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書店幹什麼,這個問題可能關係到實體書店的未來。
近日有報告指出,2019年,實體書店行業呈現兩個基本態勢:一是連鎖書店規模擴張繼續,二是不同規模書店普遍在業務上進行多元嘗試。在遍地新開書店的場景下,「書店+」也早已不是一個新詞——咖啡、文創、讀書沙龍、展覽、小劇場,甚至超市、酒店、加油站。思路無外乎兩種:一是售賣加號之後的商品,為書店帶來書以外的收益;二是以加號之後的內容吸引人流,間接提升圖書銷量。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然而,實體書店的這兩種思路依然會觸碰發展的天花板。論賣書,相比電商始終存在價格劣勢;論賣別的,又似乎離書有些遠。開實體書店的人是有情懷的,但是,僅靠情懷並不能開好書店。相比「讀者」,「消費者」是更現實的身份。對一家書店來說,兩種不同指向的身份同樣重要——最好能夠合二為一。
來分析下現在的「讀者」,他們是誰?在「屏幕」還沒有流行的時候,讀書是人們為數不多的娛樂項目和學習方式。但到了今天,大眾討論更多的是網劇、綜藝不好看,是短視頻不好刷,以讀書為娛樂方式的人越來越少了。
除了教師、評論家等專業讀者,有學習需求者組成了閱讀的主體人群。在地鐵上放眼望去,10個人中可能有8個人都在低頭看手機,剩下的兩個人,一個在看專業書,一個在看英語。
當然,現在「屏幕」也在向學習領域昂首闊步地推進。網絡課程從傳統的學科教育,到PPT、PS、EXCEL等辦公室技能,還有減肥、養貓、收納等生活技巧,想學什麼都能找到。不過,在線教育只能利用人們碎片化的時間,缺乏學習氛圍,缺乏互相督促,沒有交流,難以堅持。於是,付費自習室開始流行。很多付費自習室的用戶表示,花錢買的不僅是空間,更是氛圍。
實體書店,是不是錯過了什麼?
從硬體上說,書店的書是系統的學習材料,更何況還有為數眾多的專業書店,堪稱某一領域的專業圖書館,桌椅燈光、茶水簡餐一應俱全,在書店待一天也毫無壓力;從軟體上說,書店有安靜的空間,有學習的氣氛,還有眾多同好,是社會環境中最接近學校的地方。
很多喜歡逛書店的人並不愛在書店買書。此時此刻,「學習者」是一個值得被重視的群體:他們的數量遠超「讀者」,而且是一群願意為書店環境花錢的「消費者」。如何賺到這個人群的錢,不妨考慮在書店建一個「學習場」——既符合書店的氣質,又有益於書店的經營。
事實上,現在書店辦的很多活動,都有「學習」的性質。這些活動大多屬於文化類、生活類,講課的人大多是作家、學者等專業人士,一場活動就像一堂課——只不過目前大部分是免費的,也不成體系。而且,實體書店的「學習場」能做一些線上課程無法辦到的事,比如,開設紅酒品鑑等涉及到人體感官的課程,比如,能讓「學習者」擁有真正的同學。
當「終身學習」成為剛需,實體書店或將成為學校之外的「學習場」。
(來源:中青評論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