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交流 開心文玩!!
開心法寶(國學經典、法寶)!
《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中有一些將吃飯轉為道用的實修竅訣,教我們怎麼在一頓飯的過程中獲得善妙功德。
那麼我們在吃飯的時候如何以正知正念來攝持,如何觀想,善用其心呢?● 作為居士,雖然不用缽來吃飯,但當我們看到空碗時也應如是作意,願一切眾生心裡的無明煩惱能夠全部去除,心清淨即意味著智慧的顯發。● 當我們的碗裡盛滿了飯菜時,應如是作意,希望一切眾生的功德、資糧都能夠圓圓滿滿。「具足成滿」,「成」即是成就,「滿」即是圓滿,能夠成就圓滿一切世間、出世間的善法,也就意味著資糧圓滿和功德圓滿。● 當我們吃到自己心滿意足的食物,哪怕是零食或者飲料,都要作意:希望一切眾生也能滿足善願,如同我一樣滿足,願一切眾生能夠斷除羨慕、嫉妒和貪慾。我們經常說慾壑難填,難填也要填,怎麼填?用感恩、滿足、知足來填。● 當我們吃到不好吃的食物後,很容易出現雜亂的分別念,這時我們應該善用其心,以正知正念來攝持。食物好不好吃不重要,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獲得三昧的正法味。三昧即指禪定的功德,以禪定的功德來滿足我們,這比食物本身是否好吃重要多了。● 當我們喝粥,吃麵條等較軟的食物時,希望眾生能生起大悲心,心意變得柔軟。● 當我們吃到難以下咽的食物時,希望眾生不僅要除去對世間五欲六塵的愛著,而且對輪迴裡的一切貪戀都要拋棄和斷絕。當我們品嘗到飯食的酸甜苦辣鹹味時,希望眾生能夠成就佛的「常得上味相」,願能以甘露妙法滿足一切眾生。「常得上味相」是佛陀的三十二相之一,意思是不論佛陀吃什麼都能嘗到甘露味——諸味中的最上味。吃完飯,要發願佛陀妙法的功德都能在心相續當中具足。我們吃飯的時候也不要縱情放逸(比如一邊看手機一邊吃東西),而是以出離心、菩提心、三殊勝等正知正念來攝持。除了以上9種作意之外,還可以飯前供養,飯中時也供養——觀想三寶在自己喉間,以美食來供養三寶。以前行發心殊勝、正行無緣殊勝、後行回向殊勝這三殊勝來攝持,這是成佛的資糧。這裡跟大家一起分享了《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中的一些實修竅訣,這些竅訣教我們在吃飯的過程中,如何觀想,善用其心,如何在一頓飯的過程中獲得勝妙功德。《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是一篇把日常生活和修行結合起來的實修引導,對於指導我們修行有特別大的幫助,大家在課下可以去看看這一百四十多個引導。在佛教裡面我們要用齋之前,一定要先做供養,供養不是為我們自己。我們供養是為了六道眾生!為了那些可憐的眾生,讓他們有福報,就像剛剛我們要吃飯之前先甘露施食!因為先慈悲為六道眾生, 為父母祖先 ,為冤親債主、為墮胎胎兒、為所有賭博者喝酒者等一切有情,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護法、供養現世父母、供養七世父母、供養歷代祖先 供養冤親債主、供養一切有情,嗡阿吽。在漢傳,我們念:「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在藏傳裡面,他們會念咒。我想我們現在兩邊都學,顯密圓融。「嗡,薩爾瓦,布達,達爾瑪,菩提薩埵」就是供養佛法僧,「巴有,邊雜,餒威得雅,阿吽」。所以記住「嗡阿吽,嗡阿吽」,供養諸佛菩薩、一切護法神,一樣意思。我們是念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護法,在藏傳是念這個,他們喜歡持咒。「嗡 {薩爾}瓦 布達 {達爾}瑪 菩提薩埵 巴有 邊雜 餒威{得雅} 阿吽」各位以後要吃飯、要喝水,第一個要供養三寶;第二個要供養護法善神,特別我們中國護法善神特別多,關公還有媽祖等等,包括佛教的護法善神;第三個要供養的是六道眾生;第四個就跟我們有緣的剛剛念現世父母。再念一次,現世父母、七世父母、冤親債主,就這些各位每天都要念。現世父母,七世父母,冤親債主冤親債主包括墮胎胎兒,過去我們吃掉的肉,這個叫四賓客。南nán無mó薩sà縛wá怛dá他tā哦yē哆duō三sān跋bá囉là 三sān跋bá囉là 吽hòng 我每次都大家念誦變食真言希望你可以背下來,將來可以讓我們成就佛果!然後要吃之前要念吹肉往生咒,雖然我們今天是吃素,但是這個餐廳大概昨天還在吃肉嗎,所以我們願這些痛苦的眾生能夠消業障,念吹肉往生咒念一下 唵 阿比惹吽 嘎雜惹芒 梭哈,然後還要念一個解毒咒,念一下三缽羅佉多,還要念一個叫消除蔥蒜咒。你只要走到哪裡一定有人在吃蔥蒜,你吸一口你等於也在吃,所以我們會念這個消除蔥蒜咒,來很好背最好背起來「匝查匝匝娘」。然後要吃之前還要有一個正確的動機,動機是為了眾生【以菩提心攝持】受持菩薩戒的情況來吃,不是為了自私的欲望,這樣吃一頓齋食都是很大的功德。跟我念一下,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當願眾生同享甘露。也就是說你吃在嘴巴感覺到那個味道的好吃,不是為自己吃要把這個味道供養給眾生布施給眾生這樣你的內心就保持在正念!所有行為,包括日常生活當中的吃飯、穿衣等等,都要圍繞一個中心,那就是利他心【以菩提心攝持】。吃飯本身是不善不惡的無記業,但根據吃飯者的發心、動機的不同,吃飯也可以隨之而變成善、惡、無記三種業。譬如,吃飯的時候,假如一門心思想著吃飽以後去幫助別人、放生或者是打坐,那吃飯就成了善法;如果吃飯的時候,懷著吃飽之後要去殺生、偷盜、欺騙等等的發心,則吃飯就變成了惡業;假使沒有什麼特殊的想法,只是為了吃飽飯,就是不善不惡的無記業。我們在吃飯、穿衣等等的時候,雖然不能牽強附會地標榜自己是為了眾生而吃飯、穿衣,但可以這樣想——我現在吃飯、穿衣是為了生存,而我生存的目的,是為了修持大乘佛法。在修法過程中,無論修的善法大還是小,我都要一心一意地回向給眾生;另外,我下定決心從現在起,要為了度化一切眾生而發誓成佛,要走成佛之路。在這樣的動機下吃飯,也可以變成積累資糧的方法,變成菩薩的高尚行為,故而要養成這樣的習慣。尤其在做比較重大的選擇之際,更是要觀察自己的動機。如果缺乏了利他心,抱著自私自利之心,則即使做的是善法,也應該放棄。在利他心的基礎上做的任何一件事,都會給眾生帶來利樂,如果因為種種原因一時沒有起到預想的效果,那也沒有問題,因為我們的動機是純良的。當然,在利他心的出發點上做出來的事,也不一定都會成功。大家回想一下,從小到大這麼多年,我們吃了多少飯、穿了多少衣,但無論吃的是珍饈美味還是殘羹剩飯,穿的是綾羅綢緞還是粗布爛衫,從修行、解脫的角度來說,都沒有任何意義。那是多麼可惜的事啊!明明只需稍一轉念,我們就可以將其轉化為解脫之因的。所以,從現在起,我們一定要按照大乘佛法的要求去做,珍惜每一個當下,讓下半輩子的所有行為都變得有意義。如果始終保持不離利他心【以菩提心攝持】,就是一種良好的習慣,這樣菩提心也不容易忘失。善入佛慧:這裡的善體現出圓滿、圓融、圓通。圓人前七種方便不能稱為圓滿之善。佛在《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樣講: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名魔業。行一切善都是魔業,何況誰也不能行一切善。所以明白「如來藏」,這是「萬善之最」。世間法裡講魔業是殺人、放火、強盜土匪、壞人壞事,佛法裡講魔業是六道輪迴之業。修行人不明「如來藏」,有「我」即是惡。所以生人道、生天道,這叫「世間善法」。阿羅漢、闢支佛、通教菩薩、別教菩薩的「善」,是出世間善,但是他沒有達到「如來藏」的境界。這個「佛慧」就是「如來藏」真實法義。
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內容不代表本平臺觀點,我們尊重原創,文章、圖片、視頻版權屬於原作者。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聯繫QQ3828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