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主,並不是為了養形,不是為了養身,而是為了養神,養精神,使得人們的思想得以淨化,升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譯:人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知識,就會陷入危險之中!既然已經陷入危險之中,還要不停地追求知識,那就更加危險了!做了世人認為的善事而不貪圖名聲,做了世人認為的壞事不遭受刑害,就像是氣遵循任督二脈一樣循環,遵循中正自然之路,就可以保護自身,就可以保全生命,就可以養護精神,就可以享盡天年。
學海無涯,少而精,多而雜。
活到老學到老,我們一生當中都在學習,無論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 ,無論是客觀環境的要求,還是主觀能動的自發,想要生存,想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無論是精神上還是物質上,都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知識。什麼是知識?通常以為的就是科學文化知識,再具體一些就是各個學科,如語文、歷史,地理,數學,及各種語言或技能的學習。實則知識是人類對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認知的總結。除了一技傍身得以生存外,還包括能讓我們思想得以升華的精神世界,無論是他人的著作,學說,感悟還是自己的著作,學說,感悟都在此列。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過分的追求知識,勢必會令身心疲憊,將自己陷於危險之中。這句的意思並不是不鼓勵大家學習知識,而是凡事都應適可而止,在工作和生活當中,我們任何一個人不可能面面俱到,正所謂術業有專攻,擇其一以專,而不是多而不精。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學以致用,正如莊子所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我們不是為了炫耀自己一點一技之長而是要寄託於事物自身的功用上。簡單來說,有些家長個還在報了各種額外的興趣班,周末安排得很滿,恨不得把所有其他學生學的都讓自己孩子學會,生怕不會其中一樣而「落後」。這種攀比式的求知只會加重孩子的負擔,而不會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盲目的求知不僅僅體現於孩子身上,成年人亦有茫然之時,也不知道該學些什麼,所以什麼都有所涉獵,但是什麼都不精通,比如初入社會的大學生,眼高手低,對於工作朝三暮四是最常見的,通常一份工作做不久就覺得別人碗裡的飯香,於是不停的跳槽,甚至是不同行業,如此一來沒有一樣是精通的,大多都是半途而廢。不如慎重選擇其一,慢慢積累經驗。在求知的過程中,即便他人暫時比你知道多一些,但是在整個人生當中比較起來是微不足道的,都是一個積累的過程。
緣督以為經,不為名而善,不為害而惡。
做善事不為名聲,做了惡事卻不受到刑害,可善惡均是相對而言,有些在他人看來善的事情,內在卻是惡,如為了名聲而做的善舉,就有可能為了善的名聲而採用不善的方式,視為沽名釣譽;有些在他人看來的惡事,內在卻是善心。正如唐詩人李約《觀祈雨》:「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窮人盼著下雨能滋潤莊稼,但是富人卻討厭下雨,擔心家裡的樂器會受潮而無法演奏。那麼這雨是在做善事還是惡事?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雨只是遵循天地之道而滋養萬物,本身並無善惡之念,只是人冠以善惡之分。而我們所要做的亦是如此,不為名而善,不為害而惡,遵循自然本性,走中正之路,才能逍遙於天地間。做人做事無愧於心,不用去在乎他人的種種非議,不受外物的影響,則精神就不會受到傷害。如此一來,才可以保全自身,養護精神,享盡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