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reflexes)是機體對外界刺激的不自主反應,它是最簡單和最基本的神經活動。反射的解剖學基礎為反射弧,它由感受器、傳入神經(感覺神經)、一個或多個中間神經元(聯絡神經元)、傳出神經元(脊髓前角細胞或腦幹的運動神經元)和效應器(肌纖維或腺體等)組成。反射由刺激引起,如痛覺 、 觸覺、突然牽拉肌肉等刺激。反應為肌肉的收縮、肌肉張力的改變、腺體分泌或內臟反應等。反射需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完成 ,反射弧中任何一處的中斷都可引起反射消失。反射弧的活動受高級中樞的抑制或易化,高級中樞病變使原受抑制的反射弧活動增強,原受易化的反射弧活動減弱。斷聯休克為反射暫時受到抑制所致。由於每個反射都是通過固定的脊髓節段及周圍神經,因而可通過反射的改變判斷損害部位。
反射活動的強弱在正常個體間有很大差異,但同一個體兩側上下基本相同。因此,檢查反射時一定要兩側比較。一側或單個反射消失、減弱或增強其意義更大。反射的普遍性消失、減弱或增強不一定是神經系統受損的表現。
根據刺激的部位可將反射分為淺反射、深反射和病理反射。
一、淺反射:
淺反射為刺激皮膚、角膜及黏膜引起的肌肉迅速收縮反應。淺反射包括:角膜反射、咽反射、腹壁反射、提睪反射 、蹠反射、肛門反射為主。
淺反射的反射弧除了脊髓節段性的反射弧以外,還有衝動循脊髓上升達大腦皮質、可能達中央後回、中央前回,下降的通路徑由錐體束至脊髓前角細胞。
淺反射的反射弧除傳入或傳出中斷使相應的淺反射消失外,脊髓反射弧或錐體束病變均可引起淺反射減弱或消失,即上運動神經元癱瘓及下運動神經元癱瘓都可出現淺反射減弱或消失 。如腹壁反射受錐體束易化 , 錐體束損害側的腹壁反射可暫時減弱或消失。麻醉、深睡、昏迷及1歲內嬰兒淺反射也可消失。
二、深反射
是肌肉受突然牽張後所產生的迅速收縮反應,是刺激肌腱和骨膜的本體感受器所引起的反射,通常稱肌牽張反射或腱反射 。腱反射的反射弧僅由兩個神經元組成,即感覺神經元和運動神經元直接連接組成的單突觸反射弧。通常叩擊肌腱引起深反射,肌肉收縮反應在被牽張的肌肉最明顯,但並不僅限於此肌肉。臨床上常用的深反射見下表:
運動中樞在正常情況下對深反射的反射弧有抑制作用,深反射增強為一種釋放症狀。當皮質運動區或錐體束髮生病變時,損害水平以下的腱反射弧失去來自上運動神經元的下行抑制作用而出現釋放症狀,即腱反射增強或擴散現象(刺激肌腱以外區域也能引起腱反射的出現),如叩擊脛骨前面也可引起股四頭肌的收縮。因此,深反射增強為上運動神經元損害的重要體徵 。
深反射的消失或減弱是下運動神經元癱瘓的一個重要體徵。在腦和脊髓損害的斷聯休克期,也可使深反射消失。肌肉本身或神經肌肉接頭處發生病變也影響深反射,如:重症肌無力、周期性癱瘓等。精神緊張或注意力集中在檢查部位的患者,也可使深反射受到抑制。鎮靜安眠藥物、深睡、麻醉、昏迷等可出現深反射減弱或消失。
深反射增強的病人常出現陣攣、霍夫曼徵、羅索利莫徵等體徵 ,以往有學者歸於病理反射,近來認為它們不過是深反射增強的結果。雖然在正常人也可出現,但多見於錐體束損害,故仍認為歸於錐體束徵之列。
三、病理反射
病理反射是中樞神經受損後出現的異常反射,在正常情況不出現,但在靈長類及1歲以內的嬰兒在尚未能站立和行走時,由於錐體束髮育還不完全,可出現病理反射,以後隨著動物的進化或者錐體束髮育成熟,這些反射受錐體束的抑制。當錐體束受損後,抑制作用被解除,這類反射又再出現。巴彬斯基徵是最重要的病理徵,為伸性蹠反射的同義詞,是錐體束受損的特徵性反射。檢查方法同一般蹠反射,但拇趾不是蹠屈而是背屈,有時見其他各趾呈扇形外展,而這不是巴彬斯基徵的必要條件。反應強烈的巴彬斯基徵可見膝、髖部亦屈曲,也可不需刺激而足趾自發呈現本徵的姿勢,稱自發性巴彬斯基徵。巴彬斯基徵所出現的反應可由刺激下肢 不同的部位而產生,方法及人名名稱較多,其出現率不如巴彬斯基徵高。有時巴彬斯基徵為陰性,而刺激其他部位可引出陽性反應,故這種方法在臨床上仍有使用價值。常用的有Chaddock徵,Oppenheinz徵,Gon don徵以及Rosslimo徵和Hoffmann徵已成為常規檢查,Scha efer徵、Gonda徵有時也被應用。
脊髓完全橫貫性損害時可出現脊髓自動反射,它是巴彬斯基徵的增強反應,又稱防禦反射或回縮反射,表現為刺激下肢任何部位均可出現巴彬斯基徵和雙下肢回縮(髖、膝屈曲、踝背屈)。若反應更加強烈時,還可合併大小便排空、下肢出汗、豎毛、皮膚發紅,稱為總體反射。
長按二維碼,識別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