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剛調整了化妝品業務的花王集團,又開始對旗下化妝品品牌「瘦身」了。
據日經中文網報導,花王集團計劃在2021年前將旗下約50個化妝品品牌削減40%,減至約30個。集團準備淘汰化妝品業務中銷售增長乏力的品牌,包括佳麗寶化妝品旗下護膚品牌「DADA」、「RAPHAIE」等約20個品牌,這些品牌將在今後4年分階段停止銷售。而此次削減的約20個品牌的合計銷售額約佔化妝品業務整體份額的10%。
調整後,花王計劃將營銷投資集中於「SENSAI」和「KATE(凱朵)」等11個全球重點品牌。希望通過加強對高檔化妝品的投資,在2020年將化妝品業務的銷售額提升至超過3000億日元。
標題
這是今年以來花王真對化妝品業務進行的第二次調整。2018年5月,花王為化妝品業務制定了「新的全球投資組合戰略」,進一步加強該業務的品牌管理。新的全球品牌組合被劃分為11個全球戰略品牌「G11」以及8個區域性品牌「R8」。花王強調,將強化G11品牌的旅遊零售業務,加快促進其在亞洲、歐洲市場的發展,同時將強化高端品牌的發展戰略,以提升集團化妝品業務在全球的存在感。
此前的品牌組合調整
花王化妝品業務在集團內相對較低的盈利能力,以及不及競爭對手的消費吸引力,是其大舉調整業務的主要原因。
2017財年,花王集團化妝品業務銷售額約為2427億日元(約合144.22億元人民幣),佔集團銷售總額的16%。化妝品業務的營業利潤率僅為2.1%,大幅低於集團整體13.7%的合併營業利潤率。這意味著,與集團洗滌劑、紙尿褲等業務相比,化妝品業務盈利能力偏低。
由於在高檔化妝品領域投資力度不夠、缺乏有競爭力的單品、又沒能更好地吸引到赴日旅遊的中國內地消費者,花王集團沒有表現出與資生堂等競爭對手同樣增長態勢。對比來看,受高端品牌銷售增長的拉動,資生堂在2017年總銷售額為1兆51億日元(約合584.9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了18.2%;營業利潤達到804億日元(約合46.7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8.7%,且中國市場的銷售增長依然高於集團整體業績。據《朝日新聞》報導,2017年資生堂、高絲和POLA針對訪日遊客的銷售額達到939億日元(約55.6億元人民幣),較2015年的505億日元(約29.9億元人民幣)增長了80%,中國遊客貢獻最大。
實際上,在2015年之前,花王化妝品業務在中國市場的發展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直到2017年才真正好轉。這得益於中國消費者對日妝認知度與喜好度的提升,也受益於赴日遊客回國後繼續購買日妝的顯著趨勢。花王近期曾表示,中國市場的穩定增長,發揮了拉動銷售額及利潤的作用。
圖片來源:環球網
在逐漸加強集團化妝品業務的全球發展中,花王集團也逐漸認識到了中國市場的重要性。花王集團知行社長村上由泰近期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我們所說的世界戰略,實質上就是重視中國的戰略。」
對於此前化妝品業務在中國的遲滯發展,村上由泰認為,主要原因是公司在某些方面投入過大,如僱傭了大量護膚諮詢員等,並且品牌種類過多,使品牌缺乏競爭力。這也是今年以來花王不斷調整化妝品業務品牌組合與數量的原因。
他表示,未來會將只限在歐洲銷售的主力產品,如「SENSAI」等也投放到中國市場。同時繼續發揮既有品牌和產品在中國消費者認知度上的優勢。此外,也會加強線上電商銷售渠道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