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真相」時代的網絡輿論

2021-01-07 白日夢想家宅夏

摘要:2016 年《牛津詞典》將"後真相"定為年度關鍵詞,這個詞就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後真相"的定義為"情感及個人信念較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而在如今的"後真相"時代,我們正在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來對待新聞:表達情緒,忽略事實。而這樣的現象在網絡上則更加的明顯,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反轉新聞,而這樣的導致了權威機構的公信力喪失,人們的信息來源變窄,只願關注自己想關注的內容即回聲室效應,有相同觀點的人聚在一起,卻拒絕對真正的問題展開討論。

關鍵詞:後真相 輿論 輿論引導 媒體

一、網絡輿論後真相化的表現

(一)真相讓位於情感

"後真相"最早興起在政治學中,被一些學者用來形容西方政客通過製造假相操縱民意,騙取民眾選票,製造"後真相"政治現象。後來,隨著後現代主義反本質主義、反基礎主義、反"在場形上學"思潮在人文社會科學諸學學科的影響不斷加深,"後真相"又逐漸被新聞傳播學、社會學等學科所接納,其中在新聞傳播學產生的影響最為顯著。

後真相時代的網絡上我們並不追求真相,只是藉機宣洩自己的情緒,發表自己的主張並藉此來尋求同感。在強烈呼籲情感以及個人價值的浪潮中,客觀事實遭遇漠視甚至被遺棄,真相被帶有明顯感情色彩的言論所遮蔽,在情緒特徵影響下產生的觀點和看法似乎比事實本身更為重要。情感取代了真相成為了人們最關心的事物。

網絡社會結束了大眾傳播渠道的封閉,從網絡論壇、博客到微博、微信、快手、抖音,普通用戶可資利用的傳播渠道越來越多,進入門檻越來越低,聲量越來越大 。這是網絡輿論的優點也是缺點,它既可以迅速而直接的反應民意,但是也有可能被有心人利用而歪曲事實。1968年,唐納德·肖和麥克斯威爾·麥克姆斯在1972年提出了議程設置理論,該理論認為大眾傳播往往不能決定人們對某一事件或意見的具體看法,但可以通過提供給信息和安排相關的議題來有效地左右人們關注哪些事實和意見及他們談論的先後順序。議程設置的影響極容易在網絡上體現:

大眾傳播可能無法影響人們怎麼想,卻可以影響人們去想什麼。引導人們關注他們樂意的地方。

人們對事件所產生的情緒的關注遠遠超過了事實本身,這也是如今反轉新聞越來越常見的原因,2018年10月28日重慶萬州區發生大巴車墜江事件。當調查情況尚未查明時,有些新聞媒體、社交平臺為了追求熱度和關注,忽視事件的真偽,不以事實為依據,轉載未經核實的東西,發文稱該事故的原因是 "女司機逆行",導致輿論迅速,網上大批網民當時女司機的攻訐,直到萬州警方官方微博通報:重慶公交墜江事故的原因是公交車突然越過道路中間的雙黃線,撞向正常行駛的小轎車,繼而撞斷護欄墜入江中。輿論立即反轉。有網民表示"心疼女司機,呼籲抵制不實信息,拒絕網絡暴力。"有部分大V發聲向女司機致歉。媒體方面也從"女司機逆行"的焦點轉移到公交車司機與女乘客的爭執行為。真相水落石出,又有一大批人道歉和反思,然而那些看客也在澄清真相之後紛紛作散,而真正受到傷害的,也只是那一車乘客的家人和無辜的女司機。

尤其是隨著媒體邊界的消融,越來越多的信息充斥著我們的感官,而我們卻根本無暇去顧及這些信息的真實與否,新聞像流水線上的產品,匆匆的遞到受眾的面前又馬上的撤下,我們的認知被網絡操控和綁架,更有甚者有些媒體在發表新聞前就可以預知到受眾的反應和情緒,為了熱度和知名度不惜對事實進行改變甚至篡改,觀眾就像提線木偶一樣被一根根隱藏著的線操控著,他們的情緒表達只是媒體希望他們所看到的,情緒壓過了理智,僅僅在看過一篇文章,一張圖片及配文,一段剪輯過的視頻後,就站到道德制高點,發表一些不負責任的輿論。三思而後行被我們拋之腦後,說到底,我們只是在發洩而已。

(二)媒體權威被質疑

而情緒的加強也開始反作用於媒體,而許多的媒體——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自媒體,都是"後真相"的推動者。他們為了點擊量、瀏覽量,主動迎合大眾的情緒,無論是恐慌、焦慮、憤怒還是其他的情緒,哪怕它們的文章違背事實、反邏輯。

更加嚴重的則是權威的潰敗。

人們對世界的認知樹立於權威之上,網際網路信息去脈絡、難追溯來源、噪訊過大、很難討論比較中間立場的特點讓權威難以有很好的立足之地;而網絡上由於"把關人"的缺失,發表的言論沒有經過篩選便可被所有人看到,這樣便造就了一批網絡上的意見領袖,他們的受眾更傾向於看重"誰說的"而不是 "說什麼",他們大多都抱著"我支持的人所說的就是真"的心態去參與網絡輿論。而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下傳統權威媒體的作用也在不斷被削減,而他們的權威也在被質疑。

疫情期間對於雙黃連的恐慌性搶購是 "權威"報導的失誤。誠然作為權威報導這一個新聞時候相對嚴謹地採用"抑制"而不是"預防"、"治癒"這些詞彙,但是隨著各路媒體對於這個新聞報導,這一新聞也逐漸失真。這些報導迎合了大眾對於一勞永逸的免疫病毒的期待,讓人們相信存在一種藥物能夠直接殺死病毒(然而這目前病理學沒有證明這一點)。一方面,哄搶雙黃連現象蔓延,另一方面,更多的人直接拿出雙黃連有效的證據作為其能治療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的理由。當最後《人民日報》澄清真相時後果已經十分嚴重,權威一個小小的失誤在網絡中就會被無限放大和擴散,網絡傳播的廣泛性所導致的結果也是所有人無法料想到的。

一次次反轉新聞的出現,每一次出現都是在削弱媒體的權威地位,而這樣的情況如果越發嚴重,很有可能導致民眾的信任危機,人們可能寧願相信道聽途說的內容也不相信媒體報導的情況,"陰謀論"相關的言論則會充斥網絡,這也是"後真相"的重要表現。

(三)群體的盲目行動

2016 年英國脫離歐盟舉行全民公投,最終留歐派的擺數據、講事實的平鋪直敘敗給了脫歐派的情緒煽動。直到結果出來之後,輿論一片譁然,人們明白自己成了罔顧真相被情緒煽動的傀儡。自此,"後真相"一詞在各路媒體頻繁現身,並被《牛津大辭典》選為年度詞彙。而後的美國競選,傳統媒體一致看好的國務卿希拉蕊則是輸給了黑馬川普,這一連串的反轉並不是少數人的決定,而是大多數人的想法,也許有很多事後諸葛亮會分析原因,但是當我們身處其中卻發現自己也無法掙脫。

網絡在瓦解權威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帶有主觀和目的性的信息,信息的發布者只會讓我們看到他們想讓我們看到的,同時我們在獲取信息時也會習慣性忽略掉與自己意見相違的信息, 而大數據和算法的推出也加劇了"回聲室效應"。人們渴望歸屬感,因此網絡給他們推送感興趣的信息,而這樣的推送也使得這些相同興趣的人聚集在一起,引用黑格爾《主人與奴隸》中的論述 ,人類渴望被擁有同等意識和主體地位的他者所承認,這種渴望使個人陷入衝突,並最終導致優越感。

人們渴望歸屬感,渴望認同,因此選擇藉助不同的文化符號形成了各自的圈子,在相同的文化符號下與擁有相同愛好的人形成群體,得到歸屬感。在"後真相"的網絡中,作為說理的重點和基礎的邏輯被忽視了,取而代之的則是身份的認同和情緒,在網絡上兩個人很有可能因為喜歡一件相同的事物而成為很好的朋友,又或者因為討厭一件相同的事物而結識,這樣簡單的認同感造就了網絡上紛繁複雜的圈子和派系,而"派系"這種非正式組織可以把人們連接為具有共同規範、價值、導向和亞文化的凝聚子群,這樣的組織也具有群體的特點。

但是群體的特點就是容易出現群體性的盲從和引導,網絡上的從眾心理不會消失,反而會更加嚴重,群體性的極化現象會成為協商群體的常態,群體會變得衝動,焦躁和更容易接受暗示和輕信等各種不理智的行為,而當今網絡上的的表現也證明了這一點:兩個明星的粉絲可能就因為一個莫名其妙的話題而互相抨擊,而針對某一個現象的爭論也很容易造成站隊和爭吵。而爭吵到最後雙方卻不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爭吵。而被有意引導的群體更是會做出旁人無法理解的舉動,例如在疫情期間聽信5G數據傳播病毒謠言而去燒毀基站,對川普關於新冠病毒對中國的抹黑無理由的相信,這樣的人不是單獨的個體,而是龐大的一個人群,在他們自己看來他們認為的就是正確的,而無腦跟隨群體也引發了荒謬可笑的事件。

但是群體的特點就是這樣,沒有人能脫離群體,每一個人都身處許多的群體中,我們也永遠不知道自己參與的行動在旁人看來是如何荒謬和可笑,我們只是堅定的認為我們人多,我們的聲音就大,我們做的就一定正確,我們身處群體,身邊也大多都是同行者,我們接受到的也大多都是相同的聲音,而在信息不完整的情況下很難做出正確的抉擇,唯一的辦法便是跟隨大流,成為其中一員。

二、網絡輿論後真相的對策

後真相時代的公眾訴求體現為觀點、情感與利益的表達優先於對真相的追尋。公眾訴求的表達方式作用於輿論的形成與發展,使後真相時代輿論發展容易發酵、難以預測,尤其在公眾輿論表達偏於情緒化、缺乏理性判斷的情況下,這使得"後真相"時代的輿論具有情緒化與盲目跟風、輿論內容真假相伴、情感煽動性、輿情反轉性等特點。對於這樣的現象,受眾和媒體都需要做出改變。

(一)受眾

對於網絡的受眾來說,網絡是我們無法避免的,沒有個體可以脫離社會獨自生存,我們時時刻刻都在接受信息,被這些信息和輿論所影響。面對這樣後真相的情況,我們需要做到:面對一件事情不是第一時間反應,而是小心的求證和尋找資料,不相信單方面的報導,多質疑和獨立思考。

《讓子彈飛》裡有一句話"讓子彈飛一會",讓子彈飛一會才能知道子彈是否打中目標,讓事件經過調查之後再做出理智的評論。我們可以稍微的延遲一下自己對信息、新聞、八卦的滿足感,推後一天再來看當今這些層出不窮的信息,因為隔一天之後,正面觀點+基本事實(常識)+反面觀點就都出來了 ,而這時我們就可以對這件事情形成完整的印象了,而不是像當今一樣到處都是反轉新聞,對於媒體和受眾都是信任的挑戰。

對於意見領袖保持一定的警惕和懷疑,不要完全相信他人所說的話,因為沒有人能知道他們到底是為了什麼意圖而發表的言論,提升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在網絡上波濤洶湧的言論中選擇隨大流而迷失自我,陷入無腦的狂熱。務實辨證的看待一切,三思而後行。

(二)媒體

對於媒體來說,提高媒體人的媒介素養則是如今最為重要的,隨著自媒體的普及範圍越來越大,對自媒體的要求也隨之提高,新的媒體人應當堅守新聞專業主義,為社會和網絡上的新聞負責,為公眾提供完整清晰的真相,而不是去為了吸引關注而譁眾取寵,誘導和操控民眾情緒。

媒體的作用是幫助公眾了解事實和真相,所以在當今的社會中,新聞媒體需要做的就是幫助公眾重塑真相的概念,建立起民眾對媒體的信任,建設出一個健康的網絡環境。

參考文獻

[1]侯耀文."後真相"語境下中國抗疫的話語維護[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02):31-40.

[2]王婷婷.淺析後真相時代媒體的情感表達[J].科技傳播,2020,12(10):96-97.

[3]Elliot O'Donnell,劉學蔚.否思"後真相":基於李普曼輿論學視角[J].新聞與傳播評論,2020,73(03):5-14.

[4]王燁文."後真相"現象產生的原因及應對策略[J].中國報業,2020(08):62-63.

[5]楊欣."後真相"時代的輿情挑戰及其長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下教育的反思與擔當[J].思想教育研究,2020(04):31-36.

[6]關倩,紀楠.後真相時代新聞專業意識的堅守[J].視聽,2020(04):211-212.

[7]關琮嚴,魏驪臻.後真相語境下輿論話語的邏輯新變[J].新聞戰線,2020(04):99-102.

[8]馬璇,焦寶.後真相時代次生輿情的成因及其應對[J].中州學刊,2019(12):167-172.

[9]王佳倩."後真相"時代網際網路輿論芻議——以"重慶公交墜江"事件為例[J].新聞前哨,2020(03):66-67.

[10]謝雪梅,寧茜茜.基於前景理論的反轉網絡輿情監管三方演化博弈分析[J].情報探索,2020(05):1-8.

[11]錢亦蕉.後真相時代反轉現象剖析及主流媒體的應對[J].青年記者,2020(13):47-49.

[12]匡文波.新媒體概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3)

[13]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3)

[14]彭蘭.網絡傳播概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8)

[15]劉勇媒介素養概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8)

[16]烏合之眾[M]. 中央編譯出版社 , 古斯塔夫·勒龐, 2004

相關焦點

  • 「後真相」時代的新聞產生與公共輿論:情感與真相的角逐
    2018年4月22日上午,由上海師範大學光啟國際學者中心主辦的「『後真相』時代的新聞產生與公共輿論」工作坊會議在上師大文科實驗樓光啟學術報告廳舉行。會議分為專場討論和圓桌討論兩個部分。專場討論中,發言的學者們以過去一年間的熱點新聞案例為依據,從不同視角切入進行學術研討,解析「後真相」時代的新聞現象與特點,發言結束後由評議人進行點評和提問。
  • 每日考點 | 後真相時代下的輿論特點以及引導策略
    二、「後真相」時代網絡輿論的特點  (一)傳授關係更加複雜,理性討論讓位於情感訴求   一方面,信息傳播的碎片化、海量化以及傳播者對於進入傳播渠道信息的隨意性,使得普通民眾很難有獲取和駕馭這些信息的能力,並從中分析抽取真相,因此在一個輿論事件中,公眾更多地停留在對於新聞本身的情感消費上。
  • 李期鏗丨「後真相時代」的美國輿論生態場
    「真相凋零」和輿論極化狀態給美國的國家治理和外交關係帶來挑戰。北京外國語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李期鏗認為,在現代主義興盛的時代,客觀事實是新聞報導的生命,這也是西方「客觀新聞學」理念的精髓所在。然而,「後真相」卻印證了新聞事實紐帶的斷裂。
  • 後真相時代的輿論反轉
    |後真相時代 | 媒體把關人 日前,廣州市方圓實驗小學一名教師涉嫌體罰學生致其吐血事件備受關注。 3、後真相時代的群體極化 在後真相時代,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比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受眾容易被情緒裹挾,傾向於選擇他們願意看見和相信的事實
  • 《後真相時代》了解競爭性真相,避免情感隨輿論而動
    「後真相」,就是真相和邏輯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被忽視,而情感煽動主導輿論的情形。當生活中的一切以「後真相」的形式出現,我們的生活將變成楚門的世界。明星有人設,品牌有故事,自媒體寫作也要有定位。這個時代的一切熱衷於展示自己的單一面,並為此賦予意義,仿佛這樣就可以為情感加碼。多樣化的網際網路時代,許多人事物變成了單一面的平面化形象,真實不再是真相。
  • 後真相時代,新聞媒體如何重塑話語權?
    當今的網際網路,情緒與主觀判斷充斥其間,影響著網絡生態。後真相時代,主觀臆斷的權重,高於對客觀事實的認知。對受眾注意力的爭奪,網絡輿論場中的吃瓜群眾,在媒體和相關機構未查明事實全貌的情況下,斷章取義,造成網絡謠言和輿論走偏、失焦。
  • 《後真相時代》解讀娛樂熱點事件中,吃瓜群眾的情緒主導輿論現象
    這種真相和邏輯被忽視,情緒主導輿論的情形被我們稱為"後真相時代"。《後真相時代》作者:赫克託·麥克唐納英國作者赫克託·麥克唐納的《後真相時代》一書中指出,真相是個多面體,別有用心者只描繪其中的一面,因而我們必須擦亮雙眼,看清真相是如何被別有用心者挑選、加工和塑造的。
  • 從"湯蘭蘭案」看如何看待後真相時代的「真相」
    然而,這並非是一則單純的輿論監督事件。對未成年人隱私的公開,帶有審判傾向的春秋筆法,不夠完全的案件調查……不同於「呼格吉勒圖案」、「聶樹斌案」,公眾對於媒體在此事件中所起作用的評價,大相逕庭。對於此案中,記者的角色究竟是更貼近為探究真相振臂疾呼的正義使者,還是道德抑或專業度缺失的不合格媒體人?
  • 如何在「後真相」時代堅守新聞真實
    「後真相」一詞是在英國脫歐和美國總統大選這兩次極具爭議性的事件下產生的,之後迅速躍入人們視線。「後真相」時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在資訊時代對媒體和公眾發起了挑戰。媒體和媒體人如何在這個紛繁複雜的「後爭相」時代堅守新聞真實,值得深思。
  • 《後真相時代》討論的是「後真相」還是「真相」?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本人被《後真相時代》吸引實在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謠言、誤傳、10萬+、陰謀論、帶節奏、病毒營銷……劇情總反轉,頻繁被打臉,真相何在?」看到出現在封面的上述介紹,我當然很有興趣從這本書中探尋這一問題的答案。但不幸的事實是,《後真相時代》和「後真相時代」相差了十萬八千裡。說得再明白點,本書根本無意於討論什麼「後真相時代」。
  • 後真相時代與打工人的狂歡
    隨即以「打工人」為主題的再創作迅速躥紅網絡,持續刷屏,熱度不減反增。混跡職場的年輕人,紛紛將職場的辛苦,生活的無奈,以調侃、自嘲的方式編寫成各種段子。大家瘋狂轉發、熱烈討論、頻頻點讚的背後,是所有職場人對生活現狀的共鳴。很多年輕人端坐在有空調的辦公室裡,喝著咖啡,敲著鍵盤,以職場白領自居,而一句「打工人」讓很多職場人「扎心」地認識到自己生活的真相。
  • 後真相時代,得看這本《後真相時代》|薦書
    當然不論「真相」或是「後真相」都是考試中常見的內容,如果很不幸已經忘記了,那麼下面的連結可以幫你想起來~戳這→新傳必考熱點知識精講 | 後真相時代在我看來,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講,《後真相》這本書所探討的內容我們公認的「後真相」一詞的內涵並不完全相同。「後真相」的定義一般指「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
  • 後真相時代的真相構建與公眾參與
    「後真相時代」成為對當下媒體環境的基本表述[18]。這種基於媒體的視角的公眾無力觀,無異於網際網路時代對於「魔彈論」的包裝再利用,將公眾置於新聞專業主義與新聞客觀屬性的對立面,實際否認了公眾在新聞求真過程中的能動作用,仍然將媒體視為唯一的真相探尋者,無疑在當下的傳播環境中缺乏解釋力。
  • 「後真相時代」,需要多一點耐心
    輿論被引爆,乘客被指「冷血」。12月14日晚,當事乘客桂先生報警,稱自己是網絡視頻中的當事人,可他並沒有接到任何網約車司機尋求幫助的電話和信息,警方隨即介入調查。為什麼在信息技術如此發達、信息傳播如此高效的時代,真相距離每個人反而越來越遠呢?在「後真相時代」,真相已經不止一個,每件事都可能出現無數個競爭性真相。我們面臨的信息已經從扁平化上升到立體化,在對待所謂的真相時,我們再也不能簡單地選擇接受或相信。讓真相飛一會,其實更需要的是大家多一點耐心和求證精神。
  • 《後真相時代》:四種真相,為我們揭示,隱藏在真相背後的真相
    兩天後,網絡轉發大量視頻,標題為《疑因妻子遊泳時被撞到,男子竟在遊泳池中按著小孩打》,視頻內容是安穎彥被男孩碰撞後,喬偉毆打男孩。視頻的廣泛傳播,使安穎彥和喬偉成為眾矢之的。8月25日,因難以承受輿論壓力,安穎彥在服食500粒安眠藥後自殺。然而,網絡上所轉發的視頻,是經過剪輯的。實際情況是,安穎彥夫婦與男孩發生衝突前,男孩對安穎彥做出了不雅行為,並拒絕道歉。
  • 衝浪於「後真相」時代
    當信息匯為海洋,輿論席為狂瀾,便三人成虎,眾口鑠金;當世界褪去有序的色彩,叵測之人將任意塗改;當我們輕易相信「真相」,真相便只能沉默。我們如同洋中小舟被海流任意推動,但我們仍然可以調整自己駕駛的方向,在信息聚為海洋的今天,我們曾執守的觀念將被引向何方?   如今的信息流覆蓋在後真相時代上。
  • 後真相時代下機構媒體應對策略研究
    正是因為機構媒體高度關注受眾心理,保持與受眾的緊密感,才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受眾的參與感,讓廣大公眾跟隨機構媒體一起挖掘事實的真相。 三、後真相時代:機構媒體如何應對虛假新聞? 如何有效地對虛假新聞進行回應:在「後真相時代」我們應該如何有效的去引導受眾泛濫的情感,從而更好的契合大眾對信息的接受度。
  • 2019年高考作文練習:「後真相」時代真相何在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真相還沒有來得及展開,便被人們丟到腦後了,真想變得越來越次要。對此你有怎樣的看法,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於800字。(3)文體不限,詩歌除外。【優秀作文】「後真相」時代真相何在「後真相」,這個詞當前在西方引起很多學者的議論,德國語言協會還將這個詞評為德國2016年度熱詞。在近日閉幕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以下簡稱慕安會)中,這一熱詞不僅是慕安會年度安全報告的主題詞之一,也成為會議討論的熱點議題。過去一年,德國總理默克爾曾多次提及這個詞。
  • 新媒體時代應警惕「後真相」現象
    文 / 金澤香學者藍江在《後真相時代意味著客觀性的終結嗎》一文中不無擔憂地表示:在今天,更容易影響人的行為決策的不再是客觀事實,而是內心的信仰和情感依靠,人們不是在理性分析和判斷數據基礎上做出決定,而是轉向內心中的立場和情感。這是一個立場先於真相的時代,也就是被媒體高呼的「後真相」時代。何謂後真相?
  • 後真相時代,企業公關傳播到底該怎麼做?
    更加可怕的是,人們已經失去了對真相的探究之心,見風就是火任憑情緒和自以為是的事實妄加宣洩,我們已經進入了後真相時代。1. 後真相時代有多少人是牆頭草吃瓜群眾已經佔領高地的年代,一個熱點新聞霸屏後,大家都是什麼反應?重慶公交車事件真相一波三折、金庸先生在去世前已經被死亡了20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