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舒筱米
威廉·詹姆斯曾說:沒有比被傾聽者誤解的真相更糟的謊言了。
在當下網絡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以為自己可以在第一時間就知道事情的真相,但事實上,我們接收到的往往是經過二次加工的「後真相」。想想苟晶、想想那個說自己孩子被老師體罰吐血的家長,當我們為「真相」搖旗吶喊、憤憤不平的時候,「真相」卻在下一秒對我們無情打臉。
這個打臉的真相,就是作者赫克託·麥克唐納想要向我們揭示的《後真相時代》。麥克唐納是畢業於牛津大學的高材生,他被譽為歐美商界的說故事大師。那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故事大師,是怎麼來向我們展示真正的「真相」的。
被藜麥挑撥神經的秘魯人
在2007年的時候,美國一個太空人公開表示,藜麥不僅好吃,而且營養價值極高。美國宇航局NASA也展示了他們從1980年研究藜麥的結果,藜麥的營養幾乎覆蓋所有動植物營養,可以補充太空人在太空期間缺失的各種營養,被NASA認為是人類未來移民外太空空間的理想「太空糧食」。聯合國甚至將2013年定為「國際藜麥年」,用來表彰藜麥的超高價值發現。
擁有這麼多高規格頭銜的藜麥,瞬間成了西方人追捧的對象。從2006年開始,以藜麥為生的秘魯人發現,市面上藜麥的價格足足暴漲了2倍。
這時候,歐洲開始有人「擔心」秘魯人的生活狀況,《紐約時報》更是發文告知大眾,秘魯兒童營養不良率持續上升。言下之意,就是你們別吃了,人家秘魯孩子都沒得吃了。甚至加拿大《環球郵報》還發文「你對藜麥的愛多深,你對秘魯人的傷害就越深。」
輿論帶領的朝向,讓越來越多人加入了拒絕吃藜麥的大軍。按照大多數人的設想,此時的秘魯人應該舉雙手表示感恩,開心到不行。然而歐洲人不吃藜麥卻讓秘魯人「哭」了出來。
有三位經濟學家用9年的時間,跟蹤調查了秘魯家庭消費支出,他們得出了一個完全相反的結論。藜麥的大量消耗,不僅沒有降低秘魯人的生活水平,反而讓當地的窮人成了種植藜麥的最大受益者。
那些種植藜麥的農民很高興自己終於擺脫了「只吃藜麥的」生活,他們為自己可以有機會換口味,吃吃麵包可樂感到高興。秘魯人一整年只有0.5%的支出花在了藜麥上。這和最初媒體們瘋傳的秘魯人沒了藜麥,活不下去的內容,完全相反。
後真相時代,那些被加工過的「真相」,反而給當事人造成了更大的壓力。歐洲人因為吃了秘魯人的口糧而感到「內疚」,而秘魯人因為藜麥銷量大不如前而感到頭疼。
我們活在後真相裡不自知
《人類簡史》三部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就曾說道:「人類其實一直生活在後真相時代:在信息不發達的時代被蒙蔽,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只相信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事實。」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變得不習慣思考了。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真相開始跟著輿論的風向走,如同牆頭草兩邊倒,越來越多的新聞專業機構、專業的從業人員,正在逐漸被社交媒體所取代。
在《後真相時代》這本書中,麥克唐納跟我們講述了一個生活中最常見的事情,我們會驚訝的發現,原來自己早已經生活在後真相裡了。
相信不少人看到高露潔牙膏的廣告,都會記得有這樣一句臺詞:「超過80%的牙醫推薦高露潔」。沒錯,就是這句話,多年來,高露潔的廣告一直這樣宣稱,並且醫生的形象也一直在使用。
然而,這句話卻誤導了眾多的消費者。大家認為這種說法背後的調查數據衡量的是所有牙膏品牌中將高露潔排在首位的牙醫比例。實際上,牙醫被要求推薦的品牌數量沒有限制,大多數牙醫推薦了多種品牌,而某個競爭對手的品牌被推薦的次數幾乎和高露潔一樣多。
正是由於有牙醫的背書,讓高露潔迅速在中國打開了市場。雖然高露潔的這句口號,後來被禁止使用,但利用了「後真相時代」的高露潔,通過這種方式,順利達到了自己的營銷目的。
揭露後真相時代的四種真相
英國廣播公司播音員埃文,在採訪了大量政客商界名流後,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事實上,說謊常常是沒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謊言的情況下完成許多有效的欺騙。
怎麼在不說謊的情況下完成欺騙?其實就是有選擇性的說出真相,或者說,讓部分真相「競爭上崗」。
在《後真相時代》中,作者提出「競爭性真相」(competing truth)一詞,他認為,許多時候,人們可以通過許多方式描述一個人、一起事件、一件事物或者一項觀察,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實性。並且作者圍繞這四種競爭性「真相」分進行論證。他在大量實例的基礎上總結出誤導者的慣用伎倆,同時告訴我們如何更有效率地利用競爭性真相來證明觀點、凝聚人心。
其實,綜藝節目中快本的遊戲「誰是臥底」,就完美詮釋了競爭性真相這個概念。臥底和別人拿著不同但類似的東西,臥底通過有選擇性得真實描述這件東西,來誤導別人做出錯誤的判斷。最終保全自己臥底身份,贏得比賽勝利。
在書中,作者總結了「競爭性真相」的四種形式。
第一:片面真相
片面真相指的是溝通者選擇的真相,也就是「我」想告訴你的那部分事實,但是它們並沒有傳達完整的真相。真相的片面性是我們無法迴避的溝通特點。
第二:主觀真相
主觀真相指的是可以改變的真相。當你宣布某件事物很好、很理想或者具有財務價值時,你是在表述主觀真相。但是由於這種主觀性,它可以因為環境、道德、財務價值而隨時被改變。
第三:人造真相
人造真相指的是人們一手打造的真相。當我們為產品、事件和政策賦予一些全新的帶有語言特色的命名時,就會改變人們對其固有的看法。就像「如果玫瑰被稱為薊或臭菘,它就不會像現在這樣美好了。」
第四:未知真相
未知真相指的是影響未來的真相,其實說的就是設立目標、風險評估和培養精神層面的信仰等。在決定投資、婚姻、教育以及生活中的其他許多事情時,我們會根據經驗和一些判斷因素來預測最可信的行動。
大多數時候,我們都被前面三種「真相」所包圍,特別是第一種和第三種真相,幾乎在現在的生活中隨處可見。
這兩種「真相」,往往會被人進行有意識的取捨,只保留他們想要利用的那一部分。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說,「我是為了你好,這個只不過是善意的謊言」,這何嘗不是一種經過刪減的「後真相」呢?而曾經的街頭碰瓷老太太,簡直是將前面三種「真相」融會貫通。
當我們以為自己聽到的、看到的就是真相時,殊不知原來這只是別人「想讓我們看到的、聽到的真相」。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和自媒體的爆發式發展,真相已經不像在傳統紙媒時期那麼的被人們所看重。大家解讀一件事本身,就帶著自己的主觀意識。大多數人只願意待在自己的舒適區,有選擇地接受那些符合自己三觀、讓自己痛快的內容。似乎只要能提供一個情緒價值,供人們發洩,就可以了。
但當我們選擇給「真相」站隊之前,是否應該真實的了解一下事情背後的原因?是否應該保持那顆尋找真正「真相」的好奇心?這樣才能避免我們在下一次,面對家長虛構的兒童吐血事件時,我們不至於被人當槍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