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

2021-02-22 玫瑰女人俱樂部

《空靈之聲》純潔的流水、鳥鳴之聲,能鎮靜人的情緒,鬆弛我們的身心,而且給人一種返回大自然的感覺,從自然而來的氣息沁人心脾採擷的大自然音符滋潤心靈。夜晚的寂靜,是由一種如泡沫般細膩、如薄紗般綿密的聲響所編織成的。它隨著空氣存在,無色無味,比醇酒更迷人。


此乃六祖慧能的悟禪之言。心非心,物非物,心高於物,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塵中,不是塵,塵在心中,化灰塵。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切莫刻意的尋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源自《地藏菩薩本願經》,當年地藏王菩薩原可以成佛,但他見地獄裡有無數受苦的魂靈,不忍離去,於是留在了地府,並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這句出金剛經: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作如是觀。


對於愛情:美好的愛情,動人的愛情,原來都是虛幻的!可是虛幻的愛情卻也是最美的!如墜夢中,近在眼前,卻觸摸不到;


遙遠的總是最美,因為遙不可及,充滿想像,卻難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於人心所營造的幻境這種美,值得我們凡人一直去追尋,即使花去畢生的時間,得到心碎的結局,卻依然在憧憬;

對於生活:如果人不執著世間的一切物質名利,就不會被物質名利所控制;正由於人追求這些感官之物,才會變得不快樂一切皆流,無物永駐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覺、感受,因為才會身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所以記得佛家的句:一切皆為虛幻。


很多的東西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眾生要拋棄妄念執著,進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狀態!「說」這一行為本身需要一個妄念才能實行,所以不可說!

佛陀有這麼多經書,這麼多語錄就是為了教化眾生不得已而為之,故禪宗講求不執著於文字就是這個道理。有句話很好的說明了這句佛家經典:有的事可說不可做,有的可做卻不可說,有的既不可說又不可做。


最後送上一段,讓大家最自己去體會《涅盤經》云:「不生生不可說,生生亦不可說,生不生亦不可說,不生不生亦不可說,生亦不可說,不生亦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此句出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由唐代玄奘法師所譯,盡得禪宗精髓!全句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佛家講「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這句話基本要闡述的是萬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對萬物起執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談空卻又戀空,其實戀取世事和戀空並無分別,同樣是執取而不放一切能見到或不能見到的事物現象,是人們虛妄產生的幻覺。

色即是空,使人們認識到事物的現象,認識到諸多的苦和煩惱都是虛妄產生的空即是色,則由事物的共性,因緣關係,讓人們知道因果報應,善惡循環所謂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做者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勸人向善的基礎。



原文應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出自《華嚴經》:昔時佛祖拈花,惟迦葉微笑,既而步往極樂從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個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淨土,一笑一塵緣。

一念一清靜這一切都是一種心境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處處皆是佛,一切眾生人人皆是佛。


這句話,並不出自佛經,而是出自一個故事佛說: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換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憶。萬發緣生,皆系緣分!

偶然的相遇,驀然回首,註定了彼此的一生,只為了眼光交會的剎那。

大悲是無盡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淚來形容;大悟就是開大智慧,這個智慧不是言語能表達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興,內心的喜悅又怎麼是笑聲能表達的呢?年齡越長,對於這句的體會就越深刻。


這是佛家勸人改惡從善的話語出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十三:「廣額正是個殺人不眨眼底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比喻作惡的人一旦認識了自己的罪行,決心改過,仍可以很快變成好人。

儒家把和諧導向社會理想,道家把和諧導向事物本源,佛家則把和諧導向內心世界佛家認為,境由心生內心平和,見事皆和。

禪宗有云:心險佛眾生,平等眾生佛心中若無佛,向何處求佛?眾生皆有佛性。


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

心不動,人不妄動,

不動則不傷;

如心動則人妄動,

傷其身痛其骨,

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人生在世間時時刻刻像處於荊棘叢林之中一樣,處處暗藏危險或者誘惑只有不動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動無偏頗,從而有效地規避風險,抵制誘惑否則就會痛苦繞身。

心動則物動,心靜則物靜。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以物物物,則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則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實,名物不實,是以物無佛語有云: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我們的《玫瑰女人俱樂部》官方微信帳號:rose_club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分享並願意和您的朋友一起分享,請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如果您想查看歷史記錄,或進一步關注我們每天的更新,請【添加好友】→【搜索公眾帳號】中查找rose_club,您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我們的《玫瑰女人俱樂部》,謝謝!


相關焦點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菩提本無樹菩提不是那棵樹,這個世間一切一切,都有生老病死,成住壞空。所以說直接給你說,你不能去把這世間的,那一切萬物當成是自性裡面的,它不是自性生出來的。 明鏡亦非臺。心啊,也不是像那個鏡子,鏡子它有成住壞空。真心不會壞,真心都與自性相應。自性是什麼? 本來無一物。
  •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的偈子為何比神秀的要強?
    為什麼「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要優於「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關於六祖慧能的這首佛偈,與師兄神秀的短長,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實際上其中出入很多,我們一一來看。神秀的原詩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菩提偈(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其中前兩首偈是針對神秀的《無相偈》所作的,旨在說明「明鏡」的清淨;第三首偈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流傳甚廣;第四首著重講修行方法。原文:菩提偈(1)菩提本無樹(2),明鏡亦非臺(3)。佛性常清淨(4),何處有塵埃(5)!
  • ◆│心如明鏡,不惹塵埃
    作者:白落梅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是一束菩提的光陰,有世人嚮往的澄淨與平和,可以撫慰我們單薄的靈魂。當年五祖弘忍年事已高,急於傳付衣缽,遂命弟子作偈以呈,以試他們的修行。神秀便作偈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莊子:欲要得道,須心無外物
    正所謂: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後天培養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礙自性。佛家語,萬事萬物都是妄念牽動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塵,塵即妄念,牽動自性而起的幻相,當然身的相和前世有關了。塵是妄念,自性是圓滿的清淨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發。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稱作妄念了。
  • 禪語之: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神秀的畿子便是這首: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的這首詩表達的意思是,要時刻自我約束,保持自己的純潔,不要讓自己的心靈和身體變髒了,達到修身。id=1667304410147739039&wfr=spider&for=pc而與之對應的六祖慧能的另一首則更通達佛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本意,萬物空向,哪裡來的菩提樹和明鏡臺,哪裡的塵埃。
  • 心若無旁鶩,何處惹塵埃
    若想在喧囂中去煩擾,得安寧,不懼怕,必要將一顆心,修煉得如同大海一般寬廣,如菩提一般寧靜,如山巒一般堅挺。心有多寬,路有多寬心寬路自寬。據說,清代傑出的畫家金冬心,除了精湛的畫技之外,還有著素能容人的雅量。當時有個叫王錚的文人,因嫉妒金冬心,總要將其畫作詆毀一番。一次眾人聚集,飲酒作詩,酒至半酣,以柳絮為題吟詩作對。
  • 梵音《菩提下》心若無旁騖,何處惹塵埃!
    若想在喧囂中去煩擾,得安寧,不懼怕,必要將一顆心,修煉得如大海一般寬廣,如菩提一般寧靜,如山巒一般堅挺。很快就很快就會進口核苷酸分公標誌性不麼能形成不怎吃不買川貝母,差別那麼,你聰明, 車,民族才能,美廚娘,夢想著在,小菜鳥,明星在農村,明顯支持你,想桌在,性能車沒,招賢納才,毛主席才能,無下箸處嗎,只能出現,美女縣長,明顯農村,支持你們,鄉村女婿,嗎自行車那,民族才能明顯,支持你,支持下你,明星在農村,毛主席才能,怎麼才能,民族才能,明顯支持你,支持你怎麼,濃處,瞄準農村hzHjkshjsknx
  • 金剛菩提最終會是什麼樣子?隨著盤玩的時間,會越來越紅潤
    金剛菩提子就是佛教的計數器,因為取才方便,也因為幾句詩文「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極樂就在眼前!」
  • 一花一世界 一葉一菩提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給自己溫馨的安危。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或許這就是對世俗與紅塵最好的表白。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生好時機。
  • 詩詞丨人生本過客,何必惹塵埃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詩詞天地,ID:shicitiand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回復『 早安 』,迎來一天好心情—◆◆ ◆塵埃林小珂 - 塵埃人行天地間,忽如遠行客,萬事若懂得,何必惹塵埃。人生本過客,何必太執著?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 人生本過客,何必惹塵埃
    人生本過客,何必惹塵埃。萬事若懂得,人生方幸福。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唐·慧能《菩提偈》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並不是明亮的鏡臺。本來就是四大皆空,到哪裡染上塵埃?萬事皆心生,心中有,便有;心中無,便靜。生活之苦,苦在執著。你在意什麼,什麼就會折磨你。
  • 【菩提】代表什麼意思?佛教中的菩提是什麼意思?
    菩提代表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證得了最後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達到了涅盤的程度。涅盤對凡夫來講是人死了,實際上就是達到了無上菩提。  梵語bodhi,巴利語同。意譯覺、智、知、道。廣義而言,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盤之智慧。即佛、緣覺、聲聞各於其果所得之覺智。此三種菩提中,以佛之菩提為無上究竟,故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作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遍智、無上正真道、無上菩提。
  • 孫悟空為何一變松樹,菩提就攆他下山?
    無論是《西遊記》原著或是影視劇中都有個情節:菩提祖師在孫悟空變成松樹後生氣趕他下山,還要求孫悟空以後不得對外人提及師父的名字。推測有以下兩種原因:一是暴露菩提的真身被攆;二是教導孫悟空學會隱藏,方能保護自己。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周杰倫的這首歌曲唱出了世間戀人的心境
    歌曲的第一節:「狼牙月伊人憔悴,我舉杯飲盡了風雪,是誰打翻前世櫃惹塵埃是非,緣字訣幾番輪迴,你鎖眉哭紅顏喚不回,縱然青史已經成灰,我愛不滅繁華如三千東流水,我只取一瓢愛了解,只戀你化身的蝶」歌曲的開始就給聽眾描繪了一個優美的場景,彎彎的月兒,美人憔悴,而我飲進了風雪,是誰打翻前世是非櫃,緣字來來回回,紅顏已經喚不回,雖然時間鬼區了很久,可是我的愛不滅,雖然世上的繁華猶如三千東流水,但是我只取一瓢愛了解
  • 心不染塵埃,清風自然來
    (註:內容來源於詩詞天地、唐詩宋詞,無商用,僅做分享使用,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神照本如開悟詩》 處處逢歸路,頭頭達故鄉。 本來成現事,何必待思量。 只有心情靜下來時,才能清楚地感知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