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

2021-03-04 愛晚散文

    一直想寫寫關於人性的主題,卻實難著手,畢竟這個話題太沉重,不是簡單的一言兩語就能說清道明的。古往今來,關於人性的論述有無數個版本。而每個人所信仰的也有所不同。

每天打開電視、電腦,都能看見各種怪異的事情發生。就拿前幾天發生的事來說,南京一女子從銀行自動取款機取款後,被一男子跟蹤並割喉,男子搶走錢包逃逸。如此喪心病狂的作為令人痛恨。我們在痛恨之餘反思反思,他是如何淪到這步田地呢?每個小孩呱呱墜地時,是那麼的嬌小,那麼的可愛,如同天使降臨。他完全沒有邪惡的念頭,所以我深信,人之初,性本善。至於後來淪為階下囚,都是教育的缺失。

因為善緣,結識了聖賢教育改變命運的光碟,看過之後,我覺得很慶幸,我們的民族還是有救的。而傳統文化就是拯救民族靈魂的良藥。當今社會已經變質了,已經腐化了。官員貪汙腐敗,百姓作惡多端,已是屢見不鮮。一切向錢看,一味追求物質。照這樣發展下去,即使科技再發達、生活水平再提升,也只是空殼,因為我們已完全喪失了靈魂。一個人到了沒有靈魂的時候就如同行屍走肉般,一個民族到了沒有靈魂的時候也就離滅亡不遠了。

「落實《弟子規》,做好中國人」,這是聖賢教育改變命運裡面的一句話。我上學那麼多年從未接觸過《弟子規》,這是為何?這麼好的書籍為什麼不作為我們的教科書?《朱子治家格言》、《三字經》等等這些傳統文化都沒有授於我們,這些都是國學的精髓,是治家、治國之本,是誰將它們遺棄了?我們不學老祖宗的智慧,不學聖賢教育,那學什麼?考上名牌大學,向黑熊潑硫酸;讀一肚子書,當官受賄被抓再蹲大牢。類似的反面教材是舉不勝舉。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不學好怎麼做人,學再多的知識,只是長了一身浮華,成就不了什麼。好人是教出來的,壞人也是教出來的。因為信奉這句話,一次與父母的交談中,我堅持自己的言論,說我們小時候就是因為沒有人教,才不懂得如何做人以至於常常受挫折。父母聽後不悅,駁回我的言論甚至斥責我一番。我當時感到無比的委屈,便回到自己的房間。經過反思後,我想雖然我的觀點是正確的,但是我那樣直截了當的說,就意味著在指責父母的過失。我想,他們從小也沒有受到傳統文化教育,即便是他們的過失,晚輩的我們也不可指責他們。這就是《弟子規》教我們的第一句話,首孝弟,次謹信。百善孝為先。

八年殺害九人的周克華,是人人談之色變的殺人狂魔,都認為他十惡不赦。試想他剛出生那會應該是個可愛的精靈吧,一定有著一雙渴望被愛、被呵護的小眼睛,眨呀眨的看著周圍的人們和這個新奇的世界,讓人情不自禁的喜愛這個小生命。當時誰會說這是一個十惡不赦的人呢?要是當初知道他長大後會去謀害這麼多條性命,我想就是他的父母也不會饒過他的。但是那麼可愛的精靈長大後怎麼會成了殺人狂魔呢?這與他的成長經歷是無法隔離開的,因為沒有人教他,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他的眼睛裡只有對這個世界的仇視,內心只有報復,渾身充滿了殺氣。雖然這只是個例,但我們不能不說這是教育的缺失,是整個社會倫理道德的喪失。如果我們再不重視教育,不聽聖賢教育,不學傳統文化,一個周克華被擊斃,兩個三個,千千萬萬個周克華就會誕生,到那時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將毀於一旦。

《了凡四訓》也是我們學國學的必學一門。袁了凡是明朝時期的重要的思想家,他的《了凡四訓》是融會禪學與理學,勸人積善改過,強調從治心入手的自我修養,被佛教界推崇為積德行善、改造命運的典範。有關《了凡四訓》的書籍、視頻、電視劇比比皆是,而真正去認真看、認真學、認真推崇的人是少之又少。現在的央視、衛視各大媒體播放的都是些勾心鬥角、殺人綁票、穿越時空等等誤人子弟的電視節目,我們受這樣汙穢的薰陶後還能有正確的思想嗎?可《了凡四訓》平實而無虛華,深奧而不迷信這樣的好作品為何不在央視播放?以教導我們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如何改變自己的命運。同時認識到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文化。

人之初,性本善。惡人是沒有受到傳統文化教育的善人。惻隱之心正是我們本性善良的最好證據。

相關焦點

  •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人的根本性是指人先天就有的心性,一個是意根的心性,一個是如來藏性;後天受燻的本性才是意識的心性。人性的根本從五蘊上要看意根,從整體上要看如來藏。看一個人的心性表現,要看意根,意根是根本,意識是枝葉,雖然意識枝葉的繁茂能遮掩意根的根本,但是意識枝葉總有凋零謝落的時候,那時候意根的根本就會完全暴露無遺。從五蘊上要看意根的心性,從本質上要看如來藏的心性,但一般來說都是看五蘊的心性。
  • 在中西文化中分別認為人性「本善」和「本惡」,該如何看待呢?
    比如關於人的本性問題,在東方文化中,特別是中國歷來是主張「性本善」的,而西方則傾向於「性本惡」。而恩格斯則認為,人的一半是野獸,一半是天使。那麼,人性究竟是「本善」還是「本惡」呢?該如何看待?您又是怎樣認為的呢?在我國,千百年來一直提倡儒家的理念,認為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嘛。也正是因為人性本善,所以人才隨時隨地都可以做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 論人性本善及其自我捍衛機制
    以往對儒家人性論,尤其是孟子人性論問題的討論,多著眼於人性之善的肯定性,即人性向善或人性本善一面,但這並不全面。我們主「人性本善說」。這個人性本善,包括肯定和否定兩個方面,即對善的肯定和對非善的排距。這個對非善的排距亦即人性對自身善的一種捍衛機制。古人講人心作用「善善惡惡」兩面兼具,即表現了這一點。
  • 《小蘿莉的猴神大叔》是一部很暖心的片子,表現出了人性本善的愛
    不管是宗教還是民族,歸根到底都是人性的問題,一部溫情且觸動心弦的印度電影,相當戳淚點。萌妹和萌叔的跨國之旅,啞女無言,卻用最純粹的稚子之心化解了印度和巴基斯坦民族衝突,電影表現人性本善的愛,很暖心的一步片子。
  • 人性本善 還是人性本惡?...現行燻種子
    從以上的道理我們就可以知道,佛經中為什麼從來不說「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而是認為人性的善惡,是因為經過多生以來的薰習,再加上後來所遇到的緣,而產生不同的表現。因為每個人多生以來所薰習的,其實都是千差萬別;而在出生以後所遇到的緣,有染緣、淨緣,惡緣、善緣等等,也是千變萬化;所以,就有很多種不同根器、不同表現的人。
  • 人性本善,希望撕高考卷子的女孩早日回頭,控制住內心「小惡魔」
    人性本善,希望撕別人高考卷子的女孩,能控制住內心的「小惡魔」 高考女孩撕掉別人答題卡,每個人都有陰暗面,你控制住了嗎?
  • 人性的本質是什麼?
    人的本性無非就是善惡,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持性善論的,在中國三字經中第一句話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所以國人大多是人性善的擁護者,進入現代社會之後,一些人發現性善論與現實不符,轉而一些人開始傾向於性惡論,於是在中國有了性善和性惡之爭,這在西方是不存在這樣的問題的。
  • 佛教認為:人性是善,還是惡?
    ,是古今中外的哲人們普遍探討的一個重要話題;人性究竟是善、是惡,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孟子主張人性本善,因為不修養而有了惡。荀子、韓非等則認為人性本惡,主張用政治管理、社會教化來改惡為善。後世思想家對此也多有闡述,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
  • 人性本賤嗎?
    孟子說,人性本善,所以施行仁政,就可以喚醒人的善心。仁政、善心,相互作用,美麗新世界就建立起來了。
  • 你我的人性與獸性
    關於人有這麼一種說法:人與生俱來包含人性、獸性、神性從古至今都有這個話題的辯論:人之初性本善and人之初性本惡,關於這個我不多加描述(因為我不會!)網圖那就是人性,這也是我們與動物最基本的區別。那麼有人性到底是好還是壞呢,我覺得是好的(畢竟花那麼長時間進化出來的東西)。
  • 論人性本賤以及情感對策
    一共1500字,閱讀需要4分鐘BY 小冰今天的主題我來說說「人性本賤
  • 人性可怕嗎,或善或惡,如何看透人性的虛偽和扭曲
    人性這個話題一般情況下在公眾場合下很難展開討論,即或少數人打開話題大多情況下也很難討論下去,極端情況也有可能搞得不歡而散,無法達成共鳴的話題,好像大眾社會也在刻意的避諱這個話題。從古人來講,孟子的看法是人性本善;而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卻是人性本惡的看法。
  • 腦科學日報:人性本善還是本惡?簡筆草圖「一秒」生成真實人臉
    人性本善vs人性本惡來源:神經的羅貝爾博士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要面臨違反道德規範的「誘惑」,在獲取「利益」和維持一個積極的「自我形象」之間展開激烈的思想鬥爭。這種「激烈的思想鬥爭」,在心理學中被稱為「認知控制」。那麼經過了激烈的思想鬥爭之後,我們會選擇誠實還是撒謊?
  • 南方車站的聚會,是人性,亦或者只是因為無可奈何?
    《南方車站的聚會》讓我們看到了社會的另一面,也是千千萬萬底層人民的生活,那是無奈的,是殘忍的,也是最考驗人性的,在這場初心與人性的角逐之中,誰才是那個能夠堅守初心的人呢?一個好的電影,便是讓我們看到這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以及芸芸眾生。我們都是芸芸眾生中的一粒微塵,生為何?死又為何?我們不得而知。
  • 看《綠裡奇蹟》中人性善與惡的碰撞:人性中的自我救贖
    一、作品簡述史蒂芬.金的著作《綠裡奇蹟》是一部最大化凸顯人性善與惡的碰撞的巨作,引發了人們從多個角度對現實人性的不同側面的思考和探索,進一步強調了尊重生命的重要性。毀滅不是他本人的創作初衷,恰恰相反,通過作品,史蒂芬.金試圖解析人性。人性不是簡單的善和惡,善與惡只是人們對待相同事物的不同看法與態度。所有人的都可以拯救他人,同樣所有人都可以被他人所拯救。只要人們滿懷善意和希望,這樣即使是身處困境,依舊可以綻放出自己的人性光輝。
  • 教師考試必備的中外人性論
    相關推薦: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學知識點|常見考點匯總 各位同學,我們在備考過程中,有些相似知識點特別容易混淆,而且考試頻率還非常高,今天就讓我們以時間發展為線索,對中外人性論進行區分並總結。解析:孟子提出「性善論」觀點,強調人性本善,屬內發論範疇。BCD選項屬於外鑠論觀點。【單選題】3.英國哲學家( )提出了「白板說」,認為人的心靈在出生時就如一塊白板,一切知識和觀念都是從後天的經驗中獲得的。A.盧梭 B.洛克 C.誇美紐斯 D.普萊爾【答案】B。解析:洛克提出了「白板說」。
  • 《第九區》,荒誕變形折射人性貪婪,金屬玫瑰寓意人性本善
    當威庫斯因為黑液而發生身體變化時,身邊所有親近他的人都開始遠離,在卡夫卡的《變形記》中,格裡高爾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個巨型甲蟲,他喪失了人類屬性,被親人拋棄,最終悽涼的死去,冷漠的金錢關係和人性的異化在時代發展的當下再次重現,威庫斯的形象轉變成為窺視人性的萬花筒,通過內在和外在兩方面詮釋身份認同障礙和種族歧視心理。
  • 公益申時茶敘|六月本善茶修學堂與您相約
    本善茶修申時茶敘是給忙碌的身心找一個停下來的理由在一杯茶裡,
  • 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佛的清淨本性當中,自然要呈現善的這面,隨緣來示現的。所以說,我們做一個出家人,尤其做一個執事,為大眾服務更應該有慈悲心,真正地為了佛法,為了僧團。因為我們必須承認,生在這個時代,足以說明我們的根器不是那麼利的,需要別人來提攜,需要別人來督促的。
  • 由「四端之心」看人性本善說
    應該說,赤子之心是人性的光明面、善良面,是靜態的體象,屬於後天的內在——這裡暫時不談先天本體。這裡孟子說的這四種心理,是由靜態的,變成動態的心理行為。    上面這四種心理行為又稱之為「四端」,四個大方向的發端。古人講這四端,往往配合《易經》的道理來說,就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於是說立天之道為陰陽;立地之道為柔剛;立人之道為仁義。這就是所謂的太極生兩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