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養生主》篇一:遵循於道,行走於中

2021-01-07 無尤居士

養生主,並不是為了養形,不是為了養身,而是為了養神,養精神,使得人們的思想得以淨化,升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譯:人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知識,就會陷入危險之中!既然已經陷入危險之中,還要不停地追求知識,那就更加危險了!做了世人認為的善事而不貪圖名聲,做了世人認為的壞事不遭受刑害,就像是氣遵循任督二脈一樣循環,遵循中正自然之路,就可以保護自身,就可以保全生命,就可以養護精神,就可以享盡天年。

學海無涯,少而精,多而雜。

活到老學到老,我們一生當中都在學習,無論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 ,無論是客觀環境的要求,還是主觀能動的自發,想要生存,想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無論是精神上還是物質上,都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知識。什麼是知識?通常以為的就是科學文化知識,再具體一些就是各個學科,如語文、歷史,地理,數學,及各種語言或技能的學習。實則知識是人類對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認知的總結。除了一技傍身得以生存外,還包括能讓我們思想得以升華的精神世界,無論是他人的著作,學說,感悟還是自己的著作,學說,感悟都在此列。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過分的追求知識,勢必會令身心疲憊,將自己陷於危險之中。這句的意思並不是不鼓勵大家學習知識,而是凡事都應適可而止,在工作和生活當中,我們任何一個人不可能面面俱到,正所謂術業有專攻,擇其一以專,而不是多而不精。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學以致用,正如莊子所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我們不是為了炫耀自己一點一技之長而是要寄託於事物自身的功用上。簡單來說,有些家長個還在報了各種額外的興趣班,周末安排得很滿,恨不得把所有其他學生學的都讓自己孩子學會,生怕不會其中一樣而「落後」。這種攀比式的求知只會加重孩子的負擔,而不會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盲目的求知不僅僅體現於孩子身上,成年人亦有茫然之時,也不知道該學些什麼,所以什麼都有所涉獵,但是什麼都不精通,比如初入社會的大學生,眼高手低,對於工作朝三暮四是最常見的,通常一份工作做不久就覺得別人碗裡的飯香,於是不停的跳槽,甚至是不同行業,如此一來沒有一樣是精通的,大多都是半途而廢。不如慎重選擇其一,慢慢積累經驗。在求知的過程中,即便他人暫時比你知道多一些,但是在整個人生當中比較起來是微不足道的,都是一個積累的過程。

緣督以為經,不為名而善,不為害而惡。

做善事不為名聲,做了惡事卻不受到刑害,可善惡均是相對而言,有些在他人看來善的事情,內在卻是惡,如為了名聲而做的善舉,就有可能為了善的名聲而採用不善的方式,視為沽名釣譽;有些在他人看來的惡事,內在卻是善心。正如唐詩人李約《觀祈雨》:「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窮人盼著下雨能滋潤莊稼,但是富人卻討厭下雨,擔心家裡的樂器會受潮而無法演奏。那麼這雨是在做善事還是惡事?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雨只是遵循天地之道而滋養萬物,本身並無善惡之念,只是人冠以善惡之分。而我們所要做的亦是如此,不為名而善,不為害而惡,遵循自然本性,走中正之路,才能逍遙於天地間。做人做事無愧於心,不用去在乎他人的種種非議,不受外物的影響,則精神就不會受到傷害。如此一來,才可以保全自身,養護精神,享盡天年。

相關焦點

  • 《庖丁解牛》出自《莊子·內篇·養生主》
    《庖丁解牛》出自《莊子·內篇·養生主》一、成語解釋編輯庖丁解牛  【成語解釋】庖丁解剖了全牛。二、成語典故【出處】先秦·莊周《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三、詞語辨析【正音】庖:不能讀作「pāo」或「bāo」。  【辨形】庖:不能寫作「皰」。
  • 「至誠專一」,莊子《養生主》思想,原來講的是這個道理
    作者:餘雲開《養生主》是《莊子》一書繼《逍遙遊》、《齊物論》名篇之後,又一名篇。在講養生主之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逍遙遊》和《齊物論》思想。因為從根本上來說,一個人的文章形式以及表達方式可以變,但思想脈絡卻是連貫的,否則這個思想就不是成熟的。
  • 庖丁解牛,莊子的這個小故事,難道只是說養生嗎?
    庖丁解牛,這大概是我們最早了解莊子的一個成語。因為這個故事我們大部分人都在課本上學過。它出自《莊子·內篇·養生主》,通過庖丁殺牛十九年,刀刃還如新的一樣,說明凡事若「因其固然」、「依乎天理」,取其中虛「有間」,方能「遊刃有餘」,並且能避開是非和矛盾的糾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讀《養生主》看莊子教你如何養生
    《養生主》的養生之道生而為人,我們共存天地之間,出生和死亡僅僅是一瞬間的事情,出生做不了主,男精女血,媾精而成,不想來也得來,死亡同樣如此,到了一定時候,不想撒手也得撒手。拿佛教和道教比較,二者同樣看到了人生的無常,卻走了不同的路子。佛教重來世,世事無常,看開放下,種下善因,希冀於來世求得善果。道教重今生,講的是我命由我,不屬天地。
  • 《莊子·養生主》篇二:養生之道,適時應務
    養生之法:緣督以為經—遵循中正自然之道。何為自然之道?莊子通過三則故事予以闡述。庖丁解牛文惠君驚嘆於庖丁解牛之高超技法,庖丁說道:「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 莊子《養生主》繼承了老子哪些養生思想
    《養生主》是《莊子》書中很著名的一篇文章,它包含了莊子的養生思想。莊子的養生思想和老子相似,都提倡順其自然,不強求。能夠懂得知足做到適可而止的人,才能做好養生長壽。莊子繼承了老子這一養生思想。《養生主》中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就是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掌握無限的知識,是很疲倦的。所以,對知識的探求應該適可而止。同理,社會上的財富和地位也是無限的,對名利過於地追求,也會損害自己的健康。
  • 莊子話養生:「達生」才是最終目的
    養身必須先有物質上的準備,物質上的準備有餘而身體卻沒能保養的人是有的;生命的存在必須先不離開身體,身體沒有離開而生命卻已死亡的人是有的。生命的來臨不能拒絕,生命的逝去不能阻止。悲哀啊!世人以為保養身體就足以保存生命;但保養身體真的不足以保存生命,那麼世人所做的又怎麼值得去做呢!」這是莊子此篇一開始所講的話。
  • 從三篇文章中論莊子的哲學思想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睢陽蒙縣人,因莊子的思想和老子的學說有一脈相承性,故二人被後世並稱為「老莊」。莊子與其門人共同著書《莊子》,書中體現了莊子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據現代考證,七篇內篇應確為莊子本人所作,外篇與雜篇應為他的門人及後學所作。
  • 讀《莊子 · 達生篇》
    愛形太甚,亡失全生之道,故彌養之而彌失之。在莊子看來,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善養生者,從而任之。「欲免為形者,莫如棄世。棄世則無累,無累則正平,正平則與彼更生,更生則幾矣。」人世虛無,何足捐棄?生涯空幻,何足遺忘?故棄世事則形逸而不勞,遺生涯則神凝而不損也。然後才能做到形全精復,與天為一。不勞於形、不虧於精,故能隨變任化而與物俱遷也。
  • 經典中的智慧丨試論莊子與鬼谷子的「道」與「一」
    莊子與鬼谷子在傳世推文中多次論及道與一。莊子云,何謂道?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尊者,人道也。鬼谷子更是直言不諱:道在人類出現之前已存在,它看不見,摸不著。道是天地的開始,是神明(精神)的根源。道產生一,一是萬物和變化的開端。
  • 莊子以「庖丁解牛」的故事,為我們揭示了道家養生的五大秘訣
    莊子從《養生主》一篇,開始講解道家養生的奧妙。他用一句千古名言作為故事引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意思是: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窮無盡的。針對這樣的實際情況,莊子提出來養生的概念。莊子說:既然如此,就不要不停的去追求所謂的知識了,因為這是十分危險的。非但追求知識危險,追求名聲,追求實際利益,都是危險的,對自身有害而無益。莊子提出,人要想養生惜命、頤養天年,就得遵循自然中道。什麼是自然中道?「莊子故事會」開場了,這個故事叫做「庖丁解牛」。
  • 莊子講堂 | 養生主(三):緣督以為經
    我們說,格物可以致知,但「物」不等於「知」;涉事即是宗經,但事不等同於經,道在屎溺,屎溺不是道。每個點上都佛魔具在,每個點上都是天堂地獄一體,一言以蔽之,不要把它著實了,不要把它伎倆化,不要以為你找到了一個所謂的快捷方式可以速成,只要竊竊自喜,就有滅頂之災。這裡「緣」有因緣之義,一切都是耦合,都是假成,也是隨順。所謂隨緣,緣是緣起緣滅。
  • 莊子的書裡寫的基本都是故事,他的哲學思想乾貨是什麼?
    老子的《道德經》是探討「道」和「德」的含義,以及「道」和「德」的關係的學說,其本質涉及的是宇宙萬事萬物的起始、衍變及衍變的規律,並據此提出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會之間相處的「至善」原則。 莊子的思想,是以老子的「道」為起點的,但他更關注生死問題,以及在他的生死觀之下人的價值所在。
  • 莊子寫「庖丁解牛」僅僅是為了宣揚養生之道嗎
    由於「庖丁解牛」的故事被收入《莊子·養生主》一章,一直以來,歷代註解多以為庖丁是借解牛為喻,來闡述個人順應自然、養生長壽的道理。如清人郭慶藩《莊子集釋》說:「夫養生非求過分,蓋全理盡年而已矣。」陳鼓應《莊子今譯今注》認為「養生主」篇「主旨在說護養生之主——精神,提示養神的方法莫過於順任自然」,而庖丁解牛的故事則「以喻社會的複雜如牛的筋骨盤結,處理世事當『因其固然』、『依乎天理』(順著自然的紋理),並懷著『怵然為戒』的審慎、關注的態度,並以藏斂(『善刀而藏之』)為自處之道」。方勇、陸永品《莊子詮評》則認為全篇是從「循乎天理,依乎自然」出發,「使精神不為外物所傷,最後達到享盡天年的目的」。
  • 《莊子·雜篇·外物》品鑑一
    《外物》作為莊子雜篇的第四篇,內容仍是很雜亂,主體思想是道家養生,文中穿插了很多典故故事。
  • 金聖歎:《莊子》乃天下第一奇書
    每每復讀也能打開新世界的一扇窗,蔓生出新的覺感悟,喜不自勝。以前散讀《莊子》,不求甚解,一邊看解析一邊囫圇吞棗,讀來頗覺費勁。只覺莊子的文字空靈,是個不喜體制,熱愛自由的灑脫之人,飄逸,不食人間煙火的得道之人,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
  • 《莊子》內篇一共有七篇,有一個主題貫穿始終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聊聊《莊子·內篇》道家經典《莊子》一書,一共有七萬字左右,共有33篇,分為內篇7篇,外篇15篇和雜篇11篇。司馬遷說的《莊子》的外篇和雜篇都不是精華,《莊子》的精華在內篇,內篇7篇包括:《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那莊子的七篇內篇講了什麼呢?有一個主題貫穿了始終,那就是「相對性」, 每個人看待世界都有自己的角度,在心理學中,稱之為「單一視角」,就像投資家查理芒格說的「手裡拿著錘子的人,眼中滿世界都是釘子」。
  • 管理者的「養生主」
    在《莊子》內七篇中,《養生主》最為短小,但在膾炙人口程度上,卻似乎最高。《逍遙遊》宏闊飄逸,《齊物論》深邃玄奧,《養生主》則精妙靈動,其中「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更是精彩絕倫。  《養生主》第一段是全章總綱,後面的文字,都是對它的注釋和演化。
  • 文化養生系列談 庖丁的刀為何總是鋒利如新? —讀《莊子》札記之一 無待
    可見莊子只是借題發揮,意在貶低聖人而非讚嘆輪扁的「手熟」。 「庖丁解牛」也不是「手熟」的故事。它是莊子《養生主》中的一個片段,莊子先是用篇名明明白白告訴你,我這裡談的是養生之道,接著在文中通過庖丁和梁惠王的對話也點了題。文惠君看了庖丁的表演後嘖嘖稱讚道:「善哉!
  • 30句話讀懂莊子
    ——《莊子·外篇·知北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莊子·雜篇·讓王》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在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莊子·內篇·養生主》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