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不出門,寫寫小文章」,陰雨連綿好幾天,正好有空把om系統的124三種機型的對比文章寫一寫。老早就發了有關這個計劃的動態,一直擱置,在這裡先給各位道個歉。
那就,開始正文吧!
從前的相機界,奧林巴斯憑藉著om系統和zuiko瑞光鏡頭叱吒風雲。近幾年重新掀起的膠片熱再次把om系統帶入人們眼中。
始於1972終於2002,奧林巴斯om系統相機在產的幾十年來,許多機型和豐富的產品線使得許多愛好者難以選擇,這裡主要講講om1(文中以m1替代)、om2、om4和om4ti這幾個常見機型。
由於om3的價格實在過於昂貴,無法下手,所以這裡就無法提及實際的上手感受。
om1234四類機子大體上可以分為機械快門和電子快門兩大類。其中om3是om1的升級版本,兩者皆為全機械快門,沒有自動曝光功能。om4則是om2的升級版本,電子控制快門和a檔m檔都有具備,沒有電池時僅有部分檔位的機械快門可以使用(om2為b門,om4則是b門和1/60秒)。並且,om3/4的最高快門速度達到了1/2000,而om1/2僅有1/1000。
值得一提的是,om3與om4共享了測光系統,擁有中央重點測光和最多八點平均的點測光系統,具備取景器內的液晶顯示和低照度的背光照明。因此,相對於om1/2來說,om3/4在測光和取景這一功能上更加實用。實際的使用上,我個人也更加喜歡om4。
(外觀上,3與4僅在機頂的左肩上稍有區別)
下面四張是取景器內的區別。
接下來,讓我們先來看看om1與om2的對比。
見圖,從正面看,om1與2之間的區別是比較細微的。om2在右肩下方多了型號標識。
而機頂上方則可以看見較大的區別。
見圖,om1左肩上的開關僅有兩個檔位,而2則有三檔(off、m、a)。而在右肩上,om1的轉盤是ISO,而om2則是ISO與曝光補償整合。
在功能上,兩個機種差異較大。om1僅有單點測光,而om2有中央重點和點測光兩套測光系統,並且具備ttl位置的otf測光,可以實現曝光過程中的快門速度控制(om3/4也具備)。並且,兩套測光系統意味著,要是掛了一套還能有另一套可以使用,不至於像om1一樣,測光一掛就懵逼(相對於無法離開測光的愛好者來說)。
接下來講講om4與om1。
我們從圖中可以看到,om1的軍艦頭會比4要更加尖銳,兩個機子在自拍控制器上的區別也比較大。
om2所具有的功能,om4全部具備,除了八點測光之外,om4還可以記憶和清除測光,以及進行高光/陰影的補償。在使用上自然是更加方便。
從機頂上看,om1可以很直觀的看到快門速度轉盤,而om4則有些遮擋,主要還是因為om4可以在取景器的液晶上顯示快門速度,而軍艦頭伸長的部分,也正好裝下了取景器內部的液晶條和背光系統。顯然,om4是一部十分現代化的機型。
值得一提的是,om1234的機子的皮套是可以共用的(僅限於不裝日期後背的情況),也就是說「倆人可以共穿一條褲子」。
「為什麼om4ti比om4貴那麼多?」
這是有他的道理的!
首先,ti版本用上了當時比較昂貴的金屬鈦合金,而普通om4則是銅殼機子。奧林巴斯並沒有因為用上高強度金屬就偷工減料,ti的重量與普通版本差別不大,但是ti版本要比普通銅殼om4更加耐撞耐磕,因此因為意外磕碰導致機子不能使用的機率也會小些。
並且,ti版本在諸多方面做出了上手才能感受到的改進,請聽我一一道來。
外觀上兩個機子並無差異。
改進主要存在於液晶顯示、自拍控制器、快門速度轉盤這三個部位。
內部液晶條上,om4在右下角有一缺角,是用於顯示背光是否點亮的,而ti版本去掉了這一缺角,將顯示移到液晶條右側,使得液晶條完整。
自拍控制器上,om4可以直接轉動,而ti版本需要上提才能改變檔位,減少了誤觸的機率。
最大的差別在於快門速度轉盤,普通om4的快門速度轉盤十分生澀,轉動需要很大力氣,使得使用m檔時十分不便,經常手疼,而ti版本降低了檔位阻力,使檔位改變的力度變得更加舒適和順滑,在實際使用上,這一改進有巨大區別。
值得一提的是,黑色ti版本漆面的質感遠遠好於普通om4,香檳金的ti看起來並沒有黑色的耐看,反而更俗氣些,並且ti版本更容易掉漆,甚至是用指甲就可以把漆面扣出痕跡。
om系統是十分值得把玩的。除卻機身的小巧精緻,om系統的鏡頭大多數也十分小巧耐看,也不缺各類牛頭。總之,這一系統被許多人低估,但實際上是十分值得一試的。
可能許多人說om機子比同時期的尼康f3啊佳能nf1啊相比就遜色很多,沒有當時的專業機體育機所具有的功能和附件,可是我想問一下,現在重返膠片的你,真的還需要那些功能嗎?
最後補充一下一些機型上的細微差異,幫助大家更好的選擇一臺om相機:
om1md、om1n這兩個機型均為om1的改進型,增加了底部的過片馬達連接口,以及改進了部分內部電路設計等等,因為年代相對較近,成色好的以及功能完整的機子會存留更多,也更不容易出現問題,因此總體來說,相對於年代更久遠些的om1,om1md、om1n機型會更適合新手;om2n也是om2的改進機型,與om2僅有些許差異,選擇上不必過分追究om2與om2n的差異。至於om2sp,則是把om4的部分功能移植到了om2機型身上,不過價格要比om4低許多,功能也對新手更友好。
某寶上的商家有一說法,稱om1n使用了裂像對焦屏而更貴,實際上奧林巴斯在om1生產的中期以後,就有不少機型使用了1-13屏(也就是裂像加微稜的對焦屏),根本沒有om1n因為使用裂像屏就更貴一說。至於五稜鏡的汙染問題,這是個在早期膠片相機裡都很普遍的問題,不過也不乏保存好的沒有發生海綿老化的機子,之於某寶上商家大肆宣傳的修復機子抑或是更換五稜鏡,都不存在所謂的「防腐蝕」功能,只不過海綿不會在近幾年就老化掉而已,修復機子仍能在取景器底部看到水波狀痕跡(去除海綿汙跡後用銀色物質補上而已),更換則是拆下報廢了的om2等較後期機型中的五稜鏡進行廢物拆件利用。此外,測光功能也是可以通過拆機換件達到移植目的。
此外個人上手後發現,om1n(md)、om2等機型的機身用料要比om1差不少,屬於明顯的手感區別,這些機型中銀色機身的磨砂要比om1來的更粗糙,機身殼體厚度也更薄。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一些新人避開這些坑。
至於選擇上就見仁見智了,個人的建議如下:
數碼用戶想體驗膠片的可以考慮om2、om4機型,具備A檔對數碼用戶更加友好,中央重點測光配合膠片的寬容度所帶來的的普適性也高些;
想體驗純機械手感的非om1莫屬(土豪請考慮om3),要是重視測光功能以及各類機身功能的完整性的話,自然是考慮om1n/md為佳,考慮手感的話om1,或者是更為稀有的M1(即圖中代替om1的機型,此機型在om系統中屬於用料最佳的一類)會更加適合。當然,年代越久遠,成色好的就越難找到,這一規律相信大家都明白。
至於價格,就請大家某寶/閒魚自尋吧,就不給出參考以免侵犯他人權益。
希望此文能給對奧林巴斯感興趣的朋友們帶來些幫助。
謝謝尾巴各位朋友們的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