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陳冬)全新改版的高甲戲《大稻埕》,昨晚在集美福南堂舉行公演。中國戲劇家協會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季國平,市領導葉重耕、國桂榮等觀看了演出。
該劇由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出演,講述了《馬關條約》後,臺灣大稻埕商人林天來一家在這段歷史之殤中堅持抗爭、不屈不撓的民族氣節和可歌可泣的家國情懷。
抓原創,磨精品。《大稻埕》自2015年首演以來,廣泛徵求專家和觀眾的意見建議,精心雕琢後的作品,表現力和感染力均有新提升。
此次改版最大的亮點是,劇中人物「老三」有了全新的詮釋,人物定位也更加清晰,中國人的精神筋骨在其身上展現得更為淋漓盡致,「梅花獎」得主、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團長吳晶晶再次反串出演該角。
除吳晶晶外,《大稻埕》還由眾多藝術名家傾力打造,兩岸合作再譜新曲。編劇曾學文、舞美設計黃永碤等來自廈門,導演李小平、燈光設計車克謙則來自臺灣。
據悉,該劇還將於19日晚在集美福南堂繼續上演一場。
廈臺兩地藝術家共同創作,精雕細刻重新刻畫人物,尋找中國人精神脊梁
新版高甲戲《大稻埕》亮相
全新改版的高甲戲《大稻埕》,舞臺效果更精彩。
劇情更飽滿,人物形象更豐滿。
演員充滿激情的舞臺演繹。
觀眾被劇情衝突深深吸引。
廈門網訊 ( 文/廈門日報記者陳冬 圖/廈門日報記者姚凡)從藝近40年的高甲戲名演員吳晶晶,從來沒有這麼緊張過——昨晚,她在舞臺上,反串飾演一位年僅20歲的學院書生,性別、年齡的巨大反差,讓這位「梅花獎」得主在上臺前仍然內心忐忑,生怕「演砸了」。
這齣在集美福南堂上演的劇目,是全新改版的高甲戲《大稻埕》,該劇由廈臺兩地藝術家共同創作、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演出。「國寶級」高甲戲演員吳晶晶的反串出演,成為此次改版一大亮點,讓該劇有了兩個版本——明星版和青春版。而她所飾演的書生「老三」,更是新版中重點重新刻畫的一位核心人物。
高甲戲《大稻埕》2015年首演以來,因構思精巧、舞臺表演精彩,獲得福建省第26屆戲劇會演第一名,去年入選「2016年度全國舞臺藝術重點創作劇目名錄」,並作為2016年「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的開幕大戲在金門演出,獲得了臺灣觀眾、媒體的高度評價。
「十年磨一戲」是戲劇界的一句至理名言,一部作品要成為精品,就必須經過長時間的修改打磨和舞臺錘鍊。歌仔戲《邵江海》,高甲戲《阿搭嫂》、歌仔戲《蝴蝶之戀》等廈門幾部被中國戲劇界認可的作品,都是秉承這樣的精氣神,編劇和主創團隊邊演出邊聽取各方意見,不斷修改打磨,才被載入戲曲名錄。《大稻埕》要成為真正的精品,自然也要精雕細琢。
編劇說
重回書齋定位「老三」角色
曾兩次榮獲中國戲劇劇本最高獎「中國戲劇獎·曹禺劇本獎」的曾學文,在中國戲劇界是有名的不怕改劇本的劇作家,被北京專家譽為「咬定青山不放鬆」——《邵江海》演出10年時間,他改了10年;《蝴蝶之戀》演了5年,他改了5年;《阿搭嫂》演了8年,他改了8年;而《大稻埕》演了2年,他依舊改了2年。
曾學文有個習慣——每一場演出,都在一旁觀察觀眾的反映,琢磨問題的所在。這個習慣,讓他看出了《大稻埕》存在的一個「大問題」。「劇中的『老三』是我對原稿最不滿意的地方,因為這個角色趨於平面化,缺乏情感跌宕,身份定位也不夠清晰。」
於是,曾學文重新回到書齋,從史書中再去捕捉那些點滴的記錄。他說,在《馬關條約》後那場戰爭中,最令人激奮的是知識分子發出的「與其生為降虜,不如死為義民」。請纓從古是書生,中國知識分子報國赴難,是他們的精神傳遞,也是中國精神信仰不墜的力量。於是,曾學文對「老三」這一角色進行了重新定位,改為書院的書生,這也是當年臺灣最真實的歷史寫照。
人物定位清晰後,老三與父親林天來的戲就在曾學文的筆下激蕩開來,一來一往——父親不再是單一的情感狀態,他曾想以自己的人生經驗來規劃孩子們的前程,卻不知不覺被老三所引導。這場歷史突變不僅改變了書生老三,也在改變父親。「這正是這一稿和之前最大的不同之處。」曾學文說。
從小人物、小家庭透射大事件、大時代,是曾學文的寫作特色。《大稻埕》亦是如此。曾學文說,以戲曲的形式呈現抗日題材,還要打動觀眾並不容易,因此,劇本沒有從正面去表現烽火連天的戰爭場面,而是試圖通過在大稻埕生活的林天來一家,去找尋當年居住在臺灣的閩南人守家禦敵的歷史印跡,尋找那個時代中國人的精神脊梁。
專家說
新版更有戲劇張力感染力
中國戲劇家協會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季國平,中國劇協秘書長崔偉、中國戲曲學會會長薛若琳、中國文聯研究員李春喜、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王安葵等戲劇評論「大腕」,昨晚也專程來到劇場觀看演出。他們認為,新版《大稻埕》更有戲劇張力和感染力。
季國平說,《大稻埕》是一出令人感動的劇目,呈現給世人悲壯的歷史和不屈的精神,當代中國太需要這樣精彩的劇目了。這場演出很精彩,希望主創團隊能不斷打磨該劇,走出廈門進行更多的演出,期待日後還能到臺灣演出,相信該劇能引起臺灣民眾的共鳴,將中華民族精神共同弘揚光大。
第一次觀看《大稻埕》的王安葵對該劇給予高度評價,他說,該劇在有著民族史詩般背景下,通過小人物展現出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體現兩岸血脈相連的情感。宏大的主題,兩岸攜手合作,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幕後】
兩岸再度攜手合作
《大稻埕》有一張兩岸共創的「名片」:它由兩度曹禺劇本獎獲得者、劇作家曾學文編劇,「臺灣文藝獎」獲得者、著名導演李小平執掌導演,舞臺美術設計師、文華獎獲得者黃永碤擔任舞美設計,多部文華獎作品獲得者葉正盟擔任音樂設計,臺灣燈光設計師車克謙擔任燈光設計。該劇的成功亮相,也是我市振興地方戲曲工作中發揮地緣優勢的一抹亮色。
說起導演李小平,劇團演員都讚不絕口。吳晶晶說,導演不僅排演方式新穎,在舞臺演出上也有突破。他用當代的戲劇舞臺語彙去彰顯傳統戲曲的美學特質,以現代審美詮釋歷史,具有亂世史詩意味。「這是我們第一次和臺灣導演合作,很成功。」
大稻埕在19世紀後期成為臺北的經濟中心,更早時它是由是閩南移民開發的碼頭,這個連接兩岸貿易的碼頭與長街,成為早年臺灣移民社會的縮影;廈門金蓮陞高甲戲團近年也曾赴大稻埕演出,受到當地民眾歡迎,這些交流無疑讓這樣的兩岸合作更有看點。
「即便在兩岸紛紛擾擾的狀態下,家國情懷也是兩岸共有的。」去年,「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在金門舉辦,《大稻埕》作為開幕演出大戲,引發了臺灣同胞強烈的共鳴。幕落時,全場經久不息的掌聲讓金門縣文化局長感慨良多,而臺灣媒體也對該劇給予了高度評價。
關注《大稻埕》的還有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教授石光生,他不僅自己研究,還把該劇作為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分享。對於學生們真誠的觀後感,石光生深感滿意與崇敬,他在論文中寫道:「《大稻埕》讓年輕人嚴肅面對這首盪氣迴腸的抗日悲歌。」
【劇情】
抗日保臺守護家園
《大稻埕》的故事,和抗日有關。
1895年《馬關條約》籤訂後,寶島臺灣被割讓給日本,隨之而來的是一場蔓延全島的抗日保臺鬥爭。戲臺上,《大稻埕》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船頭行老闆林天來有三個性格迥異、志向不同的兒子,在「家國」突變中,這個家庭發生了激烈的矛盾和衝撞,親情的糾葛、愛情的犧牲,家庭的破碎,讓他們做出了不同的人生抉擇。在民族危亡的現實面前,林天來和老三以中國漢子頂天立地的筋骨,演繹了一場可歌可泣的故事。
全劇以「家」為切入點,用父子情、夫妻情、母子情、兄弟情等最平凡的感情線串起盪氣迴腸的故事,於細微之處見真情,於事事中體現中國人對「家」的重視和守護。
在臺灣社會不時充斥著所謂懷念「日據臺灣」時代觀點的今天,創作演出這樣的題材顯得尤為重要。該劇讓人們看到,臺灣人民保臺抗日的偉大壯舉,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民族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物】
吳晶晶:
反串年輕小夥
與劇中人融為一體
沒有演「老三」前,吳晶晶很愛美,女人味十足。因為反串演「老三」,近三個多月來她成天穿著黑灰系的男人服,裙子、耳環都被「打入冷宮「,就連說話語氣、走路姿態也特別男人。「我和劇中人物融為一體,連同生活一起入戲。」她笑著調侃道。
反串小生,吳晶晶其實駕輕就熟,曾在許多傳統古裝戲中亮相。然而,演現代戲的男小生,難度更大,無法像古裝戲一樣透過服飾、造型等輔助豐滿人物的外在形象。早已成名,還是「梅花獎」得主,為何她要挑戰自己,演繹與實際年齡相差30多歲的男二號?
「其實一開始我是拒絕的,家裡人也極力反對,質疑我的體力和外形。」說到這,吳晶晶放慢了語速。雖然有過猶豫,但不服輸、執著的她還是決定嘗試挑戰,體現一個演員的真正價值。為了勝任這個角色,她付出了更多倍的努力,體會揣摩「老三」的內心世界,很自然地流露出中國男人的錚錚鐵骨。「我希望站在臺上,靠演技讓觀眾忘記我是女人、我的實際年齡。」
臺上的吳晶晶,又唱又跳,一招一式都出自內心,就算氣喘籲籲、體力透支也不會讓觀眾有所察覺。殊不知,她的腰部還綁著護腰帶。這是此前集中排練、到臺灣教學過度勞累,不小心扭傷了腰。回來後雖然沒法上臺排練,但仍堅持每天到劇場看年輕人演戲,聽導演說戲。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