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真相時代:真相如何被操控?我們如何去思考?

2021-01-07 海棠兔的樂園

午休的時間讀到一則令人痛心的新聞:在湖南郴州,多名家長投訴自己家的孩子因為喝了假奶粉,孩子發育不良變成了「大頭娃娃」。

仔細看新聞,原來那些假奶粉是一種蛋白固體飲料,它的成分與奶粉有些天壤之別。但是為什麼眾多家長願意為它買單呢?原因就在於母嬰店裡的店員故意混淆奶粉和蛋白粉的概念。把這款沒有什麼營養價值的產品說成是最好的奶粉,而且聲稱奶粉過敏寶寶也能喝。當然價格也賣得挺貴,很多家長不明事理,紛紛掏錢買單。

發生這樣的事,我們沒法抱怨這些家長。因為在生活中,這樣的坑實在是太多了。比如說國內工廠生產的產品,貼個洋品牌就成了進口貨,價格翻了幾十倍。即使這樣仍有人趨之如騖,因為他們購買的不僅是產品,還有產品背後的意義,也就是他們追求的真相:貴的也許就是好的。

價值相同的產品,因為解讀不同,價格就會有天壤之別。一件T恤衫,淘寶買幾十塊錢,大牌能賣到上萬。真相就是這件T恤衫的價格遠遠超出了它的價值,不得不承認,我們看到的都是這樣被加工後的真相。然而真相的加工過程是極為複雜的,即使同一件物品,在不同的人眼裡就會解讀成不同的意義。一盒香菸,經濟學家看到了國民生產總值,醫生看到了肺癌,化學家看到了尼古丁,設計師看到了它的logo。真相經過無數次的加工拆解,最後才會呈現到我們面前,而我們卻無法還原它本來的面目。我們只能靠自己極為有限的判斷力,抽出部分真相組成我們的判斷。

網際網路時代我們有了更多的信息來源,但是我們看到的信息都是人為加工的,我們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實的。就好像很多影視演員都有自己的「人設」,當他們真正的一面呈現時,「人設」也隨之崩塌。真想也是,很難以它原本的面目出現在我們面前,也都是被加工後的。人設隨時崩塌,劇情總是翻轉,真相總是有n種劇本。就像英國脫歐事件一波三折,也是自英國脫歐以來,後真相這個詞被反覆提及,不得不說,我們真的已經進入了後真相時代。

《後真相時代》的作者赫克託·麥克唐納作為全球知名的商業諮詢專家,為許多世界頂尖企業提供諮詢服務。對於真相是如何被加工,如何引導貨誤導我們,麥克唐納有著獨特的見解。在他看來,數字、背景、文化和歷史都是加工真相的素材。真相可以被加工成片面真相、主觀真相、人造真相和未知真相,真相到底是如何被運作的呢?在本書中他向我們娓娓道來。

我們獲取真相比以前更難了

很多人堅信真相只有一個,但現實是我們很難全面擁有它。探究真相正如盲人摸象,我們了解的不過是真相的一部分,。

書中有一個案例能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我們是否應該允許私人擁有的無人駕駛汽車開上城市街道?

經濟學家、環保主義者、安全專家、汽車製造商等來自各行各業的人紛紛表達自己的意見。但是我們看到,經濟學家關注汽車會帶動經濟增長,環保主義者會關注減少尾氣排放,安全專家會關注汽車事故和黑客攻擊,汽車製造商會關注汽車的類型。看待問題時,每個人都會從自己身邊的角度或者是擅長的角度出發,這也就是偏離真相的第一步。

我們自己的認知偏差決定了我們對真相的了解有所偏失。我們的職業、思維方式和生活環境都會造成這個偏差。正如前文中列舉的香菸的例子,經濟學家眼中的香菸和化學家中的香菸,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如果說第一步我們有跡可循,那麼接下來的事實能讓我們離真相更遠,那就是我們看到的真相都是經過人為加工的。有意的指導或誤導,人造真相越來越多,使的真相離我們越來越遠。

保健品廠家為了追求利益,會在電視廣告中誇大產品的功效。我在去吃某一個品牌的米線時,看到店內的牆上會有一個美好的故事,來講述這個品牌米線的由來。

兩者看似都是通過加工真相來引導我們。不同的是,保健品是通過誤導是我們看到真相,米線店是通過有意引導促使我們去光臨。我們多吃點米線沒什麼影響,但是我們錯信了保健品的功效而耽誤了治病吃藥的時機,造成的影響或許是無法挽回的。

在網際網路時代方便易得,要想獨具慧眼不被眼前人為加工的信息所影響,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不被所謂的真相干擾,才是我們最應該有的本領

看完這本書,我們最大的反思不在於信息是如何被加工的,而是如何保持自我的判斷力,不被人為加工的信息幹擾。

就像這次疫情蔓延全球,部分國家宣布對中國不再出口糧食作物。消息剛穿出沒多久,超市裡就展開了屯糧大戰。很多人紛紛去超市採集大量的大米、麵粉,儘管國家有關部門再三出面闢謠,保證國內糧食儲備夠用,搶糧大戰還是再三上演。

現在後真相也已經成了熱門詞,我們也已經進去了後真相時代。歷史、背景、吸引力、價值、道德都能成為加工真相的利器,我們唯有保持清醒,看清真相背後的意義,才能不被表象迷惑。

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儲備,學會從多元化看待世界。文章開始所說的假奶粉事件就是一個例子,明明包裝上明確寫了蛋白固體飲料,但是在銷售人員有意誤導下,還是有不少家長誤認為是奶粉,這就是知識儲備不夠造成的。在保健品市場這樣故意誇大產品功效或者是故意曲解產品是常有的事。我們多一些這方面的知識就少受到一些欺騙。

不要局限於問題表面,要深入真相。一段經過剪輯的視頻、或者是一個從特定角度拍攝的畫面,都能被加工成不同的真相。我們經常看見「偽精緻主義者」在朋友圈發的國外旅遊和下午茶照片,可是我們看不見她們每個月的信用卡帳單。真相猶如海面上的冰山,我們能夠直接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接受競爭性真相的存在。世界本來就是多元化的,所以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聲音,就像是雨水、冰雹、雪花本質上都是水一樣。也正是有了這些競爭性真相存在,世界才有不一樣的色彩。

《後真相時代》裡面有這樣一句話:競爭性真相會影響我們的思維模式,我們的思維模式又決定了我們隨後的選擇和行動。在這個真相被操控和加工的時代,明白真相的加工機製成為我們必須要具備的能力。也唯有如此在後真相時代,我們才能明白自己應該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做出選擇。

相關焦點

  • 在後真相時代,我們該如何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我們每天都有刷不完的熱點。我們也習慣了對各種新聞發表犀利的觀點,圍觀一輪又一輪的爭論,但事實的真相卻總模糊不清,所以也有人稱之為後真相時代。在這樣一個如永動機般生產熱點事件和評論的世界裡,我們該如何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年代,我們每天都有刷不完的熱點。
  • 《後真相時代》討論的是「後真相」還是「真相」?
    實際上,本書原標題的意思是我們所看到的現實,是由多個部分組成的,因此是可以被操縱的。所以,本書更應該被翻譯為「真相」,而不是「後真相」。何謂「後真相」?「後真相」(post-truth),被《牛津詞典》評選為2016年的年度詞彙。根據《牛津詞典》的解釋,「後真相」是指「訴諸情感與個人信仰比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的一種情形」。
  • 《後真相時代》或許可以告訴我們一些真相!
    【羅玲專欄】 《後真相時代》或許可以告訴我們一些真相原創作者|羅玲「後真相」是指一些人為了自身利益,無視客觀事實,盲目迎合受眾的情緒與心理,使用斷言、猜測、感覺等表達方式,強化、極化某種特定觀點,攻訐抹黑對手,或博取眼球效應和支持率。2016年11月22日,牛津字典宣布,「後真相」(post-truth)是其年度詞。
  • 如何在「後真相」時代堅守新聞真實
    「後真相」一詞是在英國脫歐和美國總統大選這兩次極具爭議性的事件下產生的,之後迅速躍入人們視線。「後真相」時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在資訊時代對媒體和公眾發起了挑戰。媒體和媒體人如何在這個紛繁複雜的「後爭相」時代堅守新聞真實,值得深思。
  • 後真相時代,我們如何走出「信息繭房」?
    在這個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人們每天只需抱著手機,隨便點幾下屏幕,就能獲取到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的信息,可以說真正做到了「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然而,我們的朋友圈或社交圈也因此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撕裂。
  • 書單|後真相時代,該如何保持思維自由?
    《後真相時代:當真相被操縱、利用,我們該如何看、如何聽、如何思考》2016年隨著英國脫歐公投,川普出任美國總統,「後真相」走入大眾視野,並成為2016年年度熱詞,入選《牛津大辭典》。進入後真相時代,山不是山、海不是海。《後真相時代》全書分為四部分,分別是片面真相、主觀真相、人造真相和未知真相,並在每一部分給出了詳細的策略。這些策略是媒體、政客或自媒體慣常使用的,用來引導信息走向,已達成自身目的的。這其中包括鑽石商是如何通過故事讓鑽石與愛畫上等號,經久不衰的。柯林頓總統混淆「性交」的定義,大言不慚的否認曾性侵白宮女實習生。
  • 《後真相時代》:當真相被操縱利用,我們該如何獲取真相
    活在當下這信息爆炸的時代的人們,面對海量信息時,會被各類帶有「情緒」的信息裹挾,大多數人為自己了解了事實的真相,孰不知,我們知道的可能只是真相的某一部分,甚至有可能是假象,不同的真相會引導我們做出不一樣的決定,因此了解什麼才是我們需要的真相變得尤為重要。
  • 後真相時代,如何避免信息蒙蔽?
    隨著網際網路的廣泛應用,我們進入了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通過各種媒介,主動或被動地接收著各種信息。但是,對我們來說,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真實的。海量的信息裡也摻雜著大量無效、虛假、低質量的信息。因此,有人說,今天的時代,已經成為了「後真相時代」。01什麼是「後真相時代」?
  • 後真相時代,新聞媒體如何重塑話語權?
    作者:許詩琦來源:南方傳媒書院導讀「後真相」時代是個什麼時代?「後真相」時代的網民是怎麼想的?「後真相」時代新聞媒體當如何?後真相輿情事件中網民的情緒宣洩值得警惕和反思,今天我們的新聞媒體如何重塑公信力,如何引導民間輿論場,讓民眾回歸理性與真實。 媒體記者是社會的「瞭望者」,堅守新聞專業主義精神,是「後真相時代」對輿論最好的引導。人人都有麥克風,但是網民的自我約束力和媒介素質和真正的專業化職業記者之間的差距還是很大的。
  • 「後真相」時代的網絡輿論
    摘要:2016 年《牛津詞典》將"後真相"定為年度關鍵詞,這個詞就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後真相"的定義為"情感及個人信念較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而在如今的"後真相"時代,我們正在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來對待新聞:表達情緒,忽略事實。
  • 從"湯蘭蘭案」看如何看待後真相時代的「真相」
    對於此案中,記者的角色究竟是更貼近為探究真相振臂疾呼的正義使者,還是道德抑或專業度缺失的不合格媒體人?今天,我們先跳脫這一場尚未有定論的爭論,轉而從「什麼是後真相時代中的『真相』」看問題——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有渠道為自己的觀點發聲。相關報導刊出後,網友迅速站隊。
  • 後真相時代的真相構建與公眾參與
    比爾·科瓦齊與湯姆·羅森斯蒂爾在《真相:信息超載時代如何知道該相信什麼》[19]一書中,提出「懷疑性認知方式」的六步原則,即:第一,接觸到的內容是什麼;第二,信息是否完整,如果不完整,缺失什麼;第三,信源是誰/什麼,為何相信他;第四,證據是什麼並且是怎樣核實的;第五,其他可能性解釋或理解是什麼;第六,我有必要知道這些信息嗎?
  • 《後真相時代》:四種真相,為我們揭示,隱藏在真相背後的真相
    競爭性真相能夠對人的思想和行動,形成不同的影響,在道德上是中性的,可能善意,也可能惡意,就好像同一把劍,俠客用來救人,而強盜則用來殺人。赫克託麥克唐納是全球知名的商業資訊專家,為世界上很多頂尖企業提供諮詢服務。他所寫《後真相時代》一書,通過大量事例,為我們講述了四種競爭性真相,分別是片面真相、主觀真相、人造真相、未知真相。
  • 2019年高考作文練習:「後真相」時代真相何在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真相還沒有來得及展開,便被人們丟到腦後了,真想變得越來越次要。對此你有怎樣的看法,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於800字。(3)文體不限,詩歌除外。她說:「我們生在『後真相』時代,也就是說,人們所感興趣的不是客觀事實,而是自己的主觀感受。」德國語言協會也提到這一點。換而言之,比起基於新聞事實引發個人思考,人們更願意從主觀臆斷去「重塑」甚至「扭曲」新聞事實。正是在大眾「後真相」心理的驅使下,主觀想法壓過了客觀事實。隨著社交網絡的興起,自媒體紛紛湧現。人人都可報導事件、表達觀點,藉由社交網絡的便利,迅速掀起話題。
  • 後真相時代,得看這本《後真相時代》|薦書
    最後,這裡有一個善意的提醒:請把《後真相》僅作為課外書來進行閱讀。它並非嚴肅的學術著作,它的寫作重點是展現「真相的多面性」,並且通過實例告訴讀者現實中這樣的多面性是如何被運用的。事實上,本書大概只在譯本的標題中提到了「後真相」一詞,而英文原本的標題則叫做《Trust》,並沒有「post-」的前綴。如果按照書中的思路去比對作答有關「後真相」的題目,大概會不合要求。
  • 衝浪於「後真相」時代
    當信息匯為海洋,輿論席為狂瀾,便三人成虎,眾口鑠金;當世界褪去有序的色彩,叵測之人將任意塗改;當我們輕易相信「真相」,真相便只能沉默。我們如同洋中小舟被海流任意推動,但我們仍然可以調整自己駕駛的方向,在信息聚為海洋的今天,我們曾執守的觀念將被引向何方?   如今的信息流覆蓋在後真相時代上。
  • 「後真相」時代的新聞產生與公共輿論:情感與真相的角逐
    2018年4月22日上午,由上海師範大學光啟國際學者中心主辦的「『後真相』時代的新聞產生與公共輿論」工作坊會議在上師大文科實驗樓光啟學術報告廳舉行。會議分為專場討論和圓桌討論兩個部分。專場討論中,發言的學者們以過去一年間的熱點新聞案例為依據,從不同視角切入進行學術研討,解析「後真相」時代的新聞現象與特點,發言結束後由評議人進行點評和提問。
  • 《後真相時代》了解競爭性真相,避免情感隨輿論而動
    「後真相」,就是真相和邏輯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被忽視,而情感煽動主導輿論的情形。當生活中的一切以「後真相」的形式出現,我們的生活將變成楚門的世界。明星有人設,品牌有故事,自媒體寫作也要有定位。這個時代的一切熱衷於展示自己的單一面,並為此賦予意義,仿佛這樣就可以為情感加碼。多樣化的網際網路時代,許多人事物變成了單一面的平面化形象,真實不再是真相。
  • 後真相時代:現在的問題是,我們開始不在意謊言
    [摘要]我們開始不在意謊言,而更多地去關心某種主張所包含的情感因素,以及這種主張對個人的價值。這就是後真相時代的特徵:人們不評價某種主張是否真實,只評估它在某種程度上是否符合自身感受。 在8月底的愛丁堡國際圖書節上,以「後真相時代」為題,英國《旁觀者》雜誌前主編、《衛報》專欄作者馬修·德安科納(Matthew d』Ancona)發表了演講。作為資深媒體人,他曾入選「英國媒體最具權力一百人」和「英國百位最有影響的知識分子」之列。而他最近推出的新書,就叫做《後真相:關於真相的新戰爭及如何反擊》。
  • 《後真相時代》:我們選擇站隊立場,卻被無情打臉
    文/舒筱米威廉·詹姆斯曾說:沒有比被傾聽者誤解的真相更糟的謊言了。在當下網絡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以為自己可以在第一時間就知道事情的真相,但事實上,我們接收到的往往是經過二次加工的「後真相」。想想苟晶、想想那個說自己孩子被老師體罰吐血的家長,當我們為「真相」搖旗吶喊、憤憤不平的時候,「真相」卻在下一秒對我們無情打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