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莊子》內七篇中,《養生主》最為短小,但在膾炙人口程度上,卻似乎最高。《逍遙遊》宏闊飄逸,《齊物論》深邃玄奧,《養生主》則精妙靈動,其中「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更是精彩絕倫。
《養生主》第一段是全章總綱,後面的文字,都是對它的注釋和演化。
開篇便是名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字面上說的是對求知的態度,而實際上指的是人的欲望——吾生也有涯,而欲也無涯,用有限生命去追求無盡欲望,註定虛空而悲涼。由此引出第一個關鍵詞——「減欲望」。
人類自私貪婪的欲望膨脹,是諸多混亂的起點。所以從老子到莊子,無不推崇「減欲」。減欲,往小了說,能讓個人和群體保持冷靜理性,能讓身心愉悅平靜;往大了說,利於社會和諧文明,利於自然生態均衡。
不管是人的一生,還是企業團體的發展歷程,在能量的消耗、心力的分布上,乃至事情的得失、情緒的喜憂上,基本都是守恆的:在此處此時發生或增加了欲望,在他處他時就停止或減少了欲望;聚焦此事此物,會錯過他事他物;此處此時有所得,在他處他時會有所失;此時認為是得,或許將來發現是失,此時認為是利,或許將來發現是害。因此管理者要提醒自己,不要盲目擴張,不要一味貪利,不要過度糾纏得失。
基本欲望是客觀存在的,但一旦膨脹過「度」,就必定「殘身傷性」——殘害了自己和他人的身體與心靈;即便最好的結果,可能也不過只是自娛自樂和他人的熱鬧談資,其中所有的得失利害相互抵消歸零,「食盡鳥投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淨」。
生命有限而欲望無涯,在提出這一人生悖論後,莊子給出了「緣督以為經」的解決之道,目的是「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古今許多注釋都把它和中醫氣功聯繫起來,引申到人體脊柱督脈的行氣導引、周天運行。我們不在這個層面討論,而把這段話提煉為三個字——「抓主幹」——閉上眼睛認真誠懇地思考五分鐘,問自己最喜歡的、最想用心去做的事情究竟是什麼。
「督」者,總管、主導、樞紐之義。自上而下,貫通一事、貫注一事,一通則百通。當全身心投入到一件喜歡的事情時,會自動自覺地屏蔽幹擾,並把原本追逐的紛亂事物當成次要的、無趣的身外之物,根本無暇顧及,繁雜的欲望自然就減了下來,當這樣的過程不斷發生時,就會最大限度地豐富生命、撫慰心靈。就像西班牙人的一句俗語:當沉浸在足球「同城德比」的興奮中時,不會在意明天的工作和今天的晚餐。
「緣督以為經」,最簡單的解釋,就是要「抓主幹」——抓住最主要能讓你專注的東西:不是升職加薪,不是鑽營名利,不是繁瑣俗務,不是飛短流長,而是在比較長的一段時期裡,可能是十幾年,可能是幾十年,有一件安身立命的東西,或許是藝術,或許是技術,或許只是單純的一項遊戲娛樂,但必須能讓你投入思想和情感,有修煉、有提升、有創造,甚至迭代升級。不管水平高低,只要身在其中,精神就是愉悅輕鬆的,心靈就是自在自足的。
在某種意義上,「人無癖不可交,因其無至性也」;人沒有專注喜好也不可交,因其無真情也。而無真性情、真愛好的人,往往易陷入追逐低層次欲望的惡性循環中,自己不會真正快樂,還經常會傷害到別人。同理,一個不專注、無特質、少情趣的企業,也會內部缺乏凝聚力,外部缺乏競爭力。
「抓主幹」就是管理者的「養生之主」「立業之主」。
大到一個國家,必須「抓主幹」。漢代文景之治是史上清明盛世之一,漢文帝劉恆最愛的名言就是老子的「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他治國抓的主幹就是一個「儉」字。劉恆在位23年,勞民傷財的事情一概不批,大樓宇小亭臺一概不搞;皇宮上下一律穿著粗樸衣履;不僅詔告天下禁擾民、禁送禮、禁浪費、禁厚葬,而且真地是從每一位皇室貴族做起,節儉起來比老百姓還偏執嚴苛。
企業團體亦然,要知道自己安身立命的東西是什麼,再由此發展出一種特質與特色,然後牢牢抓住這個主幹,堅持下去,不動搖不善變,不離不失。近年來一個概念火爆全球,叫作「一萬小時理論」,就是說你在任何一件事情上投入五千個小時,你就能上道了、入流了;如果投入一萬個小時,你就絕對會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因此,沒有不可攻克和提升的短板,也沒有不能塑造和磨礪出的特色。
特別是在當代社會,消費選擇個性化、興趣關注分散化、受眾圈層碎片化、產業分工精細化,只有獨到的特質與創新才是生存發展的硬通貨。所以,必須要明確自己的方向與特色,然後不斷拓展、深挖,做強做精。在這樣的「抓主幹」中,企業也就同樣可以「保身」「全生」「盡年」,獲得長久發展,贏得對手尊重,吸引受眾的持久關注。
揭示出「抓主幹」和「減欲望」這兩個關鍵後,莊子正式開講庖丁解牛的故事。
庖丁將解牛過程完全變成了一種舞蹈般的動作美學,一場行為藝術表演。文惠君情不自禁發問:「太棒了!你的技術怎麼會高超到這個地步?」庖丁答曰:「我所追求的、運用的是道,我是把道灌注和融入到技術中,統攝和指導技術的使用。那麼這個「道」是什麼——仍然是「抓主幹」。我們來看其中幾個關鍵句。
第一個關鍵句: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
「見全牛」就是做事無主幹,「未見全牛」就是心中有主幹。
初看牛時,頭尾足身全部映入眼帘,所有局部不斷形成分散與幹擾,看這裡又擔心那裡,解決此處又顧忌別處,最終不僅每個局部細節都成了艱苦「戰場」,而且在整體「戰役」上也失敗了。就像剛剛接觸籃球運動的人,所見的是各種眼花繚亂的動作,交替痴迷於變相、胯下、背後、連招等運球練習中,幾年之後不僅動作四不像,而且真正的籃球基本功幾乎毫無增長;殊不知只需按照最簡單的科學方法原地運球,抓住「球手感應」這個主幹,堅持短短幾個月,這些複雜動作都可以很快地迎刃而解。
企業管理亦然,如果沒有一以貫之的企業理念,沒有主線和主幹,沒有核心目標,那麼所遇之事就都成了分散的幹擾項,只會越兼顧越混亂,並且陷入局部糾纏和內耗,割斷工作的連續性與整體性。而一旦確立主幹,明確方向特色,堅定安身立命之本,所有分散的東西都將逐漸被核心場力的強勁漩渦牽引,自然地整合,納入軌道,為主幹服務。
第二個關鍵句: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這句話描述的就是一種潛意識思維下的下意識行為。就像足球比賽時靈光乍現的傳球和千鈞一髮之際的射門,沒有時間觀察思考和規劃準備,而是長期積澱下的正確反應,一切都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如果能將主幹思維融入血液,堅守企業理念與特質,在複雜的競爭與環境中遇到各種突發情況,就都能不假思索地以主幹為重、以主幹規定行動、「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第三個關鍵句: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遊刃有餘」成語即出於此。
庖丁說,好的廚師一年換一把刀,那是他們用蠻力硬割而磨損的;一般的廚師一個月換一把刀,那是他們硬砍把刀折斷的,但是他這把刀已經用了十九年,卻依然鋒利雪亮,這是因為他根本不會讓刀碰觸到那些阻隔之處,而是時刻發現骨骼關節筋脈之間的間隙與餘地,刀鋒只在這些空間中遊走。
那麼,問題來了,「有間」指的是什麼,「無厚」指的又是什麼?
「有間」,指的是有空間有餘地,也指的是有矛盾有衝突;「無厚」,指的是無形態、無對立、無強為。用管理的「無厚」,解決現實問題的「有間」。
老子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用這句話理解「無厚入有間」再合適不過。無形之物連無間隙之物都可穿透,更不用說滲透入「有間」之物了,而這個無形之物所比喻的就是「無為」。
對於企業管理來說,對紛爭和問題,有空間去運作,有方法技巧去化解,靠的就是「無為」。
一方面,抓好主幹,企業會變得專注、凝聚、理性,全力固根本,全力攻特色,「無為」其他;另一方面,抓好主幹,才能自然形成「無利害」的「無為」心態,進而清晰地分析出所遇問題的破綻、處理問題的樞紐、解決問題的路徑,然後順勢而為,待機而動。
「無為」指的是不要多為和亂為,不要盲目和多變,而應把主要精力用在團體發展的主幹與主線上,用在營造和諧平穩的環境上,自然會帶動員工的積極作為。
「無為」指的是減少欲望、減少幹涉、減少權謀。不要強為和妄為,不要幹涉和侵犯,而是引導工作進入良性循環,就像老子所說的,最高級的管理者是讓人們意識不到你的存在,讓人們覺得周圍一切不是經過設計的而是自然而然發生的。
當保持這種無為的時候,管理者和員工就都能夠像莊子描繪的庖丁一般,在企業團體的生存發展中更加遊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