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歷史,而中國古代歷史之所以綿延不斷絕,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中國文字出現的時間很早。有了文字語言基礎,才有了朝代的發展。在中國神話傳說中,文字是黃帝的官員倉頡發明的,不過語言又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
中國地大物博,古時候要統一管理是很難的,特別是語言,各個地區的口音根深蒂固,根本就不可能說同一種語言。在《山海經·西山經》中記載過,黃帝融合了羌語和華語,形成了我國古語的基礎。周朝時期,文化的各個方面迅速發展,周王頒布律例,將洛陽讀書音作為官方語言。不不過在那個時候,各個地方的方言基本成形,想要改變成官語,難度還是很大的。後來隨著朝代的發展,有了不同地區之分,八大地區又形成了八大官話。
八大官話經過演變,又成了粵方言、吳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贛方言、湘方言這個七個方言,其中有很多方言十分難懂,就比如說溫州話和外語無異,在抗戰時期,就連精通中文的日本人或者是漢奸都聽不懂,情報也很難傳遞出去。
由於古時候聯繫不通,各個地方語言的差異也不一樣,甚至就連不同的村落之間,口音都有細微的差別,八大官話的出現及時解決了這些問題。雖然八大官話被廣為推廣,不過只是口頭語,書面上卻還是依照普通話為主。有些獨特的方言讀音,並沒有對應的文字,所以就出現了普通話和方言「字同音不同」的情況。
在方言文字的演變中,我國最奇特的一個字是什麼呢?那就是「街」字,這個字3000年來都是一個讀音,在普通話中只念「Jie」,在方言中的讀法卻驚人的相似,都念「gai」,在方言中,估計你的讀法也錯了。在古代詩詞中,這個字都要讀作「gai」,不然很多修辭韻腳也沒法解釋。雖然現在已經普及了普通話,但是在方言中,這個字的讀音卻很難改過來。
雖然普通話和方言的讀音不一樣,但是含義都一樣,都是指的街道。我國的方言雖然有很大區別,不過由此看來古代文化的傳播還是很快的。一個地方的方言代表了一個地方的文化,這些方言代表了中國古時候的繁榮,也是當地人獨特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