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真相時代,得看這本《後真相時代》|薦書

2021-01-07 胡師姐北大新傳考研

本期推薦

豆瓣評分:7.4

上架時間:2019年7月

優點:很新、很好讀,良心素材庫

槽點:書名翻譯有炒作之嫌

作為「課外書」,閱讀《後真相時代》足夠的輕鬆愉快,但同時它所蘊含的內容也並不膚淺。

它並非是寫給想要學習新聞傳播學相關知識的學子們的教材,所以在整本書中,你可能很難找到對於概念的說明或者充滿邏輯的思辨,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的例子,或者說,短小的故事。

書的開篇就用「安第斯山脈的藜麥」揭示「真相的複雜性」;用「女性峰會上的純男性討論組」的照片論述信息背景的重要性;通過「梅根法」的形成揭示「命名」的重要性。

尤其對考生而言,這是一本難得的「素材庫」,關於新聞真相、新聞反轉、謠言、誤傳、帶節奏、陰謀論等一系列概念的案例都可以從中找到用以說明的案例。

當然我們不能直接把這些故事放在答題卡上,但是它們能將晦澀的、幹硬的概念變成自然流暢的表述,不僅能輔助你對概念的消化,在答題中將理論見諸筆端時,也多了一份生動明快的色彩。

畢竟,本書的作者赫克託·麥克唐納並非傳播學學者,而是商業諮詢領域的大師,他的日常工作就是為企業講出適合他們目標的好故事。在書的結尾,他定義自己為「故事的講述者」和「洞察思想的收集者」。這本充滿案例的,簡潔卻有力的書證明了作者的自我判斷。

本書作者赫克託·麥克唐納

(來源:搜狐網)

從這種謀篇寫法中而「講故事」和「信息收集」正是每個新聞學子都應當具備的能力,也是各校業務課考察的重點能力。舉個例子——在從幾萬字的材料中總結整理出一篇僅有五百字還能奪人眼球的消息,這正是此兩種能力的體現。

那麼麥克唐納是如何講述這個關於「真相」的故事呢?他做的足夠簡單。整本書只圍繞一個概念——「競爭性真相」展開。這是作者自創的概念,他認為「一組具有同等真實性的,用以描述一個人、一起事件、一個事物或一項政策的方式」是一組「競爭性真相,」隨後他再細化了自己的概念,把競爭性真相細化為「片面真相」、「主觀真相」、「人造真相」、「未知真相」四個種類,然後再每章之中再分別論述。

在每章之中,麥克唐納都以簡短的故事進行引入,隨後又根據使用真相的方法區分了不同的策略,並分別予以了支持案例,最後以簡明的「對現實的意義收尾」。這種簡單而明晰的結構也使得閱讀的過程變得流暢。

我相信,疲憊的評卷過程中的閱卷老師也需要這樣一份擁有良好閱讀體驗的答案。把握並解釋題目中的核心概念,再進行拆分,對於每一個子概念進行論述,當然也要加入案例和故事來佐證自己,最後別忘了回歸現實和意義。

最後,這裡有一個善意的提醒:請把《後真相》僅作為課外書來進行閱讀。它並非嚴肅的學術著作,它的寫作重點是展現「真相的多面性」,並且通過實例告訴讀者現實中這樣的多面性是如何被運用的。

事實上,本書大概只在譯本的標題中提到了「後真相」一詞,而英文原本的標題則叫做《Trust》,並沒有「post-」的前綴。如果按照書中的思路去比對作答有關「後真相」的題目,大概會不合要求。

當然不論「真相」或是「後真相」都是考試中常見的內容,如果很不幸已經忘記了,那麼下面的連結可以幫你想起來~

戳這→新傳必考熱點知識精講 | 後真相時代

在我看來,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講,《後真相》這本書所探討的內容我們公認的「後真相」一詞的內涵並不完全相同。

「後真相」的定義一般指「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

在這一定義中,「情感」和「輿論」兩個詞是重點。受眾相對於事件的真實性更重視其內容是否能夠宣洩自己的情感。可以說,「後真相」概念更重視「真相」和「公眾」之間的充滿張力的關係。

這樣的案例在「後真相」被提出後的幾年內屢見不鮮。2018年的「王鳳雅」案,「湯蘭蘭」案由於涉及「重男輕女」,「性侵女童」等社會議題,一時引發群情激奮,但其後被調查發現與事實真相不符。

(圖源自網絡)

而關於後真相的研究也並未停止。清華大學史安斌教授用「後真相」的概念去分析了疫情期間人們對於深奧的醫學名詞的過分反應;而武漢大學Elliot O'Donnell、劉學蔚兩位教授對於「後真相」這一概念進行了否思:借鑑李普曼的輿論學理論視角對後真相的定義進行批判性反思發現:輿論形成的最大動因是「虛構」,而不是「客觀事實」。

但在這本被翻譯為《後真相》的書中,更多的並不是對「後真相」的研究。麥克唐納所強調的是真相的「多面」,並且細緻的剖析了在商業中、政治中、新聞中甚至日常交流中,真相在如何被策略的使用。

不論是從案例選用還是從謀篇布局上來看,他的關鍵詞正如其書名一樣是「真相」,更進一步的說,是作者自己定義的新概念「競爭性真相」。而這一概念更重視的是「真相」自己和自己的關係,或者說,關注現實中所呈現「什麼是真相」的問題。

(圖源自網絡)

但不論是「後真相」還是「競爭性真相」,都確實是我們當前所處的信息媒體環境的特點,並且這兩個概念也可以在相互的比照中加深理解。「後真相」時代所用的能夠激發民眾情緒輿論的一大方法,就是將事件剪裁後再輸送給大眾。

而如何裁剪真相,就涉及到了真相本身的「競爭性」,不論是有意的忽略事件背景,或是改變統計的數字量,還是根據情況解釋定義……這些所用到的策略則都被《後真相》一書整理分析,並用輕快的案例包裹著送到了讀者面前。

雖然「競爭性真相」目前還並非學界公認的理論性概念,但是它確實可以更進一步的幫助我們理解和思考有關於「後真相」的相關問題,更進一步的,對於理解「新聞真實」這一新聞學必考概念的含義及其發展也有很大的幫助。何況《後真相》還提供了極佳的案例庫和行文布局指導,並不需要過多的腦力損耗。

關於「真相」「後真相」或「後真相」有任何想要探討的話題,都可以在留言區探討~

參考文獻:

[1]Elliot O』Donnell,劉學蔚.否思「後真相」:基於李普曼輿論學視角[J].新聞與傳播評論,2020,73(03):5-14.

[2]史安斌. 疫情後真相、後權威和後情感[N]. 環球時報,2020-04-24(015).

[3]胡翼青.後真相時代的傳播——兼論專業新聞業的當下危機[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54(06):28-35.

相關焦點

  • 《後真相時代》討論的是「後真相」還是「真相」?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本人被《後真相時代》吸引實在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謠言、誤傳、10萬+、陰謀論、帶節奏、病毒營銷……劇情總反轉,頻繁被打臉,真相何在?」看到出現在封面的上述介紹,我當然很有興趣從這本書中探尋這一問題的答案。但不幸的事實是,《後真相時代》和「後真相時代」相差了十萬八千裡。說得再明白點,本書根本無意於討論什麼「後真相時代」。
  • 「後真相時代」的美國大選
    原標題:「後真相時代」的美國大選辯論結束後的媒體反映和民眾熱議,更多地討論兩人的表現方式、表演技能、儀容儀態。除了少數傳統媒體還在查證事實,監督兩人的言辭是有理有據還是隨意編造,更多的媒體和觀察者更熱衷鑑賞「金句」,看是否一句話就能把對方打趴下。所有這些,都表明人們在觀看一場辯論戲劇,而不是事關國家前途的政治頭腦風暴。這正是「後真相時代」的西方政治風景。
  • 衝浪於「後真相」時代
    當信息匯為海洋,輿論席為狂瀾,便三人成虎,眾口鑠金;當世界褪去有序的色彩,叵測之人將任意塗改;當我們輕易相信「真相」,真相便只能沉默。我們如同洋中小舟被海流任意推動,但我們仍然可以調整自己駕駛的方向,在信息聚為海洋的今天,我們曾執守的觀念將被引向何方?   如今的信息流覆蓋在後真相時代上。
  • 後真相時代的真相構建與公眾參與
    比爾·科瓦齊與湯姆·羅森斯蒂爾在《真相:信息超載時代如何知道該相信什麼》[19]一書中,提出「懷疑性認知方式」的六步原則,即:第一,接觸到的內容是什麼;第二,信息是否完整,如果不完整,缺失什麼;第三,信源是誰/什麼,為何相信他;第四,證據是什麼並且是怎樣核實的;第五,其他可能性解釋或理解是什麼;第六,我有必要知道這些信息嗎?
  • 後真相時代的真相——《未必說出是詩意》有感
    這次葉匡政老師在西安方所《未必說出是詩意》的報告中談到了「後真相時代」的問題。無疑,真相問題已經成了這個時代當下最突出也是最窘迫的問題,整個社會經歷了從未有過的困惑、糾結和撕裂。這其中分歧的源頭就來自對「真相」的認知。
  • 從"湯蘭蘭案」看如何看待後真相時代的「真相」
    然而,這並非是一則單純的輿論監督事件。對未成年人隱私的公開,帶有審判傾向的春秋筆法,不夠完全的案件調查……不同於「呼格吉勒圖案」、「聶樹斌案」,公眾對於媒體在此事件中所起作用的評價,大相逕庭。對於此案中,記者的角色究竟是更貼近為探究真相振臂疾呼的正義使者,還是道德抑或專業度缺失的不合格媒體人?
  • 後真相時代:真相如何被操控?我們如何去思考?
    仔細看新聞,原來那些假奶粉是一種蛋白固體飲料,它的成分與奶粉有些天壤之別。但是為什麼眾多家長願意為它買單呢?原因就在於母嬰店裡的店員故意混淆奶粉和蛋白粉的概念。把這款沒有什麼營養價值的產品說成是最好的奶粉,而且聲稱奶粉過敏寶寶也能喝。當然價格也賣得挺貴,很多家長不明事理,紛紛掏錢買單。發生這樣的事,我們沒法抱怨這些家長。因為在生活中,這樣的坑實在是太多了。
  • 新媒體時代應警惕「後真相」現象
    文 / 金澤香學者藍江在《後真相時代意味著客觀性的終結嗎》一文中不無擔憂地表示:在今天,更容易影響人的行為決策的不再是客觀事實,而是內心的信仰和情感依靠,人們不是在理性分析和判斷數據基礎上做出決定,而是轉向內心中的立場和情感。這是一個立場先於真相的時代,也就是被媒體高呼的「後真相」時代。何謂後真相?
  • 後真相時代與打工人的狂歡
    很多年輕人端坐在有空調的辦公室裡,喝著咖啡,敲著鍵盤,以職場白領自居,而一句「打工人」讓很多職場人「扎心」地認識到自己生活的真相。當然「不拼爹,不拼娘」靠自己辛勤工作,努力掙錢生活的打工人是值得尊重的。然而,很多年輕人卻沉迷於「喪文化」,在面對生活困境和職場壓力時,他們沒有去提升自己,改變現狀,而用悲觀、頹廢的情緒吐槽發洩,躲在網際網路的背後,逃避真實的世界。
  • 2019年高考作文練習:「後真相」時代真相何在
    【優秀作文】「後真相」時代真相何在「後真相」,這個詞當前在西方引起很多學者的議論,德國語言協會還將這個詞評為德國2016年度熱詞。在近日閉幕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以下簡稱慕安會)中,這一熱詞不僅是慕安會年度安全報告的主題詞之一,也成為會議討論的熱點議題。過去一年,德國總理默克爾曾多次提及這個詞。
  • 《後真相時代》:別急著「站隊」,有些真相會「說謊」
    所以,是真相會說謊嗎?實際上,不只這一個事件,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玩起了講故事的套路。隨著事件的發掘,不少新聞開始變得像是作家筆下的懸疑小說,接連不斷的反轉撩撥著大眾輿論的風向。這其實是一種被稱為「後真相(Post-truth)」的傳播現象,指的是人們的注意力不再集中於真相本身,而被情緒和個人信仰所牽引形成輿論。
  • 後真相時代,如何避免信息蒙蔽?
    隨著網際網路的廣泛應用,我們進入了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通過各種媒介,主動或被動地接收著各種信息。但是,對我們來說,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真實的。海量的信息裡也摻雜著大量無效、虛假、低質量的信息。因此,有人說,今天的時代,已經成為了「後真相時代」。01什麼是「後真相時代」?
  • 如何在「後真相」時代堅守新聞真實
    「後真相」一詞是在英國脫歐和美國總統大選這兩次極具爭議性的事件下產生的,之後迅速躍入人們視線。「後真相」時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在資訊時代對媒體和公眾發起了挑戰。媒體和媒體人如何在這個紛繁複雜的「後爭相」時代堅守新聞真實,值得深思。
  • 「後真相」時代的網絡輿論
    摘要:2016 年《牛津詞典》將"後真相"定為年度關鍵詞,這個詞就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後真相"的定義為"情感及個人信念較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而在如今的"後真相"時代,我們正在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來對待新聞:表達情緒,忽略事實。
  • 《後真相時代》:四種真相,為我們揭示,隱藏在真相背後的真相
    競爭性真相能夠對人的思想和行動,形成不同的影響,在道德上是中性的,可能善意,也可能惡意,就好像同一把劍,俠客用來救人,而強盜則用來殺人。赫克託麥克唐納是全球知名的商業資訊專家,為世界上很多頂尖企業提供諮詢服務。他所寫《後真相時代》一書,通過大量事例,為我們講述了四種競爭性真相,分別是片面真相、主觀真相、人造真相、未知真相。
  • 後真相時代,每逢大事為什麼劇情總是反轉得這麼快?
    網際網路時代,新聞劇情總是反轉得這麼快,那什麼才是真相?所謂真相,本出自佛教用語。猶言本相,實相。後指事物的本來面目或真實情況。人類進化的過程就是探尋真相的過程。前網際網路時代,人們更相信權威說的就是真相;到了人人都可以直播的自媒體時代,每逢大事必有反轉,人們追求速度,新聞論秒殺,真相卻更撲朔迷離。第一時間傳播的重大新聞往往會迅速出現反轉。
  • 《後真相時代》了解競爭性真相,避免情感隨輿論而動
    「後真相」,就是真相和邏輯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被忽視,而情感煽動主導輿論的情形。當生活中的一切以「後真相」的形式出現,我們的生活將變成楚門的世界。明星有人設,品牌有故事,自媒體寫作也要有定位。這個時代的一切熱衷於展示自己的單一面,並為此賦予意義,仿佛這樣就可以為情感加碼。多樣化的網際網路時代,許多人事物變成了單一面的平面化形象,真實不再是真相。
  • 《後真相時代》或許可以告訴我們一些真相!
    【羅玲專欄】 《後真相時代》或許可以告訴我們一些真相原創作者|羅玲「後真相」是指一些人為了自身利益,無視客觀事實,盲目迎合受眾的情緒與心理,使用斷言、猜測、感覺等表達方式,強化、極化某種特定觀點,攻訐抹黑對手,或博取眼球效應和支持率。2016年11月22日,牛津字典宣布,「後真相」(post-truth)是其年度詞。
  • 《後真相時代》:我們選擇站隊立場,卻被無情打臉
    這和最初媒體們瘋傳的秘魯人沒了藜麥,活不下去的內容,完全相反。後真相時代,那些被加工過的「真相」,反而給當事人造成了更大的壓力。歐洲人因為吃了秘魯人的口糧而感到「內疚」,而秘魯人因為藜麥銷量大不如前而感到頭疼。
  • 《後真相時代》:面對真相,你選擇接受事實,還是堅持個人意願?
    「有他陪我,騙就騙了吧」……在事實面前,真相對他們已經不重要了,他們需要情感寄託。我們自認為盡了孝,保證父母吃飽穿暖,可是否做到了順?順更多的是陪伴與關懷。有多久沒有陪陪自己的父母了?又有多久沒有給他們打過電話了?年老的父母需要陪伴與關懷,這是他們的情感訴求。這本應該是子女的責任,卻讓其他人鑽了空子。因為有了情感缺口,所以才有一些「甘願上當」也不在意真相的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