早已將他們內心的純淨埋汰。西方有一種神聖的宗教儀式,那便是朝聖。無獨有偶,市面上也存在關於介紹朝聖的書籍。

朝聖是西方人的一種宗教儀式,當人們感到自身充滿罪惡,想要為自己贖罪的時候。人們會選擇朝聖,以表達自己內心的虔誠以及對於上帝的信仰。其實,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之路也是一段朝聖,我們都有自己的信仰。我們也難免犯錯,難免會懺悔,難免會手足無措,我們也會想過要進行自我救贖以及幫助他人進行救贖。

人之初,性本善。關鍵在於看清人性的本質,這樣才能多一份了解,便是多了一份對於自我和他人的救贖。佛曰:苦海無涯,回頭是岸。人性難免會墮入罪惡的深淵,只有救贖才是渡己也是渡人。

相關焦點

  • 佛教認為:人性是善,還是惡?
    ,是古今中外的哲人們普遍探討的一個重要話題;人性究竟是善、是惡,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孟子主張人性本善,因為不修養而有了惡。荀子、韓非等則認為人性本惡,主張用政治管理、社會教化來改惡為善。後世思想家對此也多有闡述,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
  • 柴靜:永遠不要低估人性的惡,而高估人性的善
    而荀子則認為「人性本惡」,每個人從出身開始就是邪惡的,是需要教化來改造成善良的賢人。人性本來到底是善是惡,誰也說不明白。然而,在生活中有無數的善良之人,他們或是如同雷鋒一般助人為樂,或是如同戰疫醫生一般奔赴在一線卻無怨無悔,或是如同教師一般不辭辛勞地教書育人,傳道授業解惑。
  • 《惡之花》沒有爛尾:人性,親情,友情,愛情,救贖演繹得很精彩
    從一個惡魔的死亡引起的一系列驚心懸疑事件,到最後男女主因為愛情複合的溫情結局,演繹了人性,親情,友情,愛情和救贖 人性 惡魔都閔碩 劇中惡魔般的壞人都閔碩,李準基演的男主都賢收的爸爸。
  • 《裁縫》:以善惡對比解析人性,蒂莉曲折的自我救贖之路
    全劇劇照讓觀眾在好奇的情境中,看蒂莉尋找那個糟糕透頂的童年往事中找回自我,跟隨蒂莉的探索一步一步,一起找到正真的答案,審視過往生活,更多的是對人性善惡的探究,最終完成自我救贖的過程這部影片我多次觀影,今天我將從「情節敘述引發懸念、原生家庭複雜的人物關係、經歷人性考驗後完成自我救贖」三個方面,分析這部電影,談一談自己對這部電影的獨特感受。
  • 人性可怕嗎,或善或惡,如何看透人性的虛偽和扭曲
    人性這個話題一般情況下在公眾場合下很難展開討論,即或少數人打開話題大多情況下也很難討論下去,極端情況也有可能搞得不歡而散,無法達成共鳴的話題,好像大眾社會也在刻意的避諱這個話題。從古人來講,孟子的看法是人性本善;而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卻是人性本惡的看法。
  • 毛姆《面紗》:揭露人性的複雜,在自我救贖中學會如何去愛
    毛姆《面紗》:揭露人性的複雜,在自我救贖中學會如何去愛毛姆《面紗》:揭露人性的複雜,在自我救贖中學會如何去愛。《面紗》是英國戲劇家毛姆的作品,題目中的「面紗」,是取自雪萊的詩作《別揭開這華麗的面紗》。在這段開頭的偷情過程裡,毛姆充分地將這兩個人的人性和心理了如指掌。並且為我們打開了人性的陰暗面和自私的一面,將人性的缺點暴露在外,來讓人們對這個結果做出評價。正因為懂他們的心理,所以他們兩個愛情的偷情者就被開門聲的緊張和刺激感嚇到了。
  • 什麼是人性,正確認識人性,善用人性規律
    人性的話題總是沉重的,但又無法迴避。人性總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善惡的展現,不在於人,而在於環境。所謂的好人,在適當環境的誘導下,也會心起惡念,甚至做壞事;所謂的壞人,適當環境的誘導下,也會心起善念,甚至做好事。
  • 在中西文化中分別認為人性「本善」和「本惡」,該如何看待呢?
    比如關於人的本性問題,在東方文化中,特別是中國歷來是主張「性本善」的,而西方則傾向於「性本惡」。而恩格斯則認為,人的一半是野獸,一半是天使。那麼,人性究竟是「本善」還是「本惡」呢?該如何看待?您又是怎樣認為的呢?在我國,千百年來一直提倡儒家的理念,認為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嘛。也正是因為人性本善,所以人才隨時隨地都可以做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 《楢山節考》:生存和貧窮的壓力下,藏著人性的善和惡
    而作為他學生的今村昌平卻不認可,他認為底層人物艱難的生活狀態才能真實反映戰敗後日本的狀態,他的電影多數是灰暗低沉的,他關注社會底層人物的生存狀態,電影中,沒有溫情和刻意,只有對人性最赤裸裸的刻畫,人性或灰暗,或貪婪,或暴力,電影中美與醜,善與惡 ,質樸與野蠻,慈悲和殘忍,用這種矛盾的對比剖析人性的複雜,讓人思考和反省。
  • 《綠裡奇蹟》:用上帝視角看遍世間善良與醜惡,開啟心靈救贖
    今天分享一部質量很高,故事很溫柔且很催淚的美國經典影片——《綠裡奇蹟》。這部電影是美國著名懸疑恐怖小說家史蒂芬金的作品。主演是湯姆·漢克斯。天使不會說自己是天使,但惡人會說自己是好人。開始以為一部三小時冗長的電影並不會有什麼吸引力,一氣呵成看完後內心久久不能平靜,能讓人記住和反思的東西太多了。
  • 解讀·電影《綠裡奇蹟》讓我擁抱一下你,可以嗎?
    哈嘍,今天咱們說一說這部由湯姆·漢克斯主演的《綠裡奇蹟》,個人感覺。這部電影雖然長達三個小時之久,但裡面的內容是十分值得去看的。原著小說是史蒂芬·金創作的,具有一定的魔幻現實主義色彩,整篇小說揭示了人性的善、惡,其間的角鬥、對人性的拷問顯得格外驚心動魄。電影中的」綠裡「實則是在死囚區有著一公里舖滿綠色的油氈的走廊,在走廊的盡頭,死囚會被拉上電椅處死。
  • 人性的善惡明明同時存在,為何孟子提出「性善論」?
    人性豈非只有一面?我們知道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惡,但誠如《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的列車難題,「人性」豈是那麼熱燙燙的鐵板一塊?在《孟子》中有〈告子〉一篇,主要是孟子與另一個主張「性無善無不善」的思想家告子之論辯。告子或許也有專著今已散佚,因此我們僅能從《孟子》或《墨子》裡讀到隻言片語。
  • 《十種人性》我們與善、與惡的距離各有多遠?
    世界讀書日,荊棘鳥書會特邀公益講師主持分享《十種人性》。我們與善、與惡的距離有多遠?你是你想像中的樣子嗎?
  • 荀子: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從韓國「N號房事件」中窺探人性
    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其偽也。荀子提出人性是惡的,而善則是後天人為的。人自降生時起,就好利、疾惡、好色。放縱這些本性就會帶來不良後果。只有師法、禮義才能矯正和約束人性,所以古代的聖人「起禮義、製法度」來化導人的情性。
  • 電影《綠裡奇蹟》
    《綠裡奇蹟》豆瓣:8.8導演: 弗蘭克·德拉邦特編劇: 弗蘭克邦尼·亨特 / 詹姆斯·克倫威爾 /類型: 劇情 / 懸疑 / 犯罪 / 奇幻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語言: 英語 / 法語上映日期: 1999-12-10(美國)片長: 189 分鐘看點《綠裡奇蹟
  • 《隱秘的角落》:那些人性中的魑魅魍魎
    那些我們不曾經歷過,也無法想像的事情,可能在世界某個隱秘的角落裡正在發生。暑假、盛夏、陽光、陰影、大海、破船、奧數、老師、警察、朋友、家人、衝突、生死、少年宮、小孩兒、保守秘密、原生家庭,這些元素構成了這部完成度非常高的劇。在我們所熟悉的場景下,發生了一系列我們難以接受的事情。
  • 論人性本善及其自我捍衛機制
    以往對儒家人性論,尤其是孟子人性論問題的討論,多著眼於人性之善的肯定性,即人性向善或人性本善一面,但這並不全面。我們主「人性本善說」。這個人性本善,包括肯定和否定兩個方面,即對善的肯定和對非善的排距。這個對非善的排距亦即人性對自身善的一種捍衛機制。古人講人心作用「善善惡惡」兩面兼具,即表現了這一點。
  • 《我們的父輩》德國反戰片,揭露了戰爭時期人性的惡、善、厭、偽
    絲毫不弱於我們所熟知的《阿甘正傳》、《肖申克的救贖》、《這個殺手不太冷》、《霸王別姬》等膾炙人口的電影。該部影片分為三季,第一季講述了德國人進攻蘇聯,第二季講述了德國人在戰爭中撤退,第三季講述了德國柏林淪陷的過程。本部影片有五位主角在戰爭中在不同時期演繹不同角色,從五位主角中揭露出來當時戰爭時期人性的惡、善、厭、偽。
  • 夜讀||因不孕被虐打致死,人性中的惡你永遠想像不到有多可怕!
    差距100斤的消瘦,身體要承受多大的痛苦,我們不能想像也不敢想像,但我們卻從中看到了人性的惡。更讓人意外的是,此案件發生後,當地法院以兇手能如實供述,且自願預交賠償5萬元,決定從輕判罰,公公判了三年,婆婆判了兩年,丈夫則判了三年,緩期兩年執行。一條生命宛如草芥,換來了5萬元的賠償金和不痛不癢的刑罰。
  • 人性的本質是什麼?
    人的本性無非就是善惡,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持性善論的,在中國三字經中第一句話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所以國人大多是人性善的擁護者,進入現代社會之後,一些人發現性善論與現實不符,轉而一些人開始傾向於性惡論,於是在中國有了性善和性惡之爭,這在西方是不存在這樣的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