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周末剛和朋友在海底撈吃了一頓火鍋,順便聽朋友吐槽他的職場遭遇。
朋友混跡職場十來年,如今是中層管理人員,快奔四的年紀了,明顯感覺自己在工作上的力不從心。
單位要委派他去外地輔助分公司的管理運營,時間為一年,一年後回總部,升職加薪應有盡有。
這本來是個非常好的機會,但是有一點,分公司所處的地方是一個四線小城市,各方麵條件差一點,還有就是工作量激增,方方面面的事情都要管,基本上是全年無休。
朋友思慮再三決定放棄這個機會,因為他如果去了分公司,不僅壓力增大,天天加班,還要重新跟當地的各個部門和同事打好關係。
想想都心累。
他目前的狀態挺好,在總部做個小領導,收入不差,每天還可以按時下班,回家陪陪孩子。
他的態度讓高層有點失望,迅速提拔了他手下的助理,一個年紀輕輕的小夥子。
小夥子滿口答應,激情滿滿地上任了。
看到自己的助理,級別一下子超過了自己,朋友有點不平衡,還有點後悔自己錯失了這個機會。
所以他找我吃火鍋,吐槽這百感交集的心事。
我想起海底撈的前店長李順軍在《海底撈店長日記》中說過的一句話:「機會就是為有準備的人安排的一道大餐。當機會沒有出現的時候,我們應該蟄伏,屏息靜氣,積累能量,一旦機會來了,就應該快速行動,牢牢把握。」
朋友之所以錯過這個機會,本質上跟他不願意吃苦有莫大的關係。
李順軍把自己在海底撈工作的十年經歷,都寫了《海底撈店長日記》這本書裡,他 告訴我們一個職場鐵律:混跡職場,只有兩條路,要麼狠,要麼滾。
01 吃不了苦的職場新人,註定離開
李順軍在書中首先就提到了人要吃苦。
他剛入職海底撈的時候,剛離開一家清閒的單位。
面臨海底撈巨大的工作量和每個月1080元的薪資,他不是沒有動搖過。
每天上班十幾個小時,下班時腳都是腫脹的。除了累,就是忙,完全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餐飲行業就是如此。
沒有客人的時候,要打掃衛生洗菜洗碗。
客人一來,端盤子收盤子,隨時解決客人的要求。
要給排隊等候的客人端茶送水,噓寒問暖,甚至要給客人擦皮鞋。
李順軍曾調侃說,在海底撈,不會擦皮鞋做美甲的服務員,不是好員工。
忙到凌晨回到宿舍,倒在床上就可以睡著,好幾次鬧鈴響起,都沒有聽到,險些遲到。
和李順軍一起入職的新人們,有些無法忍受,吃不了這些苦,不是被勸退,就是自己離開了。
李順軍出身農村,他覺得這份工作雖然辛苦,但他可以忍受。
誠然,他也身心俱疲,每日連軸轉,他也懷疑這種日子就是將來的生活嗎?
但他知道,海底撈之所以有這麼大的成就,一定有它做得好的地方,李順軍願意留下了學習成長。
工作即便辛苦,也有它存在的價值。
這個理念和他書中提到的一句話不謀而合:無論做什麼工作,當你能從中找到意義時,也就能從平凡的工作中挖出它的價值。
對於如今很多大學畢業生而言,這句話是很好的警醒。
剛出校園的學子,有熱情有理想,同時也有傲慢和清高。
離開安逸的校園後,很不適應一份工作的辛苦和勞累,動不動就撂挑子,甚至被用人單位在試用期內辭退。
在我看來,走出校園找的第一份工作,做什麼,賺多少錢,這些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好好在這份工作中,摒棄自己的虛榮心和浮躁,學會腳踏實地和吃苦耐勞。
這份品質,不僅決定了一個人能否幹好一份工作,更是他一生寶貴的財富。
02 主動迎接挑戰,才能不斷成長
李順軍在海底撈實習期結束後就跟著袁哥學習,當他的助理。
在海底撈有個習慣,上級都是以哥姐相稱。
袁哥對李順軍很照顧,教會他很多工作方法,平時對李順軍的工作安排比較自由,不會指手畫腳,橫加幹涉。
幹了一段時間的行政工作後,李順軍特別想下店。
所謂下店,就是去一家門店,從基層管理做起,給以後謀求更高的職位打好基礎。
但是下店後,工作內容和當袁哥的助理是截然不同的。
李順軍當時也很矛盾,他自己分析了一下,下店就是重新開始。
首先他自己會有心理落差,跟在袁哥身邊,別人對他都很和氣,下店後,這種優勢就不存在了。
其次,袁哥對李順軍很照顧,沒有太多的管制,如果下店後,很多工作都有其他上級來安排,並且會幹涉。
再一個,下店的工作強度遠高於行政助理,打掃衛生,端鍋刷碗都要幹。不能光指揮別人,自己也要動手。
李順軍當時已經當了八個月的助理,很多和客戶打交道的工作都不做了,他心底也不確認,自己還能服務好客戶嗎?夠專業嗎?
這些矛盾和顧慮讓李順軍猶豫了,但他最後決定,下店!
他願意主動改變,迎接新的挑戰,他想好了可能會有的困難,提前給自己做好了心理建設。
這一點對我們也很有啟發意義。
有時候,不是沒有機會,而是我們自己錯過了機會,或者瞻前顧後,糾結太多,放棄了機會。
人在職場,改變和挑戰是我們每天都要思考的話題。
主動一點,積極一點,機會是靠自己爭取來的。
每次挑戰,一定伴隨著不適應和困難,但是戰勝它,我們就收穫一次成長。
工作能力和個人的競爭力,都要靠成長來提升。
你若不提升,可能面臨的就是「走人」。
03 沒有誰的成功,來得輕而易舉
李順軍在海底撈工作十年之久,一步步從店員,助理,做到店長,經理,選擇離開,是因為一件事情。
他所負責的門店在海底撈A級店的評選中落選了。
負責評選的領導人是老闆張勇的弟弟,他覺得李順軍的脾氣不好,協調能力不行,所以不能評選為A級店。
對於這個結果,李順軍不服氣,他認為這些理由太牽強了。
而且這個評選人,突然空降過來,什麼也不懂,就能任性妄為。
李順軍在那一刻,突然對公司的這個行為感到深深的失望。
他認為這種行為,破壞了海底撈一直堅持的公平公正。
公司找個不懂業務的人來評選,他無法接受這個結果。
當時在氣頭上的李順軍想找這位張總理論,電話號碼都要到了,卻在最後的時刻,他放棄了,他不打算去理論了,因為談不出結果,他想到了辭職。
有人勸說李順軍,好不容易在海底撈堅持了下來,做到今天的成績,離開太可惜。
再說,海底撈培養了李順軍十年,這麼離開,太不感恩了。
李順軍覺得,沒有誰會在一個公司幹一輩子。
離開海底撈,他依然銘記公司給與自己的一切。
但是人生是個大舞臺,他需要更多的技能和閱歷,才能表演更多的節目,追逐更遠大的理想。
馬雲說過:「有一個夢想以後,你要經歷每一天的痛苦,每一天的積累。沒有誰一開始就會成功。」
李順軍心底就有一個夢想,他要取得更大的成就,做到更高的級別。
海底撈教會他的,僅僅是一部分內容,他還有更多需要學習的經驗和知識。
離開海底撈後,他讀完了EMBA,還去北大講課,和朋友一起合夥開了公司,創辦了自己的管理諮詢公司,實現了從打工人到老闆的華麗轉身。
回顧這一程,從2007年大學畢業,到2017年離開,他見證了海底撈發展最關鍵的三年,也讀懂了海底撈成長成功背後的秘訣。
更為重要的是,他磨練了自己,強大了自己。
這段經歷,將成為一個人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一家企業和一個人成長模式是驚人類似的,總要一路披荊斬棘,吃苦受罪,挨過低谷,汲取經驗,才能走向頂峰。
成長不是釋放天性,貪圖享受,而是接受責任和約束,主動吃苦,積極應對。
對於每個職場人而言,與其抱怨工作,不如在工作中尋找快樂,學到東西。
職場從來不是慈善機構,員工想要生存,只有兩條路。
要麼出局,要麼贏。
只有吃得了苦,抗得住壓,做得好事,才能在職場所向披靡。
如果你想從李順軍身上學到經驗,實現自己的職場逆襲,不妨看看這本《海底撈店長日記》。
你想了解的答案,書中都有。
----------End-----------
文/魚白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