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無分屬,空有本無分別!終於知道如何向六祖學習修行了

2021-01-07 意識的宇宙

一、佛家如何評論人性?

人性本是無屬性的,非善非惡,就看你種的什麼種子。如果阿賴耶識輸進去的是善種子多,那就是善的;如果輸入的惡習多,那就是惡的。所以,要薰染善習而種善種子,努力把人性導向善的方向。

人性本是清淨、平等、無分別,人性本不分善惡、沒有屬性,能向善亦能向惡。八識心田裡積累了善惡,釋放出來就是善善惡惡。所以導向很重要,明師也很重要!

個人的看法:人性本身無善惡,它的決定者是心,這個心是來自於六根對六塵的反應,也可以認為是執著。執著於善,則人性顯露的就是善;執著於惡,則顯露的就是惡。

二、什麼是空?什麼是有?怎樣對待空和有?

空、有是佛教的名詞概念。

佛法是心法,當你不執著時就是空;當你執著時,就意味著存在、意味著有。

佛教不是採用對抗方式,而是採用轉化方式來處理和解決問題的。所以,空無是一種超越,當能生起妙用時,就是空無的顯現形式。空是體,有是相,空的力量無比大。

一切無所得即是空;奉獻人生即是有;心無雜念就是空;超越不了、執著於欲望就是有。空有不二,不執空也不執有。

佛法中有個名詞叫「真空妙有」。空是本性,它是真,而眼見的有卻無法長久,緣份具足而生,因緣了了而滅。對待空和有,是借假找真,具體在於妙字,妙是妙用!

空、有的概念全靠我們的智慧去運用。有的人認為空、有是一種得、失,實際上這是一種很片面的看法。空、有應該是一種超越,只有你在起妙用的時候,才能感受到何為空、何為有。

空比有的力量更大,空為體,有為相,空、有合二為一的時候就會起妙用!

三、六祖57歲前是怎麼修的?

六祖29歲去湖北黃梅求法,30歲的時候他還在修道,每天還要打坐,吃肉邊菜。3完全遵循佛教戒律規矩,以此修行。57歲的時候他就換一個調子:「沒有什麼好修的,沒有什麼好證的,一切現成,一切圓滿,拿來就用」。至此,他才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

破除了無明,破除了貪嗔痴,破除了善惡,破除了空、有的概念,就能自然回歸自性光明。前面的破除需要努力,但當破除了後,一切就自然而然了!

那麼,你知道應該如何向六祖學習修行了麼?

相關焦點

  • 一切修行的根本要義就是無分別心
    一切修行不管是禪定瑜伽氣功丹道還是其他等等,其中的根本要義就是沒有分別心,分別心是修行質量高低的關鍵,不管是修什麼法門,在修的時候都要注意一個分別心的問題,六祖慧能如是說,外離相為禪,內不亂即定,歷史上一般根基低的人接受不了高階的法,高階的人也不喜歡低階的法。
  • 菩提偈(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關於這首詩的來歷,《壇經》第四節至第八節,有明白的記載:五祖弘忍「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並說「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稟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門前寫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弘忍知道後,「遂喚神秀上座於堂內」,說是「汝作此偈,見即未到」,「若覓無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數日,作不得」。
  • 善知識|六祖慧能開示,在家修行的人應該如何做?
    善知識|六祖慧能開示,在家修行的人應該如何做?中國傳統的文學史上,許多文學大家都蘊含著佛學的思想。這足以證明佛家的思想是值得我們去探究學習的,我們翻開古典佛學書籍,如果有念誦六祖《壇經》你會發現,現在很多大德高僧、國學大師多多少少言書中都有六祖《壇經》蘊含的內容,不管如何評價《壇經》,但是六祖的思想傳播的正面積極觀不只是中國,乃至國內外都有莫大的影響力;如你是國學學術研究者,相信也少不了對六祖《壇經》的關注。善知識|六祖慧能開示,在家修行的人應該如何做?原文:六祖:「善知識!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佛法,無相,論說
    惠能大師在答五祖的時候,直接就從「無相」一門契入,洃相而作出反問,從性上作答,引起五祖的刮目相看。《壇經》中僅以此二個相差的稱謂中,就將「無相」一下顯現出來。由此可見,「無相」法門,是能大師思想中的重要之點,也應該是修學上不可忽視的一大要處。《壇經》中也說道:「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的偈子為何比神秀的要強?
    這和如今流傳是一致的,但是六祖慧能的原詩,根據最早版本的壇經——敦煌寫本,即法海本所記錄的,應該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惹塵埃。而現在被眾人以為高妙的最流行「本來無一物」的版本,其實是由惠昕本《壇經》帶頭,契嵩本、宗寶本因之的篡改。也就是說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和這首四句偈子,其實是惠昕篡改過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 六祖開示如何在家修行
    學佛修行的在家佛弟子越來越多,因為條件所限,不可能都去寺院修行。因此在家如何修行就成為學佛人的一個大問題,好多人糾結如此,就會形成新的煩惱,把本來學佛修行的快樂有趨於了煩惱無明之中。印光大師說過:「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其實這也是對在家學佛的一種開示。
  • 佛告訴我們,修行者如何做到「明心見性」,修行的原則是什麼?
    佛在多部經書中告訴我們,修行的原則是什麼,如何做到「明心見性」都有詳細記載作為有著濃厚的中國佛家文化,經書就是我們學佛修行者所學所悟的根本教典。那麼對於學佛修行者來說,我們修行的原則是什麼呢?佛教文化,就經、律、論三藏就足以讓我們用一生去學習,還謂之不足。
  • 南懷瑾老師: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所以要使你的心境永遠如「風來竹面,雁過長空」。就是要像天空中的飛鳥,永遠沒有留下鳥的痕跡;況且你要留,也永遠留不住。要像微風吹過了竹面,風過了竹子依舊。《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因此而悟道,便有些近於這個道理。有人問:「為什麼六祖能夠因此而悟道呢?」因為他「無所住而生其心」。
  • 【大德開示】宣化上人: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 他不懂文字,卻留下了唯一被尊稱為經的本土佛教著作《六祖壇經》
    北宗的神秀祖師推崇漸悟,他有一首偈說:「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勤拭,勿使惹塵埃。」神秀北上傳法,貴為武則天的國師。南宗的慧能祖師則推崇頓悟,他的偈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南下廣東,死後遺下真身未化,至今仍端坐南華寺中,供信眾瞻仰。
  • 六祖慧能與《金剛經》
    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祖知悟本性,謂慧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云:"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
  • 無上瑜伽修行
    」,通過引導人體能量與意識的轉換,幫助修持者在臨終死亡的一刻,體悟到佛法的真諦,最終脫離輪迴,即身成佛。再者,心的清淨狀態在死亡時和淨光自然發生時會產生而且延長;相對地,心的汙染狀態在死亡時和淨光自然發生時並不會顯現。 噶舉派傳統的大手印和大圓滿派的立斷(breakthrough)(6的見解歸於同一點:淨光根本心的經驗。
  • 《六祖壇經》全文、譯文、解讀——自心佛性本淨,但為客塵所染
    秀復思惟: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有緣,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障重,不合得法,聖意難測,房中思想,坐臥不安,直至五更。譯文一天,弘忍大師召集所有的弟子,說:「世人如何解脫生死是很重要的問題,你們整天只知持戒修善追求人天福報,而不知修慧,脫離生死苦海。你們自我本有的佛性如果迷失了,做功德、求福田又哪裡能救你們脫離苦海呢?
  •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六祖慧能
    我們的自性有沒有染汙?沒有,染汙就不是真的,那就變成假東西。我們講染汙是什麼東西?阿賴耶染汙,阿賴耶是妄心,自性是真心,真心從來沒有染汙過的。所以染是妄心,我們現在迷了,真的不認識了,把假的當作真的,虧就吃在這裡。第二句說「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本不生滅就是大般涅盤,這是古印度所有宗教夢寐以求的不生不滅。現在每一個宗教都講,講永生,就這個意思。有沒有永生?有。
  • 禪宗六祖的悟道因緣,只因為聽懂了《金剛經》中的這句話
    關於禪宗六祖的悟道因緣,有兩首非常有名的偈子,經常被我們讀誦和應用,第一首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半夜三更,為六祖講解金剛經,因為金剛經中的一句話而大徹大悟,六祖大徹大悟後,說出了另一首有名的偈子: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你知道,六祖是聽到哪句話而大徹大悟嗎?
  • 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
    源自《地藏菩薩本願經》,當年地藏王菩薩原可以成佛,但他見地獄裡有無數受苦的魂靈,不忍離去,於是留在了地府,並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全句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佛家講「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這句話基本要闡述的是萬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對萬物起執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談空卻又戀空,其實戀取世事和戀空並無分別,同樣是執取而不放一切能見到或不能見到的事物現象,是人們虛妄產生的幻覺。
  • 「捨本逐末」的修行和「舍末逐本」的修行(宣化上人)
    「捨本逐末」的修行和「舍末逐本」的修行   節選自〈楞嚴經五十陰魔〉◎宣公上人 補述於八○年代>這個修有兩種修行,一個是捨本逐末的修行,一個是舍末逐本的修行。「捨本逐末」的修行,就是在那兒搞名搞利,就怕人不知道自己,在那兒一天到晚攀緣,和人拉攏關係,一切一切都是為自己有一個好名,好求名利,所以就怕人不知道自己。他在那兒是不管福慧有沒有,只是像那個抽鴉片煙的人,想現得利益,即刻就過癮了,所以他就求名求利不顧一切,把修福修慧都忘了。
  • 《金剛經》裡隱藏的智慧實相:色與空,無與有,以及無所住心
    修習佛學有一個觀念需要辨明,那就是「色」與「空」的關係。沒有空則應無色可以存在,也就是說沒有「無」就沒有「有」存在的空間。在這裡,佛強調不能於各種相中陷入空見,即虛無主義,然而什麼才是真正的色、空、法之實相呢?把佛教經典《金剛經》讀懂就能搞清楚這些問題。1,無所住心菩薩行者(即修行佛道者)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謂無所住就是無差別相分別心,有差別相分別心就有我、人、壽者相之一己著見。
  • 認識為心本無過,作意執妄生顛倒
    問題就出在這個」認」上,你如何」認」知這個」識」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若認有一個」識」或」智」的東西存在,就會執相昧空,不悟無相無不相的實相真義。因為」識」和」智」就其名而言是方便名相,就其用而言都是了別,而其用可顯,但相體本空,不可捉不可得;若你認智是真、識是妄,就是在執見說空,不悟性如不二。
  • 《六祖壇經講義精華》之二
    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為第六祖。神秀上座於南廊壁上書無相偈,大師令人皆誦此偈,依此偈修,免墮惡道。』能曰:『我亦要誦此,結來生緣,同生佛地。上人,我此踏碓八個餘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童子引至偈前作禮。能曰:『能不識字。請上人為讀。』時有江州別駕,姓張名日用,便高聲讀。能聞已,因自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為書。別駕言:『獦獠,汝亦作偈,其事希有。』能啟別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於初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