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4《一級恐懼》:愛德華·諾頓成名作,人性究竟本善本惡?

2020-12-22 彩虹誒書屋

影片《一級恐懼》根據威廉.迪爾所著的同名小說《Primal Fear》改編而成,講述了發生於芝加哥的一樁震驚全城的恐怖血案,辯護律師馬丁·威爾在為嫌疑人艾倫辯護的過程中發現其人格分裂真相的故事。

辯護過程中,困難和麻煩不斷湧現,辯護難度不斷升級,情節發展中不斷出現出人意料的線索,直至最後,真相也只有兩個人知道。

《一級恐懼》是由格裡高利·霍布裡特執導,理查·基爾、蘿拉·琳妮、愛德華·諾頓等領銜主演。影片於1996年在美國上映,1997年愛德華·諾頓憑該片獲得第54屆美國金球獎最佳男配角獎。

這部影片不僅有著頗為經典的情節結構設置,也有關於人性的深刻探討,再加上演員精湛的演技,著實發人深省。在觀影之前,無法理解影片的名字「一級恐懼」,而在觀看之後,終於懂得了其中所隱含的深意:人性中未知的善與惡,是最大的恐懼。

01 經典的情節設置

編劇界聖經《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中有一條原則:「故事是一個由五部分組成的設計:激勵事件,進展糾葛,危機,高潮,結局。」

電影《一級恐懼》中就完美照搬了這樣一個設計。當德高望重天主教主教慘死家中,警方在現場抓住了滿身是血的少年艾倫,他膽小懦弱,說話結巴。

①激勵事件:律師馬丁為了名利,他相信艾倫,選擇為艾倫免費辯護。

②進展糾葛:辯護過程中雙方你來我往,不斷發現新線索。

③危機:馬丁發現了真相,但此時在審判中,他不能改變之前無罪的答辯。

④高潮:馬丁在法庭上用計讓眾人發現真相,艾倫無罪。

⑤結局:馬丁和艾倫庭後對話,馬丁發現了新的真相。

這樣一看,難怪這部電影情節如此扣人心弦,它使用了故事的經典設計,並且每個部分還有著豐富的劇情和意想不到的發展。

起初,通過雜誌記者採訪馬丁的對話,讓觀眾先入為主地認為這位馬丁律師是一位道貌岸然的無良律師,他總是和檢查機關對著幹,專門捏造真相,為壞人辯護。而馬丁選擇為艾倫辯護,完全是因為這個案子非常有難度,不管官司輸贏,他的曝光率都會大大增加,而如果勝利了,他更會名聲大振。

故事直線發展中,馬丁安排助手們查找各種資料,教導艾倫如何在法庭上回答問題,該做出怎樣的表情才能打動評審團,該怎樣說話才不會被抓住把柄。這一切都使得馬丁像極了那種為了勝負不擇手段的人。

情節設置的第一個轉折點是虛晃一招:主教也許是因為叫停了土地開發、損害了他人利益而被謀殺。這是事實,但與本案沒有關係。

情節設置的第二個轉折點在驚世駭俗的同時,還完成了衝突點的密集處理:

①主教利用他收養的孩子,進行色情表演,還拍攝不當視頻,以滿足自己的私慾。馬丁一行人找到了證據錄像帶,藉此馬丁和艾倫談話。

②此時馬丁發現了艾倫擁有雙重人格,是艾倫的另一個暴戾狡詐的人格羅伊殺死了主教。

③馬丁自己的人物形象。在之前鋪墊了如此之多,塑造起來的無良律師馬丁原來竟是正義的使者,為著心中的信念和司法體系孤軍奮戰。此刻,馬丁艱難的處境也將整部影片推向了高潮。

故事離不開衝突,《一級恐懼》無時無刻不在製造小的衝突,引起懸念,吸引觀眾。如馬丁作為被告的辯護律師,原告檢察官是他的前妻瑞納,兩個人明顯關係曖昧,私下也會見面;而艾倫在和醫生聊天的時候曾提起了他的女朋友琳達,但再問深入時卻支支吾吾,不想回答,這些小情節無疑都為故事埋下了伏筆。

而當故事的高潮發生時,對於馬丁的計謀,觀眾會覺得他非常機智,憑藉自己的智慧拯救了這個受到傷害的可憐孩子:馬丁故意激了艾倫,使得他在接受檢察官瑞納當庭審問時,出現了第二人格,由此法庭對他進行了宣判,因為他是病人,所以他將會被送去醫院觀察治療,用不了多久就能脫身。

然後轉過頭,在觀眾以為可以放鬆下來,好人無罪、皆大歡喜的時候,故事結尾才迎來真正的高潮:艾倫根本沒有第二人格,而且從來沒有艾倫,有的只是暴戾的殺人兇手羅伊,他將所有人都玩弄於鼓掌之間,更是將馬丁耍得團團轉。

《一級恐懼》的不斷反轉吊足了觀眾的胃口,讓觀眾不斷處理新劇情所帶來的信息量,推翻自己之前的猜測,直至收穫最終的真相。

也因為在塑造律師馬丁的人物形象時,電影採用了先抑後揚的手法,使得觀眾更傾向於站在馬丁的視角,和他一起相信艾倫的無罪,為其辯護,在最後真相大白時,也牽動觀眾的心和馬丁一同黯然神傷,對世界充滿失望和懷疑。

02 人性善惡的探討

在故事中,必然存在著推動主人公行動的原動力,也就是激勵事件。

「激勵事件把主人公送上一條求索之路,去追尋自覺或不自覺的欲望對象,以恢復生活的平衡。在開始追求他的欲望時,他採取了一個最小的保守行動,以促發來自其現實的正面反應。但是,其行為的結果卻激發了來自內心的、個人的或社會環境的衝突層面上的各種對抗力量,阻擋著他的欲望,在期望和結果之間開掘出鴻溝。」

乍看之下,最開始馬丁選擇為艾倫辯護,是為了名利,但到影片的後面,觀眾發現,在馬丁還是檢察官的時候,他迫於壓力,替上級做了非法的事情,這違背了他的初衷,破壞了他的信仰,他意識到並且也覺醒了,於是他選擇離開,成為辯護律師,開始為正義對抗。

我們每個人的行為都是有著自我的原則作為依據的,行善的人是因為他們相信善,而作惡的人也有其一套能夠自洽的思維邏輯。當我們的行為背離了自己的信仰、觀念、原則時,我們會感到痛苦,這是心理學上的認知失調理論。

所以馬丁為了維護心中的信念,避免再做出違背自己原則的事情,哪怕被所有人誤解,他也選擇堅持自己的道路。而他前妻瑞納的處境正和他當初所面對的一模一樣,他才一直勸說她也離開,就是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前妻和他是同一類人,他不忍心讓瑞納也承受那種背棄信仰時的痛苦。

但是現實總是不似你我所想,一直支撐著馬丁的「性善論」再一次遭受重擊。

在馬丁因為堅信艾倫無罪,所以為他四處奔走、絞盡腦汁的時候,他腦海中浮現的都是這個看似孱弱的膽小男孩被命運所欺侮的畫面,被父親毆打,被主教利用,然而這個男孩卻還是保有善良的心,從心底裡感謝主教收留了他,但因為受到嚴重的傷害,人格一分為二,善良的他躲進心底,讓另一個暴戾、無畏、兇殘的人格來保護自己。

可是當艾倫「不經意間」暴露了他的秘密:從來沒有善良的他,只有邪惡復仇的他,善良只是他的偽裝。

馬丁知道了真正的真相之後,可以想像,對於馬丁內心的震撼有多強烈。一個本著人性本善的人,堅持作為,到頭來,人心的惡卻讓他跌落谷底。他也許會懷疑人性善惡的天平究竟偏向哪一邊,也許會懷疑自己在這場故事裡究竟是真相的編造者,還是依舊只是他人的棋子?

兩千年多前,諸子百家就有過爭論,孟子相信「人性本善」,荀子認為「人性本惡」,莊子的自然主義說等等,各家看法不一,西方也從來沒有停止過爭論,希臘哲學家認為人性中有善有惡,中世紀寺院派教育認為人行為惡,哲學家和教育家多認為人性為善等等。至今,關於這個問題人們進行過無數討論,那些實驗、那些現實似乎都在告訴我們:人性是本惡的,人性的善良軟弱無用,而即使最初的善也會淪為惡,戈爾丁的《蠅王》就詮釋了惡如何被激發、膨脹,直至善的消失。

很多問題都沒有定論,但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有自己的思想準則,從而做出相應的行動。比起相信人性本惡,所以拒絕、排斥他人和世界,還是選擇相信人性本善更好,「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在這樣善意的循環中,世界才會變得更美好一些。

有時候,我也會覺得善良確實無用,這個世界有那麼多陰暗和失望,人性中的缺點都被暴露無遺,可哪怕是天災人禍之時,也還是有那麼多善良的人做出那麼多令人感動的事情,哪怕他們都曾被他人傷害、被生活傷害,卻依然報之以歌。

2020年疫情時期,在廣東口罩廠工作過,工廠用口罩給他抵工資的常德農民分兩次捐贈了1.8萬隻口罩,他也拒絕網友給他捐錢;2017年因為保姆縱火,杭州的林生斌林爸爸失去了自己的妻子和三個孩子,疫情中他也捐贈了5千個口罩,並且不停地找渠道希望能幫助有需要的人。

所以,選擇善並不是因為懦弱、膽小,而是因為心中有希望,光明會照耀明天,世界更需要善意。

03 演員的精湛演技

影片中律師馬丁的扮演者是理查·基爾,他是《忠犬八公的故事》裡忠犬八公的主人,也是《風月俏佳人》瀟灑迷人的富商,在《一級恐懼》中,也依然是風流倜儻的紳士形象。

而與他一起表演對手戲的則是初出茅廬的愛德華·諾頓——好萊塢公認的「表演天才」。當年,《一級恐懼》一上映,大家都在問電影中將理查·基爾耍得團團轉的年輕人是誰?

在此前,諾頓並沒有受過任何系統的表演訓練,也因為在《一級恐懼》中的驚豔表現,新人諾頓獲得了第6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的提名和第54屆美國金球獎最佳男配角獎,也有了後來大衛·芬奇的橄欖枝,邀請他出演《搏擊俱樂部》的男主角: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

在《一級恐懼》中,27歲的諾頓清秀乖巧,看上去人畜無害,就是一個「小白兔」。在後面和律師馬丁、心理醫生莫莉的溝通中,也都是一副唯唯諾諾的樣子,而在知道他曾經受過的創傷之後,觀眾對其也就更加憐憫。所以當艾倫終於露出第二人格的時候,觀眾才會如此震驚和詫異。

①面部表情的不同塑造。諾頓在塑造善良的艾倫時,多是微低腦袋、目光躲閃,斯文柔弱;人格切換成邪惡羅伊的時候,則性格狂躁,目露兇光,極具挑釁性,尤其是第一次出現時確實驚悚。《唐人街探案1》中張子楓所飾演的腹黑少女思諾在影片最後顯露出的陰暗表情正是對《一級恐懼》中愛德華·諾頓的一次致敬,也同樣因為這個表情,《唐人街探案1》結局反轉,給觀眾帶來了不少驚嚇和驚喜。

《唐人街探案1》

②語言使用的不同。善良艾倫和對方說話時總是態度恭敬,溫柔有禮,利用說話結巴獲取他人的好感;邪惡羅伊則滿口粗話,態度全然不同,十分狂妄。

③肢體行為的不同。善良的艾倫在面對他人的追趕時,只敢蜷縮起來,緊緊抱住自己的頭;邪惡羅伊則兇殘粗暴,一言不合就要打人,不由分說就要壓制對方。

④人格動機的不同。因為艾倫太善良,也膽小怕事,所以當他在命案現場被發現,下意識地就逃跑了——這是艾倫對自己行為的解釋,因為符合馬丁和觀眾基於他的第一形象所做出的判斷,所以沒什麼問題,這也正是羅伊聰明的地方;而當邪惡羅伊出現的時候,他就是所有負面人格的合集,所以當他出現的時候,必然會出現暴力,出現傷害他人的情況。也正因為善惡如此分明,所以被判定為精神分裂症患者。

愛德華·諾頓通過以上4方面的細節拿捏,形象塑造了一位精神分裂患者,同時也正因為如此,更加凸顯羅伊的邪惡,因為一切都是他偽裝出來的。

哪怕最後被馬丁發現了真相,觀眾也有理由懷疑:這會不會是他故意的?因為他作為整個故事的引導者,可以說,他才是幕後推手,他有能力讓所有人都相信他是精神分裂的,又怎麼可能功虧一簣,在最後露出馬腳?也許羅伊就是想看一看馬丁的反應,沒有觀眾,這樣的勝利就無人知曉,也毫無樂趣,就像《無人生還》中含有兇手自白書的漂流瓶。

也有看法是:確實存在艾倫和羅伊兩種人格,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艾倫逐漸被羅伊完全替代,直至最後被羅伊佔據主人格,艾倫反而成了第二人格,甚至不再出現。

好的電影就是有這樣的魅力,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解讀。

04 結束語

關於人性的討論太多了,每一次都會給我們帶來新的思考。

羅馬哲學家普洛提諾曾說:人類處於神與禽獸之間,時而傾向一類,時而傾向另一類;有些人日益神聖,有些人變成野獸,大部分人保持中庸。

人性確實是複雜的,即使是最兇惡的人也可能會心存一絲良善,而最善良的人也可能會為惡,重要的是,我們內心追隨的是怎樣的方向?

相關焦點

  • 豆瓣8.4:真實案件改編,河正宇成名作,韓國犯罪片《追擊者》
    真實的背後也冰冷的刺激了人們對人性的拷問。因為自身的自卑,而心理扭曲。利用殺人來獲得從未有的「快感」,人性盡失的時候,也是從人變成「魔」的時候。作為一部講述變態殺人案件的犯罪片,裡面既沒有細緻還原殺人分屍的過程,也沒有深度剖析兇手的前世今生。影片的敘事重心,從一開始就不再「殺人」。而是在「追擊」。
  • 豆瓣平均分8.4!這9部神反轉電影全看過能吹一年
    不久後,濃霧逐漸露出了它猙獰的面目,人性的醜惡也在此刻隨之放大,恐懼、失望、驚慌,人們的精神瀕臨崩潰,而絕望對人心的侵蝕才剛剛開始......在魔術、電力的較量中,影片中人性的對立愈加明顯,矛盾碰撞讓人大呼精彩。
  • 在中西文化中分別認為人性「本善」和「本惡」,該如何看待呢?
    比如關於人的本性問題,在東方文化中,特別是中國歷來是主張「性本善」的,而西方則傾向於「性本惡」。而恩格斯則認為,人的一半是野獸,一半是天使。那麼,人性究竟是「本善」還是「本惡」呢?該如何看待?您又是怎樣認為的呢?在我國,千百年來一直提倡儒家的理念,認為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嘛。也正是因為人性本善,所以人才隨時隨地都可以做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 佛教認為:人性是善,還是惡?
    ,是古今中外的哲人們普遍探討的一個重要話題;人性究竟是善、是惡,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我國先秦時代,先賢們就爭論過這個問題——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肯定人的本性生來相近,只是因後天的習染,而有了千差萬別。孟子主張人性本善,因為不修養而有了惡。
  •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人的根本性是指人先天就有的心性,一個是意根的心性,一個是如來藏性;後天受燻的本性才是意識的心性。人性的根本從五蘊上要看意根,從整體上要看如來藏。看一個人的心性表現,要看意根,意根是根本,意識是枝葉,雖然意識枝葉的繁茂能遮掩意根的根本,但是意識枝葉總有凋零謝落的時候,那時候意根的根本就會完全暴露無遺。從五蘊上要看意根的心性,從本質上要看如來藏的心性,但一般來說都是看五蘊的心性。
  • 荀子性惡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 諾貝爾文學獎最恐怖的獲獎作品,揭示出人性本惡的真相
    而傑克利用孩子們內心的這種恐懼,開展了一場針對拉爾夫的奪權行動。拉爾夫一方被傑克一方打得大敗,只得拱手交出領導權。雖然拉爾夫並不是一個好的領導者。但他畢竟給孩子們創建了秩序。他一下臺,綱紀立刻崩壞,理性瞬間坍塌,而從文明世界帶來的規則和合作精神,也蕩然無存!
  • 綠商書會No.33丨《壞小孩》是環境鑄就人生,還是人性本惡?
    ——《壞小孩》作品名:《壞小孩》作者:紫金陳類別:推理小說出版年:2018-7-1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壞小孩》是紫金陳「社會派」推理作品三部曲之一,2020年改編成推理懸疑劇《隱秘的角落》,由秦昊、王景春、劉琳、史彭元、榮梓杉、張頌文等聯袂出演,豆瓣評分高達9.0!
  • 最低豆瓣8.4分,12部叫好又叫座的電影等你來挑
    兩人自小本是要好的夥伴,然而,現在魔術界二人各有領地,並且都有野心成為音樂大廳裡的頂級魔術師,一番明爭暗鬥如箭在弦上。 影片向人們傳遞了一種相對新穎的價值觀,或許在人們的潛意識裡,夢境裡出現的所有事物都是虛構的,沒有任何價值可言,但在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鏡頭下我們不禁深思:「夢中和現實,究竟哪一個才是真的?」也許看過這部精彩的影片你就能找到答案。
  • 《我們與惡的距離》評分高達9.5,劇本深入人心,多角度解析人性
    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非常容易看透,但有一件東西想要看透卻極其艱難,那就是人性。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貪念,而每個人有時候都會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做出一些不太好的事情。今天給大家講述一部影視劇,帶你了解人性,關於《我們與惡的距離》,你的了解有哪些呢?
  • 東野圭吾巔峰之作《惡意》:人性的惡究竟有多深,這部小說告訴你
    懸疑、推理、罪惡,這些是在東野小說中常出現的主元素,而只有你讀過《惡意》,才能算真正認識東野圭吾,了解他筆下預設人物所透露的深不見底的人性。豆瓣高位評分,被稱為東野圭吾的巔峰之作,與《白夜行》齊名。當一個作案段位高明的兇手,遇到一個嗅覺靈敏且執著的偵探,他們之間誰會成為最後的獵手。
  • 人性究竟能有多毒惡?歐洲女子把自己麻醉6小時,被觀眾撕衣摧殘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世界上的腌臢事層出不窮,但是無處不在的善意也令人感覺到溫暖,在善與惡交織的社會裡,究竟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呢?現如今的我們依舊無法驗證人出生時的心理狀態,但是歐洲有一位女子用自己做實驗,告訴了我們人性究竟有多惡毒。這個女子名叫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1946年她出生於南斯拉夫。她的童年生活說不上不幸,但是父母帶來的壓抑感讓她走向了行為藝術這一條道路,她是狂野大膽又癲狂自由的。
  • 2019年豆瓣高評分華語電視劇回顧,《慶餘年》只排第九!
    1、《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9.5分這部劇由一場「無差別殺人案」展開,「無差別殺人案」在當今社會小概率發生,劇裡的學生李曉明在電影院殺害了9名與他毫無關係的人。《我們與惡的距離》高明之處在於它沒有把重點聚焦在事件本身拍一部刑偵劇,而是聚焦在了事件之後與這件事相關聯人物的處境與態度,為什麼一個本應朝氣蓬勃的學生做出了這件事?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
  • 看《綠裡奇蹟》中人性善與惡的碰撞:人性中的自我救贖
    一、作品簡述史蒂芬.金的著作《綠裡奇蹟》是一部最大化凸顯人性善與惡的碰撞的巨作,引發了人們從多個角度對現實人性的不同側面的思考和探索,進一步強調了尊重生命的重要性。毀滅不是他本人的創作初衷,恰恰相反,通過作品,史蒂芬.金試圖解析人性。人性不是簡單的善和惡,善與惡只是人們對待相同事物的不同看法與態度。所有人的都可以拯救他人,同樣所有人都可以被他人所拯救。只要人們滿懷善意和希望,這樣即使是身處困境,依舊可以綻放出自己的人性光輝。
  • 《我們與惡的距離》憑藉著什麼拿到了豆瓣9.5高分?
    《我們與惡的距離》感人至深的真實呈現《我們與惡的距離》以殺人犯、被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媒體和律師等多角度闡釋了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背後的糾葛。劇中題材尖銳地揭露了犯罪者的心理、律師的使命、媒體的義務、法律的存在性與落實性等現實性問題,反映了沉重又真實的社會現狀、壓抑而麻木的人性百態。
  • 柴靜:永遠不要低估人性的惡,而高估人性的善
    而荀子則認為「人性本惡」,每個人從出身開始就是邪惡的,是需要教化來改造成善良的賢人。人性本來到底是善是惡,誰也說不明白。然而,在生活中有無數的善良之人,他們或是如同雷鋒一般助人為樂,或是如同戰疫醫生一般奔赴在一線卻無怨無悔,或是如同教師一般不辭辛勞地教書育人,傳道授業解惑。
  • 李光耀:人性本惡
    李光耀(Lee Kuan Yew,1923.9-2015.3)一、人性本惡
  • 70年前,日本魯迅和黑澤明的合作,拍出了人性本惡的電影
    他來到這個世界的時間很短,卻見識了世間人性的險惡與混亂。所以他的作品往往都以揭露人性為主,《羅生門》是這樣,《筱竹叢中》也是這樣。他給出的理由是,這個亂世有那麼多人作惡,我的做法跟拋棄孩子的母親相比,微不足道。這是他的詭辯,以大惡美化小惡,實則是一樣的無德。樵夫的「慮」是只要別人沒發現,就當自己沒做過。
  • 人性本賤嗎?
    荀子說,人性本惡,所以隆禮重法,因為重法,就不敢做惡事,再隆禮,讓人們的行為規範逐漸趨向於善。美麗新世界就建立起來了。但人之初,人性並無趨向於善惡。用老子的話說,應該是像水。小孩玩小雞,一個小時後,小雞死掉了,其原因並不見得是惡。小雞死掉,只是小孩不知其輕重。若論善惡,應建立在認知、能力的基礎上。
  • 比《明星大偵探》更優質,這才是國產綜藝巔峰,豆瓣8.4都嫌低
    別看《百變大咖秀》在豆瓣上,只有8.4左右的評分,但是感覺豆瓣的8.4粉都嫌低了。因為這檔綜藝節目在當時,播出的時間是在周四,但仍然是有著頗高收視率的,它創造了當時「非周末時段」綜藝收視神話。《明星大偵探》在豆瓣上的評分從第一到第三季都在9.1分以上,而第四、五季相較來說低一些,但也有8.6的評分。後兩期的評分略低據老粉們評價,是因為看似燒腦,但是卻沒有之前驚豔,並且嘉賓模式存在一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