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上恐龍不是夢!科學家在雞體內培育出恐龍骨骼!

2020-12-21 騰訊網

智利科學家找到了一種再現恐龍特徵的方法。在一個「逆向演化」實驗中,研究者操縱雞的基因誘導生成了類似恐龍腿骨的結構。

研究者成功推遲了鳥類胚胎的發育,發現第一個腳趾不能翻轉,反而長得很像恐龍的腳趾。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智利科學家找到了一種再現恐龍特徵的方法。在一個「逆向演化」實驗中,研究者操縱雞的基因誘導生成了類似恐龍腿骨的結構。

作為鳥類的祖先,恐龍下肢具有一根管狀的腓骨,一直延伸到腳踝處。經過漫長的演化,今天鳥類體內的這根腓骨已經退化變短,形態變得尖細。

腓骨是小腿中靠外的骨,鳥類的腓骨在演化中變得比旁邊的脛骨要短,並且不再與踝骨相連。有研究指出,鳥類在胚胎階段會首先發育出一根管狀的腓骨,類似恐龍化石中腓骨的結構。隨著發育的進行,這根腓骨長成尖細形狀,並且隨著脛跗骨的生長,它的位置挪到了脛跗骨的後方。為了理解這一轉變過程,巴西科學家博特略(Joao Botelho)對演化過程進行了逆轉。

為了獲得類似恐龍骨骼的長骨,研究者抑制了一個名為「印度刺蝟」(Indian Hedgehog,ihh)的基因,使雞保留著管狀的腓骨。此時這根腓骨變長,而且連接著腳踝,就像恐龍一樣。

研究者認為,這個導致腓骨生長受阻的早期突變,很可能是因為腳踝中的跟骨而引起的。在鳥類中,跟骨擠壓著腓骨的下端,有時甚至會讓人以為二者是一塊骨頭。研究者推測,腓骨下端可能收到了與骨幹處類似的信號。

通常情況下,跟骨和腓骨最終會分開,但是在實驗獲得的「恐龍雞」中,這兩塊骨結合在一起。而且,研究者稱,跟骨強烈地表達PthrP基因,而正是該基因允許了骨骼末端的生長。

在長有類似恐龍骨骼的雞體內,研究者發現其脛骨比正常的雞短得多,這表明腓骨—踝骨的連接阻止了鄰近的骨長得過大。研究者表示,這些發現於化石記錄中的演化模式是吻合的。

事實上,這並不是博略特第一次在雞身上表現出恐龍的特徵。較早的實驗中,研究者對鳥類可以翻轉的腳趾進行了「逆向演化」,獲得了像恐龍一樣無法翻轉的腳趾。耶魯大學的一個實驗室還通過操縱基因表達,獲得了類似恐龍口鼻的結構。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雞的身上找到恐龍遺留的痕跡,將能證實雞是恐龍的後代
    白堊紀時期的恐龍在經歷了一場大爆炸之後就滅絕了,留下來的只有琥珀和化石。對於現在的人類來講,未能親眼見到這一史前超大生物,實在是一大憾事。但最近科學家們的一些研究,似乎可以讓滅絕的恐龍再現。部分古生物學家計劃在恐龍的骨骼中提取出DNA來復活恐龍。
  • 雞蛋孵出恐龍了?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的科學家讓雞長出恐龍的臉
    可是,就在它的頭破殼而出的時候,你看到的是一張恐龍的臉,你會有什麼感受?6500萬年前,統治地球長達1.6億年的恐龍從地球上滅絕。如今,我們只能通過一具具死氣沉沉的化石,了解這些古老的生物。不過,科學家告訴我們:雖然恐龍不在了,但是有一種生物和它們有著密切的關係,那就是鳥類。你可能覺得這兩種生物長得根本就不一樣,怎麼可能有「親緣關係」呢?沒錯,自然界的生物就是這麼神奇。
  • 聖經上提到了恐龍?挪亞方舟上有恐龍?恐龍是如何滅絕的?
    恐龍不是從其它動物進化而來的,也沒有任何其它的動物是從恐龍進化而來的。上帝創造了不同種類的恐龍, 後來它們各從其類繁殖。 科學家對恐龍化石研究以後,他們發現恐龍可以分成兩個主要群體: 蜥臀目恐龍(saurischian)和鳥臀目恐龍(ornithischi)。在蜥臀目恐龍中, 坐骨和恥骨從髂骨以下分岔。
  • 恐龍復原圖和真實長相差別有多大?科學家怎麼知道恐龍真實樣子?
    其實,科學家在復原恐龍時,一方面依靠的是恐龍的化石信息,但另一方面其實是靠腦洞。比如:上個世紀時,科學家認為斑龍長這樣。後來隨著科學的發展,科學家認為斑龍長這樣應該更合理。最早科學家認為稜齒龍是樹棲恐龍。
  • 恐龍是食草還是食肉,科學家是如何判斷的?復活恐龍能實現嗎?
    在世界各地所出土的恐龍化石當中,大多數都不完整,因為時代太過於久遠,只剩下了恐龍的殘骸而已,也給恐龍的還原增加了不少難度。沒有人真正見過恐龍長什麼樣子,考古學家也是同樣,通過恐龍的骨骼,它們還遠了恐龍的具體形態,可以肯定的是,這是一種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龐然大物,在人類建立文明社會之前,它們是地球上絕對的霸主。通過恐龍的牙齒的磨損程度,可以區分這是食草性還是食肉性。
  • 除了恐龍,誰還吃恐龍?
    其中蜥腳類恐龍更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陸地動物,比如著名的梁龍、迷惑龍和阿根廷龍,它們成年後體長几十米,皮糙肉厚,令一眾掠食者束手無策。如果說,誰能吃恐龍?答案可能是,其它恐龍。 然而,得益於一些罕見的化石,科學家發現事實並非如此,險象環生的中生代,就存在許多直闖龍巢、大啖龍肉的屠龍者。成年恐龍很強大,但當它們處於蛋殼之中,或剛破殼而出時,是非常脆弱的,很容易被捕食。
  • 【樂享科學】除了恐龍,誰還吃恐龍?
    答案可能是,其它恐龍。然而,得益於一些罕見的化石,科學家發現事實並非如此,險象環生的中生代,就存在許多直闖龍巢、大啖龍肉的屠龍者。成年恐龍很強大,但當它們處於蛋殼之中,或剛破殼而出時,是非常脆弱的,很容易被捕食。闖入恐龍巢穴的「食人魔鱷」,是自助餐上的食材還是食客?
  • 恐龍化石發現外星人頭骨,科學家表示,可能成了恐龍的食物!
    地球存在了46億年,誕生了多少的生命也是不計其數的,人類可以說是現在地球上衛衣存在的智能生命,而且直立人出現到現在也有了500萬年的發展歷史了。
  • 我們可能發現恐龍DNA了,距離復活恐龍還有多遠?
    相信對於每一個古生物愛好者或者科幻迷來說,有一個疑問始終縈繞在腦中揮之不去:為什麼科學家還不克隆出恐龍來?的確,讓恐龍重現人間,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期待看到的一幕。可是,克隆並不是那麼簡單,復活恐龍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實際上,在復活恐龍的第一步,我們就遭遇到了滑鐵盧:恐龍的DNA在哪?我們都知道,復活恐龍的唯一辦法就是通過恐龍的遺傳因子進行克隆。
  • 你知道恐龍的壽命有多長?科學家給出數據,也不過如此!
    你知道恐龍的壽命有多長?科學家給出數據,也不過如此!恐龍是在人類出現之前統治地球的霸主,雖然科學家們認為在地球上曾經出現過其他的文明,但是卻沒有任何的科學依據證實,恐龍則不同,我們已經在地球上找到了各種各樣的恐龍化石,證明它們曾經在地球上存在過。恐龍這種生物對於很多男生來說都是非常感興趣的,它們擁有強壯的身體,在地球上橫行霸道。
  • 【復材資訊】碳纖維和玻璃纖復材資新維複合材料應用於恐龍骨骼修復!
    如果是這樣,您是否曾經考慮過該骨骼的骨骼是否真實?我們不希望破壞您的想像,但是很可能並非所有的骨頭都是真實的。實際上,有的骨架可能是由玻璃或碳纖維製成的。顯然,科學家只需要大約一半的恐龍骨骼原始骨骼即可創建完整的複製品。此外,對於古生物學家來說,能復原一副特定骨骼的100%骨頭是極其罕見的。因此,大多數博物館的陳列品至少包含一些人造骨頭。
  • 恐龍龐大身軀是如何支撐的?研究者發現特殊結構,沒它恐龍長不大
    在恐龍出現之前,地球上曾經存在過一個叫「泥盆紀」的時期,泥盆紀時期是昆蟲類動物的天下,而且當時的昆蟲並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這般渺小,個個都是意想不到的巨型昆蟲。根據考古發現,科學家表示,泥盆紀時期的蜻蜓看起來猶如現在的老鷹一般,就連蜈蚣,身長也超過2米。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則與當時地球上的富氧環境有關。
  • 恐龍是被自己滅掉的?異特龍就是答案,它的骨骼上都是咬痕
    筆者:扶蘇提起侏羅紀,人們總是會想到當時地球上的霸主——恐龍。它們種類繁多,以至於僅僅憑藉古老的化石還不足以將其真實狀態完全復原,至今仍有大量恐龍的形象並不明確,所以古生物學家正在努力尋找更多線索,試圖讓人們看到最真實的恐龍世界。
  • 《方舟生存進化》恐龍變異怎麼培育 恐龍變異培育方法
    導 讀 EPIC方舟生存進化恐龍變異培育詳細攻略 方舟生存進化最近在EPIC平臺免費領取,因此增加了很多新手玩家
  • 地球上還有活著的恐龍?科學家發現一種生物,長相極為奇特
    說起恐龍,相信很多人腦海中都會浮現出霸王龍的模樣。的確,恐龍長著一口大牙,尾巴長長的,體格還非常巨大,還曾是地球的霸主,可真是威風凜凜。而對比人類在恐龍面前,就像是螞蟻一般瘦小。不過,前段時間科學家的一個發現卻刷新了人們對恐龍的認識。
  • 恐龍是如何被發現的?
    無論是在博物館中還是書本上,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各種恐龍形態,實際上都是科學家們的成果。他們藉助龐大的化石資料將這些古老的生物重現在人們眼前。普勞德分辨出這塊奇怪的骨頭是大腿骨末端,並且屬於一種極其巨大的動物,例如羅馬戰象。但後來事實證明,這是普洛特給出的世界上第一個恐龍化石的科學例證。
  • 邢立達:與恐龍對話的「網紅」科學家
    恐龍足跡學,是邢立達研究的主要內容,作為一個小眾學科,國內同行只有兩三位。不同於探索恐龍「身後事」的骨骼化石研究,足跡學注重還原「生前事」:恐龍如何生活?群居還是獨居?它們如何互動?恐龍走路的速度有多快?走累了怎麼辦?恐龍會遊泳嗎?研究者們通過足跡還原恐龍的行為和所處的生態系統。
  • 古生物學家研究的10種恐龍骨骼 你了解多少
    絕大多數恐龍是由古生物學家診斷出來的,不是基於完整的骨骼,甚至是近乎完整的骨骼,而是分散的,斷開的骨頭,如頭骨,椎骨和股骨。頭骨和牙齒(頭部)恐龍頭部的整體形狀,以及牙齒的大小,形狀和排列,可以告訴古生物學家很多關於它的飲食。
  • 科學家認為恐龍沒有全部滅絕,還生活在地球,人類身邊隨處可見
    1,鳥類起源於恐龍;2,鳥類起源於槽齒類爬行動物,與恐龍是近親;3,鳥類起源於鱷類。目前來看,鳥類是從恐龍進化而來的機率最大!鳥類可以自由翱翔在天空中,對於大部分結構複雜的生物來說,想要在進化出飛行的能力,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 科學家提到一種生物,很多人認為是恐龍的後代
    不過,這裡可能很多朋友會感到疑惑,因為我們記憶中的螞蚱,它們往往都是單獨行動的,並不像是螞蟻一般成群出洞,那麼,為何這些獨居的螞蚱會形成蝗災呢?其實,蝗蟲的確是一種獨居的昆蟲,不過,在它們的後足上卻有個非常敏感的器官,當蝗蟲的數量增多,它們的獨居環境受到威脅,多隻蝗蟲聚集在一起,就會因為不小心觸碰到後足,所以改變了自己獨居的習慣,變成了群居的昆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