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真相時代的真相——《未必說出是詩意》有感

2020-12-26 陝西法制網

這次葉匡政老師在西安方所《未必說出是詩意》的報告中談到了「後真相時代」的問題。無疑,真相問題已經成了這個時代當下最突出也是最窘迫的問題,整個社會經歷了從未有過的困惑、糾結和撕裂。這其中分歧的源頭就來自對「真相」的認知。

世界有真相嗎?哲學對此有著不同的認知或理論。從認識論的觀點看,真相的有無,一直存在著爭議和岐見。從有的方面說,早期古希臘先哲們提出的「符合論」認為真相是客觀的、自在的,只需人們的認識與之事實相附合的即是真相;到了康德,他認為先驗的知性規則是一切真相的本源,外在的事物只有與之認知相附合的時候真相才會顯現,這也是「符合論」,只是把主客關係做了顛倒;海德格爾的存在論則堅持真相是一個「去蔽」過程的觀念。真相只是在事物的自我同一性中顯現。認為真相不是一個現成的東西,而是被遮蔽和隱藏起來的存在,需要我們在事物本身那裡去尋找、去探究。從無的方面說,貝克萊的主觀論,休謨的懷疑論以及尼採的透視說對「真相」都持有某種虛無和否定的觀念。其中尼採的虛無主義歷史觀影響最切近也最大。

以上是從哲學的認識論角度說的。那麼,從社會傳媒大眾傳播的角度來看,以前的時代,信息的交流、知識的傳播是在小眾的圈子、切近的範圍內直接進行的。即使間接的交流,也由於手段11原始使得其傳遞過程變得慢條斯理。那時候知識的來源非常稀缺和有限,知識的生產只是極少數人能做的事,這種稀缺性就是一道門檻,讓真相的知識本身就會附著著極大的權威性。加之社會管理的威權模式下,信息和知識基本上是在時間的一維隧道裡通行。所以,信息與知識的交流和溝通得以在相互對接的、切近充分的情境裡從容不迫地進行,這使得對真相的共識是真切而融通的、把握是現場而信實的,就連彼此的分歧也是明晰的,其實這種分歧主要來自情感或認識而不在真相的本身。所以真相的實在性是得到普遍認可的,因為它有著社會現實作為支持。真相就是認識與事物相符合。

到了「後真相時代」的當下,人類的大眾傳媒技術取得了質的突破。通訊的網絡化,世界的全球化,觀念的多元化,認知的平面化,使得呈現在面前的事態總是處在轉瞬即逝的流變中。

一切都被虛擬得如幻如影,既沒有現場感也缺乏真實感。尤其是移動自媒體的大眾化普及和複製轉發的便捷,使得世界上的信息知識以魚龍混雜的方式潮水般洶湧而來,使置身其中的每一個人都無可避免地淹沒在這信息的汪洋之中,隨著時間的碎片化生命也變得碎片化了,一切仿佛都處在加速碎片化的路上。真相的處境更是嚴峻,一浪接著一浪,真相除了如同手邊的泡沫轉瞬即逝無法再現外,制度意識形態化的選擇性遮蔽更是把真相濃妝豔抹的面目全非難辯所以。「後真相時代」將真相比做瞎子摸到的象,雖摸到了「真」,卻都不是象。這一比喻雖然形象,但未中的。撕裂是碎片化的結果,碎片化是多與快的產物,多與快又是社會進步的趨勢。這種趨勢又導致無法逆轉的悖論。這是一個真相破碎的時代!這是一個生命虛無的時代!虛無乃是對真相的解構和否定。尼採在他的虛無主義中對此有著深刻獨具的預言式論斷:「虛無主義意味著什麼?— 最高價值的自行貶黜。沒有目標;沒有對『為何之故?的回答』。」「虛無主義者否定上帝、善,乃至真— 一切超感性的形式。沒有什麼是真的,沒有什麼是善的,上帝已死。」「人們根本就沒有理由相信一個真實的世界」。

虛無主義是不是人類歷史的宿命自有造化安排。而作為個體的我們又該如何在這「後真相時代」安身立命?作為在世生存著的此在,我們如同坐在加速行進的高鐵上,窗外飛掠而過的景物已經難以辨識,這時的我們不妨把目光收回到車廂裡,收回到典籍裡,收回到最真切的內心裡,應著「我思故我在」的召喚,讓自我回歸本真的此在。設定好自己的理性邊界,整全生命再出發,「向著一顆星前行,唯此一星」。

來源:知無知

相關焦點

  • 《後真相時代》討論的是「後真相」還是「真相」?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本人被《後真相時代》吸引實在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謠言、誤傳、10萬+、陰謀論、帶節奏、病毒營銷……劇情總反轉,頻繁被打臉,真相何在?」看到出現在封面的上述介紹,我當然很有興趣從這本書中探尋這一問題的答案。但不幸的事實是,《後真相時代》和「後真相時代」相差了十萬八千裡。說得再明白點,本書根本無意於討論什麼「後真相時代」。
  • 《後真相時代》:四種真相,為我們揭示,隱藏在真相背後的真相
    競爭性真相能夠對人的思想和行動,形成不同的影響,在道德上是中性的,可能善意,也可能惡意,就好像同一把劍,俠客用來救人,而強盜則用來殺人。赫克託麥克唐納是全球知名的商業資訊專家,為世界上很多頂尖企業提供諮詢服務。他所寫《後真相時代》一書,通過大量事例,為我們講述了四種競爭性真相,分別是片面真相、主觀真相、人造真相、未知真相。
  • 《後真相時代》:別急著「站隊」,有些真相會「說謊」
    為了避免繼續被人「賣了還幫著數錢」,我推薦大家讀一讀《後真相時代》這本書。它討論的就是人們利用真相說謊,對大眾進行誤導的情況。作者赫克託麥克唐納是全球知名商業諮詢專家,他認為我們可以通過很多方式或者角度來描述真相,不同方式描述出來的真相具備同樣的真實性,但會產生不同的引導效果。麥克唐納稱這些真相為競爭性真相。那麼,競爭性真相有哪些情況呢?
  • 2019年高考作文練習:「後真相」時代真相何在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真相還沒有來得及展開,便被人們丟到腦後了,真想變得越來越次要。對此你有怎樣的看法,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於800字。(3)文體不限,詩歌除外。【優秀作文】「後真相」時代真相何在「後真相」,這個詞當前在西方引起很多學者的議論,德國語言協會還將這個詞評為德國2016年度熱詞。在近日閉幕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以下簡稱慕安會)中,這一熱詞不僅是慕安會年度安全報告的主題詞之一,也成為會議討論的熱點議題。過去一年,德國總理默克爾曾多次提及這個詞。
  • 後真相時代更呼喚專業堅守
    隨著新媒體的普及,人們普遍獲取了信息的採集發布權力,但是,我們看到更多的真相了嗎?牛津詞典日前公布「2016年度英文詞彙」為「後真相」(Post-truth),意指「相對於情感及個人信念,客觀事實對形成民意只有相對小的影響」。
  • 後真相時代的真相構建與公眾參與
    「後真相時代」成為對當下媒體環境的基本表述[18]。這種基於媒體的視角的公眾無力觀,無異於網際網路時代對於「魔彈論」的包裝再利用,將公眾置於新聞專業主義與新聞客觀屬性的對立面,實際否認了公眾在新聞求真過程中的能動作用,仍然將媒體視為唯一的真相探尋者,無疑在當下的傳播環境中缺乏解釋力。
  • 衝浪於「後真相」時代
    當信息匯為海洋,輿論席為狂瀾,便三人成虎,眾口鑠金;當世界褪去有序的色彩,叵測之人將任意塗改;當我們輕易相信「真相」,真相便只能沉默。我們如同洋中小舟被海流任意推動,但我們仍然可以調整自己駕駛的方向,在信息聚為海洋的今天,我們曾執守的觀念將被引向何方?   如今的信息流覆蓋在後真相時代上。
  • 後真相時代,得看這本《後真相時代》|薦書
    本期推薦豆瓣評分:7.4上架時間:2019年7月優點:很新、很好讀,良心素材庫槽點:書名翻譯有炒作之嫌作為「課外書」,閱讀《後真相時代》足夠的輕鬆愉快,但同時它所蘊含的內容也並不膚淺。當然不論「真相」或是「後真相」都是考試中常見的內容,如果很不幸已經忘記了,那麼下面的連結可以幫你想起來~戳這→新傳必考熱點知識精講 | 後真相時代在我看來,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講,《後真相》這本書所探討的內容我們公認的「後真相」一詞的內涵並不完全相同。「後真相」的定義一般指「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
  • 「後真相時代」的美國大選
    原標題:「後真相時代」的美國大選辯論結束後的媒體反映和民眾熱議,更多地討論兩人的表現方式、表演技能、儀容儀態。除了少數傳統媒體還在查證事實,監督兩人的言辭是有理有據還是隨意編造,更多的媒體和觀察者更熱衷鑑賞「金句」,看是否一句話就能把對方打趴下。所有這些,都表明人們在觀看一場辯論戲劇,而不是事關國家前途的政治頭腦風暴。這正是「後真相時代」的西方政治風景。
  • 《後真相時代》:當真相被操縱利用,我們該如何獲取真相
    活在當下這信息爆炸的時代的人們,面對海量信息時,會被各類帶有「情緒」的信息裹挾,大多數人為自己了解了事實的真相,孰不知,我們知道的可能只是真相的某一部分,甚至有可能是假象,不同的真相會引導我們做出不一樣的決定,因此了解什麼才是我們需要的真相變得尤為重要。
  • 後真相時代與打工人的狂歡
    很多年輕人端坐在有空調的辦公室裡,喝著咖啡,敲著鍵盤,以職場白領自居,而一句「打工人」讓很多職場人「扎心」地認識到自己生活的真相。當然「不拼爹,不拼娘」靠自己辛勤工作,努力掙錢生活的打工人是值得尊重的。然而,很多年輕人卻沉迷於「喪文化」,在面對生活困境和職場壓力時,他們沒有去提升自己,改變現狀,而用悲觀、頹廢的情緒吐槽發洩,躲在網際網路的背後,逃避真實的世界。
  • 「後真相」時代的網絡輿論
    摘要:2016 年《牛津詞典》將"後真相"定為年度關鍵詞,這個詞就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後真相"的定義為"情感及個人信念較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而在如今的"後真相"時代,我們正在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來對待新聞:表達情緒,忽略事實。
  • 從"湯蘭蘭案」看如何看待後真相時代的「真相」
    對於此案中,記者的角色究竟是更貼近為探究真相振臂疾呼的正義使者,還是道德抑或專業度缺失的不合格媒體人?今天,我們先跳脫這一場尚未有定論的爭論,轉而從「什麼是後真相時代中的『真相』」看問題——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有渠道為自己的觀點發聲。相關報導刊出後,網友迅速站隊。
  • 後真相時代:真相如何被操控?我們如何去思考?
    即使這樣仍有人趨之如騖,因為他們購買的不僅是產品,還有產品背後的意義,也就是他們追求的真相:貴的也許就是好的。價值相同的產品,因為解讀不同,價格就會有天壤之別。一件T恤衫,淘寶買幾十塊錢,大牌能賣到上萬。真相就是這件T恤衫的價格遠遠超出了它的價值,不得不承認,我們看到的都是這樣被加工後的真相。然而真相的加工過程是極為複雜的,即使同一件物品,在不同的人眼裡就會解讀成不同的意義。
  • 《後真相時代》:我們選擇站隊立場,卻被無情打臉
    文/舒筱米威廉·詹姆斯曾說:沒有比被傾聽者誤解的真相更糟的謊言了。在當下網絡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以為自己可以在第一時間就知道事情的真相,但事實上,我們接收到的往往是經過二次加工的「後真相」。想想苟晶、想想那個說自己孩子被老師體罰吐血的家長,當我們為「真相」搖旗吶喊、憤憤不平的時候,「真相」卻在下一秒對我們無情打臉。
  • 《後真相時代》或許可以告訴我們一些真相!
    【羅玲專欄】 《後真相時代》或許可以告訴我們一些真相原創作者|羅玲「後真相」是指一些人為了自身利益,無視客觀事實,盲目迎合受眾的情緒與心理,使用斷言、猜測、感覺等表達方式,強化、極化某種特定觀點,攻訐抹黑對手,或博取眼球效應和支持率。2016年11月22日,牛津字典宣布,「後真相」(post-truth)是其年度詞。
  • 《後真相時代》了解競爭性真相,避免情感隨輿論而動
    「後真相」,就是真相和邏輯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被忽視,而情感煽動主導輿論的情形。當生活中的一切以「後真相」的形式出現,我們的生活將變成楚門的世界。明星有人設,品牌有故事,自媒體寫作也要有定位。這個時代的一切熱衷於展示自己的單一面,並為此賦予意義,仿佛這樣就可以為情感加碼。多樣化的網際網路時代,許多人事物變成了單一面的平面化形象,真實不再是真相。
  • 「後真相」時代的新聞產生與公共輿論:情感與真相的角逐
    2018年4月22日上午,由上海師範大學光啟國際學者中心主辦的「『後真相』時代的新聞產生與公共輿論」工作坊會議在上師大文科實驗樓光啟學術報告廳舉行。會議分為專場討論和圓桌討論兩個部分。專場討論中,發言的學者們以過去一年間的熱點新聞案例為依據,從不同視角切入進行學術研討,解析「後真相」時代的新聞現象與特點,發言結束後由評議人進行點評和提問。
  • 新媒體時代應警惕「後真相」現象
    文 / 金澤香學者藍江在《後真相時代意味著客觀性的終結嗎》一文中不無擔憂地表示:在今天,更容易影響人的行為決策的不再是客觀事實,而是內心的信仰和情感依靠,人們不是在理性分析和判斷數據基礎上做出決定,而是轉向內心中的立場和情感。這是一個立場先於真相的時代,也就是被媒體高呼的「後真相」時代。何謂後真相?
  • 「後真相時代」,需要多一點耐心
    (12月16日 澎湃新聞) 經核實,12月8日當天,艾先生將乘客送到醫院後,乘客立即將孩子送醫治療,未留下任何聯繫方式,艾先生因處理違章的需要,只能通過向醫護人員描述送醫時的情況以找到當時的乘客,醫院正好有相吻合的病人,而因疫情防控需要,外人不能進入病房,因此護士將病人家屬的聯繫方式轉交給了艾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