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家如何評論人性?
人性本是無屬性的,非善非惡,就看你種的什麼種子。如果阿賴耶識輸進去的是善種子多,那就是善的;如果輸入的惡習多,那就是惡的。所以,要薰染善習而種善種子,努力把人性導向善的方向。
人性本是清淨、平等、無分別,人性本不分善惡、沒有屬性,能向善亦能向惡。八識心田裡積累了善惡,釋放出來就是善善惡惡。所以導向很重要,明師也很重要!
個人的看法:人性本身無善惡,它的決定者是心,這個心是來自於六根對六塵的反應,也可以認為是執著。執著於善,則人性顯露的就是善;執著於惡,則顯露的就是惡。
二、什麼是空?什麼是有?怎樣對待空和有?
空、有是佛教的名詞概念。
佛法是心法,當你不執著時就是空;當你執著時,就意味著存在、意味著有。
佛教不是採用對抗方式,而是採用轉化方式來處理和解決問題的。所以,空無是一種超越,當能生起妙用時,就是空無的顯現形式。空是體,有是相,空的力量無比大。
一切無所得即是空;奉獻人生即是有;心無雜念就是空;超越不了、執著於欲望就是有。空有不二,不執空也不執有。
佛法中有個名詞叫「真空妙有」。空是本性,它是真,而眼見的有卻無法長久,緣份具足而生,因緣了了而滅。對待空和有,是借假找真,具體在於妙字,妙是妙用!
空、有的概念全靠我們的智慧去運用。有的人認為空、有是一種得、失,實際上這是一種很片面的看法。空、有應該是一種超越,只有你在起妙用的時候,才能感受到何為空、何為有。
空比有的力量更大,空為體,有為相,空、有合二為一的時候就會起妙用!
三、六祖57歲前是怎麼修的?
六祖29歲去湖北黃梅求法,30歲的時候他還在修道,每天還要打坐,吃肉邊菜。3完全遵循佛教戒律規矩,以此修行。57歲的時候他就換一個調子:「沒有什麼好修的,沒有什麼好證的,一切現成,一切圓滿,拿來就用」。至此,他才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
破除了無明,破除了貪嗔痴,破除了善惡,破除了空、有的概念,就能自然回歸自性光明。前面的破除需要努力,但當破除了後,一切就自然而然了!
那麼,你知道應該如何向六祖學習修行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