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頭看2003年的播放的《粉紅女郎》,最喜歡的,仍然是劉若英。
如劇裡的人物一樣,劉若英本人,在整個明星圈子裡,不是最漂亮的,不是身材最好的,也不是最豔麗的。但她是最令人舒服的。
即使過了這麼多年,再來看她,劇裡劇外的她,歌裡歌外的她,生活裡外的她,依然沒變,還是那種一如既往,能夠令人立刻安靜下來的舒服感。
舒服是最對一個人高級的讚賞。
沒有居高臨下的壓迫,沒有不可觸及的遙遠,沒有自形慚穢的侷促,不疾不徐,不爭不搶,她身上有讓人願意靠近的親近感,也有一種疏離的孤獨感。似乎,近到你可以與之成為朋友,夥伴,又似乎,讓你產生與她相交的探索感。
她演的《似水年華》裡,發生在烏鎮的愛情,匆匆一瞥,只有七天。卻痴深,深到骨髓裡去。愛而不得,是種遺憾。誰又能說,不是一種美好的回憶。那些同共經歷的時光,那些如詩如畫,似水年華的歲月,無論如何,都深深地刻在了人的內心深處,令一個人,溫柔和暢想,回憶裡,都是粉色,整個人,都是溫暖。從溫暖的回憶裡走來,也會憑添了一份勇氣和力量,更從容面對未來。
世界很大,我們很小,能彼此相遇,本就是美好。
影視劇裡的這種文藝女青年,氣質女的角色,與劉若英幾乎同款同身,沒有絲毫差別。一個有心境,有內涵,有故事的女性,在故事裡盡情舒展。
《人間四月天》裡的張幼儀,大家閨秀,卻是小心翼翼的去愛,受盡委屈和痛苦,受盡折磨和冷遇,依然深情款款又堅韌挺拔。
雖然是看劇,但似乎,又都是劉若英本人的情感。
心疼劇裡的角色,一如心疼劉若英本人生活中的那段暗戀。她暗戀,既是恩師,又是兄長的音樂家陳昇,而陳昇是有家之人。或許,也正是因為現實裡,有那樣一種自卑的暗戀,她更能夠活靈活現地表現張幼儀的體態與小心,守侯和順受。
與其說她演得好,不如說,她愛得苦,也愛得真。
聽到她的一些歌,《為愛痴狂》,《後來》,一如她的生活,她的感情世界,她為愛所受的煎熬。也一如現實生活裡的好些女孩子。
《為愛痴狂》,她唱得,一顆心,都痴情成千顆萬顆的星星,願意去照耀愛著的那個人的整個夜空。我也為她痴狂。《後來》裡則是滿是故事和深情,唱得感悟和釋懷。
劉若英是我的偶像,是我情願付出一切代價去靠近和成為的女孩兒。
她靜靜地,不言也不語,但是你能感受她那份內心裡的親近和力量,溫柔和妥帖。她是清酒,淡而慢享。她是清茶,香而不膩。她是幽暗的不知名碎花,淡淡的香,氤氳著你。她若開口,那一口臺灣腔裡的甜膩和溫柔,立刻能夠撫平那受傷的靈魂,帶來感染和力量,既時三刻,就想變成跟她一模一樣的人,一樣的腔,一樣的味道。
她若微微一笑,你的世界,立刻燦爛起來。那是怎麼的魔力啊。有些人,天然就有這種本領。劉若英良好的修養,在前半生所經受的情感,快樂,生命和力量,在後半身裡舒緩,延展,蔓延,開花結果。
她把生活,打理得很好。她把事業,兼顧得周全。帶娃,拍電影,開演唱會,一樣也沒有落下。她才是三十加姐姐們的從容與優雅,是歲月真正不敗的平凡美人。
整個演繹圈裡姐姐們的拼殺撕扯,都與她無關。她隔離和免疫,像個看客。她陪伴兒子那份用心,收放,母愛和溫柔,依然還是淡淡地,如空氣,如新雨,令人舒服。
她做導演, 開拍的電影,依然是滿含著愛情的美好故事。
她唱歌,依然,唱著柔軟裡的堅強,帶給人滋養靈魂的力量。
她養娃兒,依然,依然,是溫柔裡的堅定,專注有力的熱情。
這是平凡人身上的力量,是奶茶帶來的淡香,是一幅美好的景象。她就是我們活色生香的煙火人生啊。
看劉若英,聽劉若英,想劉若英,讀劉若英,是那種想融入,想交流,想成為朋友,想成為知己的毫無距離的親近感,哪怕這一切,都落了空,也沒有關係,也不會失望,她是我想成為的那個靈魂,那個姿態,那個氣質,那個內涵。
聽她的歌吧。讓我們,都以舒服的狀態,在生活裡肆意。
也許你還想看:
鄭州這碗孟婆湯不是湯,是寂寞和傷感的釋放
《春夏秋冬又一春》:緣起緣滅一場空,佛不渡人人自渡
《我的天才女友》,長達50年的友誼如何造就
多年後聽懂《一剪梅》,方知它像一束光
《澡堂老闆家的男人們》裡,最美麗動人的愛情
(圖片來自網絡)關注我們,從女人視角看世界,發現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