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神經反射的分類

2021-02-08 兒童健康資訊平臺


反射(reflexes)是機體對外界刺激的不自主反應,它是最簡單和最基本的神經活動。反射的解剖學基礎為反射弧,它由感受器、傳入神經(感覺神經)、一個或多個中間神經元(聯絡神經元)、傳出神經元(脊髓前角細胞或腦幹的運動神經元)和效應器(肌纖維或腺體等)組成。反射由刺激引起,如痛覺 、 觸覺、突然牽拉肌肉等刺激。反應為肌肉的收縮、肌肉張力的改變、腺體分泌或內臟反應等。反射需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完成 ,反射弧中任何一處的中斷都可引起反射消失。反射弧的活動受高級中樞的抑制或易化,高級中樞病變使原受抑制的反射弧活動增強,原受易化的反射弧活動減弱。斷聯休克為反射暫時受到抑制所致。由於每個反射都是通過固定的脊髓節段及周圍神經,因而可通過反射的改變判斷損害部位。


 反射活動的強弱在正常個體間有很大差異,但同一個體兩側上下基本相同。因此,檢查反射時一定要兩側比較。一側或單個反射消失、減弱或增強其意義更大。反射的普遍性消失、減弱或增強不一定是神經系統受損的表現。


 根據刺激的部位可將反射分為淺反射、深反射和病理反射。


 一、淺反射:

       淺反射為刺激皮膚、角膜及黏膜引起的肌肉迅速收縮反應。淺反射包括:角膜反射、咽反射、腹壁反射、提睪反射 、蹠反射、肛門反射為主。

      淺反射的反射弧除了脊髓節段性的反射弧以外,還有衝動循脊髓上升達大腦皮質、可能達中央後回、中央前回,下降的通路徑由錐體束至脊髓前角細胞。


   淺反射的反射弧除傳入或傳出中斷使相應的淺反射消失外,脊髓反射弧或錐體束病變均可引起淺反射減弱或消失,即上運動神經元癱瘓及下運動神經元癱瘓都可出現淺反射減弱或消失 。如腹壁反射受錐體束易化 , 錐體束損害側的腹壁反射可暫時減弱或消失。麻醉、深睡、昏迷及1歲內嬰兒淺反射也可消失。


二、深反射

     是肌肉受突然牽張後所產生的迅速收縮反應,是刺激肌腱和骨膜的本體感受器所引起的反射,通常稱肌牽張反射或腱反射 。腱反射的反射弧僅由兩個神經元組成,即感覺神經元和運動神經元直接連接組成的單突觸反射弧。通常叩擊肌腱引起深反射,肌肉收縮反應在被牽張的肌肉最明顯,但並不僅限於此肌肉。臨床上常用的深反射見下表:



運動中樞在正常情況下對深反射的反射弧有抑制作用,深反射增強為一種釋放症狀。當皮質運動區或錐體束髮生病變時,損害水平以下的腱反射弧失去來自上運動神經元的下行抑制作用而出現釋放症狀,即腱反射增強或擴散現象(刺激肌腱以外區域也能引起腱反射的出現),如叩擊脛骨前面也可引起股四頭肌的收縮。因此,深反射增強為上運動神經元損害的重要體徵 。


深反射的消失或減弱是下運動神經元癱瘓的一個重要體徵。在腦和脊髓損害的斷聯休克期,也可使深反射消失。肌肉本身或神經肌肉接頭處發生病變也影響深反射,如:重症肌無力、周期性癱瘓等。精神緊張或注意力集中在檢查部位的患者,也可使深反射受到抑制。鎮靜安眠藥物、深睡、麻醉、昏迷等可出現深反射減弱或消失。


 深反射增強的病人常出現陣攣、霍夫曼徵、羅索利莫徵等體徵 ,以往有學者歸於病理反射,近來認為它們不過是深反射增強的結果。雖然在正常人也可出現,但多見於錐體束損害,故仍認為歸於錐體束徵之列。


三、病理反射

病理反射是中樞神經受損後出現的異常反射,在正常情況不出現,但在靈長類及1歲以內的嬰兒在尚未能站立和行走時,由於錐體束髮育還不完全,可出現病理反射,以後隨著動物的進化或者錐體束髮育成熟,這些反射受錐體束的抑制。當錐體束受損後,抑制作用被解除,這類反射又再出現。巴彬斯基徵是最重要的病理徵,為伸性蹠反射的同義詞,是錐體束受損的特徵性反射。檢查方法同一般蹠反射,但拇趾不是蹠屈而是背屈,有時見其他各趾呈扇形外展,而這不是巴彬斯基徵的必要條件。反應強烈的巴彬斯基徵可見膝、髖部亦屈曲,也可不需刺激而足趾自發呈現本徵的姿勢,稱自發性巴彬斯基徵。巴彬斯基徵所出現的反應可由刺激下肢 不同的部位而產生,方法及人名名稱較多,其出現率不如巴彬斯基徵高。有時巴彬斯基徵為陰性,而刺激其他部位可引出陽性反應,故這種方法在臨床上仍有使用價值。常用的有Chaddock徵,Oppenheinz徵,Gon don徵以及Rosslimo徵和Hoffmann徵已成為常規檢查,Scha efer徵、Gonda徵有時也被應用。


脊髓完全橫貫性損害時可出現脊髓自動反射,它是巴彬斯基徵的增強反應,又稱防禦反射或回縮反射,表現為刺激下肢任何部位均可出現巴彬斯基徵和雙下肢回縮(髖、膝屈曲、踝背屈)。若反應更加強烈時,還可合併大小便排空、下肢出汗、豎毛、皮膚發紅,稱為總體反射。

長按二維碼,識別加關注~

相關焦點

  • 神經反射--腹壁反射
    神經反射包括淺反射和深反射。其中,淺反射要求掌握腹壁反射,深反射要求掌握肱二頭肌反射、膝反射及跟腱反射。
  • 神經反射與核心肌肉力量訓練
    人和動物在維持身體基本姿勢時,經常發生肌肉張力重新調配的反射活動。這種反射活動統稱為姿勢反射。調節姿勢反射的神經中樞在皮層以下部位,所以也是非條件反射。它可分為靜位反射和靜位運動反射。靜位反射 是由於頭部姿勢改變所引起的一種反射,它又可分為狀態反射和翻正反射。①狀態反射是當頭部位置改變時,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肉張力產生重新調配的一種反射活動。
  • 一例霧化吸入致電燒傷患兒迷走神經反射的案例
    病情平穩後護士遵醫囑繼續霧化,氧流量調至4升/分,醫護床旁守護,備好急救設備,觀察並詢問患兒無不適後,逐漸調節氧流量6升/分,患者未出現迷走反射的症狀和體徵。電擊傷患者病情較重,可引起心血管、神經、呼吸系統功能紊亂,心肌損害,呼吸抑制等,嚴重可致呼吸、心跳停止,尤其對於燒傷後有昏迷史的患者,由於迷走張力較高,霧化時應謹防迷走神經反射的發生,護士操作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操作前護士思想上高度重視,應做好充分評估,同時做好宣教,加強心理指導。
  • 神經相關英語詞彙
    cranial nerve  腦神經  myelin sheath  髓鞘  nervi olfactory  嗅神經  nervi statoacusticus  聽神經,位聽神經  nervi trigeminus  三叉神經  nervous system NS  神經系統  sympathetic
  • 膝反射和屈反射
    膝跳反射是一種最為簡單的反射類型,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從接受刺激,直到發生反應的全部神經傳導途徑叫做反射弧,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膝跳反射的神經中樞是低級神經中樞,位於脊髓的灰質內。但是,在完成膝跳反射的同時,脊髓中通向大腦的神經會將這一神經衝動傳往大腦,使人感覺到膝蓋被叩擊了。
  • 反射
    臨床上主要研究肌肉收縮的反射。解剖結構及生理功能反射的解剖學基礎是反射弧。反射弧的組成是:感受器→傳入神經元(感覺神經元)→中間神經元→傳出神經元(脊髓前角細胞或腦幹運動神經元)→周圍神經(運動纖維)→效應器官(肌肉、分泌腺等)。反射活動需依賴於完整的反射弧而實現,反射弧中任何一處中斷,均可引起反射的減弱和消失。
  • 神經系統檢查|| 常見淺反射、深反射、病理反射
    前面我們介紹了很多人體特殊檢查,特殊檢查後,若懷疑患者存在神經損害,檢查者應該通過檢查淺,深肌腱反射和(或)病理反射,來檢查支配反射的神經或神經根並且雙側對比。淺反射是刺激皮膚或黏膜所引起的的反射,常用的淺反射有角膜反射、咽反射、腹壁反射、提睪反射、蹠反射、肛門反射。其傳入神經起自體表感受器,經周圍神經感覺纖維傳入脊髓,與前角細胞發生突觸,再經周圍神經的運動纖維終於肌肉。
  • 西安市兒童醫院神經外科醫生挑戰「生命禁區」創奇蹟
    日前,西安市兒童醫院神經外科史航宇主任挑戰生命禁區,在醫院多科室協助下,為患兒行人體「生命中樞」腦幹海綿狀血管瘤切除手術獲得成功。此例高風險、高難度手術的成功,讓患兒家長連連嘆服感激不盡。6歲多的患兒紋紋,5年前突然感覺「頭痛、嗜睡」,曾於外院確診為顱內多發海綿狀血管瘤。
  • 淺談牽張反射
    牽張反射(stretch reflex):人和動物的軀體運動和姿勢維持受神經系統調控,其基本機制之一就是牽張反射,它是指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牽拉時引起受牽拉的同一肌肉收縮的反射活動
  • 知識延伸:驚嚇反射與驚嚇症候群
    發病年齡可為嬰兒早期、兒童期及青春期,但新生兒期絕無發病。過去認為,次要形式與主要形式只是相同基因缺陷的不同臨床表現,但目前研究發現,二者在臨床表現、遺傳學以及神經生理方面均有顯著區別。次要形式者電生理表現為驚跳反射潛伏期延長,H-反射正常,與其臨床表現不伴僵直相一致。
  • 專輯 | 神經系統 | 神經傳導通路怎麼學? | ④視覺傳導通路和瞳孔對光反射
    接上篇:首先一張思維導圖複習下眼:【重點掌握】眼球壁的三層結構屈光系統的組成和視力調節功能視網膜的細胞及功能;黃斑及黃斑變性視覺傳導通路瞳孔對光反射瞳孔對光反射通路▼什麼是直接對光反射和間接對光反射?1. 直接對光反射光照左眼,左眼瞳孔縮小,撤光,瞳孔恢復2.
  • 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展神經
    圖4-37 瞳孔對光反射弧和調節反射弧 1.右視神經損傷 2.頂蓋前區損傷 3.動眼神經損傷 4.睫狀神經節損傷視網膜→視神經→視交叉→同側及對側視束→上丘臂→中腦頂蓋前區(光反射中樞)→縮瞳核(瞳孔皮膚反射徑路(以刺激下頜部皮膚為例) : 三叉神經下頜支→三叉神經脊束及其核→網狀結構→網狀脊髓束→胸髓1、2側柱→前柱→前根→交通支→交感神經幹→頸上交感神經節→瞳 孔開大肌眼瞼的功能與眼裂的大小有關,正常眼裂的大小由提上瞼肌(動眼神經支配)瞼板肌(交感神經支配)和眼輪匝肌(面神經支配)共同維持,當這些神 經、肌肉發生功能性與器質性障礙時,即引起眼瞼與眼裂的改變。
  • 認識Bainbridge反射(下)
    1.在椎管內麻醉中的作用我們知道,腰麻產生節前交感神經去神經化,引起小動脈(阻力血管)和靜脈(容量血管)的擴張。動脈擴張導致全身血管阻力降低,而靜脈擴張導致靜脈池化和靜脈回流、每搏量和心輸出量減少,這些變化共同導致全身低血壓。
  • 【倒計時2天】淺反射檢查(腹壁、角膜、提睪反射)考點速記,拿下18分!
    神經反射——淺反射檢查(腹壁、角膜、提睪反射)(18分)①檢查方法正確:被檢查者仰臥,下肢稍屈曲,使腹壁鬆弛,然而用鈍頭竹籤分別沿肋緣下,臍平及腹股溝上的平行方向,由外向內輕劃腹壁皮膚。正常反應是局部腹肌收縮。
  • 天生的本領——原始反射(一)之「莫羅反射」
    出生後一個月內這種反射表現明顯。隨著寶寶的發育,身體會逐漸完善對驚跳反射的調控和適應過程,從而使其逐漸緩解並消除。通常,新生寶寶會比較敏感,但3-6個月驚跳反射就會逐漸減輕,一般最晚6個月均會消失。如果沒有激發,則需要檢查孩子是否有神經病變。
  • 膝跳反射概述
    膝跳反射或膝跳(肌肉)(單突觸)(美國拼寫膝關節反射)[1]是一種拉伸反射,測試脊髓的L2,L3和L4段。
  • 常用的腱反射及其臨床意義
    腱反射的傳入纖維直徑較粗(12至20微米),傳導速度較快(90m/s以上)。腱反射是單突觸反射,反射的潛伏期很短(約0.7ms)。例如膝反射,叩擊膝關節下的股四頭肌肌腱,股四頭肌即發生一次收縮。腱反射是體內唯一的單突觸反射。
  • 這是驚嚇反射的錯!
    今天,我們來聊聊,被嚇哭——驚嚇反射。驚嚇反射又叫擁抱反射,是指小嬰兒受到驚嚇刺激時做出的類似擁抱樣動作。4個月以內的小孩會有,年齡越小越明顯,如果4個月之後還存在則視為異常。例如有腦損傷病史的孩子會延遲消失,4個月大之後仍比較明顯,超過半歲仍明顯存在說明腦損傷嚴重。
  • 顱神經
    除三叉神經運動支外,它包括的神經還有耳顳神經、頰神經、舌神經、下牙槽神經。顱神經 - 病變12對顱神經中除嗅、舌下神經外,其餘10對神經均可受損,其中最常累及者為視神經、動眼神經及外展神經,一般為雙側對稱性,也有單側性,表現為視力障礙、復視等症狀。眼底檢查呈乳頭炎或視神經乳頭萎縮。
  • 【必記】神經口訣25首
    依次數字對應為嗅神經、視神經、動眼神經、滑車神經、三叉神經、展神經、面神經、聽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副神經和舌下神經2周圍神經的分類感覺神經128,動346副舌下,5、7、9、10為混雜。5十二對腦神經中的「特別小組」組員1:嗅神經,嗅覺傳導通路是唯一不在丘腦換神經元,而將神經衝動直接傳到皮質的感覺通路。組員2:滑車神經,最細的腦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