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連鎖和一般咖啡店中,我們的選擇不外是Latte,mocha, cappuccino,expresso,其實,它們都是意式咖啡飲料的名字。歐洲咖啡經Starbucks以至麥當勞集團化、美國化以至全球化,以上的幾個名字,對不少顧客來說,幾乎就成了咖啡王國中的所有選擇了。
在消費社會,所謂必需品,再不僅為知足根基需要了。像咖啡,不喝,不會死,但不喝,一天就無法「上電」了。不知不覺成了心癮——人人都有一燈,不是咖啡,也會是其他。
在香港,法語Cafe lait沒太多人會說。人們更熟悉起泡沫的Latte。好在還沒完全被「內地化」,給說成「拿鐵」咖啡。咖啡之名,由咖啡豆到咖啡品牌到咖啡店,其實都是餬口的學問。
到一些未必有咖啡店的處所旅行(像我早前往內蒙),我必帶備盒裝即衝咖啡。在茶餐廳或美心、巨匠樂、年夜快活等快餐店點咖啡,你無需說出咖啡的名字,前者的「捷榮」式咖啡,後者的即磨咖啡,香是香了,但老是缺了一點味道。
其實,咖啡有點像紅酒,有原產地和咖啡莊園名字,其中的咖啡農種植咖啡樹,收割咖啡豆。都說後現代文化由「出產」轉向「消費」,消費時我們接觸林林總總包裝,但與出產過程其實是割裂了,後者完全進入後臺(除非稱作為一種展示),以上的咖啡名字就是例子。
有一回和四個學生在一間自力咖啡專門店,邊喝咖啡邊聊天。那兒那裡的咖啡選擇,大部份以咖啡原產國或地域命名,如爪哇亞拉伯、哥倫比亞、蘇門答臘萬特寧、摩卡爪哇等。摩卡其實是葉門一個輸出咖啡的口岸名字,跟一般人指稱的「朱古力咖啡」,本無關係。現在時興的"公平咖啡"咖啡合作社,亦多以原產國或地域命名,如衣索比亞、瓜地馬拉、尼加拉瓜。每個名字考究起來,都是故事。
馬來西亞咖啡城白咖啡專賣店
淘寶網址: cafeok.taobao.com
客服旺旺: 長笛豬豬
微信公眾號: cafeok
長按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