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你到底有多「硬」?

2020-12-23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36氪」(ID:wow36kr),作者:Kr Lab,36氪經授權發布。

- 這是 新青年觀察欄目 的第 19 篇文章 -

策劃 | Kr Lab

文 | 木也

2019年結束時,36氪曾推送過一篇年度回顧的文章《2019,料你也不想再過一次》,文末留言區中點讚最高的一條評論是「結果明年這個時候,發現今年挺簡單」。

而2020年開始不久後我們就知道,不用等到年底,這句話就已經應驗了。

2020年無論在哪個維度上,很可能都是21世紀以來最難的一年:

疫情席捲全球,除南極洲外無一倖免;

澳洲的森林大火曠日持久,燒了整整5個月;

非洲蝗災隨著一場颶風蔓延到了西亞和南亞;

國內極端氣候帶來的洪澇災害造成6千萬人次受災;

……

而時代的一粒塵,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在災難不停襲來的時候,我們好像也只能被時代的洪流裹挾著向前,「難」這個詞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太多人這一年都過得不順利。因此,我們為你準備了一份表單,讓你更直觀地看看自己的2020年究竟有多難?

你的2020難度指數

(點擊符合你的選項查看難度)

○經歷了一場全球範圍的疫情

難度+10

○失去了晉升機會或被降薪

難度+10

○公司破產或自己被裁員

難度+15

○放棄計劃了很久的旅行

難度+5

○失去了不少娛樂活動

難度+10

○身邊有朋友或親人離自己而去

難度+20

而除了這份難度指數的表單,還有一份硬度指數的表單給你:

你的2020硬度指數

(點擊符合你的選項查看硬度)

○熬過了疫情並且如今安然無恙

硬度+20

○參與過抗疫的工作或活動

硬度+25

○在今年找到了新的工作

硬度+15

○自己開始了創業

硬度+20

○學會了一項新的技能

硬度+10

○做過一次無論什麼形式的公益

硬度+5

對比自己的難度指數和硬度指數會發現,即使情況如此艱難,我們也並非只能坐以待斃。總還有一些不願妥協、需要堅守的東西支撐我們在困境裡尋找解決辦法。

其實一直以來也都是如此,也許一件事的難度指數是90、是100,但總有一群人能拿出95、120的硬度來應對,以絕對硬核的方式去打破困境。我們願意稱他們為「硬派青年」,無論面對什麼都能始終「以硬碰硬」,「硬」對自如。

 這一次,36氪找到了3位科技創投領域的KOL,和他們深度聊了聊「硬派」這件事,在今年疫情大環境的惡劣影響下,如何尋求突破和改變?雖然三位KOL的經歷與遭遇各不相同,但無一例外的是他們的故事都很「硬」。


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就是解決問題

第一個是名詞,第二個是動詞

我開始創業的時候想法非常簡單,原本只是打算幾個老師湊點錢開個小廠,做出一個能讓工業界比較認可的零配件,也能養活家裡人。但後來發生的事情確實是我沒想到的: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內,以前只能在新聞上看到的全球工業巨頭公司,幾乎都開始來聯繫我們了,他們需要我們的技術來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而我們做的第一個案例就是全球最大的手機代工廠。

這項技術叫軟體機器人,目前全球市場做軟體機器人的成熟公司,一共只有兩家,一家在美國,而另一家就是我們。

我之前的工作是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也正是這份工作讓我接觸到了軟體機器人。當時確實是讓我眼前一亮:因為在過去將近50年的時間裡,機器人行業很少有這樣原理級的創新了。

不同於傳統機器人對關節動物的仿生,顧名思義軟體機器人是仿生軟體動物的,比如海星、烏賊,它們的運動是無法用傳統機器人的運動方程來描述的。軟體機器人在某些方面具有傳統機器人無法比擬的技術優勢,但也面臨巨大的技術挑戰,這項技術需要機器人結構、材料、控制、製造的全面創新。這兩者就好比帆船和核潛艇,雖然都是水中航行器,但屬於完全不同的技術體系。

當時的軟體機器人技術給我帶來了一個巨大的驚喜,讓我們覺得這件事太有意思了,我和現在公司的合伙人趙鑫同時萌生了出來做的想法,大家商量說要不試試?然後就真的辭掉了大學裡的穩定工作開始放手去做。

我們在規模還很小的時候,就自建了材料力學和結構力學的實驗室,投資購買實驗設備,培養基礎科研人員。我們的定位不僅僅是企業,而是定位成研究機構與企業的結合體,不僅做應用產品創新,也做科研技術創新。


在2017年,一家手機代工廠從一篇微信文章上看到了軟體機器人的概念,非常周折地找到了我們,很著急地讓我們去現場幫忙解決問題。通過我們的技術,很順利地幫他們解決了手機邊框、屏幕、電池等異形易損手機配件自動化上下料這個卡了很久的難題。之後我們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供應商。而且他們公司給我們的是現結,可能他們99.99%的供應商都會有個帳期,但我們沒有,這就是技術的力量。

公司近幾年的發展總體還是順風順水的,但在慢慢有了一些成績、業務和規模逐漸擴大以後,接踵而來的就是困難和挑戰。尤其是今年受到疫情的影響,難點被格外放大了。首先,因為內部不能開工,沒有生產力自然無法產出;其次,外部的客戶也受到了影響,尤其是年初用人比較多的工廠都沒法上班,自動化或者是一些配件需求也因此降低。

在這個時候,我們選擇了自認為比較「硬」的姿態來應對:農曆新年後我就和團隊開了會,當時定的基調就是不管有沒有疫情,我們今年的目標不變。我告訴大家不會因為疫情的原因去調整,就是選擇正面剛。而軟體機器人是一個通用技術,我們還可以在食品生鮮、消費品,甚至是醫療行業上發力。

我們不會說因為湖北封城了,那我們就放棄了整個湖北的業務;或者我們放棄今年上半年的業績,等下半年再說。於是在3月5號之前,全國五個子公司就已經全面復工了,公司的每一個環節都開始運作起來,這也給了我們的客戶更多信心。

而整個疫情期間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在今年6月北京疫情復發的時候,我在外地出差,正巧需要我回北京籤一份合作協議。原計劃我在機場籤完,乘下一班飛機飛走,結果飛機一落地就需要核酸檢測才能離開了,導致我直接滯留北京。

於是我趕緊聯繫加急做了核酸檢測,是陰性。但更讓人心急的是,也許因為我們公司距離新發地比較近,我的身份證號被鎖了,即使在有核酸檢測結果的情況下,我也買不了從北京出發的機票或火車票。當時的我壓力山大,打遍了北京所有的熱線電話,但是那個時候北京也確實很緊張,沒有一個人知道原因。

最後找到一個朋友,在北京高速封路前一天開車把我送到廊坊,我又從廊坊坐綠皮火車到天津,再從天津飛到上海,最後從上海打車回到我們蘇州的工廠。整個「逃離」北京的過程花了3天時間,但這3天的奔波為我爭取到了後面一個月的工作時間,業務沒有因此停擺。

我對於困難的解決方案一直都是正面剛,因為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就是解決問題,第一個解決問題是名詞,第二個是動詞。面對問題的時候,你不能一直停留在原地,那這個問題永遠都是問題。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遇到疫情,大家都在想怎麼辦,而我不會去想怎麼辦,先開工再說,開了工就知道怎麼辦了。

總的來說,我們把疫情帶來的影響轉化成了機會。原本做生鮮行業的自動化包裝和分選我們是打著三年的計劃,但現在半年就完成了。我們今年的業績相比去年也增長了10倍,今年的銷售目標也已經完成了70%。


有積澱、有思考、有觀察

做出突破和改變的行動,才配去應對挑戰


投資這個行業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你永遠都會跟領域裡比較前沿的一群人打交道,也能關注到這個行業裡面的新技術、新公司和新商業模式。

投資人跟創業者、企業家不一樣,後兩者是把東西從0做到1,從1做到100,他們要從一開始走到最後。但投資人接觸的面更廣,再加上職業本身的特質,要求他最後是退出、獲利,跟你的LP(有限合伙人)做交代,所以這對投資人的觀察和思考要求很高。

從我的職業來說,「硬派」這個詞就體現在「堅持」這個要素上。其實真正的投資,從我產生投資行為到最後退出獲利的過程是需要時間的。再好的投資人,哪怕到了巴菲特的量級,他也會說其實時間是最大的投資收益。所以時間的沉澱,直接決定了你能否熬到最後產生足夠回報退出的那一刻。


這個過程對我們來說都是很煎熬的,因為過程中會產生很多不確定性:事情的發展永遠在起伏動蕩的過程中慢慢走向高峰,但是有高峰,就會有低谷。所以堅持、肯定自己最初的判斷,然後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給所投的項目提供必不可少的幫助,輔助它成長。我覺得這對投資人和投資機構來說都是尤為重要的。

今年疫情爆發之後,我之前關注的一些領域和賽道發生了變化,尤其是線下經濟這塊。同時也會讓我去重新審視自己的投資邏輯,比如過去看起來很好甚至已經出手的項目,但是隨著疫情的到來,它的數據可能變得非常不好,這種情況本身就是一種困境。

那麼原來看好的項目到底投還是不投?已經投了的項目,應該怎麼樣去幫助?是否要再去追加賭注?都是我真實需要面對的問題。

於是,我開始幫助一些項目做新的資金和融資的對接服務,同時幫他們在有區域性市場需求的城市和政府做對接,讓他們獲得新的市場,或者讓新的客戶生存下來。

比如之前關注的一個電動車的項目,需要做新的融資和區域市場。我們幫他對接了長三角地區的一個政府,他們將會在當地建設新的生產線和基地,同時獲得一定的融資資金支持,在疫情期間能夠把他過去想擴大規模的規劃實施下來。

對工作足夠專注、效率足夠高,是我相信的「硬派」表現。因為做投資,其實要求你的反應要快一點,不管是對LP還是對項目,大家的時間都很寶貴,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平時工作中會議要儘量簡短,材料要儘可能做得快,跟人的聯繫要足夠頻繁。

5月有一次出差,我一早從北京飛杭州,見完一個項目後,馬上趕到南京,在南京談完兩個潛在LP,轉頭又趕到常州,晚上還在常州跟人開會。不算北京,我一天跑了三個城市,幹了三份不同的工作。

這樣的影響不光體現在工作方面,在生活裡我也面臨著和大家一樣的煩惱:因為疫情不開學,孩子只能待在家裡,需要家長的陪伴。所以那段時間,我會在家庭問題中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也導致了生活中的一些摩擦或矛盾。

有一次我和我愛人都在公司加班,兒子晚上要上課,但沒人接送,這時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我倆誰放下工作先回家。最後我妥協了,回家把兒子送到上課的地方,然後在那邊開線上會議。諸如這類時間分配和子女教育問題,每個家庭都會產生,但在疫情中會被放大很多,也確實是我比較無奈的地方,但也只能直面問題去想解決辦法。

所以2020年,我認為無論是對我們36氪基金來說,還是對我個人來說,「挑戰」都應該是特徵最明顯的一個詞。

整個環境變化了,各方面工作的開展難度也明顯加大了。這個挑戰有的是來自工作量,有的來自你對過去方向做出的突破和改變,兩者可能更多是戰略層面和思維層面上的區別。前者的挑戰,我用勤奮和努力可以解決,但是後者的挑戰,需要有積澱、有思考、有觀察,同時要做出突破和改變的行動,才能應對。

現在的工作節奏很快、壓力很大,夜間開會是常態,出差在外也是常態,相比以前會犧牲更多放在個人和家庭上的時間精力。但既然前面有挑戰,那我能做的就是用「硬派」的姿態,全力去突破挑戰。


「Try something new」

一直是我願意做的事



回看今年的疫情,發現它帶來的影響對我來說是很嚴重的,很多可以往下走的項目都被迫中斷,我們深耕了很久的項目,也因為客戶取消預算而流產。尤其在第一季度,我無法出差,無法接觸新客戶,也很難通過當時所謂的視頻會議和客戶建立起信任。

但公司的業務不能停,團隊裡還有那麼多人要養家餬口,我該怎麼辦呢?只能逼迫自己先硬起來,去調整新的策略:從已有的客戶入手,挖掘他們在疫情期間的新需求,幫助他們一起面對疫情帶來的困難。這期間我不斷地告訴客戶:你現在碰到了什麼困難?我們是不是可以幫忙解決?

在不斷地溝通探索後,我們終於發現了這個特殊時期中的新商機:疫情對線下實體銷售衝擊明顯,大家普遍都在焦慮該如何創收、如何賣東西。而我們本身是做交互的,所以能提供很好的數位化營銷工具,做虛擬的線上人機互動來幫助銷售,豐富銷售體驗。

如今,我們的數位化營銷方案已經在跟很多大型方案商合作,今年還會正式鋪上好幾個大型商場。為招聘行業和教育行業做的「智能外呼」、「人機協呼」也開始了產品測試並陸續投入市場,接下來會進行大規模實戰。這些都是伴隨著疫情,從客戶端挖掘的新需求,創造出的新機遇。

「Try something new」一直是我很願意做的事。

就像在2016年,我辭掉大疆北美地區工作的時候,公司已經準備給我辦綠卡了,但我還是放棄了當時優渥的工作機會和生活條件,選擇了回國加入小驀。因為那時候,已經能看到自己未來3年、5年,甚至10年裡的生活和事業是怎樣的,但這種確定的生活似乎對我來說有些太早了。

所以當戴總找到我,有這樣一個機會時,我知道是做選擇的時候了。然後我也慢慢發現,那時中國企業發展非常好,原來中國這些年發生了這麼多的變化,可是我之前都沒有怎麼在國內工作過。那麼能在不同的地方、置身不同的行業、面對不同工作內容,一切對我都非常有挑戰。幾經思考之後最終確定了回國,想全身心地回來看一看、闖一闖,直到今天我也相信這是一個對的選擇。

之後工作中的挑戰是巨大的,最直接的一個就是需要我站出來去管理汽車的業務。雖然那個時候我感覺自己好像什麼都不懂,但也什麼都不怕。不同於以前的工作,管好業務需要我去挖掘客戶的需求,去規劃整條業務線,意料之外的困難隨時都會發生。好在這4年裡面,雖然困難無處不在,但至少我們在汽車業務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是我們從零開始,一路披荊斬棘開闢出來的一條商業之路。

我想我對「硬派」的理解就是如此:有實力,負責任,能承受住孤獨和壓力,能在困境和僵局中尋求突破。而除去這些,作為一名在科技行業裡的女性從業者,我覺得還應該有的一個特質應該是「溫度」,這或許也是女性特有的優勢。

我有一個很厲害的朋友,也是個技術硬派,他就做過一個精度很高的疲勞檢測產品,在駕駛過程中一旦檢測到駕駛員疲勞,就會提醒你不要疲勞駕駛。你會發現只要檢測出自己疲勞了,它一會兒就提示,一會兒就提示。產品背後的算法本身很厲害,但這樣不停地提醒,其實用戶是會感覺到煩的,這其實就是還不夠有溫度的地方。

當人們在使用科技產品時,不會有人在意背後有多少臺處理器在運算、它有多麼快的反應速度、它用上了多少黑科技,更多人在意的還是使用時的感受。讓你覺得愛上一件東西的那一刻,一定是與你的體驗相關的。

像我們給汽車銷售人員做過一個類似於助理的交互產品,幫助他們快速找到關於汽車的資料。當時其中的一款汽車有很多顏色,光是藍色就有三種,而且藍色的名字非常生僻拗口,不便於銷售快速找到相關資料,於是我們在顏色名這一塊的交互做了優化。類似於這樣的小細節還有很多,最後整個產品出來的時候,甚至連我們的競爭對手也說,這是他見過的所有交互體驗裡最好的。

技術本身是冰冷的,所以在工作裡我也一直試圖去賦予它一些溫度,在細節上留給人們更具人性化的體驗。這是我不斷追求的,也是我一直力圖去成為的「硬派」。

我一直相信科技會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就像望遠鏡讓我們看見了太空,飛機讓我們去到更遠的地方旅行,網絡讓我們打破地域的界限,和更多的人聯繫在一起。

所以我希望人工智慧,特別是我所做的人機互動領域,有一天可以真的改變我們的生活,哪怕只是其中的一個點,那我只要把這個點做好,就是我對自己在這條路上的最大期待。


無論是永爭第一、遇到問題正面剛的高少龍;還是全力應對挑戰,在沉澱中突破的裴傑;又或者是不斷「Try something new」的龔思穎,我們都能在他們身上看到一種「堅硬」的力量:在時代的長河中,他們不甘心就這樣被水流衝刷掉自己的稜角,變成一顆只能隨波逐流的石子。

也許今年的水流尤其湍急,但如他們這樣的「硬派青年」們仍然在全力過好自己的人生,在經歷困境的過程中變得更加堅硬,試圖保留住稜角。

即便對於每個人來說,面臨的困難都不盡相同,要為此付出的努力和犧牲也有大有小。或許你的經歷並不如3位KOL的故事那樣精彩不凡,但「硬派青年」這個稱謂,應該屬於每一個正在看文章的你,因為「硬派」這個詞適用於今年每一個中國人不放棄、不妥協、不斷堅持的時刻:

醫護人員第一時間奔赴疫情前線的時刻;

外賣騎手冒著感染的危險堅持在崗的時刻;

職場員工不能出門仍堅持線上辦公的時刻;

老師們為了給學生開課第一次嘗試直播的時刻;

中高考的考生們戴著口罩奮筆疾書的時刻;

……

在這個註定不太平的2020年裡,還有如此多的「硬派」時刻存在,本身就讓人感到格外的安心和可靠。

就像長城WEY品牌打造的全新智能豪華越野SUV坦克300,無論在怎樣惡劣的環境、面對怎樣的糟糕路況,都能帶給你一份踏實的安全感。

如果說人的「硬派」在困境時顯現光芒,那汽車的「硬派」時刻,往往與徵服崎嶇同義。我們都知道,「硬派越野」市場一直是國外汽車品牌的「遊樂場」,再加之今年車市受疫情影響遇冷的大環境,發布一款越野新車而言可謂難上加難。

而作為WEY品牌進軍越野市場的首款產品,坦克300仍選擇了迎難而上,面對困境直接正面剛,以9種駕駛模式,配合三把鎖、坦克轉彎、蠕行模式等硬核配置,為國內汽車行業的「硬派」正名。

但就如龔思穎在自述中所說,擁有過硬的質量和技術還不夠,真正的「硬派」還應該有的一個特質應該是溫度。一輛「硬派」的越野車,還應該被賦予更多的溫度,用更加人性化的設計給人帶來更好的體驗。

在WEY 坦克300身上,不僅能看到硬朗大氣的造型和強悍性能之外,還能感受到內飾的柔美和優雅帶來的舒適體驗:12.3英寸互動雙聯屏、雙溫區自動空調、遠程控制、日常服務等功能,滿足不同乘客對舒適度的要求,讓智能豪華充盈整個座艙。

就是這樣一款SUV,為「硬派越野」烙上了「智能豪華」的標籤,彰顯出來自中國汽車品牌「剛柔並濟」的智慧。







相關焦點

  • 年輕人,你到底有多「硬」?
    在災難不停襲來的時候,我們好像也只能被時代的洪流裹挾著向前,「難」這個詞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太多人這一年都過得不順利。因此,我們為你準備了一份表單,讓你更直觀地看看自己的2020年究竟有多難? 其實一直以來也都是如此,也許一件事的難度指數是90、是100,但總有一群人能拿出95、120的硬度來應對,以絕對硬核的方式去打破困境。我們願意稱他們為「硬派青年」,無論面對什麼都能始終「以硬碰硬」,「硬」對自如。
  • 年輕人頻頻解鎖的「隱藏菜單」,你的茶飲店沒有就out了!
    相信大家都點過茶飲店的「隱藏菜單」。是不是更好喝不一定,但唯一確定的是,你一定為它多消費了。就拿年輕人每天都要「吸」的一點點為例,原本中杯「四季奶青」只要 11 元,但因為網絡上瘋傳「四季奶青 + 燕麥 + 波霸 + 奶霜」是「隱藏菜單」,作為一個吸奶茶上癮的年輕人,不點一杯豈不是 out 了!於是,原本 11 元的奶茶,就因為各種加料,變成了 16 元,客單價直接提高 45%。
  • 追「潮牌」的那些年輕人,後來都怎麼了?
    你可能和我一樣,對於當今火到爆炸的「聯名」「限量」開始摸不著頭腦,對於那些「品牌文化」及「設計理念」開始感到乏味,你甚至會為自己落伍感到沮喪,但別擔心,你成功躲過了「消費主義」的斷頭臺!今天我們不妨就「潮牌」,給大家盤一盤,潮流是怎麼收割我們鈔票的!
  • UA Curry 7 真的是「硬」核實戰鞋?
    一場熱身加訓練之後的循環淘汰賽,讓我們對這雙新一代的 Curry 7 有了全方位的了解。Tommy 與 Young 用 7個問答來描述一下關於這雙 Curry 7 最直觀的「實戰性能」,且看:Q:當你第一次看到 Curry 7 的時候,什麼感受?
  • 微信「敲打」表情到底是什麼意思?騰訊設計師:你該醒醒了
    IT之家今天下午報導,騰訊公司官方微博解釋表示,看來,有必要來普及一下微信表情包語法了。常用的「微笑」表情,老一輩用是真誠微笑,年輕人用是呵呵、不想理你。「破涕為笑」的表情不是真哭,而是笑哭了。「敲打」表情不是真想拿錘打你......其他的請大家補充......科普表情,人人有責。
  • 東京年輕人的秘密基地,來「下北澤」漫步逛古著吃美食
    其實除了這些耳熟能詳的熱門地點以外,還有一個一直以來都很受到東京年輕人歡迎的地區──「下北澤」。「しもきた(SHIMOKITA)」是這裡的簡稱,聚集了古著、雜貨、live house及數個小劇場,有陣子更是日劇超愛的取景地點,日本知名作者吉本芭娜娜更有本以這裡為名的小說「喂!喂!
  • 大手筆發一億紅包,「珍蜜堂」到底有何背景
    原標題:大手筆發一億紅包,「珍蜜堂」到底有何背景話說如今奶茶越來越受人們的喜愛,不止年輕人把奶茶當「續命水」,在娛樂圈更是炙手可熱的時尚飲品,甚至很多明星在社交平臺上奔走相告,主動秀出自己喜歡品牌飲品。
  • 陳美鳳披緊身戰袍「凹凸有致」!64歲身材比年輕人好
    2020年倒數最後兩周,有「臺灣最美歐巴桑」之稱的藝人陳美鳳,近日也開始緊鑼密鼓開始準備農曆年表演。日前她也秀出年初身穿透膚貼身禮服的「大辣照」,超不科學的S曲線,讓粉絲再度驚呼「不愧是永遠的美魔女」、「這身材到底是怎麼保養」!   超貼身透膚禮服,大秀超辣S曲線  陳美鳳終年維持52公斤的好身材,Q彈緊緻的皮膚,加上筆直纖細的美腿,仿佛歲月從未經過,永遠都是這麼美,連外國媒體都大嘆太驚人。
  • 【「劉老師說」系列】年輕人找工作
    找工作,並不是說因為你條件很好,你就一定會找到工作。很多時候是一種「緣份」。找到工作,這個工作也不一定適合你;所以找到一個工作,然後做不了多久又換工作的,也大有人在。也有你很喜歡這個工作,你也很想要做,你非常的投入,但是不到一個禮拜老闆就叫你走路。我兒子就是這樣被辭掉的,他第一個工作是在高雄,但是做一個禮拜就被辭職了。
  • 為什麼越來越多年輕人青睞用「~っす」代替「~です」?
    比如在日本男性中,像「そうっすね!(說的是呢)」「いいっすね!(好啊)」「マジっすか!?(真的嗎)」這樣,用「〇〇っす」代替「~です」的說法就很常見。最近就有一檔節目在大阪街頭隨機調查了50名10-40歲的男性,會對先輩使用「〇〇っす」嗎?
  • 嬉皮士50年 | 這些年輕人當年在「鬧騰」什麼?
    2021年剛開頭,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兒:美國印第安納州宣布,廢除頒布了50年的「反嬉皮法令」。這條「反嬉皮法令」,頒布於1971年,彼時正是嬉皮最盛行的70's。70's、嬉皮、波西米亞...在時裝語境裡,一直都是熱門「復刻」元素。但到底嬉皮文化是怎麼起源的,如何影響世界,它的內核又是啥?
  • 「發物」是什麼、到底有哪些?生病到底能不能吃「發物」?
    到底哪些食物屬於發物?很多人卻說不清楚,並且不同人的說辭還不一樣。本期,小薇就來聊聊「發物」這事兒。究竟什麼是「發物」?大家可以試著跟朋友一起舉例說說,生活中有哪些發物,最終你會發現屬於「發物」範疇的食物真是太多了:大到豬牛羊肉、魚蝦海鮮、菌菇豆類、蔬菜水果,小到蔥姜蒜等配菜佐料,都可能是發物,並且對同一種食物是否是發物,還有不同看法。
  • 年輕人喜歡「JK制服」奇怪嗎?
    而在中國,從cosplay起步,年輕女孩中逐漸形成了熱衷於「JK制服」的群體。因為沒法把「JK制服」當作校服,她們就在放學後、畢業後穿著,並逐漸演變成一種小眾的著裝文化。圖片:日本大型女子偶像組合AKB48而隨著國內外《創造營》系列、《青春有你》等女團選秀節目的大火,相信大家已經對這種「制服風」的服裝都並不陌生。
  • 你為什麼中了得物的「毒」?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年輕人在消費觀念上變化,即功能性產品逐漸轉變為「具有精神價值的產品」——比如鞋就正在成為一個重要的「個性裝飾位」。你會發現當「精神價值」出現,這群人對產品傳統意義上的依託功能性定義的「性價比」,反而不敏感了。這也是兩代人消費觀的巨大差異。明面上,這屬於「消費升級」大趨勢下的一部分,人們的生活質量變得越來越好,有更多的錢購買使用更好的事物。
  • 這屆年輕人,到底是在「消費」什麼?
    雖是自嘲調侃,但也能從中看出當下年輕人消費觀念的變化。生來就是數字原住民的「Z 世代」,到底有怎樣的消費邏輯與購買習慣?品牌怎樣才能把握變化、跟上前進的腳步?希望這篇文章能給大家帶來啟發。 本文經人人都是產品經理(ID: woshipm)授權轉載 作者:品牌猿
  • 「回形針PaperClip」到底做錯了什麼?
    科普視頻節目「回形針PaperClip」進入大眾視野才是上個月的事,一個多月時間過去,關於這檔節目的網絡聲音,就從「2020,希望我們能有更多勇氣」,變成了各種謾罵、批評和洩憤。對比一下,心情挺複雜的。
  • 貓皮:讓年輕人貼的膏藥變成「養生國潮」 |每日新物種
    據了解目前「MAOPEA貓皮」團隊有數十名成員,平均年齡27歲,分別負責產品設計、供應鏈管理與市場開拓。與傳統膏藥類單純的發熱鎮定效果不同,「MAOPEA貓皮」膏貼的使用感是先舒涼後溫熱,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傷處痛感,在鎮定功效之餘也起到一定程度上的治療作用。· 聚焦年輕人亞健康狀態,對症下藥凸顯「朋克養生」。
  • Harden Vol.4 到底有多「Swag」?
    兩大首發主推配色,「Pink Lemonade」和「Barbershop」,無論是色彩本身,還是配色故事,註定了這是一雙非常特別的鞋作。我們來到上海的 adidas NJE800 參加媒體體驗,想不到adidas 直接將 NJE800 打造成了一個 Barbershop?
  • 喪心病狂,這屆年輕人到底有多「摳」
    比如,他們會教你《如何用500百元在一線城市生活一個月》的「極限挑戰」,又比如買不到標準碼而選擇去兒童款的「購物技能」,以及學會蹭水、蹭電、遠離渣男的「省錢清單」。而且,萬一你實在是忍不住想「剁手」了,還可以發帖找人來罵醒自己。
  • 到底什麼是愛?馬奎斯透過「茄子」告訴你
    《愛在瘟疫蔓延時》簡體版眾多翻譯版本中,譯者楊玲在一次座談會中談到,小說第一句就是翻譯難題,她表示在原文裡「苦杏仁」使用的單字可以同時指「苦巴旦杏」、也可以是「苦杏仁」,但到底該選果實名還是種子名呢?譯者說自己「通過第一章的整體意思來理解和把握」,由此琢磨應該使用「苦杏仁」。    時間改變我們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