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其實是一種生存狀態,是一種與世無爭的淡泊。
如果有人關注娛樂圈的新聞,就會聽見一些小粉絲們經常說的「佛系追星」——那是一種跟網上天天約架、爭論辯解、面紅耳赤截然相反的追星狀態,表示事不關己、毫不在意。
古典名著《紅樓夢》裡也有三位佛系女性,只不過雖然都是「佛」系,人生的命運卻大不相同,有人因為佛贏得了一切,有人卻因此淪為封建社會的犧牲品。
「佛」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生存狀態?(圖片來自網絡)
可憐繡戶侯門女
迎春是真的信佛。
跟她的妹妹惜春最後遁入空門有所不同,她是從頭到尾都相信「佛」的存在,並且很樂於希望在佛經和《太上感應篇》中尋求解脫。
她的狀態像極了新冠疫情剛剛在歐洲爆發時,那群在教堂裡做禮拜、不停禱告、請求上帝保佑的外國人,面對災難、面對困境,他們所想的從來都不是自己能做什麼、改變什麼,從來想的是如何靠外力來獲得拯救。
而這種外力,居然是虛無縹緲的意識流。
她不喜歡爭、也不喜歡夾雜在那些雞飛狗跳的事件當中,「佛」的像一件玩偶、一件禮物,任人挪動和「使用」。
「可憐繡戶侯門女」是曹雪芹給她妹妹惜春的判詞,但是在我看來,更適合她,因為她才「佛」的可憐。
現實生活中如果有人真的活成了這般模樣,多少會有點遺憾,因為他們沒有生氣、沒有生機,看起來隨遇而安,但其實沒有夢想、更沒有奮鬥和向前走的力量,甚至連生存於世最基本的自救能力都不具備。
木訥的迎春(圖片來自網絡)
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
紅樓裡唯一一個跟「佛」直接產生關聯的女性,就是妙玉。
因為紅樓原稿遺失,所以人們並不知道妙玉以後的人生到底怎樣,但是按照高鄂等的續本,妙玉最後必然是入了紅塵、對賈寶玉動了心的。
也就是說身在佛中、卻不佛,入了紅塵、就不再六根清淨了。
妙玉的六根早就不清淨了(圖片來自網絡)
如果那些紅樓探佚家們的推辭沒有錯,妙玉多半最後是要用一種比較不如意的方式,為凡夫俗子所霸佔,也就是所謂的清高一世、最後卻落了個「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的下場。
多少人覺得,這樣的佛,不要也罷,被迫「佛」和主動「佛」是兩回事。
妙玉也不是真的「佛」(圖片來自網絡)
都道是金玉良緣
說薛寶釵「佛」,不少人會提反對意見,因為他們覺得寶姐姐並不是那種什麼都不爭、什麼都不計較的人。
她的確爭過,而且爭得不顯山不露水,以至於多少人都覺得她脾氣好、性格好,做人淡泊、也很「佛」。
這也就是所謂的「假佛」,這種人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也最令人招架不住。
看似溫柔敦厚的寶姐姐(圖片來自網絡)
這種人放到二十一世紀,是最容易獲取成功的存在,就是那種平日裡看起來不顯山、不露水,但是到了關鍵時刻「輕舟已過萬重山」的那種人。
薛寶釵跟林黛玉爭賈寶玉,從來沒有直接出手過,僅僅是靠著自己的家長和長輩就贏得輕輕鬆鬆,而在此過程中,她更博得了一個好名聲,任大觀園裡的下人們都會說一句寶姑娘心地寬大、林姑娘小性兒。
有人將薛寶釵比作三國小說裡的曹操,說她骨子裡也是奸佞狡詐之徒,心機最是深沉,但我自認為,在沒有害人的情況下,偶爾學一學寶姐姐的小心機未必就是一件十惡不赦的大事情。
寶姐姐絕對不是真的「佛」(圖片來自網絡)
如果現實生活中可以選擇,肯定很多人會選擇薛寶釵的生活方式,因為只有她獲得了好的結果。
但是如果有人仔細分析過薛寶釵的處事原則,只怕對這種「佛」還會有幾分不屑,總覺得那失去了做人最基本的原則。
很大程度上,「佛」跟「欲」是兩個對立的辭藻,但凡有「欲」,終究不能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