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薦
豆瓣評分:7.4
上架時間:2019年7月
優點:很新、很好讀,良心素材庫
槽點:書名翻譯有炒作之嫌
作為「課外書」,閱讀《後真相時代》足夠的輕鬆愉快,但同時它所蘊含的內容也並不膚淺。
它並非是寫給想要學習新聞傳播學相關知識的學子們的教材,所以在整本書中,你可能很難找到對於概念的說明或者充滿邏輯的思辨,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的例子,或者說,短小的故事。
書的開篇就用「安第斯山脈的藜麥」揭示「真相的複雜性」;用「女性峰會上的純男性討論組」的照片論述信息背景的重要性;通過「梅根法」的形成揭示「命名」的重要性。
尤其對考生而言,這是一本難得的「素材庫」,關於新聞真相、新聞反轉、謠言、誤傳、帶節奏、陰謀論等一系列概念的案例都可以從中找到用以說明的案例。
當然我們不能直接把這些故事放在答題卡上,但是它們能將晦澀的、幹硬的概念變成自然流暢的表述,不僅能輔助你對概念的消化,在答題中將理論見諸筆端時,也多了一份生動明快的色彩。
畢竟,本書的作者赫克託·麥克唐納並非傳播學學者,而是商業諮詢領域的大師,他的日常工作就是為企業講出適合他們目標的好故事。在書的結尾,他定義自己為「故事的講述者」和「洞察思想的收集者」。這本充滿案例的,簡潔卻有力的書證明了作者的自我判斷。
(來源:搜狐網)
從這種謀篇寫法中而「講故事」和「信息收集」正是每個新聞學子都應當具備的能力,也是各校業務課考察的重點能力。舉個例子——在從幾萬字的材料中總結整理出一篇僅有五百字還能奪人眼球的消息,這正是此兩種能力的體現。
那麼麥克唐納是如何講述這個關於「真相」的故事呢?他做的足夠簡單。整本書只圍繞一個概念——「競爭性真相」展開。這是作者自創的概念,他認為「一組具有同等真實性的,用以描述一個人、一起事件、一個事物或一項政策的方式」是一組「競爭性真相,」隨後他再細化了自己的概念,把競爭性真相細化為「片面真相」、「主觀真相」、「人造真相」、「未知真相」四個種類,然後再每章之中再分別論述。
在每章之中,麥克唐納都以簡短的故事進行引入,隨後又根據使用真相的方法區分了不同的策略,並分別予以了支持案例,最後以簡明的「對現實的意義收尾」。這種簡單而明晰的結構也使得閱讀的過程變得流暢。
我相信,疲憊的評卷過程中的閱卷老師也需要這樣一份擁有良好閱讀體驗的答案。把握並解釋題目中的核心概念,再進行拆分,對於每一個子概念進行論述,當然也要加入案例和故事來佐證自己,最後別忘了回歸現實和意義。
最後,這裡有一個善意的提醒:請把《後真相》僅作為課外書來進行閱讀。它並非嚴肅的學術著作,它的寫作重點是展現「真相的多面性」,並且通過實例告訴讀者現實中這樣的多面性是如何被運用的。
事實上,本書大概只在譯本的標題中提到了「後真相」一詞,而英文原本的標題則叫做《Trust》,並沒有「post-」的前綴。如果按照書中的思路去比對作答有關「後真相」的題目,大概會不合要求。
當然不論「真相」或是「後真相」都是考試中常見的內容,如果很不幸已經忘記了,那麼下面的連結可以幫你想起來~
戳這→新傳必考熱點知識精講 | 後真相時代
在我看來,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講,《後真相》這本書所探討的內容我們公認的「後真相」一詞的內涵並不完全相同。
「後真相」的定義一般指「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
在這一定義中,「情感」和「輿論」兩個詞是重點。受眾相對於事件的真實性更重視其內容是否能夠宣洩自己的情感。可以說,「後真相」概念更重視「真相」和「公眾」之間的充滿張力的關係。
這樣的案例在「後真相」被提出後的幾年內屢見不鮮。2018年的「王鳳雅」案,「湯蘭蘭」案由於涉及「重男輕女」,「性侵女童」等社會議題,一時引發群情激奮,但其後被調查發現與事實真相不符。
而關於後真相的研究也並未停止。清華大學史安斌教授用「後真相」的概念去分析了疫情期間人們對於深奧的醫學名詞的過分反應;而武漢大學Elliot O'Donnell、劉學蔚兩位教授對於「後真相」這一概念進行了否思:借鑑李普曼的輿論學理論視角對後真相的定義進行批判性反思發現:輿論形成的最大動因是「虛構」,而不是「客觀事實」。
但在這本被翻譯為《後真相》的書中,更多的並不是對「後真相」的研究。麥克唐納所強調的是真相的「多面」,並且細緻的剖析了在商業中、政治中、新聞中甚至日常交流中,真相在如何被策略的使用。
不論是從案例選用還是從謀篇布局上來看,他的關鍵詞正如其書名一樣是「真相」,更進一步的說,是作者自己定義的新概念「競爭性真相」。而這一概念更重視的是「真相」自己和自己的關係,或者說,關注現實中所呈現「什麼是真相」的問題。
但不論是「後真相」還是「競爭性真相」,都確實是我們當前所處的信息媒體環境的特點,並且這兩個概念也可以在相互的比照中加深理解。「後真相」時代所用的能夠激發民眾情緒輿論的一大方法,就是將事件剪裁後再輸送給大眾。
而如何裁剪真相,就涉及到了真相本身的「競爭性」,不論是有意的忽略事件背景,或是改變統計的數字量,還是根據情況解釋定義……這些所用到的策略則都被《後真相》一書整理分析,並用輕快的案例包裹著送到了讀者面前。
雖然「競爭性真相」目前還並非學界公認的理論性概念,但是它確實可以更進一步的幫助我們理解和思考有關於「後真相」的相關問題,更進一步的,對於理解「新聞真實」這一新聞學必考概念的含義及其發展也有很大的幫助。何況《後真相》還提供了極佳的案例庫和行文布局指導,並不需要過多的腦力損耗。
關於「真相」「後真相」或「後真相」有任何想要探討的話題,都可以在留言區探討~
參考文獻:
[1]Elliot O』Donnell,劉學蔚.否思「後真相」:基於李普曼輿論學視角[J].新聞與傳播評論,2020,73(03):5-14.
[2]史安斌. 疫情後真相、後權威和後情感[N]. 環球時報,2020-04-24(015).
[3]胡翼青.後真相時代的傳播——兼論專業新聞業的當下危機[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54(06):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