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一級恐懼》根據威廉.迪爾所著的同名小說《Primal Fear》改編而成,講述了發生於芝加哥的一樁震驚全城的恐怖血案,辯護律師馬丁·威爾在為嫌疑人艾倫辯護的過程中發現其人格分裂真相的故事。
辯護過程中,困難和麻煩不斷湧現,辯護難度不斷升級,情節發展中不斷出現出人意料的線索,直至最後,真相也只有兩個人知道。
《一級恐懼》是由格裡高利·霍布裡特執導,理查·基爾、蘿拉·琳妮、愛德華·諾頓等領銜主演。影片於1996年在美國上映,1997年愛德華·諾頓憑該片獲得第54屆美國金球獎最佳男配角獎。
這部影片不僅有著頗為經典的情節結構設置,也有關於人性的深刻探討,再加上演員精湛的演技,著實發人深省。在觀影之前,無法理解影片的名字「一級恐懼」,而在觀看之後,終於懂得了其中所隱含的深意:人性中未知的善與惡,是最大的恐懼。
01 經典的情節設置
編劇界聖經《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中有一條原則:「故事是一個由五部分組成的設計:激勵事件,進展糾葛,危機,高潮,結局。」
電影《一級恐懼》中就完美照搬了這樣一個設計。當德高望重天主教主教慘死家中,警方在現場抓住了滿身是血的少年艾倫,他膽小懦弱,說話結巴。
①激勵事件:律師馬丁為了名利,他相信艾倫,選擇為艾倫免費辯護。
②進展糾葛:辯護過程中雙方你來我往,不斷發現新線索。
③危機:馬丁發現了真相,但此時在審判中,他不能改變之前無罪的答辯。
④高潮:馬丁在法庭上用計讓眾人發現真相,艾倫無罪。
⑤結局:馬丁和艾倫庭後對話,馬丁發現了新的真相。
這樣一看,難怪這部電影情節如此扣人心弦,它使用了故事的經典設計,並且每個部分還有著豐富的劇情和意想不到的發展。
起初,通過雜誌記者採訪馬丁的對話,讓觀眾先入為主地認為這位馬丁律師是一位道貌岸然的無良律師,他總是和檢查機關對著幹,專門捏造真相,為壞人辯護。而馬丁選擇為艾倫辯護,完全是因為這個案子非常有難度,不管官司輸贏,他的曝光率都會大大增加,而如果勝利了,他更會名聲大振。
故事直線發展中,馬丁安排助手們查找各種資料,教導艾倫如何在法庭上回答問題,該做出怎樣的表情才能打動評審團,該怎樣說話才不會被抓住把柄。這一切都使得馬丁像極了那種為了勝負不擇手段的人。
情節設置的第一個轉折點是虛晃一招:主教也許是因為叫停了土地開發、損害了他人利益而被謀殺。這是事實,但與本案沒有關係。
情節設置的第二個轉折點在驚世駭俗的同時,還完成了衝突點的密集處理:
①主教利用他收養的孩子,進行色情表演,還拍攝不當視頻,以滿足自己的私慾。馬丁一行人找到了證據錄像帶,藉此馬丁和艾倫談話。
②此時馬丁發現了艾倫擁有雙重人格,是艾倫的另一個暴戾狡詐的人格羅伊殺死了主教。
③馬丁自己的人物形象。在之前鋪墊了如此之多,塑造起來的無良律師馬丁原來竟是正義的使者,為著心中的信念和司法體系孤軍奮戰。此刻,馬丁艱難的處境也將整部影片推向了高潮。
故事離不開衝突,《一級恐懼》無時無刻不在製造小的衝突,引起懸念,吸引觀眾。如馬丁作為被告的辯護律師,原告檢察官是他的前妻瑞納,兩個人明顯關係曖昧,私下也會見面;而艾倫在和醫生聊天的時候曾提起了他的女朋友琳達,但再問深入時卻支支吾吾,不想回答,這些小情節無疑都為故事埋下了伏筆。
而當故事的高潮發生時,對於馬丁的計謀,觀眾會覺得他非常機智,憑藉自己的智慧拯救了這個受到傷害的可憐孩子:馬丁故意激了艾倫,使得他在接受檢察官瑞納當庭審問時,出現了第二人格,由此法庭對他進行了宣判,因為他是病人,所以他將會被送去醫院觀察治療,用不了多久就能脫身。
然後轉過頭,在觀眾以為可以放鬆下來,好人無罪、皆大歡喜的時候,故事結尾才迎來真正的高潮:艾倫根本沒有第二人格,而且從來沒有艾倫,有的只是暴戾的殺人兇手羅伊,他將所有人都玩弄於鼓掌之間,更是將馬丁耍得團團轉。
《一級恐懼》的不斷反轉吊足了觀眾的胃口,讓觀眾不斷處理新劇情所帶來的信息量,推翻自己之前的猜測,直至收穫最終的真相。
也因為在塑造律師馬丁的人物形象時,電影採用了先抑後揚的手法,使得觀眾更傾向於站在馬丁的視角,和他一起相信艾倫的無罪,為其辯護,在最後真相大白時,也牽動觀眾的心和馬丁一同黯然神傷,對世界充滿失望和懷疑。
02 人性善惡的探討
在故事中,必然存在著推動主人公行動的原動力,也就是激勵事件。
「激勵事件把主人公送上一條求索之路,去追尋自覺或不自覺的欲望對象,以恢復生活的平衡。在開始追求他的欲望時,他採取了一個最小的保守行動,以促發來自其現實的正面反應。但是,其行為的結果卻激發了來自內心的、個人的或社會環境的衝突層面上的各種對抗力量,阻擋著他的欲望,在期望和結果之間開掘出鴻溝。」
乍看之下,最開始馬丁選擇為艾倫辯護,是為了名利,但到影片的後面,觀眾發現,在馬丁還是檢察官的時候,他迫於壓力,替上級做了非法的事情,這違背了他的初衷,破壞了他的信仰,他意識到並且也覺醒了,於是他選擇離開,成為辯護律師,開始為正義對抗。
我們每個人的行為都是有著自我的原則作為依據的,行善的人是因為他們相信善,而作惡的人也有其一套能夠自洽的思維邏輯。當我們的行為背離了自己的信仰、觀念、原則時,我們會感到痛苦,這是心理學上的認知失調理論。
所以馬丁為了維護心中的信念,避免再做出違背自己原則的事情,哪怕被所有人誤解,他也選擇堅持自己的道路。而他前妻瑞納的處境正和他當初所面對的一模一樣,他才一直勸說她也離開,就是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前妻和他是同一類人,他不忍心讓瑞納也承受那種背棄信仰時的痛苦。
但是現實總是不似你我所想,一直支撐著馬丁的「性善論」再一次遭受重擊。
在馬丁因為堅信艾倫無罪,所以為他四處奔走、絞盡腦汁的時候,他腦海中浮現的都是這個看似孱弱的膽小男孩被命運所欺侮的畫面,被父親毆打,被主教利用,然而這個男孩卻還是保有善良的心,從心底裡感謝主教收留了他,但因為受到嚴重的傷害,人格一分為二,善良的他躲進心底,讓另一個暴戾、無畏、兇殘的人格來保護自己。
可是當艾倫「不經意間」暴露了他的秘密:從來沒有善良的他,只有邪惡復仇的他,善良只是他的偽裝。
馬丁知道了真正的真相之後,可以想像,對於馬丁內心的震撼有多強烈。一個本著「人性本善」的人,堅持作為,到頭來,人心的惡卻讓他跌落谷底。他也許會懷疑人性善惡的天平究竟偏向哪一邊,也許會懷疑自己在這場故事裡究竟是真相的編造者,還是依舊只是他人的棋子?
兩千年多前,諸子百家就有過爭論,孟子相信「人性本善」,荀子認為「人性本惡」,莊子的自然主義說等等,各家看法不一,西方也從來沒有停止過爭論,希臘哲學家認為人性中有善有惡,中世紀寺院派教育認為人行為惡,哲學家和教育家多認為人性為善等等。至今,關於這個問題人們進行過無數討論,那些實驗、那些現實似乎都在告訴我們:人性是本惡的,人性的善良軟弱無用,而即使最初的善也會淪為惡,戈爾丁的《蠅王》就詮釋了惡如何被激發、膨脹,直至善的消失。
很多問題都沒有定論,但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有自己的思想準則,從而做出相應的行動。比起相信人性本惡,所以拒絕、排斥他人和世界,還是選擇相信人性本善更好,「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在這樣善意的循環中,世界才會變得更美好一些。
有時候,我也會覺得善良確實無用,這個世界有那麼多陰暗和失望,人性中的缺點都被暴露無遺,可哪怕是天災人禍之時,也還是有那麼多善良的人做出那麼多令人感動的事情,哪怕他們都曾被他人傷害、被生活傷害,卻依然報之以歌。
2020年疫情時期,在廣東口罩廠工作過,工廠用口罩給他抵工資的常德農民分兩次捐贈了1.8萬隻口罩,他也拒絕網友給他捐錢;2017年因為保姆縱火,杭州的林生斌林爸爸失去了自己的妻子和三個孩子,疫情中他也捐贈了5千個口罩,並且不停地找渠道希望能幫助有需要的人。
所以,選擇善並不是因為懦弱、膽小,而是因為心中有希望,光明會照耀明天,世界更需要善意。
03 演員的精湛演技
影片中律師馬丁的扮演者是理查·基爾,他是《忠犬八公的故事》裡忠犬八公的主人,也是《風月俏佳人》瀟灑迷人的富商,在《一級恐懼》中,也依然是風流倜儻的紳士形象。
而與他一起表演對手戲的則是初出茅廬的愛德華·諾頓——好萊塢公認的「表演天才」。當年,《一級恐懼》一上映,大家都在問電影中將理查·基爾耍得團團轉的年輕人是誰?
在此前,諾頓並沒有受過任何系統的表演訓練,也因為在《一級恐懼》中的驚豔表現,新人諾頓獲得了第6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的提名和第54屆美國金球獎最佳男配角獎,也有了後來大衛·芬奇的橄欖枝,邀請他出演《搏擊俱樂部》的男主角: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
在《一級恐懼》中,27歲的諾頓清秀乖巧,看上去人畜無害,就是一個「小白兔」。在後面和律師馬丁、心理醫生莫莉的溝通中,也都是一副唯唯諾諾的樣子,而在知道他曾經受過的創傷之後,觀眾對其也就更加憐憫。所以當艾倫終於露出第二人格的時候,觀眾才會如此震驚和詫異。
①面部表情的不同塑造。諾頓在塑造善良的艾倫時,多是微低腦袋、目光躲閃,斯文柔弱;人格切換成邪惡羅伊的時候,則性格狂躁,目露兇光,極具挑釁性,尤其是第一次出現時確實驚悚。《唐人街探案1》中張子楓所飾演的腹黑少女思諾在影片最後顯露出的陰暗表情正是對《一級恐懼》中愛德華·諾頓的一次致敬,也同樣因為這個表情,《唐人街探案1》結局反轉,給觀眾帶來了不少驚嚇和驚喜。
②語言使用的不同。善良艾倫和對方說話時總是態度恭敬,溫柔有禮,利用說話結巴獲取他人的好感;邪惡羅伊則滿口粗話,態度全然不同,十分狂妄。
③肢體行為的不同。善良的艾倫在面對他人的追趕時,只敢蜷縮起來,緊緊抱住自己的頭;邪惡羅伊則兇殘粗暴,一言不合就要打人,不由分說就要壓制對方。
④人格動機的不同。因為艾倫太善良,也膽小怕事,所以當他在命案現場被發現,下意識地就逃跑了——這是艾倫對自己行為的解釋,因為符合馬丁和觀眾基於他的第一形象所做出的判斷,所以沒什麼問題,這也正是羅伊聰明的地方;而當邪惡羅伊出現的時候,他就是所有負面人格的合集,所以當他出現的時候,必然會出現暴力,出現傷害他人的情況。也正因為善惡如此分明,所以被判定為精神分裂症患者。
愛德華·諾頓通過以上4方面的細節拿捏,形象塑造了一位精神分裂患者,同時也正因為如此,更加凸顯羅伊的邪惡,因為一切都是他偽裝出來的。
哪怕最後被馬丁發現了真相,觀眾也有理由懷疑:這會不會是他故意的?因為他作為整個故事的引導者,可以說,他才是幕後推手,他有能力讓所有人都相信他是精神分裂的,又怎麼可能功虧一簣,在最後露出馬腳?也許羅伊就是想看一看馬丁的反應,沒有觀眾,這樣的勝利就無人知曉,也毫無樂趣,就像《無人生還》中含有兇手自白書的漂流瓶。
也有看法是:確實存在艾倫和羅伊兩種人格,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艾倫逐漸被羅伊完全替代,直至最後被羅伊佔據主人格,艾倫反而成了第二人格,甚至不再出現。
好的電影就是有這樣的魅力,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解讀。
04 結束語
關於人性的討論太多了,每一次都會給我們帶來新的思考。
羅馬哲學家普洛提諾曾說:人類處於神與禽獸之間,時而傾向一類,時而傾向另一類;有些人日益神聖,有些人變成野獸,大部分人保持中庸。
人性確實是複雜的,即使是最兇惡的人也可能會心存一絲良善,而最善良的人也可能會為惡,重要的是,我們內心追隨的是怎樣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