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西文化中分別認為人性「本善」和「本惡」,該如何看待呢?

2021-01-07 我來說人文

#1月新年啟航計劃#眾所周知,中西方文化在許多地方都有著巨大的差別,甚至有的觀點有時會是截然相反的。比如關於人的本性問題,在東方文化中,特別是中國歷來是主張「性本善」的,而西方則傾向於「性本惡」。而恩格斯則認為,人的一半是野獸,一半是天使。那麼,人性究竟是「本善」還是「本惡」呢?該如何看待?您又是怎樣認為的呢?

在我國,千百年來一直提倡儒家的理念,認為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嘛。也正是因為人性本善,所以人才隨時隨地都可以做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性的根源和原點是向善的,因此後來才會有善行義舉。人性本善是有許多例子可以說明的,比如見義勇為、拾金不昧、樂善好施、每個人都有惻隱之心和後悔之意、主動扶起跌倒的老太太等等。

人性為什麼變惡了呢?那是因為後天的環境因素影響了人的本性,是各種利益之爭汙染了人的靈魂所致,就象即使有一顆非常好的種子,把它種在鹽鹼地裡,也長不出好苗,更結不出好果實道理是一樣的。可見,人性變惡是結果而不是原因。

而西方人則認為人性本惡。在他們的理論中,人性本惡是自然屬性,無節制和永不滿足的本能和欲望,應該是人的天性,更是與生俱來的。從感情上講,我們同所有善良的人一樣,非常希望人性是本善的。但是縱觀歷史和現實,事實和理性都告訴我們,人性是惡的。比如日本人為了侵佔中國,一個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就慘無人道的殺害了我國30萬同胞等等。人性本惡論認為,人類生來就有自私自利性,有強烈的佔有欲和排他性,比如一個嬰幼兒,天生就想要東西,搶玩具,多則快樂,少則哭鬧,還有以大欺小等等,有時候的許多表現都是不純真,更不「善良」的。

還有一種看法,既不認為人性本善,也不傾向於人性本惡,而是認為「人性本我」,即人出生之時,除了遺傳基因以外,並無人性善惡之分。一個嬰兒,從呱呱墜地開始,就好比是一張白紙,上面可以寫最新最美的文字,也可以畫最好最靚的圖畫。當然也可以不負責任地任意塗鴉,胡寫亂畫。也許更有甚者,不想要這張紙了,也可能像垃圾一樣丟棄,任其自生自滅。因此,對於一個人之初的孩子而言,根本說不上什麼善與惡,家庭社會的生長環境和父母的後天教育,才是孩子性善和性惡的根源。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一生下來,只有生存本能,並沒有善惡之分。由此可見,「孟母三遷」還是很有道理的。

綜上所述,人性究竟是「本善」,還是「本惡」,完全是由人類的自我認知決定的。所以,來自後天的道德法律教育才是至關重要的。有不少人感嘆,在現在的現實生活中,講金錢的人多了,講感情的人少了,世態炎涼,人心不古,其實就是說,有許多人已經變得不太善良了。因此,我國目前的很多類似社會現象的出現,實質上應該就是道德缺失和誠信危機所致,而其根源也許就在此吧。大家以為如何呢?對於人性的「善惡論」,您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

  • 佛教認為:人性是善,還是惡?
    在我國先秦時代,先賢們就爭論過這個問題——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肯定人的本性生來相近,只是因後天的習染,而有了千差萬別。孟子主張人性本善,因為不修養而有了惡。荀子、韓非等則認為人性本惡,主張用政治管理、社會教化來改惡為善。後世思想家對此也多有闡述,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
  •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
    記得點開伴讀音樂哦※閱前說明:[生如法師每日開示]欄目每日更新1次,歡迎大眾學習、留言和轉發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人的根本性是指人先天就有的心性,一個是意根的心性,一個是如來藏性;後天受燻的本性才是意識的心性。
  • 人性本善 還是人性本惡?...現行燻種子
    好,接下來,把蘋果送入口中以後,就開始咀嚼,咀嚼當中就會產生震動的聲音;接下來,耳識就會經由耳根接觸這個身根咀嚼所震動的聲音,同時會把口跟牙齒從空氣傳來的咀嚼的聲音,耳識就會對這一部分加以分別;同時,會將它所分別的結果轉化為訊息,傳給意根,再轉給意識。這時候意識就會分別長短聲、粗細聲等等,對於所吃下的這一塊蘋果,就繼續作判斷。以上的說明是屬於耳根、耳識、聲塵三界的運作。
  • 人性可怕嗎,或善或惡,如何看透人性的虛偽和扭曲
    人性這個話題一般情況下在公眾場合下很難展開討論,即或少數人打開話題大多情況下也很難討論下去,極端情況也有可能搞得不歡而散,無法達成共鳴的話題,好像大眾社會也在刻意的避諱這個話題。從古人來講,孟子的看法是人性本善;而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卻是人性本惡的看法。
  • 人性本善
    我們在痛恨之餘反思反思,他是如何淪到這步田地呢?每個小孩呱呱墜地時,是那麼的嬌小,那麼的可愛,如同天使降臨。他完全沒有邪惡的念頭,所以我深信,人之初,性本善。至於後來淪為階下囚,都是教育的缺失。因為善緣,結識了聖賢教育改變命運的光碟,看過之後,我覺得很慶幸,我們的民族還是有救的。而傳統文化就是拯救民族靈魂的良藥。當今社會已經變質了,已經腐化了。
  • 看《綠裡奇蹟》中人性善與惡的碰撞:人性中的自我救贖
    一、作品簡述史蒂芬.金的著作《綠裡奇蹟》是一部最大化凸顯人性善與惡的碰撞的巨作,引發了人們從多個角度對現實人性的不同側面的思考和探索,進一步強調了尊重生命的重要性。作品闡述了「活著不代表希望,死亡也不代表絕望,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死亡和生命」的主旨。影片中的囚犯和現實中「有罪人」對他人的生命、死亡和希望的看法和態度為例進行了折射反應。史蒂芬.金是美國一位著名的作家,他的創作是基於他本人童年的不幸的遭遇。毀滅不是他本人的創作初衷,恰恰相反,通過作品,史蒂芬.金試圖解析人性。
  • 論人性本善及其自我捍衛機制
    以往對儒家人性論,尤其是孟子人性論問題的討論,多著眼於人性之善的肯定性,即人性向善或人性本善一面,但這並不全面。我們主「人性本善說」。這個人性本善,包括肯定和否定兩個方面,即對善的肯定和對非善的排距。這個對非善的排距亦即人性對自身善的一種捍衛機制。古人講人心作用「善善惡惡」兩面兼具,即表現了這一點。
  • 豆瓣8.4《一級恐懼》:愛德華·諾頓成名作,人性究竟本善本惡?
    這部影片不僅有著頗為經典的情節結構設置,也有關於人性的深刻探討,再加上演員精湛的演技,著實發人深省。在觀影之前,無法理解影片的名字「一級恐懼」,而在觀看之後,終於懂得了其中所隱含的深意:人性中未知的善與惡,是最大的恐懼。
  • 柴靜:永遠不要低估人性的惡,而高估人性的善
    「人能從潔白裡拷打出罪惡,也能從罪惡中拷打出潔白」。善良與邪惡,從來就是自古以來人們爭論不休的話題。三字經言:「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的出身就應該是一張白紙,隨著時間的經歷和歲月的沉澱而被一點點染上五顏六色,或是保持純白,堅持最初的善良,抑或是染上邪惡,變成黑暗的黑色。
  • 腦科學日報:人性本善還是本惡?簡筆草圖「一秒」生成真實人臉
    以往的研究表明神經母細胞瘤的腫瘤細胞含有分化的嗜鉻細胞樣表型和未分化的神經嵴細胞樣表型;而該研究則挑戰了這一認識,揭示出幾乎所有腫瘤細胞都在分子表型上類似於分化的嗜鉻細胞。該研究進一步發現嗜鉻細胞的兩種不同的狀態(增殖型和分化型)和腫瘤細胞的狀態高度相似。更為重要的是,該研究揭示腫瘤細胞的這兩種狀態和神經母細胞瘤的臨床表現高度相關。
  • 70年前,日本魯迅和黑澤明的合作,拍出了人性本惡的電影
    一場大雨,一間破殿,殿下有三個避雨的行人,分別是樵夫、雜工和行腳僧,樵夫向雜工口述了一樁命案。他在竹林深處發現了一具武士的屍體,隨即報案,兇手沒過多久便被捕,由此開始,案件就變得撲朔迷離。在樵夫和行腳僧跟前來避雨的雜工講述完詭異的殺人案後,廢棄的羅生門後傳來了嬰兒的啼哭聲。他們聞聲而去,發現了一個棄嬰,雜工看到嬰兒的襁褓中有幾件和服,隨即順手牽羊,拿的心安理得。
  • 人性本無分屬,空有本無分別!終於知道如何向六祖學習修行了
    一、佛家如何評論人性?人性本是無屬性的,非善非惡,就看你種的什麼種子。如果阿賴耶識輸進去的是善種子多,那就是善的;如果輸入的惡習多,那就是惡的。所以,要薰染善習而種善種子,努力把人性導向善的方向。人性本是清淨、平等、無分別,人性本不分善惡、沒有屬性,能向善亦能向惡。八識心田裡積累了善惡,釋放出來就是善善惡惡。所以導向很重要,明師也很重要!個人的看法:人性本身無善惡,它的決定者是心,這個心是來自於六根對六塵的反應,也可以認為是執著。執著於善,則人性顯露的就是善;執著於惡,則顯露的就是惡。二、什麼是空?什麼是有?怎樣對待空和有?
  • 貪嗔痴慢疑……心理學視角下,我們如何面對人性陰暗面?
    人性本善VS人性本惡,這個辯論問題已經持續了幾千年。前者認為,人雖然不完美,但生來就是善良、理智、性情溫和的;後者則認為,我們人類內心深處生來便存在醜惡心理,需要不斷學習才能根除。在封建王朝時期,君王更信奉「性善論」,因其更符合統治需要。
  • 李光耀:人性本惡
    李光耀(Lee Kuan Yew,1923.9-2015.3)一、人性本惡
  • 令人脊背發寒的法家思想:韓非子主張的「人性本惡」確實如此嗎?
    所以對於上述觀點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則認為:倘若,沒有一個明確的獎懲制度,每個社會分子都會在「人性本惡」的驅使下僭越底線,成為無惡不作的墮落者。同時,人類在長期的好逸惡勞中,亦會使社會產生退步,變得貧窮且愚昧。因此,韓非子認為:儒家主張的教化是蒼白無力的,若不結合利益和懲罰,並不能取得成效。
  • 人性本賤嗎?
    孟子說,人性本善,所以施行仁政,就可以喚醒人的善心。仁政、善心,相互作用,美麗新世界就建立起來了。
  • 論人性本賤以及情感對策
    我們更多地是聽到「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經被傳頌千年,如果科學嚴謹地認證人性到底是什麼,對於指導愛情是有絕對的實踐意義的,因為只要和人產生關係就必須面對人性,那麼首先要給賤下一個普適的沒有主觀情感色彩的嚴謹定義人性既屬人之本性,就不能從社會道德方面進行判斷,而只能從理性的角度進行應然邏輯判斷。
  • 《楢山節考》:生存和貧窮的壓力下,藏著人性的善和惡
    而作為他學生的今村昌平卻不認可,他認為底層人物艱難的生活狀態才能真實反映戰敗後日本的狀態,他的電影多數是灰暗低沉的,他關注社會底層人物的生存狀態,電影中,沒有溫情和刻意,只有對人性最赤裸裸的刻畫,人性或灰暗,或貪婪,或暴力,電影中美與醜,善與惡 ,質樸與野蠻,慈悲和殘忍,用這種矛盾的對比剖析人性的複雜,讓人思考和反省。
  • 王凱麗是如何看待藝術與文化和資本的關係
    王凱麗作為國際美術館贊助人曾支持多個項目:上海油畫雕塑院義大利藝術家在中國、The Bank Show《Vive le Capital》、民生現代美術館《安全距離》、威尼斯雙年展徐冰《鳳凰》、震旦博物館《時間之光》、藝術都市Art in the City《Stop Making Sense》、西岸博覽會《遺忘之城》等,在文化藝術和金融領域都有一定的成就,讓我們走近王凱麗,了解一下王凱麗是如何看待文化藝術和資本的關係
  • 荀子: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從韓國「N號房事件」中窺探人性
    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其偽也。荀子提出人性是惡的,而善則是後天人為的。人自降生時起,就好利、疾惡、好色。放縱這些本性就會帶來不良後果。只有師法、禮義才能矯正和約束人性,所以古代的聖人「起禮義、製法度」來化導人的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