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justfont
這是一篇justfont比較早的文章,但涉及一些字體設計的基礎常識,相信對於剛剛接觸字體設計的小夥伴還是有一定幫助的 ~
在這兩年推廣字型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字型與版面編排其實是一把鑰匙,打開視覺設計的大門。厲害的設計師對字體絕對不馬虎,他們了解文字並不只是資訊的載體,在版面上也是視覺的元素。
理解字型與版面編排,就等於掌握了視覺傳達的核心概念。本篇匯集八大主題給需要接觸基本視覺設計的初心者。
Kerning雖然是老梗,但無論怎麼強調也不為過。不僅包含了好不好讀也包含了好不好看。學習掌握空間的距離與比例關係,是學習視覺設計的第一步。Kerning不止出現在英文,就連中文也有需要Kern的地方。其實,控制距離的功夫不管對哪一種語言來說都很重要。這也可以讓我們了解到文字在版面上其實是圖像的一環,不僅僅是表達資訊的載具而已。
語氣也能轉化為排版樣式。當文字距離比較開的時候,好像在慢慢說話,反之,則有一種緊迫的感覺。《字型之不思議》提到有些品牌之所以有高級感,很重要的因素是文字的間距展現了大人一般從容不迫的說話口吻;我們也發現很多潮牌,例如Superdry,就喜歡壓縮文字間距帶來完全不同的感受。
為什麼只是文字距離的不同,就可以帶來這麼大的變化呢?
Typography這門學問,很大一部份有關於空間的配置。行距是讓文字呼吸的空間。它能讓讀者的眼睛認為文字有方向,而不是一坨黑黑的東西。這就是Typography一直很要求的Readability(可讀性)。但你知道行距是怎麼來的嗎?不同的字體要設不一樣的行距嗎?看起來只是取個空間,但其中可是大有學問喔。
字型跟字體有什麼不一樣呢?為什麼我們有分清兩者的必要呢?
其實是這樣的,人類很早以前就有字體,但是有字型還是很近代的事情。特別是能供個人任意選用的字型產品,更是最近三十年的事情呢。雖然在日常生活的溝通情境中,這兩個字的意義與內涵可以是互通的,但是有基本的差異在。立志成為專業設計師的你,也要了解一下喔!
一團和氣,但又各自獨立,有這樣的東西存在嗎?有。字型家族就是這樣的事情。這不是八點檔劇名。它是font family的直譯,一個非常有用的排版發明。成員都很獨特,但又能相互搭配得家和萬事興。他們有相近的基因:骨架、裝飾部分、氣質等等,都很相近,只是粗度或樣式的不同(樣式指的是例如正體、斜體的不同)這樣就能各司其職,又能合作無間。配備廣大字型家族的產品也是挑選字型的一個面向,會讓設計師省去許多搭配的麻煩。
這是一個看起來不重要,但其實背後大有玄機的東西,可以讓我們學到關於歐文字型的重要知識。P可不是隨便亂取名的。它的意思是Proportional,與monospace是相對概念。中文字型內建的歐文字型常常良莠不齊。字型廠商常常為同一套中文字型出產兩種不同版本,一個是後面有(P)的版本,一個是普通的版本。它們的差異,其實不在中文,而在歐文英數上面。
在眾多字型產品裡,可以粗成兩種:用於內文的「內文字型」與裝飾性用途,通常用於標題等展示用途的「展示字型」。兩種字體主要差別是什麼呢?其實就是使用情境。內文字型用於長時間的閱讀,講究均值平穩的特性。要讓讀者埋首苦讀數小時,仍然能沉浸其中,眼睛也還是很舒服的字型。展示字型不一樣,通常因為是標題、招牌大小,字體比內文大數十、數百倍。它要能抓住目光,要吵鬧,而且最好要有味道。
都是心血(血汗)結晶:中文字型是怎麼設計出來的
字型不是從電腦裡噴出來的嗎?的確有人問過這個問題。翻譯成白話就是「字型不是電腦自己產生的嗎?」當然不是。這樣認為的話,字型設計師們情何以堪呢?
字型這種東西,一筆一畫都是工藝的心血結晶啊。不論是一筆一畫的描繪,還是用筆畫組件自動拼裝成字型,字型設計都是很漫長的過程。上萬個字要保持一致的品質,是最考驗中文字型設計師的功夫。
分享丨學習丨成長
回復關鍵詞 [教程] [字酷] [上課] 獲取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