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筆者:扶蘇
提起侏羅紀,人們總是會想到當時地球上的霸主——恐龍。它們種類繁多,以至於僅僅憑藉古老的化石還不足以將其真實狀態完全復原,至今仍有大量恐龍的形象並不明確,所以古生物學家正在努力尋找更多線索,試圖讓人們看到最真實的恐龍世界。
因此,來自世界各地的恐龍化石報告是古生物學家關注的重點,尤其是那些出土大量化石的地區,同樣被古生物學家認為具有較大的科學價值,美國著名的邁哈特採石場就是其中之一。
恐龍化石布滿咬痕,自相殘殺甚至同類相食
作為美國出土恐龍化石最多的地方,這個採石場給古生物學家帶來了太多的驚喜,其中有一部分研究還完全顛覆了人們的認知。
令古生物學家感到遺憾的是,這些恐龍化石其實並不完整,從破碎的骨骼化石中很難找到有利的信息。不過這也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因為古生物學家發現,這些骨骼化石中還有大量咬痕,解開這些謎團也有助於幫助人們了解真正的恐龍時代。
在統計和研究了20000多塊恐龍化石後,大概有6000塊化石上有不同程度的咬痕,並且古生物學家還能夠分辨出來自什麼種類的恐龍。
我們都知道,恐龍並沒有太高的智商,它們往往只能憑藉原始的本能在大自然的競爭中爭取到更高的地位。從實際情況看來,在同一種群中的恐龍也會自相殘殺,甚至同類相食。
異特龍骨骼化石上的咬痕,都集中在腳部
這聽起來十分不可思議,畢竟同類相食這種事情很容易帶來致命的問題,不利於整個種群的發展,然而在古生物學家探索的過程中,異特龍就展現出了這殘忍的一面。
通過對相對完整的化石進行辨認,古生物學家發現這些恐龍都是兇猛的異特龍,而它們的骨骼化石上都分布著大大小小的咬痕,尤其以腳部為主。
於是有古生物學家分析,異特龍很有可能是在打鬥過程中留下咬痕的,不一定出現了同類相食的情況,這種競爭手法在大自然中也很常見,人們沒有必要大驚小怪。
也有一部分科學家認為,異特龍生性兇猛,出土的很多其他種類的恐龍化石中也能找到它們的咬痕,通過深入研究,前者的說法很難成立。
咬痕位置特殊,異特龍或食用同類殘留遺體
隨後的探索過程中,有古生物學家找到了新的思路。據悉,他們從現有的資料中發現,異特龍的確存在同類相食的傳統,但這是在極端情況下才會出現的現象,否則它們很難不斷繁衍生息,也不會成為特定時代的霸主。
那麼,如何解釋那些正常年代裡的異特龍骨骼化石上的咬痕呢?
古生物學家分析,由於大量咬痕集中分布在腳部,所以可以推測,這有可能是異特龍食用了同類的遺體。
如果仔細研究就會發現,當時異特龍的生活環境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為了減少捕食的難度,同時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它們不得不食用同類殘留的遺體,後者的其他部位也許已經被其他生物啃食,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線索。
儘管古生物學家從未放棄過拼湊完整的恐龍化石,但是每當看到遍布骨骼的咬痕,每個人都不由地思考它們的真正來源,這也是人類探索的動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