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真相時代》:我們選擇站隊立場,卻被無情打臉

2021-01-07 舒筱米的伴讀小屋

文/舒筱米

威廉·詹姆斯曾說:沒有比被傾聽者誤解的真相更糟的謊言了。

在當下網絡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以為自己可以在第一時間就知道事情的真相,但事實上,我們接收到的往往是經過二次加工的「後真相」。想想苟晶、想想那個說自己孩子被老師體罰吐血的家長,當我們為「真相」搖旗吶喊、憤憤不平的時候,「真相」卻在下一秒對我們無情打臉。

這個打臉的真相,就是作者赫克託·麥克唐納想要向我們揭示的《後真相時代》。麥克唐納是畢業於牛津大學的高材生,他被譽為歐美商界的說故事大師。那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故事大師,是怎麼來向我們展示真正的「真相」的。

被藜麥挑撥神經的秘魯人

在2007年的時候,美國一個太空人公開表示,藜麥不僅好吃,而且營養價值極高。美國宇航局NASA也展示了他們從1980年研究藜麥的結果,藜麥的營養幾乎覆蓋所有動植物營養,可以補充太空人在太空期間缺失的各種營養,被NASA認為是人類未來移民外太空空間的理想「太空糧食」。聯合國甚至將2013年定為「國際藜麥年」,用來表彰藜麥的超高價值發現。

擁有這麼多高規格頭銜的藜麥,瞬間成了西方人追捧的對象。從2006年開始,以藜麥為生的秘魯人發現,市面上藜麥的價格足足暴漲了2倍。

這時候,歐洲開始有人「擔心」秘魯人的生活狀況,《紐約時報》更是發文告知大眾,秘魯兒童營養不良率持續上升。言下之意,就是你們別吃了,人家秘魯孩子都沒得吃了。甚至加拿大《環球郵報》還發文「你對藜麥的愛多深,你對秘魯人的傷害就越深。」

輿論帶領的朝向,讓越來越多人加入了拒絕吃藜麥的大軍。按照大多數人的設想,此時的秘魯人應該舉雙手表示感恩,開心到不行。然而歐洲人不吃藜麥卻讓秘魯人「哭」了出來。

有三位經濟學家用9年的時間,跟蹤調查了秘魯家庭消費支出,他們得出了一個完全相反的結論。藜麥的大量消耗,不僅沒有降低秘魯人的生活水平,反而讓當地的窮人成了種植藜麥的最大受益者。

那些種植藜麥的農民很高興自己終於擺脫了「只吃藜麥的」生活,他們為自己可以有機會換口味,吃吃麵包可樂感到高興。秘魯人一整年只有0.5%的支出花在了藜麥上。這和最初媒體們瘋傳的秘魯人沒了藜麥,活不下去的內容,完全相反。

後真相時代,那些被加工過的「真相」,反而給當事人造成了更大的壓力。歐洲人因為吃了秘魯人的口糧而感到「內疚」,而秘魯人因為藜麥銷量大不如前而感到頭疼。

我們活在後真相裡不自知

《人類簡史》三部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就曾說道:「人類其實一直生活在後真相時代:在信息不發達的時代被蒙蔽,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只相信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事實。」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變得不習慣思考了。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真相開始跟著輿論的風向走,如同牆頭草兩邊倒,越來越多的新聞專業機構、專業的從業人員,正在逐漸被社交媒體所取代。

在《後真相時代》這本書中,麥克唐納跟我們講述了一個生活中最常見的事情,我們會驚訝的發現,原來自己早已經生活在後真相裡了。

相信不少人看到高露潔牙膏的廣告,都會記得有這樣一句臺詞:「超過80%的牙醫推薦高露潔」。沒錯,就是這句話,多年來,高露潔的廣告一直這樣宣稱,並且醫生的形象也一直在使用。

然而,這句話卻誤導了眾多的消費者。大家認為這種說法背後的調查數據衡量的是所有牙膏品牌中將高露潔排在首位的牙醫比例。實際上,牙醫被要求推薦的品牌數量沒有限制,大多數牙醫推薦了多種品牌,而某個競爭對手的品牌被推薦的次數幾乎和高露潔一樣多。

正是由於有牙醫的背書,讓高露潔迅速在中國打開了市場。雖然高露潔的這句口號,後來被禁止使用,但利用了「後真相時代」的高露潔,通過這種方式,順利達到了自己的營銷目的。

揭露後真相時代的四種真相

英國廣播公司播音員埃文,在採訪了大量政客商界名流後,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事實上,說謊常常是沒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謊言的情況下完成許多有效的欺騙。

怎麼在不說謊的情況下完成欺騙?其實就是有選擇性的說出真相,或者說,讓部分真相「競爭上崗」。

在《後真相時代》中,作者提出「競爭性真相」(competing truth)一詞,他認為,許多時候,人們可以通過許多方式描述一個人、一起事件、一件事物或者一項觀察,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實性。並且作者圍繞這四種競爭性「真相」分進行論證。他在大量實例的基礎上總結出誤導者的慣用伎倆,同時告訴我們如何更有效率地利用競爭性真相來證明觀點、凝聚人心。

其實,綜藝節目中快本的遊戲「誰是臥底」,就完美詮釋了競爭性真相這個概念。臥底和別人拿著不同但類似的東西,臥底通過有選擇性得真實描述這件東西,來誤導別人做出錯誤的判斷。最終保全自己臥底身份,贏得比賽勝利。

在書中,作者總結了「競爭性真相」的四種形式。

第一:片面真相

片面真相指的是溝通者選擇的真相,也就是「我」想告訴你的那部分事實,但是它們並沒有傳達完整的真相。真相的片面性是我們無法迴避的溝通特點。

第二:主觀真相

主觀真相指的是可以改變的真相。當你宣布某件事物很好、很理想或者具有財務價值時,你是在表述主觀真相。但是由於這種主觀性,它可以因為環境、道德、財務價值而隨時被改變。

第三:人造真相

人造真相指的是人們一手打造的真相。當我們為產品、事件和政策賦予一些全新的帶有語言特色的命名時,就會改變人們對其固有的看法。就像「如果玫瑰被稱為薊或臭菘,它就不會像現在這樣美好了。」

第四:未知真相

未知真相指的是影響未來的真相,其實說的就是設立目標、風險評估和培養精神層面的信仰等。在決定投資、婚姻、教育以及生活中的其他許多事情時,我們會根據經驗和一些判斷因素來預測最可信的行動。

大多數時候,我們都被前面三種「真相」所包圍,特別是第一種和第三種真相,幾乎在現在的生活中隨處可見。

這兩種「真相」,往往會被人進行有意識的取捨,只保留他們想要利用的那一部分。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說,「我是為了你好,這個只不過是善意的謊言」,這何嘗不是一種經過刪減的「後真相」呢?而曾經的街頭碰瓷老太太,簡直是將前面三種「真相」融會貫通。

當我們以為自己聽到的、看到的就是真相時,殊不知原來這只是別人「想讓我們看到的、聽到的真相」。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和自媒體的爆發式發展,真相已經不像在傳統紙媒時期那麼的被人們所看重。大家解讀一件事本身,就帶著自己的主觀意識。大多數人只願意待在自己的舒適區,有選擇地接受那些符合自己三觀、讓自己痛快的內容。似乎只要能提供一個情緒價值,供人們發洩,就可以了。

但當我們選擇給「真相」站隊之前,是否應該真實的了解一下事情背後的原因?是否應該保持那顆尋找真正「真相」的好奇心?這樣才能避免我們在下一次,面對家長虛構的兒童吐血事件時,我們不至於被人當槍使。

相關焦點

  • 《後真相時代》:別急著「站隊」,有些真相會「說謊」
    也就是說,當我們每天忙著「吃瓜」、「站隊」的時候,其實有可能就是被有心人帶了節奏還不自知。為了避免繼續被人「賣了還幫著數錢」,我推薦大家讀一讀《後真相時代》這本書。它討論的就是人們利用真相說謊,對大眾進行誤導的情況。作者赫克託麥克唐納是全球知名商業諮詢專家,他認為我們可以通過很多方式或者角度來描述真相,不同方式描述出來的真相具備同樣的真實性,但會產生不同的引導效果。
  • 後真相時代:立場比真相更重要
    這和我們想像的可不一樣,媒體難道不應該是客觀中立的嗎?應該,但做不到。無論什麼媒體,終究是要為觀眾服務的。但觀眾有明確立場,而且絕大多數人不愛看客觀中立的東西。你搞一個客觀中立的媒體,總不能就給自己看吧。著名綜藝《奇葩說》已經播到了第六季,它為什麼好看?
  • 後真相時代與打工人的狂歡
    很多年輕人端坐在有空調的辦公室裡,喝著咖啡,敲著鍵盤,以職場白領自居,而一句「打工人」讓很多職場人「扎心」地認識到自己生活的真相。當然「不拼爹,不拼娘」靠自己辛勤工作,努力掙錢生活的打工人是值得尊重的。然而,很多年輕人卻沉迷於「喪文化」,在面對生活困境和職場壓力時,他們沒有去提升自己,改變現狀,而用悲觀、頹廢的情緒吐槽發洩,躲在網際網路的背後,逃避真實的世界。
  • 從"湯蘭蘭案」看如何看待後真相時代的「真相」
    對於此案中,記者的角色究竟是更貼近為探究真相振臂疾呼的正義使者,還是道德抑或專業度缺失的不合格媒體人?今天,我們先跳脫這一場尚未有定論的爭論,轉而從「什麼是後真相時代中的『真相』」看問題——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有渠道為自己的觀點發聲。相關報導刊出後,網友迅速站隊。
  • 衝浪於「後真相」時代
    當信息匯為海洋,輿論席為狂瀾,便三人成虎,眾口鑠金;當世界褪去有序的色彩,叵測之人將任意塗改;當我們輕易相信「真相」,真相便只能沉默。我們如同洋中小舟被海流任意推動,但我們仍然可以調整自己駕駛的方向,在信息聚為海洋的今天,我們曾執守的觀念將被引向何方?   如今的信息流覆蓋在後真相時代上。
  • 《後真相時代》或許可以告訴我們一些真相!
    【羅玲專欄】 《後真相時代》或許可以告訴我們一些真相原創作者|羅玲「後真相」是指一些人為了自身利益,無視客觀事實,盲目迎合受眾的情緒與心理,使用斷言、猜測、感覺等表達方式,強化、極化某種特定觀點,攻訐抹黑對手,或博取眼球效應和支持率。2016年11月22日,牛津字典宣布,「後真相」(post-truth)是其年度詞。
  • 《後真相時代》討論的是「後真相」還是「真相」?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本人被《後真相時代》吸引實在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謠言、誤傳、10萬+、陰謀論、帶節奏、病毒營銷……劇情總反轉,頻繁被打臉,真相何在?」看到出現在封面的上述介紹,我當然很有興趣從這本書中探尋這一問題的答案。但不幸的事實是,《後真相時代》和「後真相時代」相差了十萬八千裡。說得再明白點,本書根本無意於討論什麼「後真相時代」。
  • 「後真相」時代的網絡輿論
    摘要:2016 年《牛津詞典》將"後真相"定為年度關鍵詞,這個詞就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後真相"的定義為"情感及個人信念較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而在如今的"後真相"時代,我們正在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來對待新聞:表達情緒,忽略事實。
  • 《追我吧》永久停播—身處後真相時代,我們沒有變得更睿智
    明星動態動輒轉評贊十萬甚至百萬,UC式標題進入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多社會新聞開頭打得火熱結局啞火不了了之……我們開始發現很多事情不是表面那麼簡單,我們很容易被幾個嗓門大激情澎湃的聲音帶著走,他們聲情並茂,言辭懇切。當我們走了很遠才發現走錯道了,劇情反轉了,我們都被打臉了。
  • 「後真相時代」,需要多一點耐心
    為什麼在信息技術如此發達、信息傳播如此高效的時代,真相距離每個人反而越來越遠呢?在「後真相時代」,真相已經不止一個,每件事都可能出現無數個競爭性真相。我們面臨的信息已經從扁平化上升到立體化,在對待所謂的真相時,我們再也不能簡單地選擇接受或相信。讓真相飛一會,其實更需要的是大家多一點耐心和求證精神。
  • 《後真相時代》:四種真相,為我們揭示,隱藏在真相背後的真相
    競爭性真相能夠對人的思想和行動,形成不同的影響,在道德上是中性的,可能善意,也可能惡意,就好像同一把劍,俠客用來救人,而強盜則用來殺人。赫克託麥克唐納是全球知名的商業資訊專家,為世界上很多頂尖企業提供諮詢服務。他所寫《後真相時代》一書,通過大量事例,為我們講述了四種競爭性真相,分別是片面真相、主觀真相、人造真相、未知真相。
  • 後真相時代:真相如何被操控?我們如何去思考?
    真相就是這件T恤衫的價格遠遠超出了它的價值,不得不承認,我們看到的都是這樣被加工後的真相。然而真相的加工過程是極為複雜的,即使同一件物品,在不同的人眼裡就會解讀成不同的意義。一盒香菸,經濟學家看到了國民生產總值,醫生看到了肺癌,化學家看到了尼古丁,設計師看到了它的logo。真相經過無數次的加工拆解,最後才會呈現到我們面前,而我們卻無法還原它本來的面目。
  • 《後真相時代》:當真相被操縱利用,我們該如何獲取真相
    活在當下這信息爆炸的時代的人們,面對海量信息時,會被各類帶有「情緒」的信息裹挾,大多數人為自己了解了事實的真相,孰不知,我們知道的可能只是真相的某一部分,甚至有可能是假象,不同的真相會引導我們做出不一樣的決定,因此了解什麼才是我們需要的真相變得尤為重要。
  • 後真相時代:現在的問題是,我們開始不在意謊言
    在8月底的愛丁堡國際圖書節上,以「後真相時代」為題,英國《旁觀者》雜誌前主編、《衛報》專欄作者馬修·德安科納(Matthew d』Ancona)發表了演講。作為資深媒體人,他曾入選「英國媒體最具權力一百人」和「英國百位最有影響的知識分子」之列。而他最近推出的新書,就叫做《後真相:關於真相的新戰爭及如何反擊》。
  • 《後真相時代》:面對真相,你選擇接受事實,還是堅持個人意願?
    因為有了情感缺口,所以才有一些「甘願上當」也不在意真相的老年人。在這裡我要引出一個概念——「後真相」。牛津字典2016年度詞就是後真相,它將其定義為「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正如當代政治理論家、澳大利亞雪梨大學政府與國際關係系教授約翰·基恩(John Keane)所指出:全球社會已經陷入了後真相時代。
  • 後真相時代,企業公關傳播到底該怎麼做?
    更加可怕的是,人們已經失去了對真相的探究之心,見風就是火任憑情緒和自以為是的事實妄加宣洩,我們已經進入了後真相時代。1. 後真相時代有多少人是牆頭草吃瓜群眾已經佔領高地的年代,一個熱點新聞霸屏後,大家都是什麼反應?重慶公交車事件真相一波三折、金庸先生在去世前已經被死亡了20多次!
  • 後真相時代,如何避免信息蒙蔽?
    隨著網際網路的廣泛應用,我們進入了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通過各種媒介,主動或被動地接收著各種信息。但是,對我們來說,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真實的。海量的信息裡也摻雜著大量無效、虛假、低質量的信息。因此,有人說,今天的時代,已經成為了「後真相時代」。01什麼是「後真相時代」?
  • 新媒體時代應警惕「後真相」現象
    文 / 金澤香學者藍江在《後真相時代意味著客觀性的終結嗎》一文中不無擔憂地表示:在今天,更容易影響人的行為決策的不再是客觀事實,而是內心的信仰和情感依靠,人們不是在理性分析和判斷數據基礎上做出決定,而是轉向內心中的立場和情感。這是一個立場先於真相的時代,也就是被媒體高呼的「後真相」時代。何謂後真相?
  • 後真相時代下機構媒體應對策略研究
    正是因為機構媒體高度關注受眾心理,保持與受眾的緊密感,才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受眾的參與感,讓廣大公眾跟隨機構媒體一起挖掘事實的真相。 三、後真相時代:機構媒體如何應對虛假新聞? 如何有效地對虛假新聞進行回應:在「後真相時代」我們應該如何有效的去引導受眾泛濫的情感,從而更好的契合大眾對信息的接受度。
  • 後真相時代,我們如何走出「信息繭房」?
    在這個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人們每天只需抱著手機,隨便點幾下屏幕,就能獲取到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的信息,可以說真正做到了「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然而,我們的朋友圈或社交圈也因此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