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臺兩地藝術家共同創作 高甲戲《大稻埕》全新改版公演

2021-01-14 廈門網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陳冬)全新改版的高甲戲《大稻埕》,昨晚在集美福南堂舉行公演。中國戲劇家協會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季國平,市領導葉重耕、國桂榮等觀看了演出。

  該劇由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出演,講述了《馬關條約》後,臺灣大稻埕商人林天來一家在這段歷史之殤中堅持抗爭、不屈不撓的民族氣節和可歌可泣的家國情懷。

  抓原創,磨精品。《大稻埕》自2015年首演以來,廣泛徵求專家和觀眾的意見建議,精心雕琢後的作品,表現力和感染力均有新提升。

  此次改版最大的亮點是,劇中人物「老三」有了全新的詮釋,人物定位也更加清晰,中國人的精神筋骨在其身上展現得更為淋漓盡致,「梅花獎」得主、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團長吳晶晶再次反串出演該角。

  除吳晶晶外,《大稻埕》還由眾多藝術名家傾力打造,兩岸合作再譜新曲。編劇曾學文、舞美設計黃永碤等來自廈門,導演李小平、燈光設計車克謙則來自臺灣。

  據悉,該劇還將於19日晚在集美福南堂繼續上演一場。

  廈臺兩地藝術家共同創作,精雕細刻重新刻畫人物,尋找中國人精神脊梁

    新版高甲戲《大稻埕》亮相

  全新改版的高甲戲《大稻埕》,舞臺效果更精彩。

  劇情更飽滿,人物形象更豐滿。

  演員充滿激情的舞臺演繹。

  觀眾被劇情衝突深深吸引。

  廈門網訊 ( 文/廈門日報記者陳冬 圖/廈門日報記者姚凡)從藝近40年的高甲戲名演員吳晶晶,從來沒有這麼緊張過——昨晚,她在舞臺上,反串飾演一位年僅20歲的學院書生,性別、年齡的巨大反差,讓這位「梅花獎」得主在上臺前仍然內心忐忑,生怕「演砸了」。

  這齣在集美福南堂上演的劇目,是全新改版的高甲戲《大稻埕》,該劇由廈臺兩地藝術家共同創作、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演出。「國寶級」高甲戲演員吳晶晶的反串出演,成為此次改版一大亮點,讓該劇有了兩個版本——明星版和青春版。而她所飾演的書生「老三」,更是新版中重點重新刻畫的一位核心人物。

  高甲戲《大稻埕》2015年首演以來,因構思精巧、舞臺表演精彩,獲得福建省第26屆戲劇會演第一名,去年入選「2016年度全國舞臺藝術重點創作劇目名錄」,並作為2016年「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的開幕大戲在金門演出,獲得了臺灣觀眾、媒體的高度評價。

  「十年磨一戲」是戲劇界的一句至理名言,一部作品要成為精品,就必須經過長時間的修改打磨和舞臺錘鍊。歌仔戲《邵江海》,高甲戲《阿搭嫂》、歌仔戲《蝴蝶之戀》等廈門幾部被中國戲劇界認可的作品,都是秉承這樣的精氣神,編劇和主創團隊邊演出邊聽取各方意見,不斷修改打磨,才被載入戲曲名錄。《大稻埕》要成為真正的精品,自然也要精雕細琢。

  編劇說

  重回書齋定位「老三」角色

  曾兩次榮獲中國戲劇劇本最高獎「中國戲劇獎·曹禺劇本獎」的曾學文,在中國戲劇界是有名的不怕改劇本的劇作家,被北京專家譽為「咬定青山不放鬆」——《邵江海》演出10年時間,他改了10年;《蝴蝶之戀》演了5年,他改了5年;《阿搭嫂》演了8年,他改了8年;而《大稻埕》演了2年,他依舊改了2年。

  曾學文有個習慣——每一場演出,都在一旁觀察觀眾的反映,琢磨問題的所在。這個習慣,讓他看出了《大稻埕》存在的一個「大問題」。「劇中的『老三』是我對原稿最不滿意的地方,因為這個角色趨於平面化,缺乏情感跌宕,身份定位也不夠清晰。」

  於是,曾學文重新回到書齋,從史書中再去捕捉那些點滴的記錄。他說,在《馬關條約》後那場戰爭中,最令人激奮的是知識分子發出的「與其生為降虜,不如死為義民」。請纓從古是書生,中國知識分子報國赴難,是他們的精神傳遞,也是中國精神信仰不墜的力量。於是,曾學文對「老三」這一角色進行了重新定位,改為書院的書生,這也是當年臺灣最真實的歷史寫照。

  人物定位清晰後,老三與父親林天來的戲就在曾學文的筆下激蕩開來,一來一往——父親不再是單一的情感狀態,他曾想以自己的人生經驗來規劃孩子們的前程,卻不知不覺被老三所引導。這場歷史突變不僅改變了書生老三,也在改變父親。「這正是這一稿和之前最大的不同之處。」曾學文說。

  從小人物、小家庭透射大事件、大時代,是曾學文的寫作特色。《大稻埕》亦是如此。曾學文說,以戲曲的形式呈現抗日題材,還要打動觀眾並不容易,因此,劇本沒有從正面去表現烽火連天的戰爭場面,而是試圖通過在大稻埕生活的林天來一家,去找尋當年居住在臺灣的閩南人守家禦敵的歷史印跡,尋找那個時代中國人的精神脊梁。

  專家說

  新版更有戲劇張力感染力

  中國戲劇家協會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季國平,中國劇協秘書長崔偉、中國戲曲學會會長薛若琳、中國文聯研究員李春喜、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王安葵等戲劇評論「大腕」,昨晚也專程來到劇場觀看演出。他們認為,新版《大稻埕》更有戲劇張力和感染力。

  季國平說,《大稻埕》是一出令人感動的劇目,呈現給世人悲壯的歷史和不屈的精神,當代中國太需要這樣精彩的劇目了。這場演出很精彩,希望主創團隊能不斷打磨該劇,走出廈門進行更多的演出,期待日後還能到臺灣演出,相信該劇能引起臺灣民眾的共鳴,將中華民族精神共同弘揚光大。

  第一次觀看《大稻埕》的王安葵對該劇給予高度評價,他說,該劇在有著民族史詩般背景下,通過小人物展現出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體現兩岸血脈相連的情感。宏大的主題,兩岸攜手合作,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幕後】

  兩岸再度攜手合作

  《大稻埕》有一張兩岸共創的「名片」:它由兩度曹禺劇本獎獲得者、劇作家曾學文編劇,「臺灣文藝獎」獲得者、著名導演李小平執掌導演,舞臺美術設計師、文華獎獲得者黃永碤擔任舞美設計,多部文華獎作品獲得者葉正盟擔任音樂設計,臺灣燈光設計師車克謙擔任燈光設計。該劇的成功亮相,也是我市振興地方戲曲工作中發揮地緣優勢的一抹亮色。

  說起導演李小平,劇團演員都讚不絕口。吳晶晶說,導演不僅排演方式新穎,在舞臺演出上也有突破。他用當代的戲劇舞臺語彙去彰顯傳統戲曲的美學特質,以現代審美詮釋歷史,具有亂世史詩意味。「這是我們第一次和臺灣導演合作,很成功。」

  大稻埕在19世紀後期成為臺北的經濟中心,更早時它是由是閩南移民開發的碼頭,這個連接兩岸貿易的碼頭與長街,成為早年臺灣移民社會的縮影;廈門金蓮陞高甲戲團近年也曾赴大稻埕演出,受到當地民眾歡迎,這些交流無疑讓這樣的兩岸合作更有看點。

  「即便在兩岸紛紛擾擾的狀態下,家國情懷也是兩岸共有的。」去年,「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在金門舉辦,《大稻埕》作為開幕演出大戲,引發了臺灣同胞強烈的共鳴。幕落時,全場經久不息的掌聲讓金門縣文化局長感慨良多,而臺灣媒體也對該劇給予了高度評價。

  關注《大稻埕》的還有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教授石光生,他不僅自己研究,還把該劇作為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分享。對於學生們真誠的觀後感,石光生深感滿意與崇敬,他在論文中寫道:「《大稻埕》讓年輕人嚴肅面對這首盪氣迴腸的抗日悲歌。」

  【劇情】

  抗日保臺守護家園

  《大稻埕》的故事,和抗日有關。

  1895年《馬關條約》籤訂後,寶島臺灣被割讓給日本,隨之而來的是一場蔓延全島的抗日保臺鬥爭。戲臺上,《大稻埕》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船頭行老闆林天來有三個性格迥異、志向不同的兒子,在「家國」突變中,這個家庭發生了激烈的矛盾和衝撞,親情的糾葛、愛情的犧牲,家庭的破碎,讓他們做出了不同的人生抉擇。在民族危亡的現實面前,林天來和老三以中國漢子頂天立地的筋骨,演繹了一場可歌可泣的故事。

  全劇以「家」為切入點,用父子情、夫妻情、母子情、兄弟情等最平凡的感情線串起盪氣迴腸的故事,於細微之處見真情,於事事中體現中國人對「家」的重視和守護。

  在臺灣社會不時充斥著所謂懷念「日據臺灣」時代觀點的今天,創作演出這樣的題材顯得尤為重要。該劇讓人們看到,臺灣人民保臺抗日的偉大壯舉,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民族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物】

  吳晶晶:

  反串年輕小夥

  與劇中人融為一體

  沒有演「老三」前,吳晶晶很愛美,女人味十足。因為反串演「老三」,近三個多月來她成天穿著黑灰系的男人服,裙子、耳環都被「打入冷宮「,就連說話語氣、走路姿態也特別男人。「我和劇中人物融為一體,連同生活一起入戲。」她笑著調侃道。

  反串小生,吳晶晶其實駕輕就熟,曾在許多傳統古裝戲中亮相。然而,演現代戲的男小生,難度更大,無法像古裝戲一樣透過服飾、造型等輔助豐滿人物的外在形象。早已成名,還是「梅花獎」得主,為何她要挑戰自己,演繹與實際年齡相差30多歲的男二號?

  「其實一開始我是拒絕的,家裡人也極力反對,質疑我的體力和外形。」說到這,吳晶晶放慢了語速。雖然有過猶豫,但不服輸、執著的她還是決定嘗試挑戰,體現一個演員的真正價值。為了勝任這個角色,她付出了更多倍的努力,體會揣摩「老三」的內心世界,很自然地流露出中國男人的錚錚鐵骨。「我希望站在臺上,靠演技讓觀眾忘記我是女人、我的實際年齡。」

  臺上的吳晶晶,又唱又跳,一招一式都出自內心,就算氣喘籲籲、體力透支也不會讓觀眾有所察覺。殊不知,她的腰部還綁著護腰帶。這是此前集中排練、到臺灣教學過度勞累,不小心扭傷了腰。回來後雖然沒法上臺排練,但仍堅持每天到劇場看年輕人演戲,聽導演說戲。

展開閱讀全文

相關焦點

  • 高甲戲《大稻埕》 把閩南味帶到寧夏 入選中國戲劇節
    《大稻埕》劇照。  廈門網訊(海西晨報記者陳佩珊)上個月,高甲戲《大稻埕》剛剛榮獲中國戲劇劇本最高獎「中國戲劇獎·曹禺劇本獎」。其實,演出前,因《大稻埕》名聲在外,劇組壓力不小。演出結束後,觀眾們的熱烈反響終於讓全體演職人員鬆了一口氣。  兩年一屆的中國戲劇節,不僅是中國戲劇成果的一次展示,更是各省戲劇水平的一次較量。
  • 高甲戲劇本《大稻埕》及劇目榮獲第六屆廈門文學藝術獎特別榮譽獎
    [新聞頁-臺海網]臺海網6月12日訊 據海西晨報報導 在日前揭曉的廈門市最高文藝獎項———第六屆廈門文學藝術獎中,廈門市臺灣藝術研究院院長曾學文創作的高甲戲劇本《大稻埕》及劇目,均榮獲本屆廈門文學藝術獎的最高獎———特別榮譽獎。「很榮幸能在自己的家鄉獲得這樣一個重要獎項,我特別珍惜。」
  • 福建:「火花」點亮舞臺藝術創作
    在2018全國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展演中,福建閩劇《雙蝶扇》連演兩場,俘獲了不少北京戲迷,殊不知這次演出已是該劇第六次重大改版。  在第十四屆全國「五個一工程」獎評選中,福建6部作品獲獎,其中高甲戲《大稻埕》的獲獎實現了福建對該獎項的「五連冠」。而《大稻埕》與「火花茶會」的一段故事也不得不提。  原版《大稻埕》2015年開演後不溫不火,大家普遍認為是因為主角「老三」的形象較為平面化。直到2017年4月,觀眾發現舞臺上的「老三」不一樣了,中華男兒的鐵骨錚錚被他表現得淋漓盡致,驚豔全場。
  • THE CLUB 首度來臺,展示2 位日本新銳藝術家全新創作
    去過銀座蔦屋書店的人,必定會為這間店的「藝術氛圍」留下深刻印象,除了因為提供豐富的藝術書籍,店內更有以 6 公尺高的書牆圍起開放性展場,展出像是建築師安藤忠雄、攝影師杉本博司,或是近期倍受矚目的日本藝術家加藤泉的作品。
  • 歌仔戲《僑批》召開創作座談會 8位戲劇評論專家專程來廈為該劇...
    9日,該劇召開了創作座談會,8位戲劇評論專家專程來廈為該劇「把脈」,既有發自內心的點讚,也有坦率地指出了不足。專家們認為,該劇有望成為一部有影響力的作品。編劇曾學文、導演韓劍英、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主任林德和等劇組代表表示,將虛心聽取專家們的建議,對劇本、舞臺呈現等做進一步提升。
  • 臺北大稻埕
    位於臺北大稻埕商圈內的永樂布市形成於20世紀初,由當初日本商人批量輸入日本印花布到臺北而形成的進口布料批發地,到逐漸發展成為全臺最大的布料批發零售中心,臺北永樂布市已經走過了百餘年歷史。近年來,隨著臺灣布作工業的逐漸式微,永樂布市銷售也大不如以前,但仍是當地喜愛手工布藝人群及家庭用布的不二之選。目前,永樂布市仍聚集著200多家布品商鋪及600多位從業人員,並以其獨特的布業文化吸引著南來北往的遊客。
  • 火熱招展 2017廈臺運動用品戶外休閒展覽會
    2017廈臺運動用品戶外休閒展覽會全 / 民 / 運 / 動盡 / 享 / 商 / 機      中國•臺灣2017年6月30日-7月3日共同攜手 掘金海峽廈門是對臺經濟交流的橋頭堡,臺灣更是戶外休閒、水上運動的蓬勃發展地區。在臺灣舉辦該主題展會,將為廈臺兩地在體育、旅遊、商貿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提供一個最佳的對接平臺。
  • 臺北大稻埕:繁華褪去 煙火依舊
    大稻埕位於臺北市大同區,早年因大片曬稻穀的空地得名,在臺北建城前就已眾商雲集。據記載,1851年,泉州人林藍田為躲避海盜,從基隆遷至大稻埕開店,成為大稻埕商貿的發端。1860年淡水開港後,大稻埕碼頭桅杆林立、舳艫相接,成為茶葉、中藥材、布料的集散中心。臺北建城後,大稻埕位於北門之外。北門是進出臺北的交通要道,大稻埕也因此更加熱鬧。
  • 廣安鄰水:翰墨「橙」趣 成渝書法美術攝影藝術家開展採風創作
    四川新聞網消息(遊伍瓊 甘子怡 沈爾布)12月16日至18日,「巴蜀風韻·橙意鄰水」文化旅遊宣傳周系列活動之一翰墨「橙」趣,成渝書法美術攝影藝術家採風創作活動如期舉行。35名來自成渝兩地的書法、美術、攝影藝術家們先後走進天意谷景區、五華山景區、豐禾鎮柏埡頭觀景平臺以及大河壩村村史館實地採風,天意谷、五華山景區內群山疊翠,山川秀美,林海蒼茫,藝術家們實地參觀自然景觀、風土文化,品嘗了鄰水臍橙,親身體驗了我縣旅遊業近年來的發展變化和取得的成就。
  • 臺北大稻埕煙火 音樂煙火搶先看
    臺北河岸音樂季的重頭戲「大稻埕情人日」將於8月6日下午3時至晚間9時在延平河濱公園、大稻埕碼頭周邊盛大舉行,除了有文創市集、懷舊攤位及美食區外,舞臺區還有陳昇、董事長樂團、馬修連恩等重量級歌手精彩演出。而最受期待的10分鐘煙火秀於晚間8時施放,並首度以搖滾、電音舞曲音樂結合。
  • 雲臺藝術家現場揮毫創作送春節祝福 義大利姑娘收到「小驚喜」
    2月1日,第二屆「七彩雲南·相約臺灣」文化月美術書法攝影藝術展在臺灣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舉行,當天雲臺20餘名藝術家還現場揮毫創作為來賓獻上春節祝福,惟妙惟肖的手繪豬年吉祥物,行雲流水的字貼春聯讓人讚不絕口。  本次藝術展主題為「錦繡高原·淳厚人文」,展出將持續至2月14日。
  • 藝文大稻埕——復古新樣貌摩登老街區
    臺北的大稻埕地區也同樣如此,在保護老街的同時也注入新的文創元素,讓老街更有新意,讓文創與老街同生。"茶香中藥香,布料永樂座,臨秋望春風,渭水文協行。"這是臺灣導演葉天倫對過去的大稻埕之描述。大稻埕之於臺北絕對是一個特殊所在,說它特殊是源於它在臺北開發中的歷史地位。
  • 全新改版上線!「投資廈門」英文網,打開有驚喜!
    「投資廈門」英文網(www.investxiamen.org.cn/english)今日起全新改版上線將為境內外客商提供全方位的招商引資權威資訊和便捷服務01「投資廈門」英文網站上新化繁為簡相較於中文網站的精細化與集大成,全新改版的「投資廈門」英文網站化繁為簡,用簡潔直觀的方式,為投資者全方位地呈現廈門的營商環境、產業規劃、投資機會、優惠政策等信息,與此同時,還全面展示了高素質創新創業之城、高顏值生態花園之城的魅力。
  • 臺北小調 | 在河一方:大稻埕裡的街市情懷
    本文圖均為 作者 圖(除署名外)回顧大稻埕的發展,幾乎等同閱讀近代臺北都市的發展脈絡,在臺北市區逐漸向東發展、人口大量外移的過程中,大稻埕成為臺北市外圍的老舊市區,當初的繁華不再。沿著重慶北路的建成圓環開始走去,轉入民生西路的多條街巷中,不同風格的建築同樣拼貼出獨屬大稻埕的場所氛圍,歷史現形於建築之間,時間推移出街區與城市的命運。
  • 臺報社社長:疫情平息之後,將率臺灣藝術家前往大陸交流
    4月10日下午,「海萌藝術系列」2020年第一季青年藝術創作展開幕式在新北市廣修禪寺不二寮藝術空間舉行。活動由兩岸影像藝術文創協會與萌爵藝術共同發起,福建畫報社、海峽畫報等單位協辦。本次展出的作品主題為「真實的幻境」和「看著那些共存的時空」,由黃崇嘉、王柔茵與黃子傑、解翎等四位臺灣青年藝術家的共同創作。四位青年藝術家目前均就讀於臺灣藝術大學書畫系碩士班,他們作品中除了展現水墨畫傳承千年的藝術技巧外,還融入了年輕人喜好科幻,關心自然生態乃至人性思想對話的筆觸,呈現出當下臺灣青年藝術家頗具現代感的藝術風格。
  • 臺灣當代女性藝術家創作風格分析
    80年代中期自美西返國的楊世芝、湯瓊生,目前仍在臺灣與美國兩地往返居住的陳張莉以及池農深,以及80年代末期頻頻自紐約返臺參展的薛保瑕,引進了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正統訓練。她們在回到本土落實以後,楊世芝的繪畫傾向於寫實意象的抽象化,例如將建築內部光線與空間的關係,以抽象的色面和肌理變化表現出來。而湯瓊生則注重記錄她個人內在心靈的歷程,以抽象的符號表達象徵性的意義。
  • 疫情期間國外藝術家如何創作?
    像很多藝術家一樣,他希望用藝術創作記錄下疫情期間的生活。 但是藝術家們正在積極適應這種狀況,在線分享他們的作品。 英國塗鴉藝術家班克斯在社交軟體Instagram上分享了他近期創作的籤名系列作品,疫情期間一群老鼠在浴室製造的混亂(如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