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承受公事:皇帝監察地方的重要棋子,為何最終被拋棄?

2020-12-26 騰訊網

導語

宋朝的監察體系一直以嚴密複雜著稱,從中央到地方設立了多重監察機構,對官員的監察幾乎無孔不入,無死角全覆蓋,因此得到後世充分肯定。在宋朝獨具特色的監察體制中,走馬承受公事是最具特色的一個,這個職務在宋朝之前沒有,宋朝之後也沒有,它擁有一個奇葩的名字,僅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卻是宋朝監察體系中極為重要的一環,也是皇帝駕馭臣下的重要棋子,曾為維護趙宋王朝的統治發揮過積極作用,最終卻因過多弊病而被拋棄,也反映出整個宋朝監察體系的局限性。

走馬承受公事(劇照)

走馬承受公事是什麼?

宋朝官制是我國古代官制中的奇葩,產生了一批擁有奇葩名字的官職,走馬承受公事即是其中之一。

走馬承受公事只是一個簡稱,它的全稱是「諸路經略安撫總管司走馬承受並體量公事」,共十八個字,沒幾個人能記得下來,所以就連宋人自己也不說全稱,只說簡稱,比如「走馬承受並體量公事」、「諸路承受公事」、「走馬承受公事」、「走馬承受」等,最簡單的直接稱呼「走馬」、「承受」等。

簡單地說,走馬承受公事是宋朝特有的監察官,是皇帝的耳目,直接受皇帝指揮,向皇帝請示匯報工作,所謂「承受公事」,承受的不是一般「公事」,而是皇帝交辦的「公事」。

為何設置走馬承受公事?

宋朝為什麼搞出「走馬承受公事」這種奇葩官職?根本而言,是出於鞏固皇權的需要。

秦始皇畫像

自秦統一六國,建立第一中央集權制國家以來,如何建立完善監察體系,加強對地方的監督就成為一個極其重要的課題。縱觀宋朝以前的歷史,監察體系完善與否、發揮作用如何,直接影響乃至決定了一個王朝的命運,漢之刺史、唐之按察使、採訪使、觀察使等等,最初都是朝廷派往地方的監察官,大唐帝國一度強盛,四海八荒臣服,地方服膺聽命,監察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隨著這些監察官的權力不斷擴大,從監察官變成軍政主官,從監督者變成被監督者,甚至一人身兼監督者和被監督者雙重身份,原有的監察體系就遭到破壞,監察失去了最重要的獨立性,中央失去對地方的有效監督和制約,結果導致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後,唐朝未能重建監察體系後,使得實力武將擅權跋扈,節度使擁兵自重的現象更加嚴重,進而形成藩鎮割據局面,極大威脅了唐帝國的集權統治。最終,唐朝滅於朱溫之手,而朱溫就是最強大的藩鎮,足見一套獨立有效的監察體系何等重要。

朱溫畫像

晚唐五代是武人的天下,由於缺乏對實力武將和地方藩鎮的強力監督,也沒有形成健全的監察體系,導致「兵驕而逐帥,將強而叛上」,驕兵悍將,動輒造反,政權更迭頻繁,著名軍閥安重榮說過「天子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五代十國的皇帝,大多數都是靠武力奪位,趙匡胤本人就是通過陳橋兵變奪取皇位,因此他建立宋朝後,吸取晚唐五代教訓,致力於抑制武將,削弱藩鎮。

在整體策略上,趙匡胤實行「崇文抑武」,以文官監督制約武將群體;在具體監察措施上,趙匡胤也有許多創舉,比如設立武德司,作為特務機構,廣泛搜集情報信息,監察文武百官;在軍隊設立監軍,安插耳目眼線,監督統軍將領;在州府設立通判,監督地方主政官員等等。但由於宋初統一戰爭離不開武將,宋朝不得不在邊境部署重兵,賦予邊將便宜從事之權,再設立監軍,對邊將進行監督。

宋太宗趙光義畫像

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全面繼承「崇文抑武」方針,在監察體系建設上更加嚴密複雜,進一步強化對武將群體和地方官員的監督。御史臺、諫院等中央監察機構設在京師,監察力量對駐防在外的邊將鞭長莫及,迫切需要其更直接、更有效的監督方式加強對邊將的控制。趙光義本人熱衷軍事,喜歡親自繪製陣圖,親授作戰方略,在京城遙控指揮前線戰事,也需要與沿邊軍事區之間及時傳遞情報。

這種背景下,走馬承受公事應運而生。現存史料中最早記載走馬承受公事的是《宋會要輯稿》:

「太宗至道元年九月,供奉官宋元度等五人分往鎮、定、並等州及高陽關承受公事,當言上者,馳傳以聞」。

趙光義將宋元度等5名低級武官分別派往鎮州、定州、并州和高陽關「承受公事」,這幾處地點都位於今天的河北省,是宋朝防禦遼國的前沿一線,駐守大量兵馬。由此可見,趙光義設立走馬承受公事的初衷,是讓這些使者收集情報信息,有任何需要向自己匯報的情況,及時上奏,說白了就是搜集軍事情報,監督邊將一舉一動,防止他們擁兵自重,圖謀不軌,藉以鞏固自己的皇權。

走馬承受公事的職責權限

宋朝最初設立走馬承受公事,主要是在河北、山西一帶的沿邊軍事區,目的是監督統兵將領,後來宋太宗又在西北的陝西、西南川峽諸路等沿邊軍事區設立了走馬承受公事;到宋真宗時,全國二十餘路基本上都設置了走馬承受公事;宋徽宗時,完全沒有軍事意義的東南諸路也都設置了走馬承受公事,走馬承受公事的職責權限也隨之不斷擴張,具體包括:

1、充當耳目,監督邊將。

宋承唐制,在軍隊中設立監軍,亦稱都監,但五代宋初的都監逐漸取得領兵權,失去了監察的獨立性,趙光義便設立走馬承受公事一職,由他們充當耳目,監督統兵將領,邊將若有不法行為,走馬承受公事可以據實上奏,監督邊將是走馬承受公事的首要職責。

2、作為使者,傳遞信息。

宋朝長期與遼、夏、金對峙,戰爭不斷,國防形勢嚴峻,即便沒有大的戰爭,也常有小規模侵擾搶掠,皇帝遠在京師,不知前線情勢,為防止「邊防動息,州郡不法得以上達」,走馬承受公事負責收集刺探軍事情報,一旦邊防有警,必須「馳驛上聞」,迅速向皇帝報告,讓高層及時掌握邊警,做出應對決策。另外,宋朝實行「將從中御」,當皇帝策劃軍事行動、下達軍事指令時,走馬承受公事就要充當使者角色,將皇帝的作戰意圖傳授給統兵將領。

3、監察軍隊,參與軍政。

最初,走馬承受公事不得幹預軍政,即不得參與軍事決策和指揮,少數走馬承受公事越權幹預軍政屬於個別現象,都被朝廷制止或糾正,如《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

「景德四年三月,上(宋真宗)曰:承受止當奏事,若欲聞兵政,非所宜也。尋有詔,緣邊承受使臣,無得受部署鈐轄差領軍馬,以圖功賞」。

宋神宗畫像

但宋神宗元豐年間,為加強對軍隊的監察,開始允許走馬承受公事密察軍隊,軍隊種但凡違法亂紀之事,均可監察上報;宋哲宗時,更要求各路帥司調動兵馬要向走馬承受公事報備;宋徽宗更變本加厲,各路、州軍的兵馬大小事宜,幾乎都要向走馬承受公事報備:

「諸路州軍有走馬承受處,除邊機,兵防,軍期急速等,自依條制外,如有事出非常,稍涉要害等,仰州郡合屬去處,限日下關報本路走馬承受所」。

4、按察官員,採訪民情。

宋朝地方行政區劃分路、州、縣三級,每路設帥司(經略安撫司)負責軍事、漕司(轉運司)負責財賦、憲司(提點刑獄司)負責刑獄、倉司(提舉常平司)負責倉儲,帥司、憲司、漕司、倉司的職責涇渭分明,卻同時擁有對下轄諸州的監察權,彼此之間也有相互監察之權。

北宋中後期,為加強對諸路各司官員的再監察,允許走馬承受公事監察諸路各司長官,他們可以廣泛採訪民情,向皇帝奏報諸路情況,「民生之利病,法令之廢舉,吏治之清汙能否,凡群邑之政」,皆在奏報範圍之內,並可以根據掌握情況彈劾諸路官員,其職權與朝廷的臺諫官員有相似之處。正因為如此,即使邊防沒有重大戰事時,走馬承受也要「歲一入奏」,向皇帝匯報工作。

走馬承受公事的弊端

走馬承受公事一職,相當於「特派員」+「特務」+「監察官」+「監軍」的集合體,自誕生之日起便有它的弊端,越到後來,皇帝賦予走馬承受公事的職權越多,弊端就越多,主要體現三個方面:

1、濫用自身監察權。

走馬承受公事品級很低,只有正七品,但位卑權重,特別是宋徽宗時期,一路事無大小,走馬承受公事均可按察監督,地位幾乎與監司不相上下。相比各監司,走馬承受公事擁有「風聞言事」的特權,只要聽說某某官員可能存在違法亂紀行為,就可以不經臺諫,直接上奏皇帝,皇帝出於對他們的信任,往往不下御史臺核實,便按照走馬承受所奏決定地方官員的升遷罷黜,即便所奏不實,也不會責罰。

宋哲宗畫像

宋哲宗元祐年間,名臣滕元發調任太原帥臣,因走馬承受公事舉報,朝廷便準備改派範純仁替換滕元發,後來中書舍人王巖叟反對說不能因走馬承受公事一人之言便輕易進退帥臣,朝廷才取消這次改任,但對舉報不實的走馬承受公事,並未追究任何責任。

2、侵奪地方官員權力。

走馬承受公事大多是宦官或三班使臣,他們不是科舉入仕的文官,整體素質偏低,喜歡拿著雞毛當令箭,到處亂插手,甚至超越職權範圍,侵奪地方權力。有的走馬承受公事利用監察將領的權力幹預軍政決策,「雖名承受,其實監軍也」;有的走馬承受公事利用監察地方財政的權力,向地方官員伸手索賄,中飽私囊;有的甚至公開侵奪經略安撫司的權力,「與帥臣抗禮,而脅制州縣無所不至」

3、接受地方官員請託。

走馬承受名義上隸屬於諸路經略安撫使司,實際上是皇帝的耳目,直接受皇帝指揮,他們可以經常面見皇帝,即便無事,每年至少也要向皇帝匯報一次工作,向皇帝稟報所監察官員的表現情況,是好是壞往往就靠他們一張嘴,有些地方官員便對走馬承受公事刻意逢迎,「趨承之不暇」,希望他們能在皇帝面前替自己美言,以期獲得進用,而走馬承受公事自身發展空間有限,便利用親近皇帝的機會,幫助地方官員說好話,或者幫忙呈遞跑官要官的奏狀,以籠絡地方官員,從中收取賄賂。

走馬承受公事的廢罷

由於走馬承受公事濫用職權,幹預地方權力,甚至胡作非為,從北宋中期開始,便有人反對設置走馬承受公事,皇帝雖然信用走馬承受公事,但也不得不採取一些監督和制約措施:

1、嚴格選任程序。走馬承受公事一般由宦官或三班使臣(低級武官)充任,以官宦充任的,由宦官主管機構入內內侍省提出建議名單,皇帝親自選定;以三班使臣充任的,由三班院提出建議名單,樞密院確定人選,其他任何機構和官員都無權幹涉,以此確保監察獨立性。

2、實行任職迴避。入內內侍省和三班院提出走馬承受人選名單時,附有人選的「家狀」即籍貫信息,作為皇帝和樞密院確定人選和任職區域的參考,走馬承受公事一般不能在籍貫所在地任職,也不得在有親屬擔任路級高級官員的地區任職,而是到異地交叉任職,防止他們形成勢力。

3、禁止結交地方官員。宋朝規定諸路官員不得推薦走馬承受公事人選,諸路走馬承受公事也不得與本路官員聯姻,防止他們結為朋黨,影響監察獨立性和公正性。

4、實行相互監督。走馬承受公事本來是監察地方官員的,但宋朝同時又規定,諸路官員可以反過來監察走馬承受,這樣一來,走馬承受公事在履行監察職責時就要有所顧慮,不能肆意妄為,這種彼此監督的模式看似奇葩,卻是宋朝權力制衡,鞏固皇權的不二法門。

宋徽宗畫像

遺憾的是,這些制度發揮的作用相當有限。宋徽宗時期,將走馬承受公事改稱「廉訪使者」,頂著「廉訪使者」的名堂,實際上「一路事無巨細,皆所按刺」,排名僅在諸路司正副長官之下,成為名正言順的監察官,「若州縣有罪」,廉訪使者可「自合按劾」

這一時期,走馬承受公事之權最重,濫用職權的弊病也最為突出,引起文武官員的強烈不滿,有人彈劾走馬承受公事「不知分守,侵官紊法,輒受詞狀,判送州縣,移文督催,過於監司,喜怒任情,所至受弊」。宋徽宗迫於各方面壓力,不得不下詔規定「近者諸路廉訪官,循習違越,附下罔上,凡邊機皆先申後奏,且侵監司凌州縣而預軍旅……自今猶爾,必加貶竄」。

走馬承受公事之制發展到北宋末年,其弊端已遠超積極作用,引發文武百官的極度反感,宋徽宗雖然奢靡放縱,卻不糊塗,他知道趙宋王朝推崇「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真正值得依靠的還是官僚士大夫集團,而不是這些充當「狗腿子」的走馬承受公事,特別是走馬承受公事濫用職權、幹預軍政的做法,已經違背了皇帝設置他們的初衷,但走馬承受公事作為監察制衡地方官員的重要棋子,皇帝是不會輕易放棄的,所以才下令約束一下走馬承受公事的囂張氣焰,並未徹底廢罷。

如果宋朝一直這樣延續下去,或許走馬承受公事會像漢代刺史一樣,從監察官演變成為地方軍政長官,但靖康之恥的發生卻阻止了這種可能的發生,促進了走馬承受公事的消亡。

宋室南渡後,南宋君臣上下反思靖康之恥的原因,走馬承受公事過多幹涉軍政被認為是導致宋軍戰敗的因素之一,廢罷走馬承受公事的聲音再度高漲,而南宋為適應對金的戰爭需要,在軍事區設立宣撫使、安撫使等行政長官,由所在地區屯駐大軍最高軍事長官兼任,賦予其較重的軍事、行政、財政大權,也不再需要走馬承受公事監督制約地方軍政長官。紹興三年(1132年),宋高宗正式下詔廢罷走馬承受公事,此後從未再設。走馬承受公事終於完成自己的使命,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結語

走馬承受公事為鞏固皇權而設,也確實發揮了充當耳目監察地方,作為棋子制衡百官,強化中央集權,維護統治秩序的積極作用。但隨著職責的擴大、權力的濫用、私慾的膨脹和整體素質的短板,越來越為官僚集團反對,加上形勢發展不再需要它的存在,走馬承受公事最終難逃被廢的命運。實際上,整個宋朝的監察體系如同走馬承受公事一樣,就是圍繞權力制衡、鞏固皇權而設計,走馬承受公事的弊端在其他監察制度也有體現,只要封建統治模式不變,監察體系就無法根本克服它的局限性。

參考資料:《宋會要輯稿》、《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文獻通考》、《宋大詔令集》、《宋代官員的選任和管理制度》等。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明代「三司」之提刑按察使司,地方重要的監察機構
    提刑按察使司提刑按察使司是明代地方最高的監察機構,它的格局設置與中央最高監察機構都察院相同,與主管行政的布政使司、主管軍事的都指揮使司,合稱為「三司」,是整個有明一代地方最重要的機構。按察使司與其下屬副使、僉事,職權範圍相當廣泛,機構設置完備,層層遞進,構成嚴密的地方監察網絡,將各地方的官員、政事、軍事、財政、刑獄案件等等至於嚴密的控制之下,保證明王朝地方統治的穩定。
  • 工作中應該公私分明,公事找領導說,私事找親人朋友,你做對了嗎
    工作中應該公私分明,公事找領導說,私事找親人朋友,你做對了嗎文/Fullness——至每一個通往夢想道路上的職場人!孰料,通常是這樣的舉動,使得領導對自己避之不及。我們之所以主張不要和領導說自己的私事,很大部分在於職場並沒有任何朋友,即便是一直照顧你、支持你的領導也是不可靠的。
  • 「監察史話」王宇星 卜憲群:西漢刺史制度是一大創舉
    西漢是我國古代監察制度發展完善的重要時期。西漢統治者在繼承秦制的基礎上根據現實情況的變化,不斷對地方監察制度進行調整,最終創立並發展了刺史制度。刺史制度大大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有力維護了中央集權,對後世影響深遠。漢書對刺史制度的記載刺史制度產生的歷史背景刺史制度的源頭可以追溯到秦代。
  • 明代吸取了歷代王朝興衰的經驗教訓:制定、實行了系統的監察制度
    ,佔有重要的地位。 監察各衙門在京進行的日常事務和監察全體官員的禮法。御史出巡時代天子巡狩,代表的是皇帝的權力,涉及到地方行政的各個方面。監察御史的監察範圍十分廣泛,涉及到存恤孤老、宣揚孝義、巡查祭祀、表揚善美等。
  • 嘉慶皇帝嚴禁地方官員與富豪結交,一經查出嚴懲不貸
    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11月,御史李遠烈上了一份摺子,對地方官員和商人結交的現象進行抨擊,提出建議:「直省州、縣官遇有公事下鄉,應擇清靜廟宇暫寓,不得借居富家別業,彼此結納,致啟夤緣請託等弊。」在這裡,李遠烈認為,各地州縣官員到鄉下去辦理公事時,應該住在清淨的廟宇裡,不能住在富豪的家裡,避免相互接納後,產生各種弊端。
  • 狄奧多西皇帝為何要將羅馬帝國一分為二?
    狄奧多西皇帝,是羅馬帝國公元4世紀末的君主。其在位期間,最後一次統一羅馬帝國。而他在晚年卻將自己親手統一的帝國,一分為二。交給了自己的兩個兒子,長子成為東羅馬帝國皇帝,幼子成為西羅馬帝國皇帝。在不盛行均分繼承制的羅馬帝國,這種做法是史無前例的。
  • 《將夜2》夫子看到桑桑手中棋子變灰色,為何夫子變得惶恐不安?
    導語:《將夜2》夫子看到桑桑手中棋子變灰色,為何夫子一臉詫異,變得惶恐不安?夫子救走了徒弟和桑桑準備回唐國,夫子一路吃遍美食和欣賞美景,夫子還告訴寧缺有關昊天吃人的秘密,夫子突然看見桑桑手中的棋子由黑色變成灰色了,夫子看到棋子變灰色 開始一臉詫異變得惶恐不安。桑桑醒來用異樣的眼神看著夫子,看桑桑的眼神跟變了個人一樣,好了那麼問題來了,夫子看到桑桑手中的棋子變成灰色為何夫子一臉詫異變得惶恐不安呢?
  • 嘉靖:大明朝所有皇帝中,最會做皇帝,但也最不像皇帝的人
    很多人對於明世宗嘉靖的印象可能就是權術和煉丹,這當然是嘉靖後二十五年政治的核心,但是嘉靖在繼位的前二十年絕對算得上一個革除積弊,推行改革的有為之君, 明世宗的前二十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革新,如政治上:改革科舉,三途並用;強化內閣制度,提高內閣地位;整飭言路,提高監察效率;革除鎮守太監,打擊宦官勢力;整治外戚與宗藩勢力。
  • 對教師招聘考試常見知識點的分析——中國古代監察制度
    A.強化了對地方的控制 B.完善了中央集權制度C.導致了官僚機構膨脹 D.說明了漢代承襲秦制2.唐初建立起專門的諫官以規正皇帝的過失,唐太宗編寫《貞觀政要》確立了一系列關於君主的行為準則,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度也規定了權力運行方式,但這些努力都無法約束後代君主的言行,不久就被破壞殆盡。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
  • 清朝皇帝的冠帽上為何都頂著一尊佛像?為何清朝最終仍逃脫不了王朝覆滅的命運?
    女真族信佛(女真在明朝初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三大部,努爾哈赤為建州女真首領,其子皇太極改女真為滿州族,後自稱為"滿族";),皇帝認為佛既然能普渡眾生,那做個好皇帝這也是必須的.
  • 《如懿傳》原著:產下「鬼胎」的白蕊姬,一生逃不開當棋子的命運
    皇帝不過問,太后亦當沒有這個人,仿佛宮裡從來沒有過白蕊姬,連妃嬪的言談之間,也自覺掩過了這個人存在過的痕跡。看到這個結局,心中不覺湧起一股悲涼,她的下場,不至於這樣慘。曾經寵冠後宮,風光無限,最終也只能黯然退場。她的結局,如同她一生為「棋子」的命運一樣,沒得選。
  • 「公事公辦」英語怎麼說?
    你可以算是朋友,但公事公辦。Business is business, You're a government official,you have to pay the bill.公事公辦,你是政府官員,但是必須付帳。
  • 抖音摩登兄弟走馬哪裡可以聽 走馬歌詞是什麼意思
    摩登兄弟走馬哪裡可以聽摩登兄弟演唱的歌曲《走馬》在音樂播放器都可以聽哦!走馬為陳粒首張專輯 《如也》 中的曲目。專輯發行時間為2015年2月2日。歌曲《走馬》清新靚麗,鑑定了陳粒演唱的曲風,形成自己的風格。
  • 國象收藏故事:一枚失落了近200年的珍貴西洋棋子
    據專家鑑定,這枚棋子與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劉易斯西洋棋(Lewis Chess Sets)可配成套。在此之前,這枚珍貴棋子已經在愛丁堡一家人的抽屜裡靜靜躺了55年。這家人沒有想到,祖先於1964年花5英鎊購入的古董棋子,在經蘇富比(微博)拍賣行鑑定後,估價竟在60萬英鎊至100萬英鎊之間。近日新發現的劉易斯西洋棋子「看守」。
  • 【民間秘方】中草藥:走馬胎,簡單易學
    2、收斂止痛走馬胎還是一種能收斂止痛的中藥材,它能消炎殺菌也能加快潰瘍病癒合,平時人們出現胃潰瘍和皮膚潰瘍時,都能用走馬胎來治療,能讓人們的病情很快減輕。3、化瘀消腫化瘀消腫也是走馬胎的重要作用,它能讓瘀血儘快消散,也能讓腫痛的症狀很快減輕。
  • 胡惟庸案真相:「反臣」抑或「棋子」,千餘年帝相糾葛的結束
    雲奇身為內使,服務的地點與胡宅相近,既知胡氏逆謀,為何不先期告發,一定要到迫在眉睫時方才報警?胡惟庸當天請客,當天被殺,中間並未經過下獄審訊的過程,這種滅九族的大罪,牽連甚廣,馬上處置,未免太倉促。當然,胡惟庸的人品確實不怎麼樣,不論正史野史,說其好話的極少,用現在的話來說:此人有才,但無德。
  • 皇帝為何用太監伺候,而不用美貌的宮女?是有什麼難言之隱?
    古人有云「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縱然人人都喜歡美美的事物,縱觀封建社會2000餘年,朝代轉換更替出過帝王400餘位,裡面也有不少「貪戀美色」的皇帝,但是我們發現一個現象,無論再好色,再沉迷於美色的皇帝,其貼身伺候的人大多都是太監,那麼皇帝為何不用貌美的宮女呢?
  • 像管理快遞一樣管理垃圾——走馬垃圾二次轉運站這樣實現高精準分類
    1月3日,重慶日報記者前往走馬垃圾二次轉運站(簡稱「走馬站」)體驗了一番。▲1月3日,九龍坡區走馬垃圾分類物流基地卸料大廳,車輛正在分類卸料。雖然走馬站每天「迎來送往」許多垃圾,但這裡的環境卻非常乾淨,聞不到臭味。因為該站裝備了全自動抽送風系統和消殺除臭系統,實現垃圾作業全程全密閉零汙染。在我市垃圾分類工作中,二次轉運站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令妃的兩個女兒,為何一個從和碩公主破例封固倫公主?結局一樣
    令妃的兩個女兒,為何一個從和碩公主破例封固倫公主?結局一樣乾隆皇帝身邊有四個知名的女人,一個是原配皇后富察氏,一個是繼後輝發那拉氏,一個是撲朔迷離的香妃,另外一個就是令妃。論出身,令妃恐怕是四位裡最出身最低的,可是她卻是陪伴乾隆時間最長,生育子女最多的。
  • 寶玉婚後為何拋棄薛寶釵當了和尚?林黛玉說過原因,好多人沒深思
    《紅樓夢》一書未完,但是薛寶釵最終嫁給了賈寶玉沒有異議。但是薛寶釵得到了賈寶玉的人卻沒有得到他的心,最終被寶玉拋棄。 賈寶玉和薛寶釵的婚後生活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