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運營研究社(ID:U_quan),作者丨套路編輯部
中國最熱衷於做廣告植入的電商平臺,你猜是哪個?
不是最近狂撒錢的拼多多,也不是家底深厚的阿里,而是一個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的平臺 —— 唯品會。
這家平臺有多瘋狂呢?做起廣告植入,簡直是 365 天霸屏,像充了年費會員一樣可怕:
從《歡樂頌》《都挺好》《親愛的熱愛的》,到《三十而已》《二十不惑》,任何時候的大熱劇裡都缺不了它;最近討論度超高的《乘風破浪的姐姐》、《妻子的浪漫旅行》,也必須安排。
(真 · 硬廣)
甚至有網友感嘆:
感覺每部劇都在唯品會買衣服……
說到唯品會,很多人可能都覺得很陌生,甚至不知道它的主要業務是什麼。
然而,就是這個「默默無聞」的平臺,市值一度達到 150 億美元,一度被業界稱之為「妖股」;2019 年,它淨營收了整整 930 億,而且已經連續盈利了 30 個季度,而最近風很大的拼多多現在還在虧錢……
我不禁感到好奇,看上去「奇奇怪怪」的唯品會,居然這麼能賺?
唯品會有多神奇?
為什麼說唯品會神奇呢?因為它和現在的電商平臺截然不同。
我們熟悉的電商平臺,熱衷討論各種「購物節」、「裂變玩法」;滿嘴 GMV 、市場佔比,不在乎是否盈利,動不動就虧空幾十上百億……
這時候,營銷只會做植入、還在持續盈利的唯品會,就顯得和其他平臺很格格不入了。
1)廣告植入 3 個月花 9 億,財大氣粗
說到電商平臺推廣,大家能想到的常用套路是策劃個購物節,再進行全網推廣,比如買微博熱搜、開屏廣告,或者做 KOL 投放之類的。
再或者,像拼多多這樣做社交電商的,通過用戶之間的自發分享來拉新,也基本都是軟推廣。
但是說到唯品會的推廣,大家基本只能想到兩個字:植入。
沒錯,都 2020 年了,居然還有品牌沉迷在電視劇和綜藝裡做廣告植入。而且,它的廣告出現的範圍之廣、密度之大,簡直就是在廣告裡插播電視劇……
唯品會不僅投廣告非常「財大氣粗」,但說實話植入都比較粗糙、僵硬,讓人看得直出戲。
比如,《乘風破浪的姐姐》裡光鮮亮麗的女明星,公演的衣服不是大牌,而是在這裡買的。
《二十不惑》裡剛畢業的大學生,實習一個月、錢還沒掙到幾個,唯品會的包裹收個不停:
《三十而已》裡年入千萬、拿愛馬仕的中產顧佳,平時穿的是唯品的三折襯衫,打完折才一百多塊哦親:
連古裝劇也不能放過,在《楚喬傳》裡化名「唯品閣」,動不動就出現在大街小巷:
甚至,唯品會的廣告都已經成了一個梗,被經常看劇的人玩的飛起:
因為植入的實在是太僵硬,出現的頻率也過於浮誇,所以雖然植入很多,但是用戶並不買帳:
不會吧不會吧,不會真有人以為明星會在唯品會買衣服吧
我太煩了
做了這麼多廣告,但還是有很多同學連唯品會是賣什麼的都不知道,甚至我的整個朋友圈都沒有一個同齡人在用它:
這種 500 年前的推廣思路,真是讓人摸不著頭腦……
2)沒有「壟斷」的夢想,只想盈利
眾所周知,電商平臺們個個花錢如流水,除了阿里以外,能保持長期盈利的很少:
京東成立 12 年、連續 11 年虧損,2020 年才剛剛開始盈利;拼多多更誇張,2019 年直接虧進去了 85.4 億,簡直是「線上碎鈔機」。
對於虧損,企業們好像也不是很愁,像劉強東就說過「盈利不重要,有現金流就行」:
因為有淨利潤的企業可能會死掉倒閉,但是現金流很好的企業不會死掉。
在一眾巨虧的電商平臺裡,唯品會就顯得比較清奇了,是除了阿里以外為數不多的長期盈利選手,已經實現了連續 30 個季度盈利。
也就是說,差不多在 2010 年前後就實現盈利了( 2008 年成立)……
成立兩年就開始盈利,在現在的電商平臺看來,完全是「沒有夢想」的表現。
畢竟,開始盈利就意味著要壓縮成本,不砸錢怎麼留住人?GMV(成交總額)怎麼做上來?怎麼砸錢去搶市場佔有率?數據不好看,怎麼獲得較高的估值?
3)風口後「碩果僅存」的垂直電商
唯品會第三個神奇的地方,就在於它作為一家垂直電商,真的算的上「長壽」了。
看一下和它同期的垂直電商們:
專做美妝的聚美優品、主打極簡的凡客誠品、賣鞋的樂淘網、好樂買……幾乎都已經銷聲匿跡了吧?
紅極一時的聚美優品幾乎全是負評
但唯品會不僅還活著,而且還有底氣花 9 億打廣告……respect。
為什麼它會如此神奇?
看完唯品會的神奇之處,可能你的內心有許多疑問:
唯品會這麼厲害,為什麼感覺我身邊都沒人用?
這種非典型模式,是怎麼在現在這種競爭激烈的環境裡存活的?
為什麼其他平臺都巨虧,唯品會能一直盈利?
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首先要了解這家平臺到底是幹啥的:
1)商業模式很特殊
很多同學都會靈魂發問:唯品會到底是幹啥的?和淘寶、京東有啥不一樣呢?
相對於京東、淘寶等綜合平臺,唯品會的業務更垂直、更聚焦。一句話,唯品會是做「垂直品類的大牌過季清倉」的:
消費者想買便宜、性價比高的品牌服飾,品牌們則想儘快清掉自己的過季庫存,兩方都屬於剛需。
唯品會就剛好提供了一個垂直的線上平臺,以限時開團 + 超低折扣(一般低於五折)的模式,對「品牌尾貨」售賣,而且專做服飾。
從官網介紹就能看出垂直度了
這樣,消費者省了錢、省了時間,服飾品牌快速也能回流資金。
在這裡,唯品會只提供了一個「平臺價值」,再通俗一點,就是一個拉皮條的中間商,賺的是服務費,而非批零的差價。
這種模式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幾乎是「 0 庫存」的:
假設唯品會每期特賣的周期是 1 個月,那特賣周期結束後,沒有售完的貨品退回供應商,同時,對用戶已購買的商品提供「只退不換」的服務。
這樣,就可以成功避免尾貨積壓,壓低成本,獲得更多現金流。
這種模式其實也不是唯品會獨創。早在上世紀 70 年代,美國的奧特萊斯就開始運作同樣模式,只是唯品會把它加以優化,並搬到了中國的線上。
2)用戶畫像不精準
既然這個模式這麼好,為啥我感覺身邊都沒人在用?唯品會的用戶到底是哪些人呢?
那是因為,對比用拼多多的都是「下沉用戶」,用天貓的都是「高客單價用戶」,唯品會的用戶缺少一個顯著的「標籤」。
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
根據 @電數寶 提供的數據,截至今年 6 月,唯品會上的活躍買家數有 5368 萬:
雖然日活五千多萬的確不少,不過也算不上多,畢竟同期的網購人群已經有 6.29 億人,它只佔了 10% 左右:
排名一二的淘寶、京東的活躍用戶都分別近 4 億、3 億了,更別提這份榜單還沒算 4.4 億用戶的拼多多。
@極光調研 數據則顯示,唯品會的女性用戶超過 6 成,本科及以上用戶佔比達 36.2% ,綜合學歷較高 ;用戶年齡主要分布 16-35 歲之間,各城市等級的分布也幾乎是平均的。
從這些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唯品會的用戶分布比較零散,很難用一個具體的畫像來概括;更像是各個地區都有部分追求品牌和性價比的女性在用,但是比例和討論度都不高,遠遠算不上普及。
這也是大家感覺「根本沒人在用的原因」 —— 不是沒人用,而是用的人太「默默無聞」,所以你很難注意到。
3)利潤空間真的大
唯品會為啥能做到連續盈利,還能拿 9 億做廣告?
還不是因為真的很賺……
唯品會的吸金能力強,一方面是因為它的產品品類主要是服飾、美妝,利潤空間比較大,又不壓貨,所以毛利常年維持在 20% 左右:
另一方面,熱衷砸錢補貼、不計成本的其他平臺不同,唯品會對成本的控制相當嚴格:
多年來,唯品會的市場、研發和行政三項費用,佔營收的比例長期保持在10%以下。
這在其他平臺是無法想像的 —— 僅 2019 年一年,拼多多的市場營銷費用就達到了 271.7 億元,佔營收的比例高達 90.14% 。
唯品會能一直「神奇」下去嗎?
說實話,在現在的大環境下,唯品會想一直保持這種「神奇」,是很難的。
1)沒有建立差異化定位和競爭壁壘
首先,雖然已經有十餘年的發展經驗,但是整個特賣行業包括唯品會,一直都沒有建立明顯的競爭壁壘,新玩家尤其是大廠,想入局不要太簡單。
只要大廠們祭出屢試不爽的「大殺招」 —— 砸錢吸引用戶,唯品會們就很難不被被「打敗」。
不僅「敵打我易」,而且「我打敵難」:
多年以來,唯品會所謂的「差異化」都是建立在「深耕垂直領域」的基礎上的。
其實,在大品類上,它一直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差異化定位 —— 淘寶是綜合電商、拼多多是社交電商,那麼,唯品會呢?
而這種定位的不清晰,勢必將影響獲客。
目前看來,唯品會是想從線下發力,吸引客源來反哺線上;但是否能實現,還是一個未知數。
2)品牌、大廠紛紛開始「搶生意」
由於競爭壁壘的缺失,這些年來入局品牌團購的大廠實在不少:
在天貓,品牌官方旗艦店處理尾貨,不過是一個階段性促銷活動;
拼多多從首頁的「斷碼清倉」入口開始下場品牌團購;
京東陸續上線了「特價秒殺」「每日特價」「品牌閃購」等多項業務……
大廠們的這些動作背後的邏輯,與唯品會賴以生存的核心模式,其實並無區別。
而且,大廠手握更重的客流量,和品牌議價的能力也更強,這會直接衝擊「唯品會們」的渠道優勢,讓它們的核心競爭力不斷下滑。
除了大廠以外,直播電商的興起,更是給了「唯品會們」一記重錘:
主播帶貨往往比平臺能拿到更大的價格優勢,而商家自主直播則縮短了工廠到消費者的鏈路,讓 C2M (用戶直連製造)的趨勢更近了一步。
這一趨勢如果最終能實現,唯品會必將被連根拔起。
3)多元化擴張策略的轉型失敗
當然,唯品會也不傻,它其實早就意識到自己的核心模式是脆弱的,所以提出了「三駕馬車」戰略,企圖成為綜合電商:
品類延伸、自建物流(品駿快遞)和入局金融。
除了「三駕馬車」,它也嘗試著其他方面的多元化發展。生鮮風口時,它入局生鮮,成立社區團購「品駿生活」;還布局線下,推出官方線下折扣店,但暫時還處於微虧損狀態。
一波操作猛如虎,一看結局二百五。唯品會市值一路下滑,2018 年底,唯品會市值縮水至 37 億美元,比巔峰市值整整少了 100 多億。
究其根本,在於這些多元化擴張走的太急太猛,不僅原定目標沒達到,還讓唯品會的主要定位變得模糊,流失了大量用戶。
為此,唯品會選擇「回歸特賣」,先後推出「唯品快搶」、「最後瘋搶」等折扣特賣頻道,將包郵門檻從 288 元降到了 88 元;還推出了主要面向代購、批發等小 B 端群體的唯品倉 APP ,想把小商家的尾貨市場也收入囊中。
為了保住盈利,它還自斷雙臂 —— 先後砍掉「美妝版唯品會」樂蜂網、品駿快遞,還收縮了「心頭寶」金融部門。
另外,去年唯品會還以 29 億元收購杉杉商業,一下拿到了 6 個運營中 + 5 個建設中的奧特萊斯。
為了回歸特賣,在品牌端掌握住主動權,唯品會也是操碎了心……
結語
綜合來看,以唯品會現在的「單一特賣」模式,想要保證一定時間內存活完全 OK,畢竟它對忠實用戶心智的佔領還是很到位的:
財報數據顯示,本季度活躍買家數與同期相比無明顯變化,但考慮到公司第一季度縮減營銷支出背景,新用戶獲取動力不足,此時來自老用戶的忠誠度顯而易見。
但是,如果保持一成不變的話,未來很難有有大的突破。
面對越來越多、越來越強的對手,曾經的「妖股」唯品會是否能突出重圍,獲得新生,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