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報2020年4月23日訊 文具盒、玻璃、塑料杯、碗……其實都是口罩,深圳海關近日接連查獲多宗偽報瞞報的出口防疫物資。這些以一般貿易申報出口的貨物其實是未取得資質的醫療醫療防護物資,以偽瞞報、夾藏夾帶等方式企圖逃避出口商品檢驗。
查獲的違法違規出口防疫物資主要存在問題為:生產銷售單位不在我國醫療器械產品註冊企業名單之列、申報品名與規格與實際品名和規格不符、出口貨物無生產廠家無生產日期及有效期或保質期、未申報出口等。
根據海關總署2020年第53號公告,為加強醫療物資出口質量監管,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及其實施條例,自4月10日起對19個海關商品編號項下醫療物資實施出口商品檢驗。如發現企業在出口醫療物資時存在偽瞞報、夾藏夾帶、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冒充合格等違法行為的,海關將嚴格依法依規進行處理。
「非醫用」遮蓋「醫用」標籤
4月21日,深圳海關所屬深圳寶安機場海關關員在查驗一票申報出口的2萬個「非醫用一次性防護」口罩。發現貨物包裝盒的「非醫用一次性口罩」英文紙標籤下,遮蓋了包裝盒上原有「醫用口罩Medical Mask」標識,且無生產日期。
4月18日,深圳寶安機場海關關員又查出一票3萬個口罩貨物,申報出口為「非醫用防護」口罩,而實際貨物內包裝合格證均有兩層,表層為非醫用口罩,裡層被遮蓋標牌卻為醫用口罩合格證。經核,這批口罩實際為醫用口罩,且無醫療器械產品出口註冊證,企業的行為已涉嫌偽報逃避出口商品檢驗。
大鵬海關13天查獲17批
深圳海關所屬大鵬海關同樣也查獲大量申報為非醫用口罩而實際卻為醫用口罩的貨物。4月13日,大鵬海關在貨運渠道對申報出口的防疫物資進行查驗時,發現100萬個口罩申報品名為「非醫用ARUN牌N8型號一次性口罩」,實際貨物為「醫用ARUN牌N8型號一次性口罩」,與申報不符。目前該案已移交海關後續處置部門作進一步處理。
從4月1日到13日,僅僅經大鵬海關查獲的違法違規出口防疫物資就達17批次,涉及口罩383萬個,防護服1.25萬件,額溫槍4848個,免洗洗手液3120瓶,防護面罩170千克。
塑料碗下面隱藏著口罩
4月14日,深圳海關所屬文錦渡海關在貨運出口渠道連續查獲4宗涉嫌偽瞞報防疫物資出口案件。該關對4批以一般貿易申報出口的貨物進行查驗時,發現並不是原來申報出口的塑料文具盒、玻璃等貨物,取而代之的是未向海關申報的醫用口罩26.3萬個、一次性口罩(非醫用)343.4萬個、防護服6500件、外科手套2.08萬雙、護目鏡3300個。除防護服外,其餘所有未申報的醫療物資均未取得藥監部門醫療器械產品註冊證明。
4月13日下午,深圳某公司以一般貿易方式向海關申報出口一批塑料餐碗,但皇崗海關查驗時發現該批塑料餐碗實際數量僅1.5萬個,其餘為未申報貨物,包括一次性醫用口罩、額溫槍等。14日,皇崗海關在貨運出境渠道再次查獲以同樣手法偽瞞報的醫療物資一批。這兩批偽瞞報、夾藏夾帶的醫療物資共有口罩205萬個、額溫槍1200支、防護服300件、乳膠手套4000隻、護目鏡1000個、一次性防護面屏800個。
4月6日晚,深圳海關所屬文錦渡海關關員在對一輛申報出口8295千克塑料杯的貨車查驗時,發現塑料杯的實際數量僅有300千克,其餘貨物均為未申報的防疫物資。經清點,共計一次性口罩150萬個、一次性防護服505套。
4月7日晚,該關關員對一輛申報出口2472千克碗和保溫板的貨車查驗時發現,貨車內實際裝有申報貨物1000千克,其餘貨物均為未申報的防疫物資。經清點,共計一次性口罩18萬個、一次性手套6萬副、kf94口罩1.85萬個、測溫槍1600個。
4月20日,深圳海關所屬沙頭角海關關員對深圳某企業以進料加工方式申報出口的貨物進行查驗時,發現原申報出口的塑膠電子溫度計並未出口,實際出口的貨物是紅外測溫儀8010個,貨值約200萬元人民幣。該批出口貨物未取得藥監部門醫療器械產品註冊證明。目前,該案已移交海關緝私部門作進一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