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科學家找到了一種再現恐龍特徵的方法。在一個「逆向演化」實驗中,研究者操縱雞的基因誘導生成了類似恐龍腿骨的結構。
研究者成功推遲了鳥類胚胎的發育,發現第一個腳趾不能翻轉,反而長得很像恐龍的腳趾。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智利科學家找到了一種再現恐龍特徵的方法。在一個「逆向演化」實驗中,研究者操縱雞的基因誘導生成了類似恐龍腿骨的結構。
作為鳥類的祖先,恐龍下肢具有一根管狀的腓骨,一直延伸到腳踝處。經過漫長的演化,今天鳥類體內的這根腓骨已經退化變短,形態變得尖細。
腓骨是小腿中靠外的骨,鳥類的腓骨在演化中變得比旁邊的脛骨要短,並且不再與踝骨相連。有研究指出,鳥類在胚胎階段會首先發育出一根管狀的腓骨,類似恐龍化石中腓骨的結構。隨著發育的進行,這根腓骨長成尖細形狀,並且隨著脛跗骨的生長,它的位置挪到了脛跗骨的後方。為了理解這一轉變過程,巴西科學家博特略(Joao Botelho)對演化過程進行了逆轉。
為了獲得類似恐龍骨骼的長骨,研究者抑制了一個名為「印度刺蝟」(Indian Hedgehog,ihh)的基因,使雞保留著管狀的腓骨。此時這根腓骨變長,而且連接著腳踝,就像恐龍一樣。
研究者認為,這個導致腓骨生長受阻的早期突變,很可能是因為腳踝中的跟骨而引起的。在鳥類中,跟骨擠壓著腓骨的下端,有時甚至會讓人以為二者是一塊骨頭。研究者推測,腓骨下端可能收到了與骨幹處類似的信號。
通常情況下,跟骨和腓骨最終會分開,但是在實驗獲得的「恐龍雞」中,這兩塊骨結合在一起。而且,研究者稱,跟骨強烈地表達PthrP基因,而正是該基因允許了骨骼末端的生長。
在長有類似恐龍骨骼的雞體內,研究者發現其脛骨比正常的雞短得多,這表明腓骨—踝骨的連接阻止了鄰近的骨長得過大。研究者表示,這些發現於化石記錄中的演化模式是吻合的。
事實上,這並不是博略特第一次在雞身上表現出恐龍的特徵。較早的實驗中,研究者對鳥類可以翻轉的腳趾進行了「逆向演化」,獲得了像恐龍一樣無法翻轉的腳趾。耶魯大學的一個實驗室還通過操縱基因表達,獲得了類似恐龍口鼻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