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寵兒!獲騰訊、京東加持的唯品會,怎麼還敗給了拼多多

2020-12-16 新浪財經

來源:經理人雜誌

2019年四季度,唯品會營收293.2億元,同比增長12.4%;非通用準則下歸屬於股東的淨利潤為19.3億元,同比大增111.4%,淨利潤率達6.6%。2019年全年數據表現也不錯,營收為929.9億元,同比增長10%;歸屬股東的淨利潤為40 億元,較上年同期的21億元增長88.7%。

無論是營收還是淨利潤、毛利率均表現強勁,部分指標還超過了市場預期。2020年3月5日財報發布當天其股價跳空高開,最高漲至17.06美元,收盤於16.66美元,較前一交易日上漲26.98%。

成立於2008年的唯品會,憑藉大牌低價為核心的「線上奧特萊斯」模式快速崛起。2012年從奢侈品折扣變成了全品牌折扣,更是進入新一輪的超高速增長期。資料顯示,20122015年,唯品會的營收增速分別為204%、138%、123%。

2015年4月,唯品會股價創下30.72美元歷史最高點,市值一度達到約200億美元。但之後,唯品會股價開始不斷下滑,2019年7月11日,唯品會的股價只有每股7.88美元,總市值只剩下52.41億美元,只有最高峰值的四分之一左右了。

亮眼的2019年年報成績單、股價脫離谷底、市值重回100億美元以上,似乎唯品會已經開始新一輪的起飛。然而,曾經排在淘寶、京東之後位居行業第三的唯品會,已經被後來的拼多多遠遠拋在後邊,股價、市值也僅分別為後者的40%、20%。更重要的是,其藏在業績背後的問題仍然存在。

唯品會業績優異

2019年四季度唯品會除了業績增長超預期外,客戶也保持了強勁增長,同比增長19%,環比增長21%。

從2019年第三季度的數據看,唯品會淨收入同比增長10%至196.1億元,其中:產品收入同比增長8.5%至184.8億元,佔收入的94.2%;其他收入同比增長41.4%至11.4億元,佔收入的5.8%。毛利率的提升和履約費用率的改善助力公司調整後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140.2%至12.09億元。高於市場預期 47.3%,調整後歸母淨利率達到6.1%,環比提升1.5個百分點,連續四季度實現利潤率的環比回升。

與此同時,唯品會的用戶數據也相當亮眼。從訂單數看,2019年三季度平臺總訂單數為1.276億,相比上年同期的9570萬單增長33%,其中復購訂單佔比達96.7%,存量用戶運營能力出色。三季度活躍用戶數增至3200萬人,同比增長21%,用戶留存率為86.9%。

從近幾年的數據看,唯品會的業績和用戶增長表現也相當優異。

2016年全年總營收565.9億元,較2015財年的402億元增長40.8%;2017、2018、2019財年總營收分別為729億元、845.24億元、929.9億元,分別比上一財年增長28.8%、15.94%、10.01%(圖1)。

業績不斷增長的背後,是唯品會總活躍用戶人數的增加和用戶平均收入的相對穩定(圖2)。公告數據顯示,2017年至今,唯品會的復購用戶總數從2000萬逐季穩步增長到2019年三季度的2780萬。

資本寵兒,獲京東、騰訊加持

從上市以來,唯品會頗受機構青睞。公告資料顯示,唯品會的機構股東不乏華爾街赫赫有名的大投行,有人戲稱「包含了大半條華爾街」。

2018年中報時,施洛德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持股7%)、高盛集團(持股6%)、貝萊德集團(持股3%)、滙豐控股(持股2%)、領航投資(美國最大的共同基金,持股2%)等前20名股東幾乎無一不是國際知名投資機構。

此時,最早投資唯品會的紅杉資本、老虎基金等知名投資機構,已經消失在股東名單中。唯品會向美國證監會(SEC)遞交的文件顯示,2015年底老虎基金環球旗下Tiger Entities持股8.5%,到2016年底,Tiger Entities已從主要股東名單中消失。而紅杉資本在唯品會上市後不斷拋售其股票,2015年年底前,紅杉資本旗下Sequoia Entities將持有的5%股票拋售一空。

到2019年底,唯品會的機構股東前20名單上,施洛德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大幅減持持股量的75.35%,將持有唯品會股權比例降至1.48%;高盛集團持股比例為1.28%。貝萊德集團、滙豐控股、花旗集團、摩根史坦利旗下基金等著名機構,都位列唯品會股東名單。

當然對唯品會來說,更重要的機構股東是騰訊和京東。公告資料顯示,2017年年底,騰訊、京東共同認購唯品會發行的新股,認購價高達每股ADS(美國存託股)13.08美元,較此前一周的周收盤價8.44美元溢價54.6%。完成發行後騰訊和京東對唯品會的持股分別為7.0%和5.5%。

之後,騰訊和京東都繼續增持唯品會。2019年2月27日至3月6日期間,騰訊在公開市場買入5821858股唯品會ADS,每ADS加權平均價為7.46美元,總價為 4341.04萬美元。之前的2018年8月,京東與唯品會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的文件顯示,自2018年6月13日起,京東從公開市場買入5916178股唯品會ADS,每股ADS交易價格為9.4264 美元,總計斥資約5576.8萬美元。至2019年12月,騰訊在唯品會中的持股比例已達到9.6%,京東則增持至7.6%。

在第一次入股後,唯品會京東旗艦店如期在京東首頁全量展示,微信錢包入口在2018年4月向所有微信用戶全量開放。而騰訊、京東入股給唯品會帶來了立竿見影的效果。短短一個月時間內,其京東旗艦店粉絲從0增長至近40萬。2018年「4.19」大促期間,通過京東入口進入唯品會的客戶中98%都是新客。而且在京東入口售賣的各品類中,男裝銷售第一,美妝增速很快,這與京東的客群屬性和平臺特點有關。

與此同時,唯品會抓住時機快速上新,3月上線品牌271個,4月上線890個,包括母嬰、美妝商品。4月較3月,品牌銷售月複合增長300%以上的品牌總計147個,100%以上增長的品牌總計232個,品牌銷售複合增長量走高。

微信小程序也不斷給唯品會導入新客戶,2018年一季度財報數據顯示,來自唯品會微信小程序的新買家環比增長超過5倍。而至2019年二季度時,騰訊和京東為唯品會貢獻了約23%的新客戶。

相當亮眼的成績單,再加上中國兩大流量資源入口的加持,資本市場似乎卻並不買帳。就拿同為電子商務企業的拼多多來比,至今仍處虧損之中的拼多多2019年總營收301.4億元,儘管比上年的131.2億元同比增長130%,但仍僅為唯品會929.9億元營收規模的32%;從盈利情況看,唯品會2019年歸屬股東的淨利潤為40億元,而拼多多仍然處於持續虧損中。

但讓人頗感奇幻的是,二者在資本市場上的表現錯位。截至2020年4月14日,唯品會當日收盤價16.57美元,公司總市值為110.19億美元;拼多多當日收盤價為43.03美元,總市值達500.71億美元,分別是唯品會的2.6倍和4.5倍。

從行業對比來看,唯品會2019年11月中旬的市值對應2019年和2020年的PE為14.5倍和12.5倍,低於電商平臺平均23.6倍和18.1倍的平均市盈率。即使從彼時至今,唯品會股價從11.88美元左右上漲至2020年4月14日的16.66美元,對應2019年的市盈率約為18倍,估值仍然微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眾所周知,美國的投資機構,更看重的是企業的「未來」與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唯品會與拼多多業績與估值的反差,讓我們不禁要問:大股東名單中包含半條華爾街,為何卻在資本市場遇冷?集齊騰訊京東最頂尖的流量資源,為何增長卻不盡人意?

而重要股東騰訊似乎也更傾向將更好的資源向拼多多傾斜:微信給唯品會的流量入口不如拼多多,其被排在最後一排。打開微信錢包頁面,要往下拉到最後,才能看到唯品會,排在滴滴、京東、美團、蘑菇街之後。

「從用戶體驗來說,我們一般傾向於將高流量、點擊率較高的APP放在黃金入口。對用戶來說,如果總讓他拖到最下面才看到需要的功能,也很容易流失,所以一般將低流量的APP往後排。」一位曾供職於網際網路的專業人士談到。

目前,騰訊也是拼多多的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高達17.8%,僅次於創始人黃崢。入口排位絕對與重視程度正相關。

估值之謎:毛利潤更能反映真實運營能力?

從營業收入的情況看,儘管唯品會保持了持續增長的態勢,但季度營收同比增長率卻持續大幅下滑,從2017年三季度的27.6%持續下滑至2019年三季度的10%,2019年四季度營收同比增長12%,稍有回升,但仍遠低於2017年時的27%(圖3)。與此同時,唯品會的毛利率呈下降趨勢,從2014年三季度的24.9%逐步下滑至2019年三季度的21.6%,2019年四季度的23.9%。但從年度比較來看,2019年的毛利率22.3%與2017年的22.2%持平。

但這並不是唯品會市值在相對低位徘徊的真正原因。

早在2015年,美國霍華德史密斯律師事務所(Law Offices of Howard G.Smith)宣布,其將代表在2015年2月17日至2015年5月15日期間購買唯品會股票的買家對唯品會提起集體訴訟。律師認為,唯品會業績被誇大數倍致市值虛高,這已經是唯品會2015年一季度財報發布後第六次遭到訴訟。

該律師指控唯品會操縱和誇大公司銷售額、應收帳款、利潤、現金流以及資產帳目(包括庫存和投資),以及財報中包含違反美國通用會計準則(GAAP)的內容,例如按照「毛收入」報告營收。

事實上,唯品會的商業模式屬於寄售模式(Consignment),在美國的會計準則下,應該按照淨額法(netmethod)進行收入確認,而唯品會則是按照全額法(grossmethod)確認,因此霍華德史密斯律師事務所認為,唯品會的收入被嚴重高估了。在全額法下,唯品會可以將從客戶收取的總價款作為自己的銷售收入,即將總銷售額作為銷售收入;而在淨額法下,唯品會只能將毛利作為收入。

唯品會上市後多次受到外部質疑,除了財務數據之外,其用戶數量和平均消費額、過高的毛利率等都多受質疑。拋開這些質疑,僅考察唯品會公告的相關數據,我們發現,如果將毛利視作唯品會的真實營業收入,則2015年2019年唯品會的毛利總額分別為98.96億元、135.96億元、162.33億元、170.48億元、206.8億元,2016年-2019年毛利總額同比增長分別達37.39%、19.4%、5.02%、21.3%。

顯然,以這兩組數據來評估唯品會的營收規模及增長情況,與唯品會的股價走勢高度吻合(圖4)。

此文未完待續,精彩明天繼續......

— —

如涉及版權請告知刪除,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文章好看就點這裡

相關焦點

  • 拼多多爆紅,靠服飾特賣的唯品會營銷為何難出圈?
    如今提到電商平臺,除了京東、淘寶這些主流大牌,拼多多的知名度也不容忽視。2020年,拼多多再度爆紅網絡,其營銷策略的變化更是為其帶來了更加活躍的用戶流量,及更加廣闊的市場知名度。而誰還記得當初與拼多多幾乎同樣紅極一時的「唯品會」?不久前,唯品會第二季度財報公布。雖然顯示淨營收與用戶活躍數都在增長,但是許多網民卻紛紛產生了「第二個瑞幸咖啡」的懷疑。畢竟近幾年除了代言廣告等操作,唯品會的眾多營銷策略可謂一潭死水,並未激起什麼大的水花。
  • 拼多多唯品會必有一戰:電商三國殺,拼多多幹掉唯品會才有未來
    京東,則像極了蜀國。劍閣之險,蜀道之難,對應的就是京東如利維坦一般的物流設施。進可攻,退可守,只要有好的守護者,京東就能守住自己的大本營。拼多多相當於吳國,以水軍出奇制勝,搶佔經營了那個時代中原人士看不上的江浙百越之地,甚至把觸角安南,做的是下沉市場增量用戶的生意。
  • 拼團賽道集結完畢,唯品會的特賣故事怎麼講?
    雖說資本寒冬將至,各家投資機構都在儲存彈藥,但僅2018年第一季度,社交電商領域就發生了10起投資事件,融資金額與2017年全年一樣多。這一賽道跑得最快的是拼多多。從上線到登陸納斯達克,拼多多僅僅用時2年11個月,創下中國網際網路企業最快上市紀錄。背靠微信的巨大流量,拼多多上聚集了約3億買家,跟美國的總人口差不多。
  • 淘寶臥榻之側,豈容拼多多安睡?
    2015年9月,移動電商平臺拼好貨與拼多多宣布合併,後續其A輪投資者名單包括前淘寶網CEO「財神」孫彤宇,步步高集團董事長段永平,順豐速運集團總裁王衛、網易公司董事局主席丁磊。2016年9月,拼多多完成由高榕資本,IDG,騰訊投資等領投B輪1.1億美元投資,拼多多用戶總量突破1億人。2017年6月,易觀發布的電商APP排名中拼多多名列第五,連下卷皮、蘑菇街、百度糯米、折800、楚楚街在內的五大競爭對手,拼多多進入行業第一梯隊。
  • 唯品會竟然比拼多多還賺錢?
    不是最近狂撒錢的拼多多,也不是家底深厚的阿里,而是一個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的平臺 —— 唯品會。這家平臺有多瘋狂呢?>,除了阿里以外,能保持長期盈利的很少:京東成立 12 年、連續 11 年虧損,2020 年才剛剛開始盈利;拼多多更誇張,2019 年直接虧進去了 85.4 億,簡直是「線上碎鈔機」。
  • 神奇媒婆拼多多:讓資本愛上扶貧
    阿里、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平臺們,確實也都在努力做這件事,只是拼多多表現得更熱切一些。2020年一季度,拼多多開啟「政企合作,直播助農」等活動。截至5月14日,拼多多「市縣長直播間」累計帶動助農產品銷量超過8.5億斤,直接幫扶農戶超過35萬戶。
  • 京東自建物流13年,卻被拼多多超2600億
    京東憑藉著自建物流的優勢叫板天貓,用了13年時間做到電商老二,但沒想到卻被成立不到5年的拼多多給打敗了。或許,連劉強東都不明白為何自建物流能打敗淘寶、蘇寧、 國美、唯品會等眾多巨頭,卻唯獨敗給了拼多多。
  • 新零售平臺拼多多、唯品會、大眾點評、花兜、亞馬遜、國美受歡迎
    當前,國內消費市場上表現較為出色的新零售平臺有不少,比如拼多多、唯品會、亞馬遜、花兜、大眾點評、國美等。近幾年來,拼多多作為電商界的一匹黑馬,憑著低價的優勢,從淘寶、京東、阿里等傳統電商市場中,硬是細分出一塊全新的社交電商市場。在各種電視節目上,人們也經常能看到拼多多的宣傳,其廣告語「拼著買,更便宜」的經營模式,將傳統的薄利多銷的營銷手段發揮得淋漓盡致。
  • 拼多多的叢林法則-虎嗅網
    而拼多多的很多地方原理類似,商家訪談中反饋,他們提供給天貓的是專供款和時尚款,提供給拼多多的一般是庫存和尾貨,這和唯品會獲得的品牌特賣本質相同。「拼多多是投資人最喜歡的公司,因為打法犀利,迅速創造財富效應,根本不需要等待。邏輯也很清楚,就是在中國三五線城市的下沉市場機會,看中的就是大市場的長尾效應」。「便宜就是王道」和「下沉市場機會」從資本看來確實是非常性感的。一位從騰訊被挖到拼多多的高級技術經理的眼中:拼多多的成就是比996更高強度的拼搏換來的。
  • 唯品會急了
    股價暴跌的原因,市場認為或與其CFO楊東皓辭職有關,這位與CEO沈亞及COO洪曉波共同進退了9年多的公司三號位核心高管去職,讓唯品會市值旦夕之間縮水200多億元。唯品會的CFO楊東皓,在唯品會上市前2011年加入,定於2020年11月離職,經歷了唯品會上市、與京東騰訊聯盟、收購杉杉集團等重要時刻。
  • 「貓狗拼」成績單:拼多多有點野,京東還很穩,阿里該急了
    2020年三季度財報季來臨,阿里、拼多多、京東陸續發布財報,分別向資本市場交上了自己的答卷,這是一次集中檢驗經營業績的時候。總體上,阿里中規中矩、拼多多業績亮眼、京東穩如泰山。在收入和淨利潤指標上,三家公司都超出了市場預期,其中,拼多多居然盈利了(Non-GAAP規則下淨利潤為正)。在用戶增長上,拼多多繼續保持高速,與阿里的年活用戶數量差距縮小至2570萬人,阿里用戶增長遭遇瓶頸,月活用戶數據不及市場預期。京東則保持原來的速度繼續增長。資本市場直接進行了「打分」。
  • 拼多多支付來了!
    拼多多方面是否會提高持股比例,不妨「走著瞧」。 拼多多為什麼要支付? 大約從2016年開始,電商市場大概形成了淘寶(天貓)與京東為主,唯品會、蘇寧、國美等角色為輔的局面。那時誰會相信,會冒出來一個拼多多呢?
  • 淘寶網「宣戰」拼多多 誰抄了阿里巴巴的後路?
    來源 | 朱思碼記(ID:zhusimaji88)2015年9月,移動電商平臺拼好貨與拼多多宣布合併,後續其A輪投資者名單包括前淘寶網CEO「財神」孫彤宇,步步高集團董事長段永平,順豐速運集團總裁王衛、網易公司董事局主席丁磊。2016年9月,拼多多完成由高榕資本,IDG,騰訊投資等領投B輪1.1億美元投資,拼多多用戶總量突破1億人。
  • 拼多多插入京東、蘇寧腹地 - 拼多多,京東,蘇寧 - IT之家
    宗輝對此不以為意,他告訴《後廠村 7 號》記者,拼多多支撐百億補貼並不勉強。「我們去年營收有 300 多個億,拿出百億補貼,本身的現金流還是正的。」除此之外,資本市場對於拼多多的看好,也減輕了不少資金層面的壓力。「去年我們做到了零利率發行可轉債,以很低成本拿到更多的融資,這種情況下持續地補貼用戶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 拼多多的叢林法則(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重磅)
    而拼多多的很多地方原理類似,商家訪談中反饋,他們提供給天貓的是專供款和時尚款,提供給拼多多的一般是庫存和尾貨,這和唯品會獲得的品牌特賣本質相同。一位從騰訊被挖到拼多多的高級技術經理的眼中:拼多多的成就是比996更高強度的拼搏換來的。據他所言,他就是之前拼多多用了3倍的價錢從騰訊挖走了技術骨幹之一,這些人中很多人在騰訊都是好吃好喝,去拼多多搏的就是徹底的財務自由。去了之後,很多人在高強度的工作面前傻眼了:「大部分人都高於騰訊的工作量」。
  • 「打不到的怪獸」拼多多讓阿里慌了?
    1000億年GMV,京東用了10年(2013年),唯品會用了8年(2017年),淘寶用了5年(2008年),拼多多用了2年3個月時間就做了。拼多多年後啟動最新一輪融資,估值已經超過100億美元,而現在的唯品會市值不過99億美元,京東605億美元。
  • 騰訊重回電商賽道,小鵝拼拼的重擔與挑戰
    2006年,拍拍網成立,但是幾年後被京東併購,淪為京東旗下的一個二手交易平臺。2012年騰訊成立了騰訊電商控股公司,將QQ網購和QQ商城合併,以QQ網購作為騰訊電商平臺的唯一品牌。同年騰訊也重金收購了易迅網,但最終和QQ網購一起淪為了交換京東股權的籌碼,併入了京東旗下。
  • 不想做京東的唯品會,才是好「特賣」
    唯品會賴以起家的「特賣」模式有其增長的天花板,多元化似乎是唯品會破局的一個關鍵抓手。相比京東、拼多多等綜合電商,唯品會獨特的「特賣」基因,決定了它的多元化路徑很難複製競爭對手,由於「盲目」的擴張,唯品會開始喪失「特點」,不但未迎來想像中的高增長,也造成了老用戶的流失。
  • 拼多多、阿里、京東電商三國殺:拼多多脫穎而出的秘訣是什麼?
    上市之初,由於彼時平臺對商品和商戶的管理機制尚不夠完善,平臺強制關店 1128 家,下架商品近 430 萬件,批量攔截疑似假冒商品連結超過 45 萬條;除此之外,拼多多還採取了 諸如與反盜版聯盟合作進行版權合作、建立信用評價指標、為商戶提供網絡經營場所證明等措施。 2)開展「新品牌計劃」。
  • 淘寶特價版殺入短視頻賽道:瞄準拼多多,狙擊騰訊!
    而此番殺入短視頻賽道,將與直播聯手,進一步搶奪下沉市場,並在供應鏈資源戰中與拼多多正面對決。殺入拼多多腹地拼多多雖然以下沉市場為突破口,在電商紅海中殺出了一條血路,但已經是四面樹敵,京東、阿里紛紛發力下沉市場,時時刻刻準備分出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