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書店的人不買書,實體書店怎麼辦?

2020-12-16 人民日報

你去書店幹什麼,這個問題可能關係到實體書店的未來。

近日有報告指出,2019年,實體書店行業呈現兩個基本態勢:一是連鎖書店規模擴張繼續,二是不同規模書店普遍在業務上進行多元嘗試。在遍地新開書店的場景下,「書店+」也早已不是一個新詞——咖啡、文創、讀書沙龍、展覽、小劇場,甚至超市、酒店、加油站。思路無外乎兩種:一是售賣加號之後的商品,為書店帶來書以外的收益;二是以加號之後的內容吸引人流,間接提升圖書銷量。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然而,實體書店的這兩種思路依然會觸碰發展的天花板。論賣書,相比電商始終存在價格劣勢;論賣別的,又似乎離書有些遠。開實體書店的人是有情懷的,但是,僅靠情懷並不能開好書店。相比「讀者」,「消費者」是更現實的身份。對一家書店來說,兩種不同指向的身份同樣重要——最好能夠合二為一。

來分析下現在的「讀者」,他們是誰?在「屏幕」還沒有流行的時候,讀書是人們為數不多的娛樂項目和學習方式。但到了今天,大眾討論更多的是網劇、綜藝不好看,是短視頻不好刷,以讀書為娛樂方式的人越來越少了。

除了教師、評論家等專業讀者,有學習需求者組成了閱讀的主體人群。在地鐵上放眼望去,10個人中可能有8個人都在低頭看手機,剩下的兩個人,一個在看專業書,一個在看英語。

當然,現在「屏幕」也在向學習領域昂首闊步地推進。網絡課程從傳統的學科教育,到PPT、PS、EXCEL等辦公室技能,還有減肥、養貓、收納等生活技巧,想學什麼都能找到。不過,在線教育只能利用人們碎片化的時間,缺乏學習氛圍,缺乏互相督促,沒有交流,難以堅持。於是,付費自習室開始流行。很多付費自習室的用戶表示,花錢買的不僅是空間,更是氛圍。

實體書店,是不是錯過了什麼?

從硬體上說,書店的書是系統的學習材料,更何況還有為數眾多的專業書店,堪稱某一領域的專業圖書館,桌椅燈光、茶水簡餐一應俱全,在書店待一天也毫無壓力;從軟體上說,書店有安靜的空間,有學習的氣氛,還有眾多同好,是社會環境中最接近學校的地方。

很多喜歡逛書店的人並不愛在書店買書。此時此刻,「學習者」是一個值得被重視的群體:他們的數量遠超「讀者」,而且是一群願意為書店環境花錢的「消費者」。如何賺到這個人群的錢,不妨考慮在書店建一個「學習場」——既符合書店的氣質,又有益於書店的經營。

事實上,現在書店辦的很多活動,都有「學習」的性質。這些活動大多屬於文化類、生活類,講課的人大多是作家、學者等專業人士,一場活動就像一堂課——只不過目前大部分是免費的,也不成體系。而且,實體書店的「學習場」能做一些線上課程無法辦到的事,比如,開設紅酒品鑑等涉及到人體感官的課程,比如,能讓「學習者」擁有真正的同學。

當「終身學習」成為剛需,實體書店或將成為學校之外的「學習場」。

(來源:中青評論微信公號)

相關焦點

  • 買書的不多,拍照的不少 網紅實體書店靠什麼賺錢?
    記者:可是被「顏值」吸引來書店打卡的多數人,似乎只拍照不買書,這是書店所期待的氛圍嗎?書店仍能從中受惠嗎? 程三國:在這個手機佔用了人們主要注意力的時代,愛讀書的人在變少,這是個不爭的事實。
  • 24小時書店、「最美書店」越來越多,實體書店的機會來了嗎?
    近來,不斷有新的實體書店開業,光明日報報導稱,截至11月,北京市實體書店數量1910家,比去年增加611家。 結合這些數據,一個現實問題也隨之而來:書店數量增加的同時,有多少讀者會進店買書?如何才能吸引讀者「買買買」? 對喜歡讀書、逛書店的人來說,新開業的書店往往是必去之地。
  • 臺北書店街實體書店凋零發省思
    上個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是重慶南路書店街的全盛時期,書店、出版社、文具行加起來有100多家。學生開學要買參考書會到書店街,情侶約會也會來逛書店,連臺灣中南部人北上出差,回程前也會到重慶南路把書買齊後才返鄉。    近年來,隨著臺北市消費人潮向東區轉移,網絡書店的流行,以及經濟不景氣,重慶南路書店街逐漸式微,許多書店歇業或者轉業。重
  • 實體書店的未來在哪裡(三)
    我對實體書店的前景一直懷有憂慮之心,實體書店雖有特殊性,但本質上還是商業零售,但行業內對書店文化屬性的研究遠遠多於商業屬性的研究。商業零售在這十年間變化了很多,從載體形式、店面形象、技術到推廣手段,而實體書店就算改變再多,還是跟不上市場的步伐。再說回圖書館,近年來,圖書館領域的升級也非常多,不簡單是館舍條件的升級,而是涉及辦館思維、採購策略、技術應用、活動舉辦等多方位的升級。
  • 當實體書店成了不用交稅的咖啡店
    進入2019年,該勢頭仍強勁,越來越多的「最美」「高顏值」「豪華」實體書店湧現出來。    一位書業經營者表示:「反正我們的實體店都在賠錢,至於為什麼還有人投進來,可能是資金太多了,總得找個項目吧。」    另一位書店經營者則認為:「不奇怪,現在投資實體書店能賺大錢,只要找到竅門。」
  • 想逛書店的注意了!我省實體書店陸續開業!知道什麼書最熱銷嗎?
    春光大好,工作之餘逛逛書店,絕對是很愜意的事情。書迷們注意了,我省的實體書店陸續開業了!步入3月,受疫情影響的各行各業漸漸開始「復甦」,此前受到衝擊的實體書店也有了回暖跡象。近日記者走訪發現,我省很多地方的實體書店陸續開業,雖然客流量遠不如過去,但是很多堅守者都在寄望實體書店能藉此「回春」。3月20日下午,記者來到位於經二路的槐蔭新華書店。在一層進行完測溫、掃碼登記等防疫流程後,來到書店二層。除了收銀區及周邊的部分櫃檯,其他區域還處於關閉狀態。據店內工作人員介紹,受疫情影響,目前書店僅開放三樓的教輔類及兒童讀物區域供讀者選購。
  • 數量不降反增,實體書店還有機會嗎?
    近來,不斷有新的實體書店開業,光明日報報導稱,截至11月,北京市實體書店數量1910家,比去年增加611家。結合這些數據,一個現實問題也隨之而來:書店數量增加的同時,有多少讀者會進店買書?如何才能吸引讀者「買買買」?對喜歡讀書、逛書店的人來說,新開業的書店往往是必去之地。
  • 實體書店和網絡書店 誰更會「賣書」
    ,而不應該是一個個無情無義的壞消息。有更多的書店的燈光,一座城市就有更多的陽光。保護、溫暖、滋養它們,就是保護、溫暖、滋養我們自己。」2月14日,當許多人在關注情人節的時候,一條微博在網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上海書城淮海店因經營連年虧損、網絡書店衝擊等原因而停業,引發了人們的深思:究竟誰更會「賣書」,網絡書店還是實體書店?
  • 疫情後的實體書店何去何從?誠品書店創辦人給出深度解讀
    圖書產業的渠道部分已經在悄然發生變化了,這一點,作為書店業大拿的廖美立深有感觸。在中國,書店圈的人大概不會有人不知道廖美立,她一手參與打造了誠品書店,之後又成為方所書店的總顧問,與之相伴到今年是第十個年頭。
  • 實體書店「網紅化」:翻書的不多,拍照的不少
    7月30日中午,單向空間(朝陽大悅城店)內,咖啡座已滿座,多數人在用電腦,個別人在看書。記者:可是被「顏值」吸引來書店打卡的多數人,似乎只拍照不買書,這是書店所期待的氛圍嗎?書店仍能從中受惠嗎?程三國:在這個手機佔用了人們主要注意力的時代,愛讀書的人在變少,這是個不爭的事實。有些人雖然自己沒買書,但是願意到書店拍照、發朋友圈,至少表達出對讀書的一種嚮往,說明他們內心中還是尊重書香文化的。
  • 為了藕芋而逛書店
    行家不好說,一個很愛很愛逛書店的人,我倒是敢當的。剛回首了一下往事,從小逛到今,竟滿了三十年逛齡。逛頻平均一個月四次。目前家中藏書近五千冊,大部分書是從書店裡一本一本淘回來的,小部分書在書店裡實在找不到而在網店買的。
  • 「咖啡+書店」經營模式或是實體書店突破口
    近兩年實體書店慘澹經營的消息不斷傳來,光合作用、季風書園、萬象書店、第三極書局……在全國各地,曾是城市文化地標的實體書店逐漸失去了城市中的位置。然而,一家名為「字裡行間」的連鎖書店,卻悄然開辦了第6家新店。  「字裡行間」為何能夠逆「市」而上?怎樣的經營方式才能讓實體書店重回城市中心?復興書店業又意味著什麼?
  • 部分實體書店在外賣平臺上線 買書幾十分鐘內可送達
    部分實體書店在外賣平臺上線,買書如點餐,幾十分鐘內可送達——當外賣平臺賣起「精神食糧」打開手機裡的外賣平臺App,搜索想找的書店,把想買的書加進「購物車」結算,幾十分鐘後,外賣小哥就會把書送到顧客手裡。
  • 咖啡和書一起外賣,實體書店開出新「花」
    在她看來,書店進駐外賣平臺開了一個好頭,但如何把實體書店的線上經營做好,對傳統的書店人來說提出了更多的挑戰:「書店人必須具備線上銷售思維,把產品賣出『花』來。」附近有實體書店就能點外賣購書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實體書店的經營受到嚴重影響,尤其是現金流緊張成為實體書店的普遍困難。
  •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29.9%的受訪者經常在實體書店買書
    張小雯說自己每月至少去兩次實體書店,也因此結識了幾個好朋友,「在家閒著也是閒著,還能受一下薰陶。我主要是去看看有沒有喜歡的剛上市的書,或者參加書友交流會等活動」。如今人們去實體書店是做什麼?47.0%的受訪者表示仍是去選書併購買,16.2%的受訪者則是挑書回去網上購買。其他還有:享受安靜的氛圍(15.4%),看書(15.3%),喝咖啡、吃點心(3.3%),參加社交活動(1.2%)。
  • 高校邊民營書店壓力大 北大最後實體書店走還是留
    北大最後實體書店走還是留?   店面或重新招標,經營成本提高;高校周邊民營書店租金壓力大,因不符合條件,難獲政府扶持  位於北京大學物美地下超市的野草書店,已經經營十多年,被書友稱為「燕園最後的實體書店」。近日,有消息稱北大要對物美地下店面重新超標,這家書店有可能面臨招標不中、被迫撤店的局面。
  • 在臺灣,逛書店
    因為現在是個書買了就等於讀了的時代。我出過一次國,儘管這個國家確實不能算我們想像中的外國,她是柬埔寨,似乎和我們中國比起來還有那麼一點差距。我注意到了金邊的一家書店,但因為公務安排繁忙,更因為書店離我住宿的酒店有些遠,最重要的是我對這個城市的夜間治安不太放心,所以你懂的。我愛購書,但我更關護自己的人身安全。
  • 米茶|為了藕芋而逛書店
    行家不好說,一個很愛很愛逛書店的人,我倒是敢當的。剛回首了一下往事,從小逛到今,竟滿了三十年逛齡。逛頻平均一個月四次。目前家中藏書近五千冊,大部分書是從書店裡一本一本淘回來的,小部分書在書店裡實在找不到而在網店買的。
  • 梁文道:我們為什麼還要逛書店?
    然後我發現我旁邊這個年輕人他什麼書都沒拿出來,我說你不買書嗎今天?他說我會買的,我說您買,怎麼現在沒見到你拿書出來結帳呢,他說我都拍下來了,我說什麼意思,他說原來他是拿手機在這個書店裡面看到了什麼書他想買,他覺得還挺有意思的話,他會用手機先拍照,然後回家就上網在網上書店再去買回它,那為什麼要這樣子呢,當然是因為網上書店便宜許多。
  • 實體書店不一定那麼難 網上書店不一定那麼容易
    疫情籠罩之下,實體書店日子不好過。近日京城知名書店單向空間創辦人之一的許知遠通過公開信向外求助,希望以眾籌的形式徵集書店資金,保證書店的持續運營。不過不少實體書店當前的窘境與本次疫情也許並無太大關係,因為即便沒有疫情,大部分實體書店平常給人的感覺就是「慘澹」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