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弓之鳥這個成語大家都耳熟能詳,它的原意是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恐見到一點動靜就特別害怕的人。這個成語的出處是在《戰國策·楚策四》。故事原文是這樣的。
異日者,更羸與魏王處京臺之下,仰見飛鳥。更羸謂魏王曰:「臣為王引弓虛發而下鳥。」魏王曰:「然則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
有間,雁從東方來,更羸以虛發而下之。魏王曰:"然則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對曰:"其飛徐而鳴悲。飛徐者,故瘡痛也;鳴悲者,久失群也,故瘡未息,而驚心未去也。聞弦音,引而高飛,故瘡發而隕也。"
概括出來的意思是:在戰國時期,射箭名家更羸有一天和魏王正在休息,抬頭看見有隻雁在天空飛過。更羸對魏王說:「大王,我不射中大雁,就能讓這隻雁掉落下來。」魏王不信,說:「你的箭術竟有這樣高明?」更羸不搭話,左手託弓,右撘箭,聲起雁落,可箭卻偏偏的落在一遍。這時,更羸才回答說:「那隻雁飛得緩慢,而且叫聲悽慘。它飛得慢,說明有傷痛,而叫得悽慘,是因為它離了群。這時它一聽見弓弦的聲音,以為箭又射來了,就拼命往高處飛。一使勁,傷口開裂,劇痛使它掉下來。」
這個故事中,相當多人誤將「虛發」翻譯成「只拉弓不射箭」,其實正確的翻譯應該是不射中目標。越優秀的弓就越不允許空放(空放就是只拉弓不射箭),因為箭可以把弓的能量帶走。如果空放的話,那麼弓的能量就會作用於自身,輕者傷弓,重者傷人。更羸作為專業的弓箭手,自然不會空放。漢語裡的「虛發」也沒有直接表達出「空放」的意思。參考成語「箭無虛發」,「箭無虛發」的意思就是「射出的箭沒有不射中目標的」,「虛發」就是「不射中目標」。
錯誤示範
正確shi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