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莊子:欲要得道,須心無外物

2021-01-07 文歆閣

莊子:世間萬事皆不入心,方能以「道心」凌駕於痛苦之上。人世間,真正能讓你痛苦的未必是事物本身,而是你的心。當你的心動了的時候,外在的言行才能在你身上施加傷害,若是心不動,外在的毀譽、寵辱、得失對於你來說,都不會產生任何影響。

人常常有很多羈絆,每個階段所接觸到的人和事都不相同,而我們往往被外界因素所困擾,可能因為他人的誤解和詆毀而讓自己受傷,把自己陷入痛苦之中,從而自己的情緒被外界事物牽著鼻子走。

在王陽明先生遊南鎮的故事中,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在流行的見解中,故事裡看花與未看花的結果再次強化了陽明先生的觀點:心外無物。只有當人看見了花,用自己的心去指向、觀照、「點亮」花時,花才作為一種有顏色的存在呈現出來。

在世俗浮躁之間,我們的內心總會隨著外物而波動,心動人生便生苦海。萬事不如入於心,人生自有坦途。正所謂: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後天培養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礙自性。佛家語,萬事萬物都是妄念牽動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

身也是因心有塵,塵即妄念,牽動自性而起的幻相,當然身的相和前世有關了。塵是妄念,自性是圓滿的清淨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發。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稱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圓滿清淨,其性空,緣起緣滅,非常自在,根本沒有妄念,有何談有染!

就常人來講,如若領悟到對於世間的萬物需要一顆寧靜的心,坦然的面對這一切,那就足夠了。「得道者」面對指責皆不入心,然而「未得道者」內心浮躁,聰明而傲慢,運用自己的智巧以滿足自己的傲慢之心。真正的得道者對於外界任何的寵辱都能做到不計較,即便是遭遇誹謗辱罵,也不強辯不生氣。

我們都聽過「沉默是金」的道理,但是「沉默是金」是對於外在寵辱得失的一種消極接受,而莊子的「得道者」卻是對於外在聲音的淡然不入心。人生的痛苦,就是因為世俗嘈雜的聲音而生,在世俗中,有太多的人會因為別人的一言一語而動情。

我們要自己掌控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被情緒所左右,當一個人能夠以得道之心凌駕於這些外界嘈雜聲音之上,一切無所畏懼的時候,那麼痛苦自然也就消失了,這便是「得道者」的狀態。

相關焦點

  •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的偈子為何比神秀的要強?
    為什麼「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要優於「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關於六祖慧能的這首佛偈,與師兄神秀的短長,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實際上其中出入很多,我們一一來看。神秀的原詩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本來無一物。自性裡面,這世間你看到的生老病死,成住壞空的,一樣都沒有,何處惹塵埃呢? 如果你把這些都看破放下了,也就是說,不起貪瞋痴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了,你的心就能與自性相應,哪會有六塵呢,哪會把自己自性染汙呢?它不會染汙。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周杰倫的這首歌曲唱出了世間戀人的心境
    值得一提的是這首歌曲的MV是周杰倫自己執導的第一個歌曲MV,為了配合歌曲的意境,周杰倫把拍攝地點選在中影文化城當中,並把要用於拍攝的客棧重新裝飾了一遍,同時讓MV中的演員穿上古裝衣服,爭取呈現出生動的古裝場景,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歌曲的歌詞。
  • 佛塔|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蜃樓一役,這位僧人給當時年事尚輕的魂與左殤,製造了不少麻煩這名僧人本名刀剎,原是南少林的弟子。刀剎家中清貧,他五歲出家,成為沙彌侍奉延字輩高僧延清祖師。這名殺手,身高八尺,以一灰布袈裟披身,赤足冷麵,持一雙降魔杵,頗似泥塑之神。刀剎心中升起無明業火,撕碎袈裟,手持鎮魔與那魔僧大戰數百回合。戰至天黑,刀剎終於看出對方破綻,將其頭顱斬下,身段斬碎,供奉在佛祖面前。天色黎明之時,一把大火吞噬了南少林,也抹除了刀剎在這裡的所有記憶。後來刀剎加入蜃樓,在蜃樓之主安排下,成為蜃樓塔塔主。
  • 莊子 雜篇|外物
    《莊子》 外物外物不可必,故龍逢誅,比幹戮,箕子狂,惡來死,桀、紂亡。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於江,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人親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愛,故孝己憂而曾參悲。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我得鬥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任公子為大鉤巨緇,五十犗以為餌,蹲乎會稽,投竿東海,旦旦而釣,期年不得魚。已而大魚食之,牽巨鉤,陷沒而下騖,揚而奮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蕩,聲侔鬼神,憚赫千裡。任公子得若魚,離而臘之,自製河以東,蒼梧已北,莫不厭若魚者。已而後世輇才諷說之徒,皆驚而相告也。
  • ◆│心如明鏡,不惹塵埃
    作者:白落梅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唐 惠能一直以來都認為,紅塵與佛界,只隔著一道門檻,檻內是禪心雲水,檻外是滔滔濁浪。佛家信緣,所以這道門檻,離人很遠,前世和今生的距離;也離人很近,只在一呼一吸間。許多人窮其一生,都無法抵達般若之門。許多人,一個低眉,一個回眸,就了悟禪意。六祖惠能,屬於後者,一株菩提,一方明鏡,註定了他一生禪宗的傳奇。
  • 心若無旁鶩,何處惹塵埃
    當時有個叫王錚的文人,因嫉妒金冬心,總要將其畫作詆毀一番。一次眾人聚集,飲酒作詩,酒至半酣,以柳絮為題吟詩作對。王錚有意爭先,脫口而出:"飛來柳絮片片紅。"柳絮明明是白色的,怎會是紅色?當眾人驚愕其沒有常識之時,金冬心卻拍手叫好,在其之前附上一句"夕陽返照桃花渡",瞬間解了王錚的尷尬。
  • 《莊子·雜篇·外物》品鑑一
    《外物》作為莊子雜篇的第四篇,內容仍是很雜亂,主體思想是道家養生,文中穿插了很多典故故事。
  • 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於物,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人在塵中,不是塵,塵在心中,化灰塵。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切莫刻意的尋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 禪語之: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神秀的畿子便是這首: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的這首詩表達的意思是,要時刻自我約束,保持自己的純潔,不要讓自己的心靈和身體變髒了,達到修身。id=1667304410147739039&wfr=spider&for=pc而與之對應的六祖慧能的另一首則更通達佛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本意,萬物空向,哪裡來的菩提樹和明鏡臺,哪裡的塵埃。
  • 無求,無失,無棄,不以物易己,反己而不窮
    知大備者,無求,無失,無棄,不以物易己也。反己而不窮,循古而不摩,大人之誠。偉大而又完備的人,全無追求,全無喪失,全無捨棄,不會因外物而使自己有所改變。所以偉大而又完備的人也毫無所求,而沒有求就不會有舍,就不會在意得失,不會因為外物而改變自己的本性。這種無所求的心態正是無為而治的出發點,所以道家都強調「返」或「損」,「返」就是要戰勝自己達到無欲無求的境界。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要想成為真正的智者,必須返求於道:只有戰勝自我,返璞歸真,才能與天地同在。
  • 詩詞丨人生本過客,何必惹塵埃
    人行天地間,忽如遠行客,萬事若懂得,何必惹塵埃。人生本過客,何必太執著?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唐·慧能《菩提偈》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不是明亮的鏡臺。本來就是四大皆空,到哪裡染上塵埃?萬事皆心生,心中有,便苦;心中無,便靜。
  • 莊子「長生不死」之術:超越時空,不死不生
    莊子莊子描述的修煉過程,是先後達到幾種境界: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無古今、不死不生。外天下、外物、外生:即忘記世界、忘記外物、忘記生;朝徹:即心中呈現一片光明(如早晨的太陽一樣)見獨:即完全進入自我的世界,像出生的嬰兒一樣。
  • 莊子:不亂於心,不困於情,無喜無悲,無所待才是逍遙之人
    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猶時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將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是其塵垢秕糠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孰肯以物為事?」連叔說,我們無法和失明的人一起欣賞花紋和色彩,無法和失聰的人聆聽鐘鼓的樂聲。
  • 漫談莊子:物我合一,形神共舞;《莊子》名言十句,看透世事
    「萬物與我為一」就是讓我免除了物我之別,大小之分,體驗「無往而非我之妙」。「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講的是順應自然,免除物我之別而融與天地萬物之間。漫談莊周:物我合一,形神共舞可莊子卻用「逍遙」二字透徹了人生本真,開闊了心靈,遼遠了視野。由鯤到鵬,化而為鳥,展翅高飛,擊水三千,氣象壯闊,浩瀚無邊的大世界,將人的心境帶到了一個至極。鵬,扶搖而上,飛之高,去之遠。雖乃人之嚮往,但仍為有所待,自然自由也是相對的。野馬奔騰,塵埃滾滾,水淺舟大,更是詮釋了「溟海不深則無以養巨鯤,水積不厚則無以浮大舟,風積不厚則無以展大翼」的道理。
  • 道在何處?常人迷茫,該如何尋求?
    當然,由於道本身「恍兮惚兮」,無有定相,因此很難讓虛、無之道顯現出來。善用格言、詩歌的老子過於理性,即便他對道進行過不少描述,但仍給人一種「神龍不見其首」的感覺;至若莊子,則「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尤其以浪漫之想像,把形而上的「大道」生動活潑的故事「描述」出來,從而給修道之人如何體悟大道提供了可能性的參考。
  • 梵音《菩提下》心若無旁騖,何處惹塵埃!
    當時有個叫王錚的文人,因嫉妒金冬心,總要將其畫作詆毀一番。一次眾人聚集,飲酒作詩,酒至半酣,以柳絮為題吟詩作對。王錚有意爭先,脫口而出:「飛來柳絮片片紅。」柳絮明明是白色的,怎會是紅色?當眾人驚愕其沒有常識之時,金冬心卻拍手叫好,在其之前附上一句「夕陽返照桃花渡」,瞬間解了王錚的尷尬。
  • 莊子:真正的得道之人,不是掌握了神通法術,而是悟透了這個方法
    有鬼谷子智囊團的朋友問:阿信,一個普通人如何才能得道?問題是好問題,奈何阿信也不知道。但是不要緊,關於得道的問題,有位古人早就給我們解決了。一誰呢?莊周。我們先請莊周筆下的配角,儒家聖賢們給我們描述一下,得道是個什麼感覺。這也不是我滿嘴胡說的,典故出自《莊子·大宗師》。有一天,顏回興衝衝的跟孔子說:老師,我最近開始頓悟了。孔子問:你悟到了什麼?顏回說:我已經忘記的仁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