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近代的服飾文化與社會變遷

2021-01-09 人民網

路易十六時期的時尚裝束

穿著鑲滿鑽石服裝的路易十四

對法國史有些了解的人多半知道,「紅鞋跟」象徵舊制度下的貴族,「無套褲漢」則指代大革命期間的下層群眾,尤其是城市平民。源自服飾的詞彙被賦予了政治與社會層面的含義,這也使我們可以從近代法國服裝時尚的發展演變中捕捉到社會變遷的蛛絲馬跡。

凡爾賽宮廷:法國服裝時尚的發源地

自路易十四時代以來,法國人一直在服裝時尚領域享有極高的聲望。太陽王擅長用精美的服飾提升自身的公共形象,從而增添王權的榮耀。他曾經穿過一件鑲嵌了1500克拉鑽石的外套,這件衣服上有123顆紐扣,每顆紐扣都由鑽石構成。在舊制度下,紐扣本身就是男性權力的標誌,因為婦女和兒童要用別針和帶子系住衣服。路易十四鍾愛鑽石,他相信熠熠生輝的鑽石比其他珠寶更能展現王權的崇高。鑽石也正是經由凡爾賽宮廷而享譽歐洲的。路易十四還偏愛高跟鞋。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太陽王身材矮小,因此在宮廷中引入了高跟鞋以彌補自身高度的不足。鞋跟由軟木製成,外面包裹著紅色(當時紅色染料價格不菲)的皮革,直到大革命前穿著紅跟鞋都是法國貴族的特權。出身卑微者因此被稱為「平鞋底」(pied plat),也正是從17世紀末開始法語「pied-plat」一詞有了粗俗、卑微之人的意思。

路易十四不僅耽戀華服之美,而且希望凡爾賽的貴婦和廷臣們也能像自己一樣擁有時尚品位。在1697年的一次王室慶典中,國王興致勃勃地審視了每個人的著裝,當看到奢華的服裝與奇思妙想的設計時便加以讚賞。凡爾賽宮廷不僅是王室的居所,而且還雲集了大約三四千名宮廷貴族。這其實是太陽王的一項策略,將在地方上有權有勢的貴族召入宮中侍奉國王以牽制他們。貴族聚集不僅有權力之爭,在服飾方面也會爭奇鬥豔,他們不惜重金置辦飾帶、衣服上的小飾物和各種假髮。正是在太陽王時代的凡爾賽宮廷,法國的服裝時尚開始徵服世界,從倫敦到聖彼得堡的新潮人士們都為之傾倒。對此,大臣柯爾貝曾欣喜地說道,「時裝對於法國如同秘魯金礦對於西班牙一樣。」太陽王和他的情婦蒙特斯潘侯爵夫人都曾是時裝潮流的引領者。

18世紀,推動凡爾賽宮廷時尚發展的時髦人物無疑是路易十六的王后瑪麗·安託瓦內特。王后平均每年讓人給她做的長裙就有150件,費用高達20萬裡弗。在18世紀70年代中後期,王后及其御用女設計師羅絲·貝爾坦在每個季節都創造出一種新款時裝,令貴族婦女們趨之若鶩,爭相效仿。當時的巴黎有7000名男女裁縫製作服裝,貝爾坦巧奪天工的技藝以及王后、貴婦們的奢華消費使得巴黎進一步確立了其在國際時裝業的領先地位。

時裝還要搭配流行的髮式,做髮型堪稱宮廷女人的頭等大事。在路易十四時代末期及大革命前夕都曾流行過高髮髻,這種高髮髻主要由假髮、羽毛、發卡和花朵組成,其誇張的造型令女人的臉幾乎「處在她們身體的中間」。無論誇張與否,法式髮型都在時尚界享有絕對的統治地位。17、18世紀的時尚木偶、時裝版畫以及時尚報刊將凡爾賽的時尚之風吹向了整個歐洲乃至新大陸。

服裝時尚與等級社會的轉型

時尚的魅力在於模仿,資產階級仿效貴族,外省人模仿巴黎市民。然而,在舊制度下由服飾塑造的外表又是等級身份的標識,政府屢次用法律來維護貴族的外表,以防止因模仿裝束而混淆等級身份。從1485年至1660年共頒布了18條關於服裝與裝飾的禁奢法令,禁止平民穿著貴族的服裝,規定顏色的等次,並將穿著絲綢的權利留給了貴族。在1660—1704年間,禁奢令被多次重申,柯爾貝出於保護民族工業的考慮禁止服裝中出現走私物品,比如英國與荷蘭的蕾絲花邊。有趣的是,維護貴族外表的禁奢令其實也刺激了時尚的發展。此類法令使人強烈意識到服裝是貴族團體身份認同的重要工具,因此促使法蘭西的能工巧匠們在服飾革新方面不斷努力,以滿足貴族的需要。時尚的擴張最終衝破了禁奢令的藩籬,18世紀的禁奢令在實踐中已經失去了效力,平民可以無所顧忌地模仿貴族的穿戴了。共和二年的革命政府更是宣布:沒有人能限制男女公民以特定的方式穿著打扮;每個人都有權穿他所喜歡的衣服。

另外,18世紀隨著紡織工業的快速發展,紡織品的產量大幅上升且更加便宜,各個階層的服裝消費都出現了明顯的增長。此時,服裝的面料種類以及樣式增多,顏色也更加亮麗。在此之前,絕大部分人在服裝消費上都是比較節儉的,偏愛那些結實、耐穿的面料,比如絨面呢。而到了啟蒙時代,人們更喜歡輕便的衣料,此時絨面呢和羊毛料子明顯減少,棉布、絲綢增多,柔軟的緞子、塔夫綢、波斯綢、南京棉布頗受歡迎。由於面料變薄,衣服也就不再顯得那麼呆板笨重,而是變得越來越舒適且凸顯身材。不過,輕薄的代價是衣料不那麼結實、耐磨,因此需要購買更多的衣服,從而增加了服裝的消費。從色彩上來看,深暗的顏色被藍、黃、綠、粉等亮色所取代,可以想像,啟蒙時代的巴黎街頭是何等絢麗多彩!上述變化影響到了各個階層,就連巴黎的下層婦女也能穿上體面的連衣長裙。

可以說,路易十六時期的人們在穿戴上比路易十四時期更加趨同,以至於很難通過服裝一眼判斷出人們所屬的社會階層。貴族婦女有時追求更平民化、更自然的裝束,而勞工階層的女性也帶有了些許貴族氣。王后瑪麗·安託瓦內特曾穿著擠牛奶女工的服裝在凡爾賽的小特裡亞農宮體驗村婦的田園生活;而奶牛場的女工們則開始穿上綢緞、戴著首飾。所有階級的女人都穿上了絲襪,女店員的打扮也可能被誤認為是上流社會的淑女。連農村有錢農民的妻子也能擁有幾件奢侈的衣服。同樣,男性的世界也因為裝束的變化出現了身份混淆的情況。男僕有時穿上和主人一樣華美的服飾招搖過市,政府要人可以穿著最時髦的市民服裝漫步街頭。某些風雅之人甚至模仿勞動人民換上了長褲。在舊制度下,長褲原本主要是水手、馬夫、街頭小販和學徒工的服裝,上層階級的男人傳統上應穿齊膝短褲,下著長襪(所謂無套褲漢,也可以譯為長褲漢,就是指不穿短褲的勞動者)。由此可見,服裝時尚不僅自上而下擴散,而且也自下而上傳播。資產者希望擺出貴族的架子,傭人渴望模仿主人。與此同時,上層階級中的某些時髦人士也願意換上下層人民的裝束,從而獲得置換身份的新奇體驗。

從服飾文化的發展中,還可以看出國王的形象已經不那麼神聖了,人們可以隨意效仿。路易十六與身邊的廷臣都穿上了時髦的騎士外套,局外人已經無法單從服飾辨別出誰是國王。路易十六還曾穿過帶有黑白相間條紋的服裝,結果引起了時尚界的瘋狂效仿,無論是外套還是馬甲統統印上條紋圖案,一時間巴黎各個年齡段的男性全身上下都布滿條紋。舊制度末年,甚至連象徵法國王權的百合花也被隨意綴在了平民百姓的手套和靴子上。透過服裝時尚的變遷,我們看到了一個曾經壁壘森嚴的等級社會已經變得邊界模糊、趨於解體。

經過大革命的洗禮,19世紀的法國實現了更為深刻的轉型,資產階級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這樣的巨變自然也影響到了服飾文化。此時的男服不再色彩繽紛,轉而崇尚黑、白、灰三色,同時還去掉了蕾絲花邊、褶邊、珠寶等裝飾,這種樸實無華甚至有些刻板的服飾實際上體現了處於上升時期的資產階級正派、謙虛、勤勉、中規中矩等道德觀。19世紀的男裝變得簡潔、單調,女裝卻依然優雅、亮麗。妻子的服飾成為展現丈夫權力與地位的窗口。此時紡織業與成衣製造業的快速發展、百貨商店的出現,使得資產階級的服飾風尚廣泛傳播。不過,這並不會使人們的裝束完全相似,穿戴的方式與精緻的細節都會製造差異、凸顯品位。

(作者單位: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

相關焦點

  • 歷史傳統文化,苗族文化,服飾變遷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研究苗族服飾變遷中,青年學者楊正文指出苗族文化的中心區域的變遷速度往往比僻遠的區域快,這一規律在其他非主體民族中同樣適用。換句話說,非苗族聚居中心區域的群體更能保守古老的服飾造型。
  • 中國近代的服飾變遷,你了解多少呢
    時尚,小編對它的解讀就是時代的風尚,每個時期的時尚都是不同的,但是時尚一直都是時代的標籤,從辛亥革命到現在的將近百年來,我們的社會生活一直在經歷著改變,在這其中自然也是包括人們對生活時尚的追求也是不斷在改變的。
  • 從漢服到中山裝:中國近代服飾變遷背後的社會思潮
    到清末,王朝統治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滿漢文化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融匯,習俗相沿,代代相承,清人的服飾已經為漢人所認同,並形成新的服飾傳統,但是潛藏在清初服飾變更中的民族意識並末消亡。當社會矛盾尖銳,階級衝突激化時期,當初強制漢人剃髮易服留下的民族創傷又重新復萌,成為漢人聯合反對清王朝的契機。太平軍揭竿而起,就以「蓄髮易服」號召漢人反清,這對清代的衣冠之治是一重創。
  • 服飾變遷知多少,楓葉帶你瞧一瞧
    春暖花開的四月,我們迎來了新一期周三英語日主題---中國服飾月。那麼,關於中國近代的服飾變遷,你了解多少呢?讓我們一起在本周的英語日中,尋找答案吧!從辛亥革命到現在的將近百年來,我們的社會生活一直在經歷著改變,人們對服飾時尚的追求也在不斷改變。Emily與Ynna老師精心的選擇了幾個有代表意義的服飾標誌,希望可以帶領大家更簡單的了解這百年來的時尚變遷。
  • 遊戲背後:回到中世紀,學習「遊戲特色」與「社會文化」的變遷!
    本文將會為大家介紹中世紀時期歐洲人在社會生活中接觸較多的各類遊戲,當然也包括騎馬與砍殺中所借鑑的西歐棋類遊戲。一說到遊戲,我們立刻就會聯想到兒童的小玩意兒,或是沉迷於電子遊戲旳"問題"少年,但是遊戲絕非如此簡單,遊戲發展演變的歷史實際上也是社會變遷以及觀念演變的歷史,這一點在中世紀到近代的歐洲歷史上體現的非常明顯。
  • 賈欽涵 | 西方接吻文化在近代中國的受容與變遷
    「接吻」在中國社會如何從一種令人難以啟齒的行為,逐漸演變成高尚愛情的標誌?近代中國女性社會地位的變遷,以及兩性關係的嬗變,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接吻文化的流行和演變?接吻風尚在傳播流行過程中,曾經遭遇哪些阻礙?政治權力又是如何/為何對接吻文化進行審查和遏制的?圍繞上述問題,既有研究尚未給出令人滿意的解答,而關於中國歷史上的親吻現象,歷來也鮮有學者進行嚴肅的學術研究。
  • 【名師講堂四十一】必修二專題四(一)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
    從穿的角度:適體、瀟灑;從社會轉型:是民國成立後剪髮易服產物;從社會思潮:民國初年崇洋風氣產物,或西方文化對中國侵略;西學思潮影響。2、從新中國成立到60、70年代服飾單一的原因。5、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一般規律。
  • 如何認知民國時期的社會生活變遷?
    《民國社會生活史》客觀公正地為讀者呈現了一幅社會生活變遷的途徑,有效地冷卻了部分讀者心中的民國熱,讓他們以冷靜的眼光重新審視歷史,尋找未來之路。 ——劉大勝 《民國社會生活史》(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上下兩冊最近面世,代表了社會生活史研究的最新成果。
  • 近代中國情境下的概念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網
    最近由北京大學出版社推出的《概念的歷史分量:近代中國思想的概念史研究》,堪稱中國概念史研究的一部力作。該書旨趣從書名就可見一斑,正標題「概念的歷史分量」,蘊含著概念史的基本假設,即概念變遷既是社會和歷史發展的「表徵」,也是推動變化和發展的「因素」,概念本身是有其「歷史分量」的;另一方面,也表明作者旨在考證和解析近代中國富有「整合力」和「歷史分量」的「大概念」。
  • 服裝歷史 | 中國服飾流行變遷(80年代)
    服裝作為衣食住行之首,在社會的演變的過程中濃縮和反映了整個社會民生的方方面面,也成為了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
  • 歐洲史|變得是審美而非文化,漫談歐洲貴族服飾
    歐洲的貴族文化一直以來都在影響著歐洲大陸,一直到現在仍然體現在歐洲人的日常生活中,歐洲貴族文化的演變實際上也是歐洲貴族服飾的演變。  貴族階級是歐洲從中世紀到近代的一個重要群體。其中歐洲的貴族服飾一直到現在對歐洲人的穿搭還存在著深遠影響。
  • 緊身衣+蓬蓬裙,不討喜的誇張服飾,法蘭西為何"逆反"迷上洛可可?
    而在十八世紀的法國的洛可可風格的女裝盛行一時,在彼時甚至還和巴洛克風格放在一起,雖然到了現在,很多人可能並不是很熟悉這個服飾,但是洛可可服飾風潮還是頗受一些人的喜愛的。當然一種文化、一種服飾不可能無緣無故就盛行起來,洛可可風格女裝的盛行必然和其背後的法國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讓我們來看看洛可可女裝盛行的緣由以及最後它帶給法蘭西帝國怎樣的影響。
  • 緊身衣+蓬蓬裙,不討喜的誇張服飾,法蘭西為何「逆反」迷上洛可可?
    而在十八世紀的法國的洛可可風格的女裝盛行一時,在彼時甚至還和巴洛克風格放在一起,雖然到了現在,很多人可能並不是很熟悉這個服飾,但是洛可可服飾風潮還是頗受一些人的喜愛的。比如cosplay中就經常出現。當然一種文化、一種服飾不可能無緣無故就盛行起來,洛可可風格女裝的盛行必然和其背後的法國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讓我們來看看洛可可女裝盛行的緣由以及最後它帶給法蘭西帝國怎樣的影響。一、什麼是洛可可風格的藝術?在研究洛可可女裝盛行的來龍去脈之前,我們先來稍微了解一下洛可可藝術!
  • 國外性文化對國內情趣服飾發展產生了影響?主要是中外性觀念差異
    隨著全球化進程和現代社會各種傳播媒介的飛速發展,人們接受的信息面越來越廣,接受信息的媒介也是多種多樣。國外的一些性文化也對國內的性文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性觀念的影響,多元文化傳播的影響以及作為性文化產物的情趣服飾行業的影響,不可否認,國外的性文化對國內情趣服飾的發展起著一定的推動作用。
  • 異彩紛呈,中國近代服飾
    本文乃作者圖圖聊文化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中國近代服飾的發展在辛亥革命以後,有許多新特點。雖然封建勢力被推翻了,但是封建的服飾文化在人們的意識中仍佔據著重要的地位。那些等級沒有了,但是等級觀念還存在。中西服飾文化的交流,徹底打破了封建的等級觀念,特別是中山裝的出現,充分地體現了平等的觀念。中山裝受到了人們的歡迎,封建的服飾文化逐漸在人們的觀念上瓦解。
  • 明朝「潮流服飾」為何興起?社會發展、青樓文化也盛行
    引言最近幾天,Dior發布了2020秋冬搞定的宣傳片,其中的各類時尚服飾,讓人目眩神迷。其實,與歐洲相比,」時尚「這個詞,它的內涵和表達本身,在中國都出現的更早一些。明代的時候,文人評價當時的社會風氣,就曾經在《竹窗二筆》中用過這個詞,說」今一衣一帽,一器一物,一字一語,種種所做作為,凡唱自一人,群起耳隨之,謂之時尚。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傳統意義的弱化
    這種現象在民族學的文化變遷理論中,被稱為涵化過程的民族同化現象。文化的變異導致了苗族服裝的變化,清末民初是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黔東南地區的苗族與外界接觸少,服飾文化的變化十分緩慢;在此之後,黔東南苗族服飾文化在前所未有的文化撞擊下迅速發生變遷,其主導文化也從原始宗教巫文化轉向多元化。青年男子不再挽髻和留髮辮,而是普遍包頭巾,城市的男子多以漢裝為主。女裝簡單化,有的地區女裝開始出現以褲代裙的狀況。
  • 一座聖山的兩種認同:法蘭西精神變遷史
    除了旅遊和信仰價值,聖米歇爾山也是法蘭西民族的精神象徵。無論風和日麗還是電閃雷鳴,佇立在修道院絕頂上的聖米歇爾金像都審視著諾曼第這塊古老而壯麗的土地。雖然對聖山的崇拜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墨洛溫王朝,但是它融入法蘭西民族的歷史記憶則是在百年戰爭末期。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聖米歇爾山展現出了無與倫比的堅韌。
  • 法蘭西·奢侈品文化
    同樣,奢侈品文化也親手為法國巴黎冠以「時尚之都」的稱號,成為法國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引入>摩納哥王妃Kelly曾用愛馬仕經典手包遮住孕肚,這款Kelly手包因此捲起狂瀾……最具法蘭西風情的品牌,如嬌蘭、愛馬仕等,大多帶有皇室的印記和高雅華麗的貴族風範。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古典衣規服制
    之所以會存在這樣的現象,是和中國文化發展中十分頑固和嚴重的封建政治倫理羈絆分不開的。顯然,傳統的衣規服制,早已完全將其本身實實在在帶有的強烈的政治功用,化作了整個社會自覺的道德意識。基於這種現實,即使中國服飾藝術的古典時期已經結束,現代時期已經到來,可服飾藝術風尚的轉變仍然是漫長的、艱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