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詩示劉叟》(節選)
唐 白居易
梁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
銜泥兩椽間,一巢生四兒。
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
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
觜爪雖欲敝,心力不知疲。
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飢。
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
喃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
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
白居易也當了一回鳥類學家,把燕子從築巢(跳過「孵卵」這一階段)、育雛到出巢學飛,最後亞成鳥離巢的整個過程詳細地記錄在詩中。
5月13日和5月14日,是春花欲語夏蟲鳴[點擊了解詳情]周六班與周日班的第10次活動,夏初至,蟲漸多,鳥兒們成雙成對銜著巢材、叼著蟲子,開始了又一年的繁育。
配對
繁殖季節以發情配對作為開始。周日班[170514]一早就看見了兩隻發冠卷尾在樹枝上談情說愛。雄鳥兩翅下垂,反覆發出短且快Julingga似的鳴聲。可惜雄鳥沒能成功打開雌鳥的心扉,不一會雌鳥便飛走了,留下雄鳥獨獨呼喚。
雄鳥正在甜言蜜語
珍珠(8歲)記錄的正是發冠卷尾求偶的這個時刻
發情末期或發情結束時開始佔據築巢區域,此時常能見到雄鳥間發生格鬥。周日[170514]就看見兩隻烏鶇從杜鵑林下鑽出來,在路當中比武,沒過幾招,一隻就匆匆飛過了油麻藤亭。
光顧著看,沒及時拍攝到這裡兩隻打鬥的烏鶇,這裡以蔣虹老師拍攝的照片示意[源自老蔣1763的博客]。
蔣虹老師拍攝的烏鶇格鬥
築巢
佔領巢區以後,雌雄鳥就會開始築巢。也有某些種類是由雄鳥先行築巢,吸引異性,例如大名鼎鼎的黃胸織布鳥,暑假的雲南遊學[點擊了解詳情]便有機會看見它。雄鳥會織好鳥巢,以此吸引雌鳥。
我們也遇見了發冠卷尾正在築巢,它們會在樹枝近末端的分叉上築巢。自然環境下多用草本的莖葉編織,而這個巢用到了大量塑料製品,這和它的生活環境人工化有關。
從周六到周日[170513-14],這個巢變得更緊密了。
周六,孩子們觀察到巢材使用了塑料製品[170513]
周日,孩子看到的巢初具規模,寬大的塑料帶也被替換[170514]
周日,芙蓉和蜜桃看到雄鳥和雌鳥多次往返,嘴上叼著巢材
芙蓉(11歲)拍攝
發冠卷尾用嘴進行編織[視頻時長5秒],芙蓉(11歲)攝影
春花欲語夏蟲鳴第8課[170423]便看到灰樹鵲在營巢,不過這次去看時,巢沒有明顯變化,且灰樹鵲不再出現,因此推斷灰樹鵲棄巢。可能的原因是巢過於暴露,受幹擾大。
170423看到灰樹鵲在營巢,一直沒有新變化,推斷已棄巢
孵卵
築巢完畢,親鳥緊接著產卵、孵卵。孵卵工作多數是由雌鳥擔任,也有雙方合作孵抱或專由雄鳥孵抱的。
發冠卷尾、灰樹鵲等鳥類都是雌雄合作孵抱的。水雉、彩鷸等是專由雄鳥孵卵的,也就是「一妻多夫」制,其中的雌性是「女王」,它把孵卵及育雛等工作完全推給了「丈夫」。
在臺灣水田旁發現的彩鷸
其中一隻雌鳥(紅),兩隻雄鳥(棕)
不同鳥類的孵卵期有很大的不同。有些小鳥如暗綠繡眼鳥、遠東山雀等,其孵化期不過12天左右;中型鳥類如家鴿、喜鵲等鳥類的孵卵期略長些,約為17天左右;大型鳥類的孵卵期就長了,如禿鷲的孵卵期長達55天左右。
雛鳥有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的雛鳥跟剛出殼的雞雛一樣,全身有絨羽,眼睛已睜開。只待絨羽一幹,就能隨著親鳥進行活動和覓食。這一類雛鳥叫早成雛。雞、鴨、鵝、雁等的雛鳥都是早成雛。
斑嘴鴨雛鳥就是早成雛
另一種類型的雛鳥出生時身體裸露,或僅有極少量的絨羽,眼睛還閉著,必須由親鳥餵養一段時間,才能出巢獨立活動和覓食。這一類雛鳥叫做晚成雛。遠東山雀、發冠卷尾、灰樹鵲等鳥類的雛鳥都屬晚成雛。
育雛
育雛期的長短因鳥類種類的不同而不同。例如遠東山雀出殼後約14天左右開始試飛,出飛後的最初幾天,親鳥仍繼續餵食,也會以食物作為引誘雛鳥試飛的手段。再過幾天後,親鳥就停止餵食了。
餵哺雛鳥是非常辛苦的工作。發冠卷尾、遠東山雀在育雛時,每天要往返100次左右。即使平日吃素的鳥類,例如麻雀,在育雛期間,也需捕捉大量昆蟲餵養幼鳥,才能提供幼鳥所需的能量。
烏鶇叼著食物準備回家餵孩子
在這段時間,雛鳥生長得極快,全身胖呼呼的,但親鳥卻顯見消瘦了。這正象白居易詩裡所說的「辛勤數十日,母瘦雛漸肥」。
多種食蟲鳥類則捕蟲飼餵雛鳥,當它們叼著蟲飛歸鳥巢時,雛鳥們都會仰起頭,拼命張開黃嘴巴,一邊尖聲叫著,一邊搶昆蟲吃。
春花欲語夏蟲鳴第8課[170423]遇見了遠東山雀與它們的樹洞,孩子們格外關心如今樹洞怎麼樣了?在靠近巢之前,還彼此提醒說,「我們要離它們遠一點觀察。」
第8次課程,孩子們遠觀遠東山雀的樹洞[170423]
如今雛鳥已成功出巢,乾淨的樹洞漸漸被蛛網覆蓋。雖有些遺憾沒能親眼見證它們一步步長大,但遠東山雀父母的閃現和樹洞生活的神奇已激發出孩子對它們的愛與尊重。
第10次課程,孩子們近距離觀察遠東山雀空了的巢[170514]
樹洞底如是
意外收穫
沫蟬不見了
最近很多植物葉背都有「口水」,「口水」來自沫蟬。
孩子們通過第9次課程[170507]學習了沫蟬。
這次課看到沾有泡沫的葉子落在地上,其間又找不到沫蟬,不是沫蟬何去?
只剩泡沫而無沫蟬的樹葉
周六[170513]大家很幸運發現了灰頭鴉雀正大膽地在葉背尋找沫蟬。
拽下一片樹葉,尋找其間的沫蟬
沫蟬的泡沫能保護自己免遭小飛蟲、甚至蜘蛛幹擾,但卻抵不過眼尖的硬嘴鳥兒。
布穀布穀
一般平常所說的布穀鳥有兩種,其一是大杜鵑,聲音洪亮,是本地的夏候鳥;其二是珠頸斑鳩,聲音含混,叫聲如布咕咕——,是本地留鳥。我們在第8次課見過珠頸斑鳩。
第8次課學習過珠頸斑鳩
與物候有關的布穀鳥,一般指大杜鵑。平常杜鵑很隱蔽,周日[170514]孩子很幸運地看到一隻送到眼前的大杜鵑。
蜜桃[10歲]自然筆記中的大杜鵑
大杜鵑的聲音容易辨識。下面的視頻錄到了一聲「布穀」。
大杜鵑[時長15秒],芙蓉(11歲)拍攝
鳥亦如人
昨天是母親節,正好講到鳥的育雛
鳥的愛,人的愛,本質相同
希望自然裡面的每一位父親、母親都能如願
圖、文/熊童子,張松鼠
編輯/熊童子,張松鼠
[源自老蔣1763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