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衝擊正在慢慢退潮,但是大家的工作和收入卻很難快速恢復。今年兩會最重要的議題,也集中在保就業、保民生及扶貧脫困等方面。
短期內想讓居民家庭高企的恩格爾係數降下來,對政府來說,是一項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所以政府不斷加大的扶助力度固然值得期待,但居民家庭想要真正擺脫困局,還是要靠自救。
復工早期,成都市推出「五允許一堅持」政策,允許臨時擺攤,強調「柔性執法和審慎包容監管」,讓很多努力自救的民眾可以通過「做個小生意」自食其力。
尤其家裡有農副產品的返鄉農民工,這種對地攤管制的放鬆,可以讓他們繞過經銷商,更方便的將自家的水果、蔬菜直接向消費者銷售。這樣一來,消費者得實惠,農民增收,就業、民生及扶貧脫困等問題就可以得到實實在在的緩解。
但管制放鬆畢竟是暫時性的,隨著城市漸漸恢復活力,擺地攤造成的經營佔道等城市管理問題,會越來越多的凸顯出來。而且在後疫情時代,單純放鬆地攤管制,對於解決農村的民生問題,只是杯水車薪而已。
擺地攤就是為了銷售農副產品,說到底,一份耕耘一份收穫的農民,最急缺的永遠都是合適的銷售渠道。
擺攤不如做電商
電商,其實是最適合農副產品的銷售渠道。
電子商務是當前最具活力的新經濟業態,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商品銷售渠道方面,網上零售的地位日益顯著。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網上零售額106324億元,比上年增長16.5%。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85239億元,增長19.5%,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0.7%。在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中,吃、穿和日用類商品分別增長30.9%、15.4%和19.8%。
隨著民眾對網絡購物的接受度越來越高,電商在食物、日用品等生活必須品方面的滲透率不斷加速增長。
疫情來襲之後,這個趨勢被再次加速。近期阿里和拼多多幾乎同時發布2020年(自然年)第一季度財報,張勇稱天貓上的快消品本季度銷售增速達到40%,食品生鮮的消費也在大幅上升。
這意味著從事農副產品生產活動的農民,可以通過電商平臺,不斷擴大與消費者之間的直接接觸面積。
線下開店成本太高,擺攤城管攆人,經銷商心狠手黑,電商無疑是更適合農副產品銷售的理想渠道,事實上電商平臺們對這一點非常清楚,早早地就開始了布局。
電商一直愛下鄉
自電子商務崛起之後,電商平臺與農村之間的聯繫日益密切。
2014年農業電商出現井噴現象,越來越多的農產品走向網絡。同年馬雲在雙11當天的演講中曾說,阿里巴巴集團無線化的目的就是希望中國農村的農民能有機會享受城鎮的生活。為了達成這一目標,阿里巴巴針對農村市場上線了「農村淘寶」,向廣大農民用戶提供農用商品、農資農具以及日常用品。
後來在「消費升級」中,農村淘寶慢慢地聲勢越來越小,到2017年被蔣凡一手推進的手機淘寶合併。
在此期間,連續創業多次的黃崢看中了農產品的機會。2015年拼好貨和拼多多成立,從成立到2017年第一季度,其電商收入全部來自於拼好貨的農產品,主要是生鮮水果自營售賣。
之後的事情大家都清楚,拼多多憑藉微信小程序和朋友圈做社交電商崛起,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完成了自身從自營電商到平臺電商的轉型。從2017初年至今的三年多時間裡,拼多多的年度活躍買家數每年增長1億多。截至2020年一季度,達到6.28億,與阿里的7.26億,差距不到一個億。按經驗判斷,明年拼多多的年度活躍買家數量就會超過阿里。
業界通常把拼多多的成功歸結於「下沉市場紅利」,即充分挖掘出了廣大農村地區和低線城市民眾的需求。
其實下沉紅利還有另一面,那就是幫助「下沉人群」提高收入,提高消費能力,讓「下沉人群」不再繼續「下沉」,釋放出更強的消費潛力。
阿里、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平臺們,確實也都在努力做這件事,只是拼多多表現得更熱切一些。2020年一季度,拼多多開啟「政企合作,直播助農」等活動。截至5月14日,拼多多「市縣長直播間」累計帶動助農產品銷量超過8.5億斤,直接幫扶農戶超過35萬戶。
消費品下行可以幫助提高農村生活品質,農產品上行可以幫助農民增收,兩者可以形成良性循環,總體來看,電商下沉是一件好事。而且資本市場也很喜歡這個故事。
把資本倒過來
資本最大的本能就是尋求增值的機會,至於這個機會是來自於剝削還是相反,資本對此並不關心。所以卓越的資本玩家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像李嘉誠那樣「純粹的商人」,完全遵從資本的增值本能;另一種則能夠利用資本增值的本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更好的實現自己的願景。
從2016年2月到2017年9月,黃錚一共在自己的個人公眾號裡發布了9篇文章。
在他最後一篇文章《把「資本主義」倒過來》中,主要探討了這樣一個問題:「保險是資本主義的極致,存不存在一些機制能讓窮人也能賣「保險」給富人,窮人也能賣一些自己的「軟實力」、自己的意願、抗風險能力給富人,從而實現更精細化的反饋,周期更短的錢從富人向窮人回流的循環?」
黃錚對這個問題持肯定意見,他假設了一個具體情境,「有一千個人在夏天的時候就想到在冬天的時候要買一件某種樣子的羽絨衣,他們一起寫了一個聯名的訂單給到一個生產廠商,並願意按去年的價格出10%的訂金。這種情況下,很有可能工廠是願意給他們30%的折扣的。因為工廠從他們的聯名訂單裡獲得了一個工廠原來不具有的一種需求的確定性。」
這種「把『資本主義』倒過來」的構想,正是拼多多在社交和遊戲化之外,更加底層的理念根基。神奇的是,在先進的網際網路技術的加持下,這種構想居然真的可以實現,並且受到了民眾和資本的雙重肯定。
無論是年增1億多的活躍用戶數量,還是上市不到兩年,每年200多億美元的市值增長,用戶和股民用腳投票,證明拼多多的這一套商業模式完全可行。但現在更加關鍵的問題是,它能持續多久?
初心難堅守
世界總體和平已經持續了很久,比起只想改善自己生存狀況的商人,想要通過商業手段實現社會價值的創業者,可能會越來越多。不過,無論出發點如何,最終能堅持下去,並且獲得長久成功的,永遠都是極少數。
尤努斯創立的格萊珉銀行能夠數十年如一日的只做小額貸款,幫助低收入人群擺脫貧困,但全世界只有這獨一份。
拼多多固然有一些很不錯的理念和行動,但在競爭激烈的電商行業內,它紮下的根基尚且還不夠深。阿里、京東用時間和資本構建起來的物流、雲計算、金融支付等基礎設施護城河,拼多多依然難以填平,它只能出奇制勝。
現在的拼多多依然處於戰略性虧損階段,雖然在資本市場中頗受追捧,但是投資者們對拼多多直接融資補貼下沉市場的可能性頗為警惕。對於這一點,在2020年一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拼多多戰略副總裁九鼎(David Liu)表示自2016年以來,公司每年的運營現金流量一直為正,不會用投資者的錢來補貼用戶。
長期虧損的拼多多能有這樣的底氣,離不開騰訊等大金主的鼎力支持。但騰訊已經在開始嘗試搞自己的「小鵝拼拼」,拼多多離不開大金主們的支持,卻不是他們的唯一選擇。
拼多多現在用補貼延續增長神話,用增長刺激資本市場的信心,依賴市場信心維持健康的現金流。這是一種看起來欣欣向榮,實際上卻非常脆弱的平衡狀態。它暫時能讓下沉市場和資本市場同時滿意,但這種走鋼絲式的平衡術,畢竟很難成為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