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雜篇·外物》品鑑一

2021-02-08 人生如棋sai

《外物》作為莊子雜篇的第四篇,內容仍是很雜亂,主體思想是道家養生,文中穿插了很多典故故事。開篇給出了一個核心觀點作為引子,就是「外物不可必」,就是外在的事情不可能有客觀確定性的標準。

外物不可必,故龍逢誅,比幹戮,箕子狂,惡來死,桀紂亡。」,這就是「外物不可必」的例子,龍逢、比幹、箕子這些善人都沒有好的下場,而那些惡人如惡來、桀、紂結局也很慘。「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人親莫不欲其子之孝」,但現實情況卻並不是這樣。這裡有有些例子便是「伍員流於江,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故孝己憂而曾參悲」。

「涸轍之鮒」的成語就出自《外物》,指在乾涸了的車轍溝裡的鯽魚,喻指處境艱難或無益之助。這是關於莊子自己的故事,說的是莊周家貧困,想向監河侯借些糧食。監河侯我年終的時候向百姓收稅,到時候就可以給你價值三百金的錢。莊周當然生氣了,他只需要借些糧食解決我們現在的飢餓問題,並不是需要等到你發財了給我很多錢,而且有可能是一個不能達到的預期。

這裡莊子拿了一個事情做比喻,說他昨天看到有一輛車經過,留下的車轍中有一條鮒魚。這條魚說他是「東海之波臣」,他只是希望有「鬥升之水」而活命。然后庄周模仿監河侯的口吻,說等我向南遊說吳越之王,把西江的水引過來迎接你吧。鮒魚當然也像莊子一樣很生氣,對於它現在的處境只是需要「鬥升之水」,為了保命,如果像莊子那樣說,那還不如早點到乾魚市場來找他吧。

相關焦點

  • 莊子 雜篇|外物
    《莊子》 外物外物不可必,故龍逢誅,比幹戮,箕子狂,惡來死,桀、紂亡。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於江,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人親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愛,故孝己憂而曾參悲。惠子謂莊子曰:「子言無用。」莊子曰:「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夫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無用。」莊子曰:「然則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莊子曰:「人有能遊,且得不遊乎!人而不能遊,且得遊乎!夫流遁之志,決絕之行,噫,其非至知厚德之任與!覆墜而不反,火馳而不顧。雖相與為君臣,時也。易世而無以相賤。故曰:至人不留行焉。
  • 30句話讀懂莊子
    ——《莊子·外篇·知北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莊子·雜篇·讓王》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在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莊子·內篇·養生主》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
  • 《莊子》內篇一共有七篇,有一個主題貫穿始終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聊聊《莊子·內篇》道家經典《莊子》一書,一共有七萬字左右,共有33篇,分為內篇7篇,外篇15篇和雜篇11篇。司馬遷說的《莊子》的外篇和雜篇都不是精華,《莊子》的精華在內篇,內篇7篇包括:《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那莊子的七篇內篇講了什麼呢?有一個主題貫穿了始終,那就是「相對性」, 每個人看待世界都有自己的角度,在心理學中,稱之為「單一視角」,就像投資家查理芒格說的「手裡拿著錘子的人,眼中滿世界都是釘子」。
  • 莊子 雜篇|天下
    《莊子》 天下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曰:「無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不離於宗,謂之天人;不離於精,謂之神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
  • 莊子·外篇·至樂
    莊子·外篇·至樂天下有至樂無有哉?有可以活身者無有哉?今奚為奚據?奚避奚處?奚就奚去?奚樂奚惡?
  • 莊子講無用而大用的道理
    莊子姓莊名周,是戰國時代的宋國蒙地人。曾作過蒙地的「漆園吏」。莊子與孟子是同時代的人,但他們沒有見過面,在他們的著作中,也從未提及過對方。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有人推測莊子可能出身於沒落的貴族家庭,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學者。
  • 讀《莊子 · 達生篇》
    人之生也,各有素分,形態美醜,生命修短,貧富貴賤,愚智窮通,一豪以上,無非命也。所以達於性命之士,將不貪於分外,專注於自己分內之事。知止其分,物稱其生,生斯足矣,有餘則傷。世人很珍視生命,於是守形,進而重物。資貨衣食,旦夕所需,無可厚非。但物有分限,貪多資貨,馳逐物境,反而離形遺智。愛形太甚,亡失全生之道,故彌養之而彌失之。在莊子看來,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善養生者,從而任之。
  • 從三篇文章中論莊子的哲學思想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睢陽蒙縣人,因莊子的思想和老子的學說有一脈相承性,故二人被後世並稱為「老莊」。莊子與其門人共同著書《莊子》,書中體現了莊子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據現代考證,七篇內篇應確為莊子本人所作,外篇與雜篇應為他的門人及後學所作。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莊子:欲要得道,須心無外物
    莊子:世間萬事皆不入心,方能以「道心」凌駕於痛苦之上。人世間,真正能讓你痛苦的未必是事物本身,而是你的心。當你的心動了的時候,外在的言行才能在你身上施加傷害,若是心不動,外在的毀譽、寵辱、得失對於你來說,都不會產生任何影響。
  • 金聖歎:《莊子》乃天下第一奇書
    每每復讀也能打開新世界的一扇窗,蔓生出新的覺感悟,喜不自勝。以前散讀《莊子》,不求甚解,一邊看解析一邊囫圇吞棗,讀來頗覺費勁。只覺莊子的文字空靈,是個不喜體制,熱愛自由的灑脫之人,飄逸,不食人間煙火的得道之人,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
  • 華茲生的《莊子》英譯
    所謂菁華就是並非全譯,而是選擇有代表性的,除全部內篇(《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外,作者選譯了外篇中的《秋水》、《至樂》、《達生》和雜篇中的《外物》,共11篇。  19世紀後半期以來,英語世界出版了多部《莊子》譯本,水平參差不齊,但都為華茲生的翻譯提供了參考。最早的譯本是巴爾福(Frederic H.
  • 大隱莊子:影子中的人生,影子中的隱喻,影子的影子說明了什麼?
    一、《莊子雜篇漁父》含沙射影這個成語我們都不陌生,而這個成語來源於《山海經》,傳說有一種水生怪物蜮,這種怪物有一種特別的攻擊能力,可以在水中向人的影子噴射沙子,從而使人生病,被噴中的人不僅發熱、頭痛而且嚴重的還會導致死亡,可見人的影子,與人的肉體是同一體。
  • 中國古代思想家,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莊子
    與大家好,今天珊珊帶大家了解一下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莊子,感受一下《莊子》的基本思想傾向與其文學成就,一起來領略這位的風採吧!《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最重要的思想文獻。現存三十三篇,分為內篇、外篇和雜篇。一般認為內篇七篇為莊子自著,外篇、雜篇則為莊子門人或後學所作。
  • 在莊子眼中,到底什麼是有用之物,什麼是無用之物?
    《莊子》中,許多篇目都討論到「有用無用」的問題。莊子在這些篇章中,一直在傳達一個問題,到底什麼是有用之物?什麼是無用之物?莊子提出了和一般人不同的觀點,舉了許多生活中的例子,讓我們可以深刻地思考這個問題。
  • 漫談莊子:物我合一,形神共舞;《莊子》名言十句,看透世事
    「萬物與我為一」就是讓我免除了物我之別,大小之分,體驗「無往而非我之妙」。「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講的是順應自然,免除物我之別而融與天地萬物之間。漫談莊周:物我合一,形神共舞「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全世界的人誇獎或非議他,他都不放在眼裡,這種完全不受外物影響的獨立精神,就是告訴我們要做好你自己,難能可貴之處在於「豈能盡人意,但求無愧我心」。「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至道者忘心矣。」莊子一言大道於心,培志之人、保形之人、求道之人,雖有所差異,但所追求的共通之處就是忘掉心機、心計、心事,求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升華。「物之所利,乃非己也,吾命有在外者也。」
  • 莊子一日一章之達生
    餘於2018年11月底舉辦莊子讀書小組學習群,邊讀邊悟,將讀書所感,記錄如下以備參考。《莊子》外雜篇鑑於非莊子所著(個人淺見),故一日一章速讀之,其中不合莊子要義之部分(或不合,或個人理解不到位),暫時以刪除線標註。
  • 莊子的智慧:讀懂這3句話,不為世事煩惱,助你過得逍遙自在!
    莊子的智慧:讀懂這3句話,不為世事煩惱,一輩子過得逍遙自在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慎女內,閉女外,多知為敗。不要動搖你的心志,不要受外物的影響而動心,多用心智,是失敗的根源。抗拒誘惑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去接近它。無知無欲,才能心如明鏡止水,物來不亂,物去不留。精神如何才能與形體相合呢?就是不要有太多的心智,不要因為外物而影響內心的平靜。能夠做情緒的主人,才能做生命的主人,很多人掌握不住自己,所以就迷失於紛亂的世界。
  • 《莊子·養生主》篇一:遵循於道,行走於中
    學海無涯,少而精,多而雜。活到老學到老,我們一生當中都在學習,無論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 ,無論是客觀環境的要求,還是主觀能動的自發,想要生存,想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無論是精神上還是物質上,都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知識。什麼是知識?通常以為的就是科學文化知識,再具體一些就是各個學科,如語文、歷史,地理,數學,及各種語言或技能的學習。
  • 莊子 內篇 逍遙遊
    非是莫容也 此遊於大者也遙也 而未能逍也「齊諧」者 志怪者也「諧」之言曰 鵬之徒於南溟也水擊三千裡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去以六月息者也「齊諧」書名「爾雅」曰 扶搖謂之猋何孟春曰 齊諧 無是書 是其劇耳解曰 鯤鵬之說即言之重引「齊諧」 三引湯之問棘以徵之「外篇
  • 逍遙遊 選自《莊子·內篇》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莊子散文思想活躍,想像豐富,言辭瑰奇,在先秦散文中別具一格,魯迅稱之為「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莊子》現存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認為是莊周本人所作,《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則是莊子後學所依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