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三司」之提刑按察使司,地方重要的監察機構

2020-12-21 九角太陽肩並肩

提刑按察使司

提刑按察使司是明代地方最高的監察機構,它的格局設置與中央最高監察機構都察院相同,與主管行政的布政使司、主管軍事的都指揮使司,合稱為「三司」,是整個有明一代地方最重要的機構。

提刑按察使司設按察使一人,品秩為正三品,它的主要職責為掌管一省的刑名案件,巡按糾劾之事,監察地方諸司,平冤獄,肅清風紀,澄清吏治。按察使之下設副使,正四品;僉事,正五品,均沒有固定的人員定額。它們的主要職責就是負責在各道巡察,兵備、安撫民眾、屯田、水利興修、監軍等由相關各道負責,並且還要分派官員巡視京畿地區。按察使司與其下屬副使、僉事,職權範圍相當廣泛,機構設置完備,層層遞進,構成嚴密的地方監察網絡,將各地方的官員、政事、軍事、財政、刑獄案件等等至於嚴密的控制之下,保證明王朝地方統治的穩定。

雖然提刑按察使司與副使、僉事的設置,使得地方監察系統已經相當完備,但是明太祖認為這種監察程度遠遠不夠,為了進一步加強對地方各州縣的監控力度,將監察能夠深入到更基層的地區,洪武十四年,在各省提刑按察使司之下,設置各道按察分司;洪武十五年,又設置各府州縣按察分司;洪武二十九年,改按察分司為四十一道,按察司品秩比中央都察院低一階,但是實權相當大。

最高的地方監察機構

提刑按察使司作為最高的地方監察機構,行使監察權時,依靠副使、僉事以及諸名目各道,再加上按察分司的監察,形成嚴密的地方監察網絡。有利地維護了地方社會秩序,同時也加強了對基層的控制力度。

明太祖朱元璋

同時,提刑按察使司也負責巡視京機地區,京城內外的事物也納入自己的監察範圍,更是體現了監察機構之間相互制衡、相互監督的思想,最終目的還是維護朱氏家族的江山,明太祖朱元璋將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不許有絲毫差錯。

相關焦點

  • 明代吸取了歷代王朝興衰的經驗教訓:制定、實行了系統的監察制度
    一、明代監察設立六個機構 明代監察體系由督察院、六科給事中、通政使司、十三道監察御史、督撫、提刑按察使司六個機構構成。監察機構享有獨立的地位是明代監察制度的主要特色之一。 都察院設左、右都御史各一人。都察院下設經歷司、司務廳和照磨所。都御史的職責是彈劾百官,考核各級官員,與現在中國的紀律檢查委員會功能類似。都察院的主要官員是都御史,都御史代表都察院行使監察權。
  • 布政使和按察使並稱「二司」,為何一個是從二品,一個是正三品
    清代巡撫衙門在省級領導設定中,清朝廢除了明朝時期的「都指揮司」,沿襲了「布政司」和「按察司」的設置,將「三司「布政司」的主管領導稱「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簡稱「布政使」;「按察司」的主管領導稱「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簡稱「按察使」;兩者作為督撫的屬官,同為省級領導。
  • 清朝的三司和督、撫、藩、臬都是啥官?每一個都不簡單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在官制體系設置上充分借鑑了前朝歷代之經驗教訓,創設了等級分明、系統完善的「九品十八級」官制體系。對於清朝統治階層而言,地方政府官員的設置對於統治穩固、皇權集中更顯重要。
  • 明代職官品級及俸祿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後,明太祖朱元璋罷中書省,分中書省之權歸於六部,廢除丞相之職。乃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諮政機構,此後權力逐漸增大,後形成為明朝行政中樞。內閣輔臣的人數為一人至七人不等,輔臣奉使出外辦事,多自稱閣部。明太祖廢除宰相。起初,內閣大學士只具有顧問身份,皇帝為最終決定的權力,而大學士很少有參決的機會。到明仁宗、明宣宗時期,大學士均因有太子經師的恩情,而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孤身份,地位日益受尊崇。
  • 明代的三司會審嚴世蕃是怎樣審的
    明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出於減少冤案,加強皇權的目的,下旨由三法司共同處理重大案件。到了明憲宗成化年間這個制度就已經非常成熟了。刑部負責處理京城周邊的刑事案件以及各省各省徒刑以上案件的覆核,同時也管理監獄和監督執行大理寺覆核並具奏後的案件。
  • 大明按察使:「冷麵寒鐵公」含冤而死,被百姓供奉為杭州城隍神
    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明成祖朱棣登基後,周新由大理寺監察左評事調任監察御史,陸續出任福建巡按御史、北京巡按御史、山西道監察御史。永樂三年,周新由山西道監察御史升任雲南按察使,按察使是提刑按察使司的最高長官,秩正三品,主管一省司法事務,兼具司法和監察職能。三年後,周新改任浙江按察使。
  • 清朝的「按察使」,到底是什麼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職務?
    如果真的發現案件審理有不合理之處,便須將初審結果駁回,或打回原處要求重審,或委以他處另審,並且按察使有責任揭參該案的初審官員。所謂司監,指的是臬司的監獄,清代各省之內最大的監獄就是司監了。司監的主管稱為司獄,雖然司監的具體事務具體交由司獄管理,但是由於司獄的上級則是按察使。因此從責任上講,按察使是司監的首要責任人,倘若司監發生重大失誤,例如死刑犯越獄,按察使難逃其咎,將被降級留任。第三,負責秋決審核和監刑。
  • 對教師招聘考試常見知識點的分析——中國古代監察制度
    A.監察權力逐漸分散 B.刺史直接參與地方政治C.政治決策封閉性日趨明顯 D.監察身份、職責和區域相對固定4.唐朝時期,為加強對地方監察,曾設立十道按察區(後增至十五道),由於部分按察使由駐在州刺史擔任,故而監察事務與地方事務融為一體,「道」逐漸成為地方一級行政區劃。材料表明( )。
  • 走馬承受公事:皇帝監察地方的重要棋子,為何最終被拋棄?
    導語 宋朝的監察體系一直以嚴密複雜著稱,從中央到地方設立了多重監察機構,對官員的監察幾乎無孔不入,無死角全覆蓋,因此得到後世充分肯定。
  • 中唐時期,為何要設立「三司使」這一官職呢?其職能相當「豪橫」
    古代有「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七十而助,周百而徹」之說。從《孟子?滕文公上》可以看出:夏商周有一定的賦稅制度和財政制度。秦漢是公私財政的分界線,即: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各設機構,分別管理。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官制發生了很大變化,尚書、中書、門下省逐漸取代三公九卿成為秦漢時期的重要立法行政機構。在尚書省,度支尚書取代前代的大司農,成為管理財政的最高機構。
  • 三府會館和宏潭巡檢司
    據清《寧國府志》卷一《沿革表》:「太平縣本涇縣之地,唐天寶十一載,以地居東南僻道,遊民多結聚為盜,邑人患之,因安撫使奏,非別立郡邑,無以遏此澆兢。時以天下晏然,立太平為縣。」太平縣居於寧國府的最南端,而在太平縣最南邊的弦歌鄉,明代曾建有「三府會館」和「宏潭巡檢司」。
  • 清平樂大火,宋朝中央的官場制度——兩府三司如何運轉的
    唐朝初期實行三省制,即"中書出令,口下審駁,(中書、門下)分為二省,而尚書省受成頒之有司",唐玄宗年間,宰相張悅奏請將中書、門下改為政事堂,合署辦公,三省制脫變為"兩省制"。到了唐代後期,原先出納王命的中書省的職權由"專掌內命"的翰林學士取代;門下省的職權由"宣付中書門下施行"的樞密使取代;執行政令的尚書省的職權則由中書門下代替。
  • 包青天彈劾兩前任當上三司使,歐陽修怒罵包青天,兩人誰是誰非?
    三司使主管財政,權力是非常大的,張方平估計是利用職權低價買房,顯然這是違規之舉。被包拯彈劾後,張方平自覺無顏面再任三司使,於是請求貶職,調離京城。宋仁宗任命的新的三司使是宋祁,此前在益州為官六年,被宋仁宗召回京。結果宋祁還沒上任就被包拯給彈劾了,原因是宋祁在益州為官時曾有鋪張浪費的行為,包拯認為這樣的人管理財政是不合適了。再者,宋祁的哥哥宋庠在朝廷中已是副相,兩兄弟都在朝廷中任職高官,有犯忌諱。
  • 凸顯歷史特色 建巡檢司公園 沙角村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不少人在問,「巡檢司」是什麼?它是人名地名?還是官名或是單位名?據《中國官制史》等史料記載,巡檢司為我國元、明、清時期縣級衙門下的基層防衛機構,通常為管轄人煙稀少地方的非常設組織,一般設於關津要道要地,其功能性以軍事為主。
  • 明朝的都司衛所制度——逐漸走向荒唐的弊政?
    提起明朝的軍事制度,總是不可避免地提到都司衛所制度。從洪武時期開始,明朝廷便在全國各地大量設立都司衛所。以軍隸衛,以屯養軍。這使得都司衛所獨立於一般的行政機構之外,自成一個管理體系。都司衛所制度有兩點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駐守軍士並非是本地徵兵,通常是在「清勾」制度下千裡迢迢從遙遠的地方前來應募;二是衛所軍士採用世襲制,這催生了明代獨具特色的衛籍。
  • 全州建安司遺址是秦漢留下的,還是元代留下的,或是明代留下的?
    此村就在興安縣界首鎮到全州石塘鎮的公路旁在建安司村至下遊的鳳凰嘴自然村,是紅軍血染湘江之地域,現在溝通兩岸的大橋也通了,真是可喜可賀。據地方志記載,明朝時,當地的州政府在州內設有3個巡檢司,其中有1個便設在建安司,人稱建安巡檢司。明清時,凡鎮市、關隘要害處俱設巡檢司,歸縣令管轄,一般秩正九品,相當於今天的科級幹部。
  • 明朝的東北統治機關,「奴兒幹都司」到底是幹嘛的?
    在現在官方發行的中國歷代疆域版圖中,明朝鼎盛時期的版圖形狀是很突兀的:由於蒙古殘餘勢力的影響,明朝在華北地區的疆域基本就是長城在往上延伸一部分,但是在東北地區,明王朝的疆域則劃得相當之大,而這一片,幾乎所有的地圖上都會標上五個字——「奴兒幹都司」!「奴兒幹都司」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機構呢?
  • 即墨丁字灣外口有個栲栳島,古代曾在此設立過巡檢司
    栲栳島,不僅名字特殊,地理位置也挺重要。這裡地處丁字灣的外口,從金口延伸過來的海岸線經過這裡時,也拐了一個明顯的彎,然後向田橫島方向轉去。從地圖上看,這裡大致算是即墨海岸線的最東端。因為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明清時期,即墨縣都在這裡設立過一個叫做「栲栳島巡檢司」的機構,加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