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Under Armour 在上海源深籃球公園舉辦了一場 Curry 7 的 3v3 體驗賽。一場熱身加訓練之後的循環淘汰賽,讓我們對這雙新一代的 Curry 7 有了全方位的了解。
Tommy 與 Young 用 7個問答來描述一下關於這雙 Curry 7 最直觀的「實戰性能」,且看:
Q:當你第一次看到 Curry 7 的時候,什麼感受?
TOMMY
我的注意力完全被後跟的「速度板」和分模塊的大底吸引了,鞋幫流線型的設計讓它看起來就像,一輛跑車。除此之外,其它部分給我的感覺就是,很低調。
當我第一次 Curry 7 時首先被後跟部分凸起的 Flexible Plate 彈性支撐片所吸引,回顧之前的 Curry 4-6 代,鞋面仿佛看起來更加「溫柔」,而 Curry 7 的這一變化仿佛預示著新一代的 Curry 7 的「速度」之感。
YOUNG
Q:上腳 Under Armour Curry 7 實戰後,覺得和沒上腳前有什麼不同?
TOMMY
雖然我知道 Under Armour 的鞋都比較硬朗,但是這雙 Curry 7 的腳感在第一時間還是「硬」到我了,兩場球下來鞋舌側磨破了我的腳踝,也有可能是我腳踝骨太凸的原因。還有這雙鞋的重心比我想像中高一點,但整體是一個利於跑動的前傾的重心設計。
除此之外,鞋身整體的包裹感特別好,運動時的一體性也特別強,也許是後跟速度板的原因,做動作時的反饋感是一級棒,沒有什麼拖沓,加上優秀的抓地力,帶來的就是頂級的場地感。
眾所周知,Under Armour Curry 7 是第一雙結合 UA HOVR 和 MicroG 緩震技術的實戰籃球鞋,也是第一款採用 MicroG的Curry 標誌性鞋,在上腳實戰過後,Curry 7 確實更具穩定性,MicroG 的能量反饋速度比我想像中更加驚豔。
YOUNG
Q:你如何理解 Curry 7 的首發配色「UNDERRATED」?
TOMMY
正如 Stephen Curry 自己所說,低估這個詞一直圍繞他的籃球生涯,但是他把這種看似負面的看法理解為:別人希望我更好,對我抱有更高期待。這是我特別欣賞的地方,也是庫裡最大的人格魅力。
對於信仰基督教的人來說「7」是個特殊的數字,終於到了 Stephen Curry 的第 7 代籤名鞋首發配色開始講述 Stephen Curry 自己的故事,「UNDERRATED」意為被低估,在進入 NBA 大家都不看好這個瘦弱的「娃娃臉」,而在 NBA 徵戰了 10 個賽季之後,Stephen Curry 用球場上的表現,回擊質疑。
YOUNG
Q:Under Armour Curry 7 最吸引你的一點是什麼?
TOMMY
外觀上來說就是後跟部分的分模塊式設計和速度板,從穿著感受上來說就是它的優越場地感。
對於我來說,「包裹性」是我最在意的性能,相比與 Curry 6 的編織鞋面 ,而 Curry 7 的鞋面使用半透明層壓結構,前足部分採用紡織面料,這種鞋面的想法是對透明面板進行分層,以增加不透明程度,通過將合成皮革,網眼和 TPU 半透明分層應用程式整合進來。
YOUNG
Under Armour Curry 7 設計師 Leon GU
Q:有人說 Curry 系列的鞋「硬就一個字,我只說一次」,你怎麼看?
TOMMY
我其實一直很喜歡「硬」的鞋,但不是塑料鞋那種硬,就是穿著和沒穿一樣那種硬:簡單直接的反饋和儘可能的輕。因為我是一個比較依賴節奏和變速的後衛球員,所以根據打法總結出了一些特定要求,「反饋」和「抓地」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
作為一個後衛球員,我更喜歡「硬」一些的球鞋。當你想追求更快的啟動速度,想要誇張變向時的穩定性,其實從某種層面上來說「硬」球鞋才是後衛球員更好的選擇。
YOUNG
Q:對你而言,你覺得 Curry 7 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TOMMY
就我個人穿著感受來說,側邊鞋舌其實可以做得更大一些蓋住整個腳踝,或者鞋舌的質感可以做得更柔軟一些,應該可以避免硌腳踝的情況。
或許我腳背高的原因,在穿著 Curry 7 實戰一場之後,覺得腳背部分有少許壓迫感,可能這也是包裹性為腳背高的朋友帶來的一個「不溫柔」的設定。
YOUNG
Q:你會把 Curry 7 推薦給什麼偏好的實戰黨?
TOMMY
當然是依賴速度和節奏的後衛,或者是在場上跑動比較多的球員,還有所有喜歡 Stephen Curry 的朋友們哈哈。
如果推薦 Curry 7 的話,我還是會把 Curry 7 推薦給後衛球員,尤其是速度進攻型後衛。經過我與 Tommy 的上腳實戰,Curry 7 有些許偏小,腳型偏寬的朋友建議可選大半碼。
YOUNG
也許最近的連番遭遇讓 Stephen Curry 的職業生涯又增添了一絲悲劇的境遇,但就像他無數次打破質疑時做到的那樣:不要對他下定論,那就是在低估他。