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養生主》繼承了老子哪些養生思想

2021-01-07 今說老子

《養生主》是《莊子》書中很著名的一篇文章,它包含了莊子的養生思想。莊子的養生思想和老子相似,都提倡順其自然,不強求。

莊子

筆者總結了莊子《養生主》中繼承自老子的五條養生思想。

01,老子《道德經》講:「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就是說,對名利地位過於追求,會極大地勞累自己。能夠懂得知足做到適可而止的人,才能做好養生長壽。

莊子繼承了老子這一養生思想。

《養生主》中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就是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掌握無限的知識,是很疲倦的。所以,對知識的探求應該適可而止。

同理,社會上的財富和地位也是無限的,對名利過於地追求,也會損害自己的健康。所以,能夠做到適可而止,才能做好養生,達到長壽。

02,老子講:「天地之所以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天地就是因為不注重自己的利益,雖然生化萬物有功,卻從不彰顯自己的功勞而去得到名譽,所以才得以長久存在。

對人來說就是,少追求或不追求名利的人,能夠長壽。

莊子繼承了老子這一思想,並給予進一步闡述。

《養生主》講:「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盡年」。

社會往往是槍打出頭鳥,名聲大會招來很多打擊。所以,不去做善事來提高自己的名聲,也不去做惡事,而觸犯刑法。這樣就可以保全自己而不受損害,得到健康長壽。

03,老子《道德經》講:「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就是說,過於爭奪利益的,反而得不到利益。不爭奪利益的,才能真正成就自己的利益。這體現了老子的「不爭」思想。

《道德經》講:「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意思是說,人在垂老的時候身體是僵硬的,但這時已經接近於死亡。人在少年時身體是柔弱的,但這正是生機勃勃的時候。就是說,柔弱的是富有生命力的,堅強的是趨近於死亡的。這體現了老子的尚柔思想。

所以老子講,大智慧者以柔和的方法處事,不與人爭奪利益。

莊子繼承了老子這一思想,在《養生主》中以刨丁解牛的故事,對其進行了具體的闡述。

庖丁在解牛的時候,刀只切割骨頭和筋之間的空隙,從不用刀去切骨頭和筋這樣的硬東西。一般的廚師因為經常用刀去砍骨頭或者筋,所以刀用了一年時間就開始卷刃了。但庖丁因為善於走骨頭和筋之間的縫隙,所以刀已經用了十九年,卻仍然和新磨的一樣,一點也沒有受到損傷。

這就是庖丁不硬碰硬,善於柔和做事。

人在生活中處事也是一樣。有些人能象庖丁使用刀一樣,不與別人硬行相爭,而是使用柔和的處事方法。這樣就會使自己不受傷害,而得到健康長壽。

《養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可以說是莊子對老子不爭、尚柔處事思想的具體的闡述。

04,《養生主》中講了一個秦失弔唁老聃的故事。老聃死後,他的好友秦失去弔唁。他在老聃的靈前大號三聲就離開了。老聃的弟子很驚訝,就問秦失說,你是老聃的好友嗎!弔唁怎麼能這樣輕率呢?秦失說,人有生就會有死,死亡是很正常的現象,為什麼非要傷心得很痛苦呢!

如果能認清有生就有死這個規律,面對親人的死亡,就能夠順其自然,不會再傷心悲痛。這樣更有利於自己的養生。

在這個故事中,莊子繼承了老子順其自然的養生長壽思想。

05,《養生主》講:「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意思是說,火把中的油燃盡了,火種還可以留下,人間還是永遠都有火。

這句話可以引申出,老聃雖然死了,但他的思想仍然留存在社會中。這就是老子《道德經》講的「死而不亡者壽」。就是說,人雖然死亡了,思想卻留傳在人間,這是真正的長壽。

莊子還繼承了哪些老子思想,可以繼續閱讀我帳號中的文章:

《莊子的<逍遙遊>繼承了老子哪些思想》

《老子和莊子為什麼並稱「老莊」》。

#國學#

相關焦點

  • 「至誠專一」,莊子《養生主》思想,原來講的是這個道理
    作者:餘雲開《養生主》是《莊子》一書繼《逍遙遊》、《齊物論》名篇之後,又一名篇。在講養生主之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逍遙遊》和《齊物論》思想。因為從根本上來說,一個人的文章形式以及表達方式可以變,但思想脈絡卻是連貫的,否則這個思想就不是成熟的。
  • 讀《養生主》看莊子教你如何養生
    《養生主》的養生之道生而為人,我們共存天地之間,出生和死亡僅僅是一瞬間的事情,出生做不了主,男精女血,媾精而成,不想來也得來,死亡同樣如此,到了一定時候,不想撒手也得撒手。拿佛教和道教比較,二者同樣看到了人生的無常,卻走了不同的路子。佛教重來世,世事無常,看開放下,種下善因,希冀於來世求得善果。道教重今生,講的是我命由我,不屬天地。
  • 莊子的書裡寫的基本都是故事,他的哲學思想乾貨是什麼?
    作為道家宗師人物,與老子並列,共稱「老莊」,並且成為道教的「南華真人」,《莊子》也稱為道教經典《南華真經》,莊子的哲學思想自然和老子同源。 老子的《道德經》是探討「道」和「德」的含義,以及「道」和「德」的關係的學說,其本質涉及的是宇宙萬事萬物的起始、衍變及衍變的規律,並據此提出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會之間相處的「至善」原則。 莊子的思想,是以老子的「道」為起點的,但他更關注生死問題,以及在他的生死觀之下人的價值所在。
  • 庖丁解牛,莊子的這個小故事,難道只是說養生嗎?
    庖丁解牛,這大概是我們最早了解莊子的一個成語。因為這個故事我們大部分人都在課本上學過。它出自《莊子·內篇·養生主》,通過庖丁殺牛十九年,刀刃還如新的一樣,說明凡事若「因其固然」、「依乎天理」,取其中虛「有間」,方能「遊刃有餘」,並且能避開是非和矛盾的糾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管理者的「養生主」
    在《莊子》內七篇中,《養生主》最為短小,但在膾炙人口程度上,卻似乎最高。《逍遙遊》宏闊飄逸,《齊物論》深邃玄奧,《養生主》則精妙靈動,其中「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更是精彩絕倫。  《養生主》第一段是全章總綱,後面的文字,都是對它的注釋和演化。
  • 《庖丁解牛》出自《莊子·內篇·養生主》
    《庖丁解牛》出自《莊子·內篇·養生主》一、成語解釋編輯庖丁解牛  【成語解釋】庖丁解剖了全牛。二、成語典故【出處】先秦·莊周《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三、詞語辨析【正音】庖:不能讀作「pāo」或「bāo」。  【辨形】庖:不能寫作「皰」。
  • 中國古代思想家,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莊子
    與大家好,今天珊珊帶大家了解一下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莊子,感受一下《莊子》的基本思想傾向與其文學成就,一起來領略這位的風採吧!《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最重要的思想文獻。現存三十三篇,分為內篇、外篇和雜篇。一般認為內篇七篇為莊子自著,外篇、雜篇則為莊子門人或後學所作。
  • 遇見老子與莊子
    杜嬋將莊子《內篇》《逍遙遊》部分章節,分享於朋友圈,帶大家一起走近莊子,回歸精神家園……曾經,在與杜嬋閒聊讀書時,聊起過《莊子》與《老子》。杜嬋說,她不開心時就讀《莊子》。我說,姐也一樣,每每遇到煩心事,就去讀《老子》。《老子》與《莊子》,一位是道家的始祖,一位是道家的化身。
  • 莊子說的一句話,大家都聽過,但是90%都理解錯了
    莊子名周,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也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和老子並稱「老莊」。莊子的一生追尋自由,特立獨行,他思想靈活多變,善於想像,經常把深奧難懂的哲理,用通俗易懂的小故事來解釋。莊子不僅崇尚思想上的自由,而且行為上也表現出特立獨行的作風,莊子的才華被楚威王所知,他想重金聘莊子為相國。一般人肯定覺得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是莊子卻沒有馬上答應,而是給來使講了個故事。
  • 2020甘肅教師招聘專業基礎知識備考:傳統養生思想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備戰中小學教師招聘考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廣大考生準備了甘肅教師招聘專業基礎知識備考:傳統養生思想。望各位考生及時查看。一、我國傳統養生思想的產生和發展從歷史記載,養生學的始萌至少可以追溯到殷商時代。在甲骨文中可以發現有關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的文字記錄。《呂氏春秋》中對人的認識,提出了「貴生」「重生」的思想。
  • 莊子話養生:「達生」才是最終目的
    養身必須先有物質上的準備,物質上的準備有餘而身體卻沒能保養的人是有的;生命的存在必須先不離開身體,身體沒有離開而生命卻已死亡的人是有的。生命的來臨不能拒絕,生命的逝去不能阻止。悲哀啊!世人以為保養身體就足以保存生命;但保養身體真的不足以保存生命,那麼世人所做的又怎麼值得去做呢!」這是莊子此篇一開始所講的話。
  •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探究導學案
    明確:老子和莊子二、走進老子和莊子要求:速讀材料,標畫人物和人物思想的關鍵點老莊其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
  • 諸子丨蔡林波:以道解物:莊子「庖丁解牛」思想辨正
    對於《莊子·養生主》「庖丁解牛」這則著名寓言,古今詮解者可謂多矣,但問題依然存在:其一,在思想主題方面,「庖丁解牛」確指「養生」,然郭象機械釋為「以刀可養,故知生亦可養」,1實不得其要領;今論者則多強調養生非「養形」,而為「養性」「養心」或「養情」云云。2此類觀點,仍囿於「物觀」視角談個體心性技術之養生,亦非莊子本義。
  • 《莊子·養生主》篇二:養生之道,適時應務
    養生之法:緣督以為經—遵循中正自然之道。何為自然之道?莊子通過三則故事予以闡述。庖丁解牛文惠君驚嘆於庖丁解牛之高超技法,庖丁說道:「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 文化養生系列談 庖丁的刀為何總是鋒利如新? —讀《莊子》札記之一 無待
    可見莊子只是借題發揮,意在貶低聖人而非讚嘆輪扁的「手熟」。 「庖丁解牛」也不是「手熟」的故事。它是莊子《養生主》中的一個片段,莊子先是用篇名明明白白告訴你,我這裡談的是養生之道,接著在文中通過庖丁和梁惠王的對話也點了題。文惠君看了庖丁的表演後嘖嘖稱讚道:「善哉!
  • 莊子以「庖丁解牛」的故事,為我們揭示了道家養生的五大秘訣
    莊子從《養生主》一篇,開始講解道家養生的奧妙。他用一句千古名言作為故事引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意思是: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窮無盡的。針對這樣的實際情況,莊子提出來養生的概念。莊子說:既然如此,就不要不停的去追求所謂的知識了,因為這是十分危險的。非但追求知識危險,追求名聲,追求實際利益,都是危險的,對自身有害而無益。莊子提出,人要想養生惜命、頤養天年,就得遵循自然中道。什麼是自然中道?「莊子故事會」開場了,這個故事叫做「庖丁解牛」。
  • 莊子寫「庖丁解牛」僅僅是為了宣揚養生之道嗎
    由於「庖丁解牛」的故事被收入《莊子·養生主》一章,一直以來,歷代註解多以為庖丁是借解牛為喻,來闡述個人順應自然、養生長壽的道理。如清人郭慶藩《莊子集釋》說:「夫養生非求過分,蓋全理盡年而已矣。」陳鼓應《莊子今譯今注》認為「養生主」篇「主旨在說護養生之主——精神,提示養神的方法莫過於順任自然」,而庖丁解牛的故事則「以喻社會的複雜如牛的筋骨盤結,處理世事當『因其固然』、『依乎天理』(順著自然的紋理),並懷著『怵然為戒』的審慎、關注的態度,並以藏斂(『善刀而藏之』)為自處之道」。方勇、陸永品《莊子詮評》則認為全篇是從「循乎天理,依乎自然」出發,「使精神不為外物所傷,最後達到享盡天年的目的」。
  • 莊子講堂 | 養生主(三):緣督以為經
    「因」,《莊子·齊物論》中有「因是因非,因非因是」,這就是「因」啊。我不是為了證明莊子比佛厲害,我只是說四方的聖人都是共通的,只是方言不一樣,理是一個理,道也沒有第二個道。若有兩個道,一定是外道。陽明先生說:「道一而已,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釋氏之所以為釋,老氏之所以為老,百姓日用而不知,皆是道也,寧有二乎?
  • 自由的心靈,是養生的至境!
    談到養生,現代人比較重視形體的安養,在吃的喝的用的玩的等方面日益講究,但這不過是養身,非養生也。養生,以南華祖師莊子的話來說,不僅是形體的保養,更重要的是保全天性,培養活力,安享天年。莊子善於用寓言故事說理。他說,山澤中的野雞,走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可是它們並不希望被養在籠子裡面。養在籠子裡面的雞,雖然吃喝無憂,神態旺盛,但並不愉快。這個寓言說明什麼?養生最根本的,是保全天性,欲保全天性,重要的是心靈的安養。
  • 從三篇文章中論莊子的哲學思想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睢陽蒙縣人,因莊子的思想和老子的學說有一脈相承性,故二人被後世並稱為「老莊」。莊子與其門人共同著書《莊子》,書中體現了莊子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據現代考證,七篇內篇應確為莊子本人所作,外篇與雜篇應為他的門人及後學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