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物》作為莊子雜篇的第四篇,內容仍是很雜亂,主體思想是道家養生,文中穿插了很多典故故事。開篇給出了一個核心觀點作為引子,就是「外物不可必」,就是外在的事情不可能有客觀確定性的標準。
「外物不可必,故龍逢誅,比幹戮,箕子狂,惡來死,桀紂亡。」,這就是「外物不可必」的例子,龍逢、比幹、箕子這些善人都沒有好的下場,而那些惡人如惡來、桀、紂結局也很慘。「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人親莫不欲其子之孝」,但現實情況卻並不是這樣。這裡有有些例子便是「伍員流於江,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故孝己憂而曾參悲」。
「涸轍之鮒」的成語就出自《外物》,指在乾涸了的車轍溝裡的鯽魚,喻指處境艱難或無益之助。這是關於莊子自己的故事,說的是莊周家貧困,想向監河侯借些糧食。監河侯我年終的時候向百姓收稅,到時候就可以給你價值三百金的錢。莊周當然生氣了,他只需要借些糧食解決我們現在的飢餓問題,並不是需要等到你發財了給我很多錢,而且有可能是一個不能達到的預期。
這裡莊子拿了一個事情做比喻,說他昨天看到有一輛車經過,留下的車轍中有一條鮒魚。這條魚說他是「東海之波臣」,他只是希望有「鬥升之水」而活命。然后庄周模仿監河侯的口吻,說等我向南遊說吳越之王,把西江的水引過來迎接你吧。鮒魚當然也像莊子一樣很生氣,對於它現在的處境只是需要「鬥升之水」,為了保命,如果像莊子那樣說,那還不如早點到乾魚市場來找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